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影响脉诊的几个因素辽宁省锦西市连山区中医院(125001)张琳辽宁肯锦西市连山区医院(125001)秦艳荣,杨桂春关键词脉搏诊断,影响因素笔者通过对诊脉的压力,食、中、无名三指的宽度,寸口脉的范围等;司题进行了测试和研究,现报道如下:-、一般资料1....  相似文献   

2.
对蒙医学脉诊方法与中医学脉诊方法进行了比较研究。脉诊在两个传统医学体系中均是比较重要的诊断方法,而且蒙医脉诊与中医脉诊有渊源关系,中医脉诊的内容经过藏医学的吸收传入蒙古地区成为蒙医学诊断方法之一。在此过程中诊脉部位、诊脉时间、诊脉前的准备、按脉手法以及脉诊与脏腑的关系、病脉象等均有一定的变异。  相似文献   

3.
脉诊是中医特色诊法,传统脉诊受医师临床经验、主观感悟等诸多因素影响,其临床应用与继承发扬受到限制。近几十年来脉诊客观化研究受到关注并取得一些成绩,但存在偏离中医理论、反映信息不全面、检测分析标准不统一等问题。在系统分析脉诊客观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提出结合中医整体观、动态观、平衡观及现代脉诊技术,将新型三探头中医脉诊信息系统与中医特色的脉象信息采集、分析方法相结合的研究新思路,搭建中医脉学理论与临床实践之间的桥梁,使脉诊客观化研究能真正有效地服务于中医临床。  相似文献   

4.
介绍唐蜀华教授临证诊脉要点.他认为,诊脉操作要把握七要素:脉位、脉率、脉律、脉形、脉体、脉力、脉势;凭脉辨证需要综合四诊、权衡轻重取舍;心血管疾病诊治尤需继承发掘脉诊特色;传统脉象定义概念需明确详细,进一步规范化、客观化;现代中医发展脉诊需与现代科技融合.  相似文献   

5.
沈氏女科第20代传人韩学杰主任医师为探求临床脉诊简捷路径,首先从整体层面入手,提出“脉诊五法”作为诊脉之法则,以此明确脉诊理论基础骨架。脉诊五法以阴阳为总纲,配合解析各脉象要素,糅合虚实、寒热、表里、部位之纲领,共同构成脉诊法则。然后提出应针对局部细节,以简御繁,掌握主脉并单元式组合兼脉,灵活应用“三维法则”及“舍症从脉”,紧抓诊脉的关键技术要素,旨在厘清脉诊的核心,为临床脉诊提供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6.
试论脉诊与人体的对应关系及指导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笔者临诊必先诊脉识病,再与病人所述相印证,积累了一定的诊脉经验。但临床发现,寸关尺三部对病位的确定尚有不足之处。即不能包含身体全部,查阅所学脉书或脉论中。均以寸关尺三部诊脉识病。偶有提及鱼际脉者,亦未见详论。寸上脉及尺下脉,是寸口脉的上下延伸,为笔者临诊时发现。经临床反复验证比较,  相似文献   

7.
脉诊实验三步教学法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加强脉诊教学,创建了脉诊实验三步教学法。其第一步是传授方法,辨识平脉;第二步是利用模型,辨识病脉;第三步是测定脉象,反复实践。通过教学实践,发现脉诊实验三步教学法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效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中医脉诊"心中易了,指下难明"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师承教学转变为有据可依的形象直观的规模教学,使学生能尽快全面、正确掌握诊脉方法、诊脉技巧和常见脉象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试论脉诊与人体的对应关系及指导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传统寸关尺诊脉的基础上,提出寸上脉与头颈、尺下脉与双下肢的对应关系,采用九部诊脉法,论述了脉诊与人体从头至足的对应关系,提出了脉诊同身寸的观点。论述了各部脉象与人体脏腑气血阴阳的关系及各部脉象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对临床辨证施治的指导作用,提出了中医临床治愈标准除症状消失外,脉象也应恢复正常的观点。论述了脉诊对辨别疾病轻重缓急、确立治疗大法及疾病转归预后养生调护的指导意义,对大量临床病例诊脉经验的总结,具有临床实用性和指导性。  相似文献   

