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D-二聚体和彩色多普勒超声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08年1月至2010年4月期间收治的70例临床诊断为下肢DVT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血浆D-二聚体检测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 ,同时比较深静脉血栓形成不同时期和不同分型中D-二聚体水平变化。结果 D-二聚体检测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诊断下肢静脉血栓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度分别为100%、66.7%、97.0%、100%、97.1%和98.4%、83.3%、98.4%、83.3%、97.1%。血浆D-二聚体水平在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急性期〔(6451±4012.22)μg/L〕和亚急性期〔(2063±1831.35)μg/L〕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水平〔(310±66.70)μg/L〕,P〈0.01和P〈0.05,而慢性期患者的D-二聚体水平〔(466±350.52)μg/L〕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央型〔(2149±1911.53)μg/L〕和混合型〔(4464±3753.16)μg/L〕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和P〈0.01),周围型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560±315.62)μg/L〕接近正常对照组水平(P〉0.05)。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的敏感性及特异性较高,可作为下肢DVT患者的首选检查;D-二聚体在急性DVT患者中敏感性较高,可作为DVT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筛查下肢骨折患者术前深静脉血栓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01—2016-01收治的750例下肢骨折手术患者,均使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于术前1d进行下肢深静脉血栓筛查。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彩超检查出60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占8.00%。40岁以上患者深静脉血栓发生率高于40岁以下者;股骨骨折和多发骨折患者深静脉血栓发生率高于胫腓骨及内外踝骨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下肢骨折患者深静脉血栓发生率较高,术前应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深静脉血栓进行筛查,以降低手术风险。  相似文献   

3.
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组20例患者均为本院2002-2005年10月期间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的下肢肿胀病人,女,14例,男,6例,年龄25-64岁,平均49.8岁,患者多数有手术、外伤,长期卧床等病史,其中1例有药物性静脉炎病史。  相似文献   

4.
5.
D-二聚体监测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诊治中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D-二聚体监测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诊治中的意义。方法:采用Sys-mex-CA 7000全自动血液凝固分析仪对95位DVT患者在治疗前,治疗后3 d、1周、10 d及治疗结束后的D-二聚体含量。结果:DVT患者D-二聚体值在急性期内含量较高,治疗后7 d下降至溶栓前水平,治疗后10 d较溶栓前下降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态监测D-二聚体水平对于下肢DVT的诊治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基于Caprini评分的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中高危孕产妇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筛查价值。方法收集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于沧州市妇幼保健院接受诊治的150例中高危孕产妇的临床资料,分为中危组(n=97)和高危组(n=53)。收集孕产妇的临床基本信息,包括年龄、基础病史、孕产史、Caprini评分、彩色多谱勒超声检查结果,总结、分析其下肢DVT发生情况和超声图像特点。结果高危组孕产妇的年龄、体重指数、D-二聚体水平均明显高于中危组孕产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3例孕产妇发生下肢DVT,其中,高危组孕产妇下肢DVT的发生率为43.4%(23/53),高于中危组孕产妇的20.6%(20/9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未检出下肢DVT的107例孕产妇中,未发现明显异常51例;血流缓慢56例,其中,23例孕产妇在出院随访中发生下肢DVT,中危组孕产妇在出院随访过程中下肢DVT的发生率为31.6%(12/38),低于高危组的61.1%(11/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3例发生下肢DVT的孕产妇中,血流完全中断19例,血流变细24例,血栓图像呈现团块状和条索状实性回声。结论基于Caprini评分的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可以方便、准确、安全评估中高危孕产妇的下肢DVT发生情况。  相似文献   

7.
<正>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是临床常见的一种周围血管栓塞阻塞性疾病。多发于下肢及盆腔静脉,同时也是骨科、下肢等手术中常见伴发疾病之一,可造成不同程度慢性深静脉功能不全,甚者可并发肺栓塞而威胁患者生命安全[1]。早期诊断及治疗对该病获得良好预后意义重大。静脉造影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诊断的金指标,因其属于创伤性操作,特别对于孕妇、碘过敏及肾功能不全者禁忌,较难在临床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D-二聚体(DD)和纤维蛋白原(FIB)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对52例疑似DVT患者进行血浆DD和FIB检测,并计算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比值(D/F值),根据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明确诊断,同时选取健康体检者50例作为对照组。结果 DVT组血浆DD、FIB及D/F值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DVT组与非DVT组比较,DVT组DD、FIB和D/F值明显高于非DVT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D/F值、DD、FIB对诊断DVT的敏感度分别为98%、94%、85%,D/F值在诊断DVT中较单独应用DD或FIB有较高的敏感度。结论检测血浆DD、FIB及D/F比值可提高DVT临床诊断的特异性,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纤维蛋白原(FIB)及D-二聚体(DD)双动态曲线变化在下肢骨折深静脉血栓(DVT)预防中的临床意义。方法自2007-06—2012-07,共诊治下肢骨折356例,入院后连续3 d每天检测FIB、DD,以后每2 d检测1次,取得FBI与DD双动态变化曲线。根据入院3 d后所测得的曲线变化将患者分为4组,A组(95例)为FIB、DD同时升高者,B组(93例)为FIB降低、DD升高者,C组(86例)为FIB升高、DD降低者,D组(82例)为FIB、DD同时降低者。结果A组8例出现DVT(8.42%),B组5例出现DVT(5.38%),C组1例出现DVT(1.16%),D组未出现DVT。结论观察FIB及DD双动态曲线变化有利于早期预防、发现血栓,指导抗凝治疗,在下肢骨折DVT预防中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0.
