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 毫秒
1.
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椎动脉狭窄   总被引:21,自引:2,他引:21  
目的 观察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椎动脉狭窄的短期疗效。方法 将球囊扩张性支架通过椎动脉狭窄部位,扩张球囊释放支架使狭窄部位恢复正常管径。结果 45例药物治疗无效的表现为后循环缺血症状的患者,43例成功的采用支架成形术,术前术后平均狭窄程度分别为75.7%和10.3%。临床随访35例症状完全缓解,4例明显好转,2例症状无改善。无一例发生内膜撕裂或血栓栓塞形成,短期随访未发现有再狭窄及内膜过度增生。结论 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是治疗椎动脉狭窄的有效方法,长期疗效需进一步的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经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椎基底动脉狭窄的适应证、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应用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对13例经内科药物治疗无效的症状性椎基底动脉狭窄进行治疗。结果13例患者术前狭窄为(76.15±15.11)%,术后狭窄为(3.69±3.04)%。围手术期无并发症,术后无缺血性脑卒中发作,随访8~12个月,10例症状完全消失,2例症状较术前明显好转,偶尔有头晕,1例症状改善(DSA显示多段狭窄,左侧大脑后动脉闭塞,小脑后下动脉显影差)。结论症状性椎基底动脉狭窄患者,内科治疗无效时,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治疗手段,可以缓解椎基底动脉狭窄患者的脑缺血症状,预防脑卒中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应用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基底动脉狭窄的初步疗效。方法 自 2 0 0 0年 12月至 2 0 0 4年 6月 ,治疗基底动脉狭窄患者 4 3例 ,其中男 2 3例 ,女 2 0例 ,年龄 4 1~ 84岁 ,平均 6 4岁。 2 4例为反复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TIA) ,临床表现包括眩晕、复视、共济失调、恶心及呕吐、皮质盲、记忆障碍和 或眼颤等 ;9例为反复头晕发作或血管性头痛 ,6例为既往后循环梗塞患者 ,4例仅表现为晕厥。所有的患者经药物治疗无效 ,或不能耐受长期的抗凝治疗。所有患者应用球囊膨胀支架行血管内成形术治疗。术后噻氯匹定 (2 5 0mg ,2次 d)口服 4周停药 ,肠溶阿司匹林 (30 0mg ,1次 d)服用半年后减量(10 0mg ,1次 d)终生服用。结果  2 6例恢复正常管径 ,17例狭窄程度减小 80 %以上 ,无手术相关并发症。患者均恢复满意 ,临床无TIA或脑卒中风再发作 ;影像学随访 2 8例患者 ,6例于术后 6个月造影时见再狭窄 ,程度约 6 0 % ,可能与此患者术后未正规服用抗凝药物有关 ,其余 2 7例影像随访患者未见明显再狭窄。结论 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基底动脉狭窄的近期疗效令人满意 ,但远期疗效仍需进一步临床及影像随访结果。  相似文献   

4.
颅内椎基底动脉狭窄的支架成形术治疗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初步总结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颅内椎基底动脉狭窄的经验 ,探讨治疗的可行性、安全性及有效性 ,分析技术要点和围手术期处理。方法  2 2例 2 3个颅内椎基底动脉狭窄进行了支架植入扩张成形治疗 ,其中颅内段椎动脉狭窄 10个 ,基底动脉狭窄 13个 ,术前平均狭窄程度 (72 .4±11.3 ) % (5 0 %~ 90 % ) ,平均狭窄长度 (6.8± 3 .1)mm(3~ 12mm) ,植入球囊扩张支架 2 3枚 ,作临床及造影随访。结果  2 3个狭窄支架植入均成功 ,狭窄率降低到 (9.3± 5 .2 ) % ,无夹层动脉瘤、血管破裂、支架内急性闭塞并发症 ,手术造成缺血性小卒中 1例 (4.5 % ) ,无死亡。临床随访 3~ 2 4个月 ,无脑缺血性事件发生 ,血管造影随访 10例 ,无再狭窄发生。结论 症状性颅内椎基底动脉狭窄的血管内支架成形治疗是一种有效、安全的方法 ,但远期结果仍需要进一步随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狭窄血管内球囊支架成形术的可行性、安全性及其疗效。方法:17例患者术前3天给予阿司匹林300mg/天和噻氯吡啶250mg/天,6F(Envoy)导引导管放置到颈内动脉远段或椎动脉近颅底段,造影获得工作位,评价血管狭窄程度:狭窄率=(1-狭窄处管径/狭窄远端管径)×100%,微导丝在路途导引下通过颅内动脉狭窄段,向远端直至P2或M2段,确保足够的支撑力。选择支架大小的依据为狭窄远端正常血管的直径,导丝引导下支架通过狭窄部位,造影确定支架位置正确,充盈球囊至5~6大气压,支架释放后造影确认展开良好,回撤球囊,无并发症,操作完毕。随访3~10月。结果:17例患者颅内动脉狭窄处植入支架,技术成功100%,造影显示狭窄由术前(78.3±12.9)%降至术后(6.8±7.3)%,狭窄的动脉管径恢复,短期随访(3~10个月)显示很好临床效果。术中出现一例蛛网膜下腔少量出血(SAH),对症治疗痊愈。6例随访造影未见血管再狭窄。