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临床资料 患者,男,70岁,以"纳差半年,间断黑便3月"之主诉入院。上腹部触诊稍有不适,余未及明显异常。胃镜提示"胃癌",全腹部CT提示"肝脏多发转移瘤,胃壁局部增厚";ECT示"腰4椎体骨代谢轻度增高";病理检查为"胃体"小细胞癌,免疫组化Syn(+)、CgA(-)、CK20(-)、Villin(-)、CK5/6(-)。因本病例已属广泛期,临床观察发现,肝转移灶的静脉化疗疗效很有限,  相似文献   

2.
1临床资料患者×××,男,79岁,因小肠癌术后肝转移两周期化疗后3周,出现上腹部饱胀不适3天,于2010年6月1日收入院。来院后给予全腹部CT等检查,检查结果示肝转移灶较前增大,调整化疗方案为FORFRI方案(盐酸伊立替康+甲酰四氢叶酸钙+5-氟尿嘧啶)。给予伊立替康240mg静脉滴注30  相似文献   

3.
胃肠道间质肿瘤伴肝转移1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总结胃肠道间质肿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伴肝转移的诊断及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胃肠道间质肿瘤伴肝转移的临床资料。结果:胃肠道间质瘤伴肝转移18例,其中12例位于胃,2例位于十二指肠,4例位于结肠。临床表现主要为消化道出血(60%),腹部包块(25%),体检发现贫血(25%)。术前均行内窥镜、B超及CT检查,术前12例病理确诊(66.7%)。全组均行手术切除,无手术死亡和手术并发症,其中局部切除3例,12例扩大切除 肝转移灶切除 淋巴结清扫。6例患者术后服用甲磺酸伊马替尼(格列卫)辅助治疗。16例患者获得随访,1年生存率为88.9%,3年生存率为48.6%。结论:GIST伴肝转移术前确诊率低,综合分析有助于提高确诊率。手术切除为主的综合治疗是最可靠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4.
于观贞  陈颖  顾小强  倪灿荣  王杰军 《肿瘤》2006,26(11):1015-1019
目的:重新评估CK7、CK14、CK19和CK20在胃肠癌淋巴结微转移中的诊断价值和意义。方法:采用组织芯片和免疫组化方法检测CK7、CK14、CK19和CK20在正常黏膜(n=112)、原发癌(n=112)、淋巴结转移癌(n=106)和肝脏转移癌(n=37)中的表达,比较它们在转移灶与原发灶间表达差异以及与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结果:CK19在各种组织中的表达均为100%,原发癌和转移癌间呈一致性表达;而CK20和CK7的表达随肿瘤的发生和进展逐步下降,淋巴结转移灶中的表达水平显著低于原发癌中的表达水平(P<0.05),CK20和CK7的下降表达与肿瘤的浸润深度有关(P<0.05);CK7的下降表达与肿瘤的远处转移有关(P<0.01),胃癌中CK7的表达率高于肠癌中的表达(P=0.003),CK20正好相反(P<0.001)。CK14在各种组织中的表达率较低,在胃肠癌的诊断中的价值不大。结论:CK19是检测胃肠癌转移的一个理想指标,而CK20和CK7在检测微转移中价值有待评估,其表达下调可能在胃肠癌发展至转移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大肠癌伴肝转移患者的预后因素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影响大肠癌伴肝转移患者预后的因素.方法1995年5月-1999年12月间本院外科手术治疗的64例大肠癌伴肝转移患者,部分患者全身化疗或肝动脉插管化疗,并对其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本组大肠癌肝转移患者占大肠癌患者10.2%.肝转移灶大小、术前CEA水平、原发灶切除、辅助治疗方式为影响生存的独立的预后因素.年龄、性别、肿瘤部位、分化程度、肝转移灶数目与预后无关.肝转移灶>5cm、术前CEA>100μg/ml、原发灶未切除的患者的生存时间(3.52月)显著低于其他患者(21.60月).结论治疗方式对肠癌肝转移患者预后影响显著,应积极切除原发灶、治疗转移灶.肝动脉插管化疗优于全身化疗.肝转移灶大小、术前CEA水平是重要的预后指标.  相似文献   

