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开展品管圈(QCC)护理活动在降低癌症患者爆发痛发生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成立品管圈,确立“降低癌症患者爆发痛发生率”为主题,按照步骤开展活动,比较活动前后癌症患者爆发痛的发生率。结果:活动前癌性疼痛患者90例,爆发痛41例,发生率为45.6%;活动后癌性疼痛患者102例,爆发痛16例,发生率为15.7%。活动后爆发痛的发生率较活动前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33.69,P<0.05)。结论:开展品管圈活动可降低癌症患者爆发痛的发生率,有效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
李欣  李颖 《西部医学》2014,26(9):1257-1258
癌症爆发痛的治疗在提高癌症患者生活质量方面极其重要。目前,临床治疗癌症爆发痛的主要药物为即释吗啡类。即释芬太尼类是近年研究较多的新型即释阿片类,目前已开发出不同的剂型。在癌症爆发痛患者的临床治疗中,应根据患者不同的疼痛特点选择适合的药物剂型。本文就目前即释芬太尼的不同剂型从一般特性、药物疗效对比研究、安全性、患者满意度等几个方面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赵卓扬  黄东 《海南医学》2014,25(6):850-853
爆发痛是在已用阿片类药物对患者的稳定形式的疼痛进行了充分治疗的基础上,仍然出现的短暂剧烈发作的恶性疼痛。虽然近年来对爆发痛的研究不断深入,且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其全部机制仍然未明。由于它给肿瘤患者,特别是晚期癌症患者所带来的巨大不良体验,以及它较高的发生率,因此,对爆发痛的合理认识和有效管理便具有了较高的重要意义。本文就爆发痛的分类、评估、发病机制以及治疗手段的最新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谢莹莹 《吉林医学》2023,(6):1649-1651
目的:探讨癌症晚期疼痛患者爆发痛的相关影响因素及护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2020年罗定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00例癌症晚期疼痛患者临床资料,分析癌症晚期疼痛患者爆发痛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癌症晚期疼痛患者爆发痛发生率为38.00%(38/100)。单因素分析显示:合并焦虑、合并抑郁、疼痛评估不到位、镇痛药物认识、白细胞计数(WBC)与癌症晚期疼痛患者爆发痛有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性别、文化程度、不良反应、规范使用镇痛药、TNM分期与癌症晚期疼痛患者爆发痛无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合并焦虑、合并抑郁、疼痛评估不到位、镇痛药物认识错误、WBC>10×109/L是癌症晚期疼痛患者爆发痛的高危因素(P<0.05)。结论:癌症晚期疼痛患者爆发痛受心理状态、疼痛评估不到位、镇痛药物认识、WBC影响。  相似文献   

5.
癌症疼痛(简称癌痛)是由于癌本身和与癌肿有关的其他因素所导致的疼痛。它是癌症患者最常见、最痛苦的症状之一,常比癌症引起的死亡更令人恐惧。下面就癌痛的药物治疗综述如下。1癌痛治疗现状据世界卫生组织(WHO)估计,全球每年约有900万新的癌症患者。癌症患者中50%的疼痛为中到重度,30%为难以忍受的重度疼痛,而在晚期癌症患者中,60%~90%伴有疼痛。WHO估计全球约400万癌症患者遭受疼痛的折磨,其中多数患者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这种现象在发展中国家尤为严重[1]。2癌痛治疗的目的及意义WHO提出“消除疼痛是人权,对癌痛患者而言,不能缓解…  相似文献   

6.
导致癌症患者疼痛治疗不足的障碍因素是多方面的,患者方面的障碍因素主要是存在不正确的疼痛观念和缺乏疼痛控制的相关知识。在此就患者对疼痛的认识障碍、对止痛治疗的认识障碍、对止痛药物的认识障碍等因素进行综述,分析这些因素对癌痛患者疼痛治疗的影响,针对这些障碍因素开展有效的健康教育项目,可以提高治疗的依从性,从而提高疼痛的控制效果。  相似文献   