结论:颅内动脉狭窄支架植入增加血管内径,改善血流量,减轻临床症状,是一种安全、可行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症状性椎基底动脉狭窄的内支架成形术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 研究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椎基底动脉狭窄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2 0 0 1年 6月至 2 0 0 2年 4月间 ,16例症状性椎基底动脉狭窄患者接受了成形术。结果  7例为一侧椎动脉狭窄、对侧椎动脉狭窄或闭塞 ,7例为优势侧椎动脉狭窄或对侧椎动脉仅供血小脑后下动脉区域 ,1例为基底动脉狭窄 (孤立性后组循环 ) ,1例为狭窄的椎动脉直接与小脑后下动脉延续。狭窄段位于椎动脉开口部 10例 ,位于颅内段 6例 ,1例患者为椎动脉近端 2处狭窄。MoriA型病变 12例 ,B型病变 3例 ,C型病变 1例。全组技术成功率 10 0 % ,平均狭窄率从 73.2 % (5 0 %~ 95 % )下降到 5 .1% (0~ 30 % ) ,P <0 .0 1。在围手术期内无严重并发症发生。随访 1~ 12个月 (平均 4 .4个月 ) ,按Malek评分 ,疗效极好 15例 ,疗效较好 1例。结论 对症状性基底动脉狭窄进行内支架成形术是安全和有效的方法 ,但长期疗效需要进一步积累病例和随访研究。  相似文献   

7.
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颈动脉狭窄   总被引:26,自引:2,他引:24  
目的:总结血管内支架治疗颈动脉狭窄的临床体会,探讨该技术的适应证、并发症防治及初步疗效。方法:2000年10月至2001年9月共收治颈动脉狭窄52例,44例表现为反复的短暂脑缺血性发作或脑梗死。7F长鞘置入颈总动脉,预扩张球囊通过狭窄部位行预扩张(19例),自膨胀支架在导丝支撑下通过狭窄部位,回撤外鞘将支架释放,对29例患者应用不可脱卸球囊进行支架内再扩张。结果:支架定位准确,34例患者狭窄完全消失,16例狭窄程度减少90%以上,2例减少70%,1例术中发生脑梗死,无其他手术并发症发生。临床随访3-13个月(平均7.3个月),均未再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脑梗死。颈动脉超声随访45例,DSA随访19例患者颈动脉均无再狭窄发生(6-12个月)。结论: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是治疗颈动脉狭窄安全而有效的方法,长期疗效有待于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经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基底动脉狭窄的适应证、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应用经血管内支架成形术对11例经规范内科药物治疗无效的基底动脉狭窄患者进行治疗。结果 11例中,10例手术成功;1例因血管迂曲,支架无法到位,手术失败。基底动脉狭窄70%~90%,术后残余狭窄0%~30%。轻度并发症3例(1例术后头晕加重,1例术后出现一侧肢体无力,CT检查未见新发梗死灶,考虑可能为穿支梗死;1例术后7 d出现轻度颅内出血,轻度头痛),严重并发症1例(为蛛网膜下腔出血,4 d后死亡),4例患者行CT血管造影术随访,无支架再狭窄。术前躁狂级别测量(MRS)评分为3±1.3,术后1周MRS评分为0.8±0.7,随访6~36月时MRS评分为0.6±0.7。并发症发生率36%,围术期死亡率9%。结论支架成形术是治疗基底动脉狭窄的有效方法,治疗存在一定风险,可发生动脉损伤,穿支梗死,脑出血等并发症。围术期需要注意抗凝抗血小板治疗,释放支架时需缓慢释放,要注意选择合适的支架,以降低并发症的风险。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头颈部动脉狭窄性疾病应用腔内成形及支架植入术治疗的方法、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本组头颈部动脉狭窄35例,均经股动脉穿刺插管,经长鞘或导引导管将导丝或动脉保护伞越过狭窄段至远端正常管径动脉内,之后于狭窄段放置自膨式支架或球扩式支架,其中9例应用脑保护装置。自膨式支架置入病例中狭窄严重者选择球囊预扩张8例.后扩张3例。结果:本组均成功行头颈部动脉狭窄腔内支架成形术。本组无脑梗塞及脑出血等严重并发症发生。随访观察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恢复良好。结论:腔内支架成形术治疗头颈部动脉狭窄是一种创伤小、安全易行、疗效确切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
经皮腔内血管成形和支架植入术治疗椎基底动脉狭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经皮腔内血管成形和支架植入术治疗椎基底动脉狭窄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2 0 0 3年 4月至 2 0 0 4年 6月间 ,2 8例椎基底动脉狭窄患者进行了经皮腔内血管成形和支架植入术治疗。结果  2 8例患者 ,18例为优势侧椎动脉狭窄 ,4例为双侧椎动脉狭窄 ,3例为一侧椎动脉狭窄、对侧椎动脉闭塞 ,1例为串联狭窄 ,2例为基底动脉狭窄。狭窄段位于椎动脉开口 7例 ,位于颈部椎动脉 2例 ,位于颅内段 17例。MoriA型病变 2 4例 ,B型病变 3例 ,C型病变 1例。全组技术成功率 10 0 % ,术前2 8例平均狭窄率为 81.3% ,术后残余狭窄率均 <10 % ,(P <0 .0 1)。所有病例在围手术期内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本组随访 17例患者 ,时间为 6个月 ,Malek评分为 1分者 15例 ,2分者 2例。DSA脑血管造影复查 3例均未见支架内再狭窄。结论 经皮腔内血管成形和支架植入术是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预防椎基底动脉系统卒中的安全、有效方法 ;近期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1.
