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在心力衰竭合并心室电-机械失同步的治疗中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就,但部分患者对CRT低反应或无反应。将左心室起搏电极置于心室最延迟收缩区域的冠状静脉属支内可避开瘢痕负荷过重区域,提高CRT应答率,最大限度提高临床获益。CRT术前较全面获取冠状静脉解剖及延迟收缩的心肌节段等信息,对确定左心室起搏电极植入部位有重要意义。本文针对CT冠状静脉成像及室壁运动评价用于CRT的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
<正>慢性心力衰竭(CHF)心血管疾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各级心功能的CHF患者5年内总死亡率达到50%~70%~([1])。药物治疗效果令人难以满意。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CRT是对左、右心室收缩或舒张不同步的患者,通过置入右心室及左心室电极达到同时起搏左、右心室,恢复心室同步收缩或舒张的一种治疗方法,自20世纪90年  相似文献   

3.
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是具有较高患病率和病死率的严重疾患,虽然近年来药物治疗取得了长足进展,但仍有相当数量患者疗效不佳。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是指通过植入右心室及左心室电极,同时起搏左、右心室,通过多部位起搏恢复左、右心室同步收缩。临床研究证实的CRT对心力衰竭患者的各种改善均见于对CRT有反应的患者,但有20%30%的患者对CRT无反应。近期研究主要集中在扩大CRT适应证,强调轻微或无症状患者亦可从CRT中获益。心肌负荷超声等超声新技术可更好地评估心肌运动的不同步,综合分析各种超声指标可提高对CRT反应的预测价值,有效减少不能从CRT中获益的患者。本文就多巴酚丁胺负荷超声心动图在CRT治疗过程中的研究应用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RT-3DE)指导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左心室起搏电极靶向植入对提高CRT疗效的影响.方法 连续入选慢性心力衰竭(CHF)拟行CRT患者48例,按1∶1的比例随机分为2组:靶向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两组在术前均行RT-3DE检查,筛选出左心室收缩最延迟部位,指导靶向治疗组在术中左心室起搏电极尽可能植入到左心室收缩最延迟部位,常规治疗组按照常规方法选择左心室起搏电极位置.术后6月比较左室收缩末容积(LVESV)、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16节段收缩末期容积达峰时间标准差(Tmsv16-SD)以及各指标的手术前后变化率(△LVESV、△LVEF、△Tmsv16-SD)等指标.结果 与常规治疗组比较,靶向治疗组左心室电极植入到最佳位置成功率显著增高(P =0.022),植入到远离部位发生率显著减低(P=0.026);靶向治疗组术后6月LVESV以及Tmsv16-SD显著减低(P均<0.05),LVEF显著增加(P=0.042),CRT术前后△LVESV、△LVEF以及△Tmsv16-SD均显著增加(P均<0.05).结论 RT-3DE能够指导CRT左心室起搏电极植入到左心室最延迟部位,进而显著提高CRT疗效,使行CRT患者最大化获益.  相似文献   

5.