6.
本文报道了125例胃癌肝转移的临床特点及治疗经验,发现姑息性胃切除可延长病人的平均生存时问。进一步分析不论原发灶大小及肝转移度如何,胃切除均可获得疗效;而且清除转移淋巴结效果更好。胃切除术后坚持化疗还可提高3年生存率。对于肝转移灶,作者认为在胃切除基础上,行冷冻、肝动脉插管化疗及术后化疗等综合治疗为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索早期检测肝组织多药性耐药基因对结肠癌肝转移的预测价值。方法 取裸鼠 4 0只 ,用人结肠癌SW4 80细胞系制作裸鼠原位结肠癌肝转移模型。模型建立的第 10天肝活检取左右肝叶各2mm3 组织 ,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多药耐药基因 (multidrugresistancegene,mdr- 1mRNA)的表达 ;模型建立的第 5周观察裸鼠肝脏是否形成肉眼转移灶。结果 经实时荧光定量RT -PCR检测肝活检组织mdr- 1基因 ,在存活的 36只裸鼠中 2 2例高表达 ,平均CT值 (Cyclethreshold ,即反应管内的荧光信号到达设定的域值时所经历的循环数 )为 2 5 90 1,平均拷贝数为 4 2 7× 10 7/ugRNA ,并高表达的 2 2只裸鼠均有肉眼肝转移灶形成 (10 0 % ) ;mdr - 1基因低表达 (平均CT值 33 36 8,平均拷贝数 2 11× 10 5)及无表达的 14只裸鼠中 ,仅 1例形成肉眼肝转移灶 (7 1% ) ,其余 13例均无肉眼肝转移灶形成 (P <0 0 1)。结论 结肠癌肝活检肿瘤细胞mdr- 1mRNA基因高表达与异时的肝转移灶形成有明显的相关性 ,提示检测结肠癌肝组织多药性耐药基因的高表达可以预测异时的肝转移灶形成。  相似文献   

8.
He YF  Li YH  Zhang DS  Xiang XJ  Xu RH  Pan ZZ  Zhou ZW  Jiang WQ  He YJ  Wan DS 《癌症》2006,25(9):1153-1157
背景与目的:结直肠癌是国内常见的肿瘤之一,结直肠癌同时肝转移的发生率可高达10%~25%。本文探讨影响结直肠癌同时肝转移患者预后的因素和治疗的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1995年12月至2002年12月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收治的初治结直肠癌同时肝转移患者220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用Kaplan-Meier法对结直肠癌同时肝转移患者的预后进行单因素分析,用Cox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本组病例5年生存率为5.52%,中位生存时间为12.93个月。用Kaplan-Meier及log-rank法对临床特征进行单因素生存分析,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因素包括:肝转移灶数目、肝转移灶最大径、肝转移灶分布、肝外是否存在侵犯或转移、确诊时CEA水平、局部区域淋巴结有无转移、病理类型。对临床治疗方式进行单因素生存分析,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因素包括:治疗方式、原发灶是否完全切除和化疗方案的选择。用Cox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后发现:肝转移灶分布肝叶数、肝转移灶最大径、肝外是否存在侵犯或转移、确诊时CEA水平、治疗模式、原发病灶是否切除、化疗方案为独立的预后危险因素。结论:对于结直肠癌同时肝转移的患者,肝转移灶最大直径超过5cm、肝转移灶分布超过一叶、存在肝外侵犯或转移灶和CEA水平超过200μg/L提示患者预后不良。对于仅有肝转移的结直肠癌患者应尽可能手术根治原发灶以及转移灶,对于手术不能切除的肝转移灶可考虑行全身化疗和/或介入治疗,全身化疗最好选用含草酸铂的方案。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结直肠癌患者原发肿瘤组织及相应肝转移灶K-ras基因突变情况,分析二者的一致性.探讨结直肠癌K-ras基因状态与肝转移关系.方法 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和基因测序技术检测76例结直肠癌患者原发肿瘤组织及其中22例肝转移灶K-ras基因突变,结合其临床资料分析.结果 76例结直肠癌组织中25例(32.9%)发现K-ras基因突变;22例肝转移灶中11例(50%)发现K.ras基因突变,其中10例对应原发癌组织也发现K-ras基因突变.1例对应原发癌组织未发现突变.原发癌组织与肝转移灶K-ras基因状态一致率为90.9%.肝转移患者原发癌组织K-ras基因突变率明显高于无肝转移患者(P<0.05).原发肿瘤组织和7例同时性、2例异时性肝转移灶的K-ras基因突变类型基本一致(即K-ras基因12密码子GGT突变为GAT或GTr).1例异时性和1例同时性肝转移灶K-ras基因突变类型为13密码子GGC突变为GAC.结论 结直肠癌的原发癌组织与肝转移灶的K-ras基因状态较为一致,原发癌组织有K-ras基因的突变,预示着肿瘤有肝脏转移倾向.  相似文献   