区锦燕  刘晓捷  周曙 《中国骨伤》2012,25(8):678-680
目的:探讨上肢创伤骨折术前行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color Doppler flow imaging,CDFI)筛查上肢深静脉血栓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因创伤致上肢桡尺以上骨折入院拟行切开复位术的1200例患者,男833例,女367例;年龄20~87岁,平均(41.94±15.41)岁。所有患者入院时伤肢肿胀、疼痛,入院后立即对伤肢行夹板外固定等治疗。伤肢肿胀好转后3~10d,拟行骨折复位术前1d,行CDFI检查患者上肢静脉血管,了解上肢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分析血栓发生与性别、年龄及骨折部位的关系,并对深静脉血栓患者是否合并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200例上肢创伤骨折患者术前经CDFI检查,证实并发DVT9例,血栓发生率为0.75%。血栓发生率女性高于男性(P<0.01);30岁以上年龄组有发生血栓的风险;肱骨段以上骨折患者血栓发生率远高于桡尺骨折;9例血栓患者1例合并高血压、高血脂,1例合并糖尿病,7例无高血压、高血脂及糖尿病。结论:上肢创伤骨折有发生深静脉血栓风险,对上肢创伤骨折患者在有条件的医院术前均应行CDFI筛查上肢DVT,对维护医疗安全、降低医疗纠纷及保障患者生命安全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CDFI����֫���Ѫ˨�γ�����е�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二维彩色多普勒超声显像 (CDFI)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DVT)的诊断价值。方法 1998~ 2 0 0 3年对 97例下肢DVT病人进行CDFI检查 ,了解病肢深静脉的管壁、管径、血栓位置、大小、范围、静脉瓣功能及静脉血流情况。结果  97例 (98条 )下肢DVT病例中 ,伴有下肢深静脉瓣功能不全者 6例。其中 ,中央型 2 1条 (2 1 4 2 % ) ,周围型 4 6条 (4 6 94 % ) ,全肢型 31条 (31 6 4 % )。病肢左右侧之比为 3 3:1(P <0 0 0 1)。结论 CDFI在下肢DVT方面具有特异性表现 ,可以成为下肢DVT诊断、预后判断和随访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DVT)病人,通过不同方式给予重组链激酶(r-SK)行导管介入溶栓(CDK)。动态观察D-二聚体以监测溶栓疗程中的继发纤溶状况,分析溶栓药经不同给药方式对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对2007年1月至2008年6月收治的40例LDVT病人,经胭静脉置管行CDT治疗,术前随机分组(持续泵人组和间断冲击组各20例)。采用B超及深静脉造影监测血栓溶解及血管再通情况,分析2组病例的临床资料,比较其疗效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间断冲击组溶栓效果明显优于持续泵人组:2组溶栓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间断冲击给药溶栓疗程中无致死性并发症发生。结论:LDVT病人行CDT时,间断冲击给药方式,可有效地提高溶栓疗效,不增加溶栓并发症:可作为无明显出血倾向的LDVT病人CDT治疗时溶栓药物的首选给药方式。  相似文献   

13.
下肢骨折并发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下肢骨折并发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防治规律及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变化。方法:对26例患者应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活血化瘀、溶栓、降粘,分别于用药前和用药后第10天测定血液流变学指标,并对上述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及对比分析。结果:26例病人,疗效优者12例,良13例,差1例,总有效率96.2%,疗效满意。结论:对于骨折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应以预防为主,及时降粘、改善血液高凝状态,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取得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腔内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EDVT)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1068例LEDVT患者临床资料,其中中央型311例,混合型549例,周围型208例。足背静脉、股静脉穿刺造影,下腔静脉滤器植入,进行机械性血栓抽吸,取栓后造影髂静脉存在严重狭窄(〉50%)或闭塞时则球囊扩张和支架植入,残留血栓术后辅助溶栓治疗。随访评估患者腔内治疗的近期、中期疗效。结果近期疗效I级65.45%,Ⅱ级25.75%,Ⅲ级8.05%,1V级0.75%;总有效率99.25%,不同分型的疗效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年随访,优76.06%,良16.41%,中6.28%,差1.25%;支架通畅率88.62%。结论LEDVT腔内治疗,能尽早清除深静脉主干血栓,迅速恢复血流,缩短病程,近、中期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5.