刘红村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14):3487-3488
200811我科收治1例扩张型心肌病晚期并发重症心力衰竭的患者,行心室再同步化(CRT)治疗,因冠状窦口畸形,走向变异,冠状窦(CS)电极植入未能成功,择期行左心室心外膜电极植入,5d后完成CRT治疗。术后患者恢复良好,护理体会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微创手术植入左心室心外膜起搏电极进行慢性心功能衰竭的再同步治疗的可行性、安全性和临床疗效。方法 按美国心脏病学会和美国心脏病学院(ACC/AHA)标准选择1例扩张性心肌病患者行再同步治疗,应用Medtrorile 5076心内膜起搏电极,通过心导管将右心房电极植入右心耳,右心室电极植入右宣流出道。通过微创手术经胸路径将Metronic 6945心外膜起搏电极植入左室侧后壁,电极经皮下隧道连至脉冲发生器。结果:三腔起搏电极均放置顺利。术后左心室同步性较前改善,患者恢复良好。结论:对于心导管径路左心室起搏电极放置失败的患者,微创手术植入左心室心外膜起搏电极是此类患者进行心脏再同步治疗的一种有效、可行和安全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CRT)无应答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行CRT治疗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109例,73例术后6个月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增加≥10%为应答组,36例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增加<10%为无应答组,收集患者术前一般临床资料、常规超声参数、同步化参数及左心室起搏电极位置等指标,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CRT无应答的危险因素。结果 2组应答率为66.97%;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心功能差、缺血性心肌病、合并室性心动过速、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增大为CRT无应答的危险因素(P<0.01);心室间延迟、合并左束支传导阻滞为CRT无应答的保护因素(P<0.01)。结论心室间延迟、合并左束支传导阻滞可提高CRT应答率,心功能差、缺血性心肌病、合并室性心动过速、较大的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是无应答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叶菊芬  杨新玮  李振 《中国临床研究》2022,(12):1706-1708+1712
目的 探讨采用保留导丝技术植入左室电极进行心脏再步化治疗(CRT)患者的远期预后情况。方法 纳入自2008年2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于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植入CRT起搏/除颤器(CRT-P/D)的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对其中采用保留导丝技术植入左室电极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随访数据进行回顾分析,记录左室电极参数、胸部X线影像、经胸心脏超声、治疗反应性及预后。结果 共10例患者纳入研究,随访3.2~13.4年,中位随访10年,7例患者为CRT超反应。1例患者心衰死亡,在完成全程随访的8例中,3例患者左室起搏阈值稳定接受CRT更换;5例患者导丝断裂,断裂均位于左侧锁骨下区域,其中4例植入新电极恢复再同步化治疗。无静脉穿孔、心脏穿孔、心包填塞、胸腔积液、气胸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在CRT-P/D植入中,保留导丝技术能稳定左室电极,降低脱位风险,长期随访导丝断裂发生率高,但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患者远期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9.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是近几年来发展起来的以起博器为基础的一项治疗技术,它可以纠正心力衰竭患者中常见的左右心室收缩不协调及左心室内收缩不同步的问题,暂时和持续的改善患者的心功能,在临床上已开始用于治疗心力衰竭,尤其用于治疗临床症状明显和产生耐药性的患者。12导ECG一直被用于筛选CRT治疗患者,QRS间期>120ms和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35%是CRT治疗的经典指征,可仍有20%~30%的患者对CRT治疗无反应[1],而QRS间期不宽的患者接受CRT治疗后临床症状得到改善,因此正确的选择CRT的适应症是关键。最近的研究表明,在进行CRT…  相似文献   

10.