7.
截肢术 ( Amputation)是指经骨或关节将肢体截除的外科手术 ,截肢的目的是将已经失去生存能力、危害健康和没有生理功能的肢体截除 ,并通过体疗和安装假肢使该残肢发挥应有的作用。但是 ,截肢后的并发症 ,尤其是幻肢痛 ,治疗上较为困难。截肢后具有已丧失肢体依然存在的体验 ,是 1 872年由 Mitchell[1] 命名为幻肢 ( PhantomL imb,PL)。幻肢痛 ( Phantom Limb Pain,PL P)是指大多数 6岁以上患者常感到截除的肢体仍然存在 ,有时伴有针刺感、压力感或麻木感。严重的幻肢痛为整个幻肢的疼痛持续存在 ,夜间尤甚 ,与神经瘤所致疼痛不同 [2 ]…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品管圈在降低癌痛患者爆发痛发生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以2018年10月—2019年1月为品管圈实施前阶段,观察对象共45例;以2019年3—5月为品管圈实施后阶段,观察对象共55例。比较两组患者的爆发痛发生率以及护理人员的团队协调性。结果:实施后阶段患者的爆发痛发生率低于实施前阶段,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实施后阶段护理人员的团队协调评分高于实施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品管圈的实施可有效降低癌痛患者爆发痛发生率,提升护士对癌痛患者及其家属对爆发痛的宣教与督查力,使癌痛患者无痛睡眠,无痛休息,无痛活动,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及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9.
一百多年来,人类对癌症的治疗不断发展.1881年Billroth首先实施现代肿瘤外科手术——胃次全切除术。十九世纪末发现X线及镭,二十世纪初用于临床,扩大了癌症治疗的范围和适应症。本世纪中叶,化学药物和激素类制剂先后用于肿瘤治疗,开创了癌症全身冶疗的新时期.随着生物医学科学技术进步和对癌症分子机制的深入了解,新药物、新技术、新设备和新方法不断问世,大大丰富了治疗癌症的武器库。近些年来根据肿瘤生物学特点发展起来的生物调节及基因疗法.使肿瘤的综台治疗进人了一个新的阶段,要求临床医生掌握和安排好各种有救的治疗手段,治愈更多的病人。  相似文献   

10.
乳腺痛是生育年龄妇女乳腺病中最常见的主诉之一,可分为周期性疼痛和非周期性疼痛.中重度乳腺痛对患者日常生活有一定的影响,需药物治疗.及时明确乳腺痛病因及分类,对于治疗方案的选择和患者症状的缓解甚至乳腺癌的一级预防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护理干预联合吗啡对减轻晚期肿瘤患者爆发痛的效果.方法 将108例有爆发痛的晚期肿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各54例.实验组在吗啡治疗疼痛的同时,进行综合护理干预;对照组只用吗啡治疗.用数字评分法(NRS)对两组患者爆发痛护理干预前后的疼痛强度进行评估,并记录评分值.结果 干预前两组患者NRS评分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为(8.2±1.05)和(8.15±0.8)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实验组和对照组NRS评分分别为(2.25±0.58)和(4.0±0.72)分,实验组患者爆发痛评分值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肿瘤患者在进行躯体治疗的同时,实施有效的综合护理干预能够更好地减轻晚期肿瘤患者的爆发痛.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不能手术的恶性肠梗阻合并重度癌痛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11年1月~2012年3月南方医科大学附属江门医院治疗的恶性肠梗阻合并重度癌痛患者54例,分为单纯阿片治疗组与联合治疗组,每组各27例。单纯阿片治疗仅给予阿片类药物镇痛治疗,联合治疗组在阿片类药物镇痛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生长抑素类联合治疗。选用数字疼痛强度评分法(NRS)评价疼痛情况,对两组的镇痛效果、胃液量以及不良反应进行分析。结果总有效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治疗组完全缓解率[55.56%(15/27)]高于单纯阿片治疗组[25.93%(7/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纯阿片治疗组胃液量为(1 820±546.41)mL/d,联合用药组胃液量为(832±390.3)mL/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治疗组腹胀减轻率[62.96%(4/27)]优于单纯阿片治疗组[25.93%(7/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治疗组呕吐发生率[14.81%(4/27)]低于单纯阿片治疗组[51.85%(14/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头晕[40.74%(11/27)、37.03%(10/27)]、尿潴留发生率[14.81%(4/27)、22.22%(6/27)]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伴有重度癌痛的不能手术干预的恶性肠梗阻患者,在应用强阿片类药物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应用奥曲肽能更有效的减轻患者癌痛、缓解腹胀、呕吐等不适症状,明显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3.
韦燕  陈彦凡  赵善琳  张芸  杨师俊 《海南医学》2011,22(23):116-118
目的 探讨癌症疼痛评价教育对癌痛患者疼痛治疗的影响.方法 对60例癌症疼痛患者在住院期间予以疼痛评价教育,采用自制问卷调查表在患者入院时及出院前进行调查,比较教育前后的结果.结果 与疼痛评价教育前比较,教育后患者对疼痛评价在疼痛治疗中的作用认识有了明显的提高,能如实报告疼痛,正确表达疼痛,及时报告疼痛治疗效果及疼痛的变...  相似文献   

