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来作者遇到一例细胞形态改变多样,细胞化学染色结果不一,细胞免疫学表达特殊的病例,经过多次会诊,得到了明确的诊断,现报告如下:患者张某,男,6 2岁,心慌,闷气,乏力而就诊。检查:肝、脾、未及。淋巴结不肿大,前列腺 °增生。血象:WBC:1.85×10 9/ L,RBC:2 .7×10 1 2 / L,HGB:86 g/ L,PL T:5 8×10 9/ L。分类:幼稚细胞:0 .0 6 .骨髓检查:有核细胞增生明显活跃。原始单核样及幼稚单核样细胞占4 3.2 % ,单核细胞0 .4 %此类细胞胞体大小不均,形态不规则,边缘多有突起或拖一长尾,胞核圆形,部分可见折叠,染色质细致,疏松,核仁显隐不定,…  相似文献   

2.
(2)原始粒细胞白血病部分分化型(M_(2a))(图61~63)骨髓中原始粒细胞>30%~<90%(非红系细胞),单核细胞<20%,早幼粒细胞以下阶段>10%。原始粒细胞白血病部分分化型(M_(2b))骨髓中异常的原始粒细胞及早幼粒细胞明显增多,以异常的中性中幼粒细胞增生为主,其胞核常有核仁。有明显的核浆发育不平衡,此类细胞>30%。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血液学对各种无明显临床症状的脾大查因病例进行细胞形态检查,为临床准确诊断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各种脾大查因病例进行血液学检查并系统性归纳和分析。结论:脾功能亢进骨髓增生明显活跃,红系细胞增生明显,以中,晚幼红细胞增生为主;血小板分布减少,有成熟障碍;急性白血病M2a骨髓增生极度活跃,原始幼稚细胞分类≥30%,骨髓纤维化骨髓增生减低多部位穿刺有"干抽"现象,粒、红系增生受抑,成熟红细胞有异常形态,血液学通过对骨髓血液细胞进行形态观察和分类计数,结合临床资料,血液学检测对临床症状无明显特征的病例,提供了确立及修正临床诊断的直观图像,明确特征,详实数字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近来作者遇到一例细胞形态改变多样,细胞化学染色结果不一,细胞免疫学表达特殊的病例,经过多次会诊,得到了明确的诊断,现报告如下:患者张某,男,62岁,心慌,闷气,乏力而就诊.检查:肝、脾、未及.淋巴结不肿大,前列腺Ⅱ°增生.血象:WBC:1.85×109/L,RBC:2.7×1012/L,HGB:86 g/L,PLT:58×109/L.分类:幼稚细胞:0.06.骨髓检查:有核细胞增生明显活跃.原始单核样及幼稚单核样细胞占43.2 %,单核细胞0.4 %此类细胞胞体大小不均,形态不规则,边缘多有突起或拖一长尾,胞核圆形,部分可见折叠,染色质细致,疏松,核仁显隐不定,胞浆量多少不一,兰色,部分浆内可见空泡.同时,涂片易见成团的细胞.细胞化学染色:POX大部分为阴性,个别为弱阳性.PAS呈粗颗粒阳性.NEA阳性,NEA+NaF大部分被抑制.经初步会诊临床疑骨髓转移癌(前列腺癌),外院数家医院会诊为淋巴瘤(T细胞瘤).为此,进一步作骨髓活检及有关检查,并进行骨髓细胞免疫学分型.结果:PAS<4 ng/mL及活检结果,均排除前列腺癌骨髓转移.免疫学分型(流式细胞仪),结果:表达T细胞的CD2CD3和CD7均为阴性,CD68CD64(单核细胞)均为阴性,但HLA-dR(幼稚细胞)阳性率高达79.5 %,髓系表达的CD13(29.7 %)、CD34(17 %)也很高.CD4(54.4 %)为T细胞和单核细胞的双表达,由于CD3(0.2 %)无表达,所以CD4的表达应为单核细胞.因此可排除淋巴瘤.诊为急非淋白血病ANLL.为进一步得到证实,又增作了CD117结果为25 %,因此根据血细胞形态,细胞化学染色及免疫学分型,排除转移癌、淋巴瘤,诊为ANLL-M5.  相似文献   

5.
急性杂和型白血病(HAL)是一类发病机理不清的特殊类型的急性杂和型白血病。其亚型又分双表型、双系列转换型。本病特点以原始细胞明显增生,该细胞大小不等,形态不一,多呈圆形以小细胞为主的急性白血病,此类细胞形态近似淋巴,细胞呈圆形,胞浆量少,深蓝色,边缘整齐,无颗粒,胞核圆形,核染色质较细胞,核仁清晰可见,易与淋巴细胞混淆,现将特殊病例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亚急性粒细胞白血病(亚急粒)是1964年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提出的一种白血病亚型。1980年全国白血病分类分型经验讨论会(苏州)建议,将该亚型列为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急非淋)-M_7,我国于1986年参考F_(AB)分型将其定为原粒细胞白血病部分分化型-M_(2b)。此类型已被证明与染色体t(8,21)标记的急性粒细胞白血病相同。现将我院3例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诊断标准:原粒细胞白血病部分分化型(M_(2b))是指骨髓中异常的原始及早幼粒细胞明显增多,以异常的中性中幼粒细胞增生为主,其胞核常有核仁,有明显的  相似文献   