心脏再同步治疗(CRT)是借助于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技术,在传统右心房、右心室双腔起搏的基础上增加左心室起搏,以恢复房室、室间和室内运动的生理同步性。已被充分证明可有效改善慢性心力衰竭(CHF)伴心脏收缩不同步患者的心功能[1]及降低病死率,减少心脏性猝死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CRT)在伴有收缩不同步的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CHF)患者治疗中的价值已经明确。但有约30%的患者CRT术后效果不明显甚至恶化,称之为CRT无应答。而影响这部分患者治疗效果的主要因素包括术前患者的筛选、术中左心室电极植入部位及术后起搏参数优化。目前,起搏参数的优化越来越多的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胸腔镜辅助心外膜电极植入同步化(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CRT)治疗慢性心功能不全的手术配合.方法 3例心肌病慢性心功能衰竭患者经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明确诊断心衰伴心脏不同步运动,DSA下植入左室起搏电极失败后采用胸腔镜辅助小切口植入左室心外膜起搏电极完成CRT.结果 手术过程顺利,手术效果好.结论 手术室护士熟练准确的护理配合是确保手术安全、顺利进行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应用组织多普勒成像(TDI)技术评价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拟行CRT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31例,应用TDI测量收缩速度达峰时间判断左室收缩延迟部位,根据左室电极的位置是否与收缩延迟部位相符,将患者分为电极位置和收缩延迟部位符合者20例(A组)和不符合者11例(B组)。应用常规超声心动图及TDI技术观察两组术前及术后1,3,6个月左室收缩功能指标和心脏同步性参数的变化,评价CRT治疗效果。结果所有患者术前TDI技术评估均提示存在左室内收缩不同步,TDI技术能够指导左室电极植入理想靶静脉。术后1,3,6个月,患者的纽约心脏病协会心功能(NYHA)分级、6min步行距离、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二尖瓣反流(MR)程度及室间机械延迟(IVMD)、左室12节段达峰时间标准差(Ts-SD)、左室内最晚收缩-最早收缩(Ts max-min)均较术前明显改善,术后6个月各参数改变最明显(P<0.05)。术后6个月,A,B组间NYHA分级、6min步行距离、LVEF、MR程度、IVMD、Tsmax-min及Ts-SD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TDI技术可以用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接受CRT的筛选,并能指导左室电极植入位置和评价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初步观察双心室同步起搏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疗效.方法:3例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心功能NYHA分级Ⅳ级,均符合双心室同步起搏治疗的指征,植入了右房+双心室三腔起搏器;其中左心室电极导线经冠状静脉窦插入心脏侧静脉或侧后静脉.结果:3例患者临床症状改善,心功能由NYHA分级Ⅳ级提高至Ⅱ~Ⅲ级,超声心动图示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减少19.5%,左心室射血分数增加26.5%,二尖瓣反流减轻;心电图QRS时限缩短.结论:双心室三腔同步起搏对某些有适应证的难治性心力衰竭患者,可使心功能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15.
双心室同步起博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初步观察双心室同步起博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疗效。方法:3例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心功能NYHA分级Ⅳ级,均符合双心室同步起搏治疗的指征,植入了右房+双心室三腔起搏器;其中左心室电极导线经冠状静脉窦插入心脏侧静脉或侧后静脉。结果:3例患者临床症状改善,心功能由NYHA分级Ⅳ级提高至Ⅱ-Ⅲ级,超声心动图示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减少19.5%,左心室射血分数增加26.5%,二尖瓣反流减轻;心电图QRS时限缩短。结论:双心室三腔同步起搏对某些有适应证的难治性心力衰竭患者,可使心功能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胸腔镜辅助心外膜电极植入同步化(CRT)治疗慢性心功能不全的效果。方法 3例心肌病慢性心功能衰竭患者经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明确诊断心衰伴心脏不同步运动,DSA下植入左室起搏电极失败后采用胸腔镜辅助小切口植入左室心外膜起搏电极完成CRT。术后观察血流动力学、并发症、起搏参数、监护室和住院时间、心功能状况、心电图QRS波群时限的变化、超声心动图心脏同步运动状况。结果所有患者手术过程顺利,左室电极固定可靠,起搏阈值≤1 V。CRT治疗后心电图QRS波群时限〈120 ms,超声心动图示心脏同步运动较术前明显好转。均于手术当日下午拔除气管插管,血流动力学指标平稳,于术后第2日转回普通病房。病例1和2术后1周出院,术后3月心功能恢复至Ⅱ级;病例3术后第3日出现急性肾功能衰竭,予持续肾脏替代治疗无效,术后第7天并发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结论胸腔镜辅助植入心外膜电极CRT可用于慢性心衰的治疗,可作为介入方法失败后的选择,远期疗效还有待进一步的观察。  相似文献   

17.