彩超和血流检查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 评估彩色多普勒超声(以下简称:彩超)及多普勒超声血流检查(以下简称:血流检查)在下肢深静脉血栓方面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84例患者(包括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深静脉血栓后遗症及原发性下肢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的患者)共92侧下肢分别进行深静脉的彩超及血流检查,并与下肢深静脉造影(做为"金标准")做比较.结果 与下肢深静脉造影对比,彩超的准确率、敏感性、特异性、漏诊率、误诊率、约登指数、比数积、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Kappa值分别为96.7%、95.7%、97.8%、4.3%、2.2%、0.935、990.0、97.8%、95.7%及0.935(P:0.037).由于彩超的Kappa值(0.935)>0.75,且P(0.037)<0.05,故理论上彩超可以替代下肢深静脉造影检查;血流检查的以上指标分别为89.1%、87.2%、91.1%、12.8%、8.9%、0.783、70.0、91.1%、87.2%及0.783(P=0.065).结论 彩超可以作为确诊下肢深静脉血栓首选的更可靠的无创伤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6.
李树灏  冯东旭  蔡枭  张军  王鹏飞  田丁  杨娜  朱养均  张堃 《骨科》2019,10(6):509-514
目的 探讨年龄、性别、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及骨折部位对单一下肢闭合骨折围手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 DVT)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红会医院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符合纳入条件的325例下肢骨折病人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55例,女170例,年龄为(58.41±19.82)岁(19~94岁),BMI为(23.22±3.71) kg/m2(15.59~35.16 kg/m2);髋部骨折185例,股骨干骨折12例,膝关节周围骨折66例,胫腓骨干骨折25例,踝关节骨折27例,足部骨折10例。手术前后分别行双下肢静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根据双下肢静脉超声结果将病人分为术前有血栓组和术前无血栓组、术后血栓组和术后无血栓组,分别对病人的年龄、性别、BMI及骨折部位进行统计分析。先采用单因素分析筛选危险因素,再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主要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术前有100例病人发生DVT,发生率为30.77%,术后有166例病人发生DVT,发生率为51.08%;发病率在前三位的年龄段依次为60~74岁、≥75岁、45~59岁;女性病人更易发生DVT;按BMI分组后,术前术后各个组DVT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骨折部位以髋部以远、膝关节以近骨折(包括膝关节周围骨折)的DVT发生率最高。结论 髋部以远、膝关节以近骨折(包括膝关节周围骨折)及60岁以上的女性病人是下肢单一闭合骨折DVT的主要影响因素,应给予足够预防性抗凝治疗,防止发生致命性肺栓塞。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下肢静脉超声检出肌肉骨骼系统病变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因临床疑诊或需除外下肢深静脉血栓接受下肢静脉超声检查的8 288例患者的资料,分析下肢静脉超声检查对于肌肉骨骼系统病变的检出率及合并深静脉血栓等超声表现。结果下肢静脉超声检出肌肉骨骼系统病变134例,以腘窝囊肿(90/134,67.16%)最常见,其后依次为血肿(31/134,23.13%)、肌肉撕裂(5/134,3.73%)、脓肿(2/134,1.49%)、肿瘤(2/134,1.49%)、肌层囊肿(2/134,1.49%)、腘窝术后积液(1/134,0.75%)及膝关节滑膜增生(1/134,0.75%)。不同肌肉骨骼系统病变超声表现各异。腘窝未破裂囊肿最大径大于破裂囊肿(F=5.266,P=0.024)。134例中20例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其中肌肉撕裂患者最易合并血栓(1/5,20.00%)。结论下肢静脉超声检查可在判别有无深静脉血栓的同时检出肌肉骨骼系统病变,有助于修正或补充临床诊断及治疗方案,具有较高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8.
尿激酶经导管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110例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探讨尿激酶在经导管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中的应用。方法:使用经导管溶栓治疗DVT,并按尿激酶用量、给药频率将患者分组。结果:血栓溶解率小剂量组为(38.7±24.0)%,标准组为(54.8±26.0)%,大剂量组为(53.0±21.0)%,小剂量组与标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当每日给药频率由2次增加至3次、4次时,血栓溶解率由(38.9±19.0)%分别上升至(49.3±20.0)%和(63.8±18.0)%,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尿激酶每日用量在30万U左右时,量效关系比较满意,增加尿激酶用量并不能明显提高血栓溶解率,增加每日尿激酶给药频率,可以提高血栓溶解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