7.
张俊  刘丹丹 《海南医学》2013,24(5):761-762
急性未分化细胞白血病(AUL)是一类免疫分型既不表达髓系标志,也不表达淋系标志,与早期干/祖细胞相似[1-3],在形态学不易分辨的急性白血病,细胞化学染色特征,P0X(-),PAS(-),NSE(-),常误诊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其形态学特征[4]:胞浆较丰富,浆呈灰蓝色或蓝色,无颗粒,胞核多呈圆形或椭圆形,有明显的核仁,核染色质较细致疏松。本文报道1例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的急性未分化细胞白血病。l病例简介患者男,51岁。在2012年4月始感腰背部疼痛不适,于当地治疗无好转,后有反复发热1个月余,最高温度达39℃,于安徽安庆医院查血异常,骨髓象示  相似文献   

8.
急性白血病(AL)是一种以骨髓中自血病细胞无限增殖、分化阻滞和凋亡受抑为特征的恶性克隆性疾病.急性白血病其白血病细胞分化停滞在较早阶段,多为异常原始细胞及早期幼稚细胞,病情进展快,自然病程仅有数月骨髓表现为原始与早期幼稚细胞急剧增生.多数起病急骤,常突然高热或明显出血倾向.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外周血幼稚细胞对急性白血病(Acute Leukemia,AL)患者初诊时的诊断意义。方法:回顾641例AL患者首次接受骨髓穿刺时外周血幼稚细胞的检出情况,分析其在AL诊断中的意义。结果:641例AL患者外周血涂片非红系幼稚细胞检出率为93.76%,幼红细胞检出率为17.78%。6.24%未检出幼稚细胞的病例以白细胞减低者多见,易导致漏诊和误诊。结论:大多数急性白血病初诊时外周血中能检出幼稚细胞,白细胞计数与检出率也有一定的关系,当临床症状明显、白细胞计数减低或轻度异常、外周血涂片未检出幼稚细胞的患者,应予以重视,及时复片,防止漏诊。  相似文献   

10.
急性白血病的巨核细胞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回顾分析320例初诊的急性白血病患者骨髓巨核细胞象的质和量的改变,结果62.8%病例巨核细胞减少,15.3%增多。增多的巨核细胞多伴有形态异常,幼稚型巨核易见,主要为小巨核,颗粒型增多,产血小板型明显减少。巨核细胞增多的白血病一般发病时间长,较少严重出血,但其转归与巨核细胞减少的白血病无明显区别。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急性白血病患者病情与血浆D-二聚体含量的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骨髓涂片在显微镜下按常规分类计数500个有核细胞,用凝血一期法测定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率(PT/NIR)和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用乳胶凝集法测定D-二聚体含量。结果 急性非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NLL)组与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LL)组的骨髓原始细胞加幼稚细胞数与同时期的凝血指标PT/NIR、D-二聚体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但PT/INR大都处于正常范围,异常率低,而D-二聚体异常率较高,与骨髓原始加幼稚细胞异常率有较好的一致性。结论 D-二聚体含量的变化可作为判断急性白血病病性变化的参考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急性白血病患者病情与血浆D-二聚体含量的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骨髓涂片在显微镜下按常规 分类计数 500个有核细胞,用凝血一期法测定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率(PT/INR)和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APTT),用乳胶凝集法测定D-二聚体含量。结果急性非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NLL)组与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ALL)组的骨髓原始细胞加幼稚细胞数与同时期的凝血指标PT/TNR、D-二聚体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但PT/INR大都处 于正常范围,异常率低,而D-二聚体异常率较高,与骨髓原始加幼稚细胞数异常率有较好的一致性。结论D-二聚体含 量的变化可作为判断急性白血病病情变化的参考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3.
临床资料例:患者,女,25岁,面色苍白,全身浅表淋巴结无明显肿大,胸骨明显压痛,肝肋下刚触及,脾肋下3.2cm,质软无压痛。实验室检查:血红蛋白50g/L,白细胞6.8×109/L。白细胞分类:中性分叶核细胞0.60、淋巴细胞0.24、嗜酸性细胞0.01、幼稚细胞0.15。骨髓:有核细胞原始及幼稚淋巴细胞占93%,大小不一,大部分有伪足样胞浆突出。少数细胞有细长毛状突山,核仁1~2个。过氧化酶染色阴性、苏丹黑染色阴性、非特异性脂酶染色弱阳性、不能被氟化钠抑制、酸性磷酸酶阳性、骨髓白血病细胞表面标记。Ia0.64,B4 0.50,B1 0.50,Smlg 0.38,Cig0.21,J5-0.12,…  相似文献   