9.
脉诊历来是中医诊断教学中的难点,应用脉象因素教学法,按照八因素总结了常见脉象的特征进行分类学习.教学中特别重视指力的练习和对平脉的体会.通过教学实践,发现应用脉象因素教学法能使学生迅速掌握脉象特征,熟练诊脉实际操作,并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促使学生全面、正确地掌握诊脉方法、诊脉技巧和常见脉象的特点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0.
杨红  费宇彤  马晓峰 《中医杂志》2011,52(16):1433-1434
对张仲景临证脉诊特色进行了初步探讨。分析其脉诊特色为:诊脉部位,诸法和参;明辨平脉,因时辨脉;脉象主病,灵活机动;一病多脉,有常有变;动态观察,结合病史;脉症合参,全面分析。  相似文献   

11.
脉诊作为中医四诊之一,是中医标志性诊法,是诊断疾病和判断疾病转归、预后的重要依据。自古脉诊研究著作甚多,有“心中了了,指下难明”之叹。清代旴江医家黄宫绣是江西古代十大名医之一,学识渊博,精通医理,通晓各家,熟谙岐黄,尤善脉学,著脉学专著《脉理求真》,主张治病必先明脉理、识药性,提出“持脉之道,贵在活泼”的诊脉原则。围绕黄宫绣主张诊脉应灵活变通这一思想对黄氏脉学进行了探讨,在对黄宫绣其人、其书认识的基础上,着重以文献研究法对其著作中关于脉诊的部分进行搜集、整理、分析,系统地从诊脉部位、胃气的判别、脉象主病3个方面分析了黄宫绣的“活泼”脉法,从而阐释了黄氏脉诊主张诊脉部位的多样性,判别胃气的灵活性与脉象主病的机动性。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黄宫绣在诊脉部位上提倡以临床实际为准,对脉诊中胃气有无的判断,认为既不能固守《脉经》以关脉候胃气的主张,也不能固守时令生克,而应以脉象的和缓从容为依据;在临床运用中应将脉象进行分类归纳,注重相兼脉象及独见脉,脉真从脉,症真从症,不宜拘泥;在重视脉诊的同时强调四诊合参。  相似文献   

12.
本文探讨了张景岳的察神、知独、求真的诊脉理论。诊脉贵在察神,不在察形。一为脉体之神,有力中不失和缓,柔软中不失有力;二为有是脉的机理之神,掌握二者方是察神之关键。知独者,主张从部位之独以常度变;了解脏腑之独又不致被部位所束缚,而脉体之独又是与部位、脏腑相参应的,从而提出了“上下来去至止”“三侯之法”。求真是景岳对脉诊精义的又一发挥,强调以去伪存真,求得真谛为目的。三者既相互联系、互为依赖,又各具深刻含义,对临床实践有着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脉诊是切按脉搏而了解诊断疾病,是临床医生用以判断疾病病位,推断疾病预后的一个重要手段。东汉医学家张仲景非常重视脉诊,其在《伤寒论》398条中论及脉象的达148条,占有很大的比例。兹就其诊脉的特点分述如下:1脉诊三部,寸口为主仲景诊脉,既全面又有侧重,...  相似文献   

14.
中医诊断学是中医诊察疾病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一门学科。显而易见,实践性很强。脉诊是中医学的瑰宝,脉诊一直都是中医学对各种疾病最有效、最基本的检查手段之一。因此,中医诊断学教学必须进行脉诊实验教学,主要就是要重视诊脉技能的培养,加强实践环节。脉诊实验教学实践证明,在见习基地相对不足的情况下,通过脉诊实验课教学,使抽象玄奥的脉象通过学生相互练习诊脉和具体可触的模拟脉象装置,为学生理解脉诊理论、掌握脉象提供了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学生不仅能亲自动手,而且还可以反复练习,加深对常见脉象指感特征的体会。此外,进行脉诊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和科研思维,提高学生参与科研的兴趣与能力,对提高学生中医诊断能力,特别是脉诊水平是一次有益的探索与尝试。为此在本校中医、中西医结合等专业的中医诊断学实验教学中,开展了脉诊实验课程,为学生理解脉诊理论,掌握诊脉技能提供了新的有效途径。现将实验应用和体会加以认真总结分析,使之更好地发挥其功能。  相似文献   