颈动脉狭窄经皮腔内血管成形与支架术的临床应用价值   总被引:16,自引:4,他引:12  
目的 推动国内颈动脉狭窄经皮腔内血管成形与支架术的广泛应用与开展。方法 对12例颈动脉狭窄患者实施了颈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CAS),12例中有7例为症状性颈动脉狭窄,10例病因为动脉粥样硬化,2例为大动炎,结果 12例颈动脉狭窄11例放置支架成功2例术中发生轻度脑梗列,经治疗1h内完全恢复,11例CAS成功者随访6个月至4年6个月,均未发现再狭窄,临床上未出现脑缺血症状,结论 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治疗颈动脉狭窄已和外科手术一样,渐被广泛接受,术中使用脑保护装置预防脑梗死并发症是今后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12.
颈动脉狭窄的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治疗   总被引:16,自引:8,他引:8  
目的评价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对颈动脉狭窄并发脑梗死病例的治疗效果。材料与方法7例颈动脉狭窄所致的缺血性脑神经功能障碍患者接受血管内支架成形治疗,术中选用Gianturco-Roubin球囊膨胀式金属支架。结果在7例患者的血管造影中发现:6例颈内动脉狭窄和1例颞浅动脉闭塞。在6例颈内动脉狭窄病例中,包括4例局限性狭窄,1例血管完全性闭塞,1例多节段性狭窄。本组7例中6例接受内支架成形手术,成功置入支架6枚;术后其神经功能症状得到满意恢复,在1~30个月的随访观察中,无一例再发生脑梗死。结论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可解除颈动脉狭窄所致的血流循环障碍,有效地预防由此引起的缺血性脑梗死。  相似文献   

13.
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大脑中动脉狭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总结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大脑中动脉狭窄的疗效和初步经验。方法 对2 0例药物治疗无效的、反复短暂性缺血发作 (TIA)或有明显脑缺血症状的大脑中动脉狭窄患者行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术后常规给予抗血小板治疗 ,血管造影及TCD、SPECT进行影像学随访。结果 狭窄的血管均成功地进行扩张 ,术前术后狭窄程度分别为 (78.3± 4 .7) %与 (15 .6± 4 .4 ) % ,术后残余狭窄程度均小于 3 0 %。临床随访无TIA或脑梗死再发 ,DSA随访无血管再狭窄发生 ,经颅多普勒超声 (TCD)、SPECT检查显示脑血流明显改善。 1例发生大脑中动脉破裂出血。结论 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大脑中动脉狭窄是安全、有效的 ;长期疗效有待于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4.
肝移植术后肝动脉狭窄的介入治疗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目的 对介入方法治疗肝移植术后肝动脉狭窄的价值进行初步的探索。方法 1998年9月至2001年11月进行的200例肝移植病人中术后18例发生肝动脉狭窄、闭塞,对18例病人行球囊扩张与内支架置入术的资料进行回顾和总结。结果 15例病人成功进行了介入治疗,其中单纯球囊扩张治疗13例,内支架治疗2例,3例病人介入治疗失败。治疗成功的15例病人中7例愈后良好,8例愈后不良。结论 介入方法治疗肝移植术后肝动脉狭窄具有微创、安全、有效的优点,可作为治疗移植术后肝动脉狭窄的首选治疗手段。但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影响治疗愈后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1年,失访9例,预后良好15例,预后不良6例(包括死亡4例).结论 动脉溶栓治疗能够有效改善基底动脉闭塞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