10.
77例直肠癌伴肝转移患者的预后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Sun Y  Shang G  Bao YX  Zhang H 《中华肿瘤杂志》2010,32(8):622-625
目的 探讨影响直肠癌伴肝转移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77例直肠癌伴肝转移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以Kaplan-Meier法分析患者的总生存率,以Log rank检验和Cox模型对影响患者生存的临床病理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 全组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为12个月,1、2、3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47.7%、28.0%、13.1%和1.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原发肿瘤的分化程度越低、肠壁浸润程度越深、有淋巴结转移、肝转移灶分布于双叶、肝转移灶数目>1个、肝转移灶的最大直径>5 cm、有肝外受侵或转移、确诊时癌胚抗原(CEA)≥5 ng/ml以及未行根治性手术者的预后较差(均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原发肿瘤的分化程度(P=0.007)、肠壁浸润深度(P=0.027)、肝转移灶的最大直径(P=0.003)以及确诊时的CEA水平(P=0.000)为影响直肠癌伴肝转移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 对于直肠癌伴肝转移的患者,原发肿瘤的分化程度越高、肠壁浸润越浅、肝转移灶的最大直径越小以及确诊时CEA水平越低,患者的预后越好.  相似文献   

11.
本文报道我院及文献报告的胃上皮样平滑肌瘤16例。男7例,女9例,年龄19~72岁,病程2月~10年,主要临床表现有腹痛、消化道出血、腹部包块、胃肠梗阻。肿瘤可位于胃的各部位,最小者直径2.4cm,最大者26×22×15cm,肿瘤多数为单个肿块。肿瘤可发生肝转移,淋巴结转移及邻近脏器的侵犯。本组1例伴发多发性肺软骨错构瘤。本组有手术资料可查8例,胃次全切除6例,胃部分切除1例,胃部分切除加肝左叶切除(肝转移灶)1例。  相似文献   

12.
122例结直肠癌同时性肝转移患者的临床预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影响结直肠癌同时性肝转移患者预后的因素和治疗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广西医科大学2000年1月至2005年12月收治的结直肠癌同时性肝转移患者122例,用Kaplan-Meier分析本组患者的总生存率,用Log-rank检验和COX模型(SPSS13.0)对影响生存的18项临床病理因素和临床治疗方法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该组患者1年,2年,3年,5年生存率分别为52.46%,24.59%,12.30%,3.28%,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原发肿瘤的大小、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癌性梗阻、肝转移灶部位、肝转移灶数目、肝转移灶大小,肝外侵犯或转移、确诊时CEA水平,手术性质,原发瘤切除,化疗方式及化疗方案为预后影响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分化程度.癌性梗阻,CEA水平及手术性质为独立的预后因素.结论:对于结直肠癌同时性肝转移患者,原发瘤的分化程度低.伴癌性梗阻及术前CEA高提示患者预后不良.治疗方式对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有重要影响,对于仅存在肝转移的结直肠癌患者应尽积极手术根治原发灶及肝转移灶,介入化疗优于外周静脉全身化疗,全身化疗最好选用含草酸铂的化疗方案.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结直肠癌肝转移的原发灶和对应肝转移灶中K-ras基因的突变情况,比较两者的一致性.方法:从75例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的原发灶和对应肝转移灶病理标本中提取肿瘤组织DNA,经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K-ras基因,采用DNA直接测序法检测K-ras基因的突变情况.结果:有3例因DNA提取质量较差出组.72例中,有24例(33.3%)结直肠癌原发组织中K-ras基因为突变型;23例(31.9%)肝转移灶癌组织中K-ras基因为突变型.24例原发灶K-ras基因为突变型者中,有21倒(87.5%)对应的肝转移灶K-ras基因为突变型;46例两者均为野生型.原发灶及对应肝转移灶两者的一致率为93.1%.两者不一致的情况有5例(6.9%).结论:结直肠癌肝转移的原发灶和对应肝转移灶中K-ras基因的突变情况较为一致,可作为选用分子靶向药物的依据.  相似文献   