15.
脉诊是中医重要的诊法之一,长期以来,众多医家对诊脉的部位、取脉的方法以及病脉和常脉等做了深入论述,但对脉象客观化的研究一直没有重大进展和突破;传统中医诊断往往取决于医师的主观意识、经验积累,受限于当时的环境因素,缺乏客观指标;中医脉象仪恰恰能弥补这一缺憾;研制脉象模拟仪已成为脉诊客观化的重要内容及必然方向。  相似文献   

16.
诊脉,这是中医特有的一种诊病手段。《内经》谓“按其脉,知其病”、“按尺寸,观浮沉滑涩,而知病所生”。后世医家都将脉诊做为中医诊法的重要内容之一,甚至把诊脉做为中医的代名词,所谓“大方脉医生”、“小方脉医生”。自《难经》首创“独取寸口”诊脉法以来,历代医家对脉诊也多有创见。仅据《中国医籍提要》载自晋·王叔和《脉经》始,至清·周学海的《脉简补义》止,仅脉学专著就有16部之多。可见,前人对脉诊的重视。但由于“脉理精微,其体难辨,在心易了,指下难明”。历代医家对脉诊的认识也多有不同。现就个人的学习体会,试对脉诊略做探析。  相似文献   

17.
王石 《江苏中医药》2021,53(11):21-23
唐蜀华教授提出诊脉时应注重脉象的七要素,即脉位、脉率、脉律、脉形、脉体、脉力与脉势,并力争从这七个方面做到脉诊的规范化、客观化、量化.现代中医可从脉诊中直接提取相对单一而易于把握的七大特征要素信息,用若干脉象要素术语对特定脉象进行多维扫描,描绘出看得见摸得着的立体脉象,以更细致地理解和掌握脉诊.  相似文献   

18.
齐向华教授是山东省中医院中医内科学教授,现任山东省脉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和世界中医药联合会脉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齐教授长期致力于中医脉象研究,经过总结脉诊的临床功能,认为脉诊在诊治疾病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诊脉可以辨识致病因素、病机,判定人们的个性、心理经历和心理状态,并对所患疾病具有预测功能。现将其识脉审脉以辨治疾病的三则医案浅析如下,以飨同道。  相似文献   

19.
中医脉诊研究思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从古、今文献的整理、优化,统一研究仪器和分析方法,规范诊脉标准等方面阐述了加速脉诊规范化研究的必要性;从脉象信息特点,分析了脉诊研究只有紧密结合临床,开展整体、动态的,病、证结合的研究,才能使脉诊研究更接近临床,为临床所用;在脉象机理研究方面,提出从学科内在逻辑矛盾及学术争议中找突破口及新的学术生长点,多学科结合,加强理论研究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20.
<内经>非常重视脉诊在针灸中的作用,因为脉诊是诊察患者的病位,确定疾病的性质,了解患者体内脏腑气血盛衰活动情况,从而获得辨证依据的重要手段,所以在针灸临床工作中,脉诊是针灸医生获得正确辨证、立法、处方配穴和确定针刺手法的必要条件.正如<灵枢·九针十二原>特别强调"凡将用针必先诊脉,视气之剧易,乃可以治也"一样,如果在针灸临床中忽视诊脉,或诊脉不认真,那辨证、立法、处方配穴和相应的针刺手法就有可能不正确,甚至与真实脉象所反应的病证性质相反,以致犯"虚虚实实"的错误,进而加重患者的病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