14.
随着癌症发生率的逐年升高,而疼痛作为癌症患者的主要症状之一,癌性疼痛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当前,疼痛已作为四大生命体征之后的第5大生命体征,日益受到护理人员的重视。文中就癌性疼痛的评估方法、内容、影响因素及镇痛护理作一综述。培养疼痛专科护士,选择正确的评估方法,实施有效的镇痛护理可提高癌症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规范化的无痛护理工作能否提高癌痛的缓解程度。方法我科自2010年3月~2011年2月收住的癌痛患者80例设为对照组(采用常规三阶梯镇痛治疗)、我科2011年3月~2012年2月收住的癌痛患者120例设为观察组(采用常规三阶梯镇痛治疗加上规范化护理),比较两组病例镇痛治疗后第10天的癌痛缓解情况。结果经治疗后第10天评定对照组癌痛缓解率为76.25%,观察组癌痛缓解率为89.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96,P<0.05)。结论通过规范化的无痛护理工作能明显提高癌痛患者的缓解程度。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在癌症患者疼痛治疗中的效果。方法对109例癌痛患者采取针对性的心理疏导、健康教育和药物止痛等综合护理干预措施,比较护理干预前、后患者CPQOL评分及疼痛改善情况,并调查分析影响癌症患者疼痛治疗依从性的因素及患者满意度。结果109例癌症患者对疼痛治疗的依从性为100%,对医护人员工作的满意率为98.17%。影响疼痛的因素主要包括:担心过早镇痛会使癌痛无法控制、疼痛意味病情恶化、长期使用镇痛药会造成药物依赖等。实施护理干预后,轻度疼痛对癌症患者的生活质量影响与中、重度疼痛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疼痛程度与干预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综合护理干预可提高癌痛患者治疗的依从性,减轻患者癌痛程度,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盐酸羟考酮与舒芬太尼在腹腔镜宫颈癌根治术中防治瑞芬太尼术后爆发痛的比较研究。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三组羟考酮组(Q组)和舒芬太尼组(S组)及生理盐水对照组(C组),每组20例。冲洗止血时停用七氟烷和顺式阿曲库铵,缝皮时停用丙泊酚和瑞芬太尼,同时对Q组患者静脉注射羟考酮注射液0.1 mg/kg,对S组患者静脉注射舒芬太尼0.1μg/kg,对C组患者静脉注射等量0.9%生理盐水。观察三组患者缝皮结束(T_0)、拔管时(T_1)、拔管后5 min(T_2)、15 min(T_3)、30 min(T_4)的MAP、HR以及T_1至T_4时间的视觉模拟评(VAS)评分,记录患者恶心呕吐、嗜睡、烦躁、呼吸抑制等并发症及追加的镇痛药量。结果 Q组与S组的MAP值,HR值及VAS评分在T1至T4四个时间点均低于C组,Q组MAP值及HR值在T_2及T_3时间低于S组,Q组恶心呕吐发生率高于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Q组及S组在镇痛追加及烦躁明显低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手术结束时静脉注射0.1 mg/kg羟考酮能够有效防治瑞芬太尼麻醉后的术后爆发痛和痛觉过敏,羟考酮镇痛效果良好且不影响苏醒质量,无呼吸抑制发生,是用于腔镜宫颈癌根治术后安全有效的镇痛方法,但要注意不良反应恶心呕吐的发生,临床应用需提前预防。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经鞘内镇痛系统注射吗啡治疗重度癌痛的疗效及并发症。方法 20例视觉模拟评分(VAS)重度癌性疼痛患者,经鞘内镇痛系统注射吗啡。观察患者术前、术后第1,3,7和30天各时间点的VAS评分、术后第1,3,7与30天各时间点鞘内吗啡用量、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20例癌性疼痛患者鞘内注射吗啡后各时间点与术前比较VAS评分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第7天及第30天鞘内吗啡用量与术后第1天和第3天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降低。结论经鞘内镇痛系统注射吗啡可以有效地治疗重度癌痛,副作用少,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