14.
张明  张阳  吴涛 《临床肿瘤学杂志》2010,15(11):1003-1006
目的 探讨结直肠癌肝转移的预后因素。方法 收集67例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随访情况,用Kaplan-Meier法及Log-rank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将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纳入Cox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 67例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为10个月,Kaplan-Meier单因素分析及Log-rank检验结果显示原发肿瘤分化程度、肝转移灶数目、肝转移灶最大直径、肝外转移灶数目、针对肝转移灶的治疗方式等5个因素对其预后有显著意义,16例≥70岁且<80岁老年进展期结直肠癌患者中化疗组的生存期并不优于最佳支持治疗组,Cox回归显示上述5个因素均为肝转移患者的独立预后相关因素。结论 原发肿瘤分化越差,患者的预后越差;肝转移多发病灶组较单发病灶组以及肝转移灶最大直径≥5cm组较<5cm组的远期生存率低;合并肝外转移灶越多,预后亦越差;采用局部治疗联合全身化疗的患者比采用单一方法治疗者的生存期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肝转移患者肝转移和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收集监测、流行病学、最终结果(SEER)数据库中2010-2015年的2684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病历资料,根据是否发生肝转移分为肝转移组(191例)和非肝转移组(2493例),评估临床特征与胃肠道间质瘤肝转移及预后的关系。结果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肿瘤分化差(OR=1.31,95%CI=1.09~1.59,P=0.005)、肿瘤大小﹥5 cm(OR=2.55,95%CI=1.78~3.65,P﹤0.01)和淋巴结转移(OR=2.39,95%CI=1.84~3.12,P﹤0.01)增加胃肠道间质瘤肝转移发生风险。肝转移患者生存时间明显短于非肝转移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肿瘤大小﹥5 cm(HR=1.881,95%CI=1.432~2.469,P=0.000)、淋巴结转移(HR=1.326,95%CI=1.031~1.706,P=0.028)、肝转移(HR=2.090,95%CI=1.615~2.703,P=0.000)是胃肠道间质瘤患者死亡风险较高的预后因素。亚组分析结果显示,原发部位在胃、种族为白种人和黑种人的胃肠道间质瘤肝转移患者的预后较差(P﹤0.05)。结论肿瘤分化差、肿瘤大小﹥5 cm、淋巴结转移是胃肠道间质瘤肝转移发生的易感因素;肿瘤大小﹥5 cm、淋巴结转移、肝转移为影响胃肠道间质瘤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肝转移是原发部位在胃的胃间质瘤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也是种族为白种人和黑种人的胃肠道间质瘤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发生肝转移患者的总生存较差。对于发生肝转移的高危患者,在治疗和随访过程中应加强肝转移的相关检查,采取积极的综合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6.
路丹  高树建  徐玉清 《中国肿瘤临床》2011,38(23):1434-1434
患者男,63岁,上腹部胀痛22个月.2011年04月07日胃镜检查示:胃角小弯侧见不规则溃疡,大小约3 cm×3 cm.病理报告:(胃角)癌,倾向低分化腺癌.血CEA及CA19-9正常,腹部CT未见明显肿大淋巴结.遂行2个周期化疗:多西他赛75 mg/m2,第1天;顺铂75 mg/m2,第1天;卡培他滨1 000 mg/m2,bid,连服14d;21d为1个周期.2011年06月07日复查胃镜示:病灶明显缩小.患者于2011年06月10日在全麻下行胃癌根治术.术后病理报告:(胃)隆起型绒毛膜癌,浸及浆膜,小弯侧形成癌结节,(第8组)淋巴结及小弯侧淋巴结各有1个转移,上下切缘(-),大网膜(-).免疫组化:HCG(+),CK8/18(+),CK7部分(+),P63少数(+),CK5/6(-),CK20(-),CEA(-).术后继续行巩固化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 p53基因突变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表达与大肠癌肝转移的关系。方法 采用 PCR- SSCP及 DNA测序方法检测大肠癌原发灶、癌旁肠粘膜及肝转移灶组织 p53基因突变。用 RT- PCR方法检测 VEGF表达。结果  64例大肠癌原发灶、癌旁肠粘膜、肝转移灶中p53基因突变率分别为 65.6%、9.1 %、87.1 %。肝转移组与无肝转移组原发灶的 p53突变率分别为87.1 %、45.5% ,肝转移组原发灶中 p53突变率较高 (P<0 .0 5)。在癌原发灶、癌旁肠粘膜、肝转移灶中 VEGF表达阳性率分别为 46.9%、7.8%、1 0 0 %。肝转移灶中 VEGF表达阳性率高于其它组织 (P<0 .0 5)。在肝转移组原发灶和肝转移灶中 p53突变和 VEGF表达均为阳性的检出率也较高。结论  p53基因突变和 VEGF增强表达与大肠癌肝转移的发生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8.
胃肠道癌局限性肝转移的95例治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胃肠道癌局限性肝转移患者的治疗方法.方法对我院1987-2000年收治的原发癌根治术后的95例胃肠道癌局限性肝转移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原发癌加肝转移灶切除的患者1、3、5年生存率分别为76.1%、39.1%、19.4%,而肝转移灶未治疗的患者其分别为26.7%、0、0,1、3年生存率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肝转移灶微波固化和无水酒精注射及肝脏区域化疗的合并组患者1、3、5年生存率分别为73.5%、29.4%、12.0%,其与肝转移灶切除组的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与肝转移灶未治疗组的1年生存率差异有显著(P<0.05).结论胃肠道癌局限性肝转移患者,应尽可能彻底切除原发癌和肝转移灶,肝转移灶微波固化和无水酒精注射及肝脏区域化疗是其治疗的重要的补充.  相似文献   