外科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的超声心动图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应用超声心动图来评价外科方法植入左室心外膜电极的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慢性心力衰竭的可行性和近期疗效.方法 接受外科CRT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10例,用常规超声心动图及组织多普勒成像技术观察术前、术后左室收缩功能指标和心脏同步性参数的变化,并且在术中应用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指导左室心外膜电极位置的优选.结果 与术前比较,CRT术后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由(69.4±13.6) mm 降至 (60.0± 6.9 )mm(P<0.05),左室射血分数( LVEF )由(32.9±7.6)%升至(41.3±8.3) % (P<0.05 ) ,左室不同步指数12-Tp-SD由 (143.2±30.8) ms 降至(56.4±22.1)ms(P<0.05).结论 外科指导植入左室心外膜电极的CRT是安全的,有效的.传统超声心动图及组织同步显像技术能够指导左室心外膜电极放置于真正的靶位置,并评价其疗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超声心动图在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室间间期(VVD)优化中的价值.方法 7例CRT患者行VVD优化,比较不同VVD的超声心动图指标的即刻差异.结果 7例中左心室优先优于右心室优先和双室同步起搏:左心室优先时超声心动图测量的心功能指数(Tei指数)、左右心室射血前期延迟(PETd)、左心室壁12节段收缩达峰速时间标准差(TS-12-SD)、左心室收缩后收缩(PSS)减小,左心室收缩期压力上升速率(dp/dt)、主动脉流速时间积分(VTIAV)增大(P均<0.05);左心室射血分数(EF)增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双室同步起搏与右心室起搏的超声心动图各项指标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最优VVD分布在10~30 ms,但个体差异明显.结论 超声心动图指导下CRT患者VV间期优化可使CRT患者获得即刻血流动力学指标改善.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门控SPECT心肌灌注显像(GSMPI)在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及其预后评估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材料和方法:2012年1月—2014年6月行CRT植入且术前行GSMPI的CHF患者21例,经显像获得相位直方图带宽(PHB)、相位标准差(PS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容积(EDV)、静息灌注评分(SRS)及疤痕面积(SS)等功能参数。所有患者于CRT后半年复查心脏超声,以左室舒张末期内径缩小、LVEF增高(差值>5%),且半年内无再住院记录为CRT有效,将入选患者分为有效组及无效组。比较两组患者各项参数间的差异、分析其对CRT疗效的预测价值。同时记录左室内最迟激动部位。结果:CRT有效组15例(71.4%),无效组6例(28.6%),两组患者各参数之间均有统计学差异(P均<0.05),其中以PSD、PHB差异最显著(P<0.01)。左室内最迟激动部位位于心尖部、前壁、间壁者10例(47.6%),下壁者6例(28.6%),侧壁者5例(23.8%)。结论:GSMPI能够“一站式”提供多项功能参数,心脏收缩同步性定量参数及心肌梗死疤痕面积等可应用于预测术后疗效,其中PSD、PSW具有更高的预测价值;参考左室内最迟激动点及心梗疤痕部位,可应用于指导CRT电极植入。  相似文献   

20.
目的 采用二维斑点追踪技术(STE)检测缺血性心力衰竭(HF)患者左心室收缩同步性、整体纵向应变(GLS)及左心室电极植入部位心肌纵向应变(RLS),探讨其在预测CRT长期疗效中的作用。方法 42例缺血性HF接受CRT,对其在术前1周和术后1年行STE检查,测量GLS及RLS,同时测量左心室18节段达峰值纵向应变时间标准差(T-LSSD)及前间壁和后壁达峰值径向应变的时间差(T-RSDif)作为收缩同步性指数,以术后1年左心室收缩末容积(LVESV)减小≥15%为CRT有效。结果 29例 CRT治疗有效(CRT-R组),13例治疗无效(CRT-NR组)。术前CRT-R组RLS、GLS、T-LSSD和T-RSDif大于CRT-NR组(P<0.001)。术前以RLS-11.5%预测CRT疗效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0.00%和77.90%(AUC=0.84,P<0.001)。结论 通过STE检测左心室收缩同步性、GLS和电极植入部位RLS可预测缺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CRT长期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