14.
骨髓坏死(Bone Marrow Necrosis)是指骨髓中的造血细胞发生原位性坏死,其原发病见于某些血液病,转移癌等,预后不良。本文就1978~1990年5月进行1853例骨髓涂片镜检中有8例骨髓坏死,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患者中男5、女3,年龄2~45岁。其中急性白血病3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1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急性变2例,骨髓转移癌2例;均在明确骨髓坏死后短期内死亡或自动出院。临床表现主要与原发病有关,但全身持续性剧烈骨痛较明显,一般止痛药不能缓解;受累部位有明显的压痛;伴发热37.6℃~40.0℃;均有不同程度的贫血和出血。血徐片有6例白血病均可见到原始及幼稚细胞。各病例经髂骨穿刺1~4次,多为干抽,仅抽出少许“脓性”骨髓液,镜检特点是坏死,细胞结构模糊不清,胞膜破裂,浆溶解,核退变,细胞间满布片状及颗粒状嗜酸性、无结构物质,尚见少许散在完整细胞。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急性白血病患者骨髓原始细胞加幼稚细胞数与同时期的凝血指示PT/INR、APTT、D-二聚体含量等的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骨髓涂片在显微镜下常规计数500个有核细胞,用凝血一期法测定PT/TNR,APTT,用乳胶凝集法测定D-二聚体含量。结果 ANLL组与ALL组的骨髓原始细胞 细稚细胞数与同时期的凝血指标PT/INR、D-二聚体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但PT/TNR大都处于正常范围,异常率低,而D-二聚体异常率较高,与骨髓原始 幼稚细胞数异常率有较好的一致性。结论:可认为D-二聚体含量的变化可作为判断病情变化的参考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急性白血病患者骨髓原始细胞加幼稚细胞数与同时期的凝血指示PT/INR、APTT、D-二聚体含量等的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骨髓涂片在显微镜下常规计数500个有核细胞,用凝血一期法测定PT/INR,APTT,用乳胶凝集法测定D-二聚体含量.结果ANLL组与ALL组的骨髓原始细胞+细稚细胞数与同时期的凝血指标PT/INR、D-二聚体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但PT/INR大都处于正常范围,异常率低,而D-二聚体异常率较高,与骨髓原始+幼稚细胞数异常率有较好的一致性.结论可认为D-二聚体含量的变化可作为判断病情变化的参考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7.
1998年 8月我院发现 1例红白血病 (M6 )患者 ABO血型抗原减弱 ,现报告如下。1 病历报告1.1 一般资料 患者 ,男 ,49岁。因乏力、面色苍白伴间断性发热 8个月余入院。患者曾于 1996年 7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天津血液病研究所经骨髓穿刺诊断为 M6 ,并先后三次在我院住院治疗 ,我院骨髓象检查结果 :骨髓有核细胞增生极度活跃 ,红细胞增生明显活跃 ,原红细胞 早幼红细胞比值明显增高 ,占 30 % ,中幼红细胞 10 % ,晚幼红细胞 32 %。晚幼红细胞胞体大 ,胞浆量丰富 ,易见巨幼样变、畸形、分裂及多核形态。原始粒细胞 2 2 % ,成熟淋巴细胞 4% ,浆…  相似文献   

18.
本文分析了100例骨髓巨核细胞增多(>100只/2×3cm~2)的原因。全部病例骨髓增生活跃,其中明显活跃和极度活跃占92%。红细胞系统多数增生旺盛。巨核细胞分类表明:ITP、某些贫血、争性白血病(未缓解)有成熟细胞的成熟障碍,原始及幼稚巨核细胞增多。慢粒、MDS,可见巨核细胞形态异常。MDS见到较多的巨核细胞并有血小板形态异常。巨核细胞的生成有赖于正常的骨髓功能以及体液和细胞调节因素,其中以Meg—CSF以及TPD为主,可以根据巨核细胞及外周血中血小板数量进行反馈调节。各类疾病引起巨核细胞增生的机理不同,有些尚不清楚。  相似文献   

19.
<正>1病例资料患者,女,55岁,2018年3月患者因"入住内分泌科时发现血象异常"就诊血液科。患者2018年3月初诊血常规:白细胞:6.4×109/L,单核细胞绝对值2.3×109/L,血红蛋白85g/l,血小板计数47×109/L,随即行骨髓穿刺。骨髓细胞学(2018-3-11):原始细胞占49%,骨髓病理:(1)幼稚细胞增生为主,片状分布,胞体中等,胞浆略丰富,核圆形或略不规则形,染色质细腻,可见核仁;杆及分叶核粒细胞比例明显;(2)未见纤维组织增生。组织化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组织化学染色:网织纤维染色(-),铁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CD34阳性指数约15-20%,CD117阳性指数  相似文献   

20.
血细胞形态学是诊断白血病的主要依据,但近年来,临床上常发现一些以贫血为主,或伴有外周血全血细胞减少的患者,而骨髓增生活跃,红系统增生,并有细胞形态异常改变,用常规抗贫血药物治疗不能奏效。对于这一类血细胞形态学多相性异常的骨髓病,国内外学者提出了一些新名称,如白血病前期,冒烟型白血病,低增生性白血病,低原始细胞性白血病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