19.
300例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的临床预后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 探讨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因素.方法 对300例结直肠癌首发肝转移患者的临床特征及肝转移后的生存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00例患者中,原发病灶位于结肠者152例,位于直肠者148例.原发肿瘤为管状腺癌272例,黏液腺癌18例,类癌5例,印戒细胞癌4例,鳞癌1例.原发肿瘤为高分化19例,中分化217例,低分化27例.无区域淋巴结转移104例,有区域淋巴结转移162例.原发肿瘤分期为Ⅰ、Ⅱ期62例,Ⅲ、Ⅳ期为237例.同时性肝转移206例,异时性肝转移94例.肝转移灶为单发48例,多发252例.肝转移灶最大直经≤5 cm249例,>5 cm 51例.300例患者转移后中位生存期为19.0个月,肝转移后1、2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79.0%、29.0%和3.0%.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患者KPS评分、组织学分级、原发肿瘤T分期、有无区域淋巴结转移、原发肿瘤分期、有无脉管瘤栓、肝转移灶部位、肝转移灶最大直径、肝转移灶数目、同时合并其他转移均与预后有关.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KPS评分、脉管瘤栓、肝转移灶数目、肝转移灶最大直径是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KPS评分、脉管瘤栓、肝转移灶数目和最大直径是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KPS评分越高、无脉管瘤栓、肝转移灶数目越少、转移灶最大直径越小的患者预后越好.  相似文献   

20.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瘤芽在不同大肠癌病例的分布特征以及骨桥蛋白(OPN)等在原发癌灶和瘤芽的表达,以评价其可否作为简单易行的预测大肠癌术后肝转移的生物学指标。方法:将Dukes C期以上病例分成3组:A组为同时性肝转移组,B组为异时性肝转移组,C组为无肝转移组。HE染色后,重点观察位于大肠癌侵袭前沿的瘤芽的分布特征,并准确计数。应用免疫组化法分别检测OPN、NF-κB在原发癌灶和瘤芽的表达。结果:瘤芽位于肿瘤侵袭前沿,是失去极性的去分化癌细胞,呈孤立或不规则小梁状分布。瘤芽程度和OPN在大肠癌原发癌灶的强阳性表达在A与C组间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OPN在瘤芽的阳性表达在A和C组以及B和C组的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1)。各组间NF-κB在原发癌灶、瘤芽的表达无显著差别。结论:瘤芽BD(+)、OPN在原发癌灶的强阳性表达均提示大肠癌发生肝转移的可能性较大。如将瘤芽分布特征结合OPN在瘤芽的表达,则可提高预测的准确性,可以考虑作为预测大肠癌术后肝转移的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