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改良型脾肾静脉分流术25例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戴雪明  徐传德 《上海医学》1999,22(4):252-253
脾肾静脉分流术在降低门静脉压的同时并纠正脾功能亢进,术后脑病发生率底,但因吻合口偏小、血管易扭曲及栓形成,降压效果差[1].我院自1974年开始进行改良型脾肾静脉分流术,即将脾静脉中央段经胰腺背面与左肾静脉作端侧或侧侧吻合.本文作者通过对 1985~1996年间25例良良型脾肾静脉分流术病例分析,对改良型脾肾静脉分流术的手术方法、术中注意点、优点及适应证等作了介绍.  相似文献   

2.
本文报告一种新的改良式远端脾肾静脉分流术,即脾静脉与左肾静脉侧侧吻合、脾静脉远端结扎,再将胃冠状静脉结扎。作者经治7例,初步观察疗效较好,术后无死亡,无复发出血,无肝性脑病发生。本文对这种手术的步骤和优点进行了讨论和分析。  相似文献   

3.
我院20年来对20例门静脉高压症患者进行了脾肾静脉分流术。根据术前检查结果,按 Child 氏法分类:A 级10例;B 级6例;C 级4例。分流术前门静脉平均压力为34.6匣米水柱,分流术后平均降压6.7厘米水柱。脾肾静脉分流术有解除脾功能亢进、降低门静脉压力的作用;至少有减轻上消化道出血的效果。本组一直随访至今的6例患者,都能参加不同程度的各种工作。术后死亡2例,均属 Child 氏 C 级病人。我们认为对此类病人应做好术前治疗,情况好转后方可手术。急性出血病人,可行内科治疗,如出血不停,必须手术时,以行断流术或门腔分流为宜。  相似文献   

4.
目的:利用超声技术预测肝硬化脾切除联合脾肾静脉分流术后吻合口闭塞。方法:回顾性分析肝硬化门 静脉高压行脾切除联合脾肾静脉分流术患者53例,依据门静脉系统CT对脾肾静脉吻合口通畅性的检查结果,将患者 分为通畅组39例和闭塞组14例。比较两组门静脉和脾静脉内径、血流速度及血流量、血栓形成情况、血流方向等超 声指标,分析预测脾肾静脉吻合口闭塞的影响因素。结果:与通畅组比较,闭塞组门静脉内径增宽,脾静脉内径变 窄、血栓形成、血流速度降低、血流量减少、血流呈向肝性改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门静脉内 径增宽,脾静脉内径变窄、血栓形成、血流速度降低、血流量减少、血流呈向肝性改变等超声指标是预测肝硬化 脾切除联合脾肾静脉分流术后脾肾静脉吻合口闭塞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5.
6.
作者施行远端脾肾静脉分流术32例。Child分类A级8例,B级21例,C级3例。治疗性分流术18例,其中急诊分流1例;其余14例为预防性手术。分流前后门静脉压力无明显变化,但脾静脉压力平均下降1.14kPa。11例在分流后7~10天经胃网膜左静脉插管造影,9例显示吻合口通畅。术后早期脾亢改善明显。本文对手术适应证、可行性、预防性手术的应用、分流后早期吻合口通畅性的确定及脾动脉结扎的意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脾肾静脉间置人造血管分流术治疗门脉高压症的可行性。方法:自1998.12—2002.7月施行脾肾静脉问置人造血管(PTFE)的脾肾静脉分流术治疗门脉高压症54例并进行随访。结果:分流后门脉压力平均下降1.29:kPa,无并发症。1例因肝肾综合征死亡。52例病人随访6—49个月,平均2.9年。彩超示间置人造血管通畅,食道吞钡显示食道静脉曲张改善31例,消失21例,无再出血,无肝性脑病。结论:该术式治疗门脉高压症较传统手术简单安全,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8.
1974~1983年,我院采用中央型脾肾静脉分流术治疗肝内型门脉高压症48例,其中急症手术4例,择期手术20例,预防性分流术24例。术后近期死亡4例(有2例作急症分流),随访42例,最长9年8个月,平均为4年。远期死亡率14.3%,再出血率4.8%;脑病发生率14.3%;康复率88.9%;绝对生存率1、3及5年分别为93.2、78.5及72.7%。此术式系经胃结肠韧带切开的途径暴露胰腺体部,掀起胰体前下缘,游离胰体后脾静脉中央段,使之与肾静脉吻合,优点为操作简便、出血少、吻合口较大血流通畅、降压效果好,平均降压105mmH_2O,再出血率较低,分流量因受肾静脉容量限制,故门脉血流对肝灌注影响不太大,脑病发生率未高出周围型脾肾静脉分流术。  相似文献   

9.
10.
PTA加支架置入治疗Budd┐Chiari综合征(附4例报告)王执民王义清关彦(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介入放射科西安710038)关键词Budd-Chiari综合征血管成形术支架中图号R542.61994年3月以来我院先后对4例Budd-Chiari综...  相似文献   

11.
布加综合征下腔静脉梗阻的超声分型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时贵阁 《北京医学》2003,25(6):385-386
目的 探讨布加综合征下腔静脉梗阻的超声分型。方法 对128例布加综合征患者的超声声像图进行分析、分型,除瘤栓阻塞型外全部病例均经X线下腔静脉造影证实。结果根据病因及声像图表现将布加综合征下腔静脉梗阻分为四种类型:膜型狭窄型、膜型闭塞型、节段性狭窄型、瘤栓阻塞型。结论 超声检查可显示布加综合征下腔静脉梗阻的部位、类型、范围和梗阻程度,对布加综合征的诊断、分型及治疗方案的选择具有重要意义,是筛选和诊断布加综合征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利用布-加综合征患者的MR影像数据建立个体化的下腔静脉血管三维数字化模型,探讨其意义以及对临床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典型布-加综合征患者进行MR增强扫描,采集其下腔静脉影像数据集,将采集到的DICOM格式的数据导入Mimics 10.01软件,运用阈值分割技术对下腔静脉血管进行分割,利用3D计算功能对其重建.结果 所建个体化下腔静脉血管三维模型符合临床解剖特性,可以任意缩放、任意角度旋转,显示血管空间结构,并可以进行距离、角度以及狭窄度的测定.结论 获得了布-加综合征患者的个体化下腔静脉血管三维模型.该模型可为人体解剖以及医学影像学教学提供形态学参考.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比分析巴德-吉亚利综合征合并下腔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治疗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68例膜性或短段闭塞性巴德-吉亚利综合征合并下腔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下腔静脉血栓治疗方法将患者随机分为小球囊预开通治疗组(A组,n=21)、置管溶栓治疗组(B组,n=20)和保守治疗组(C组,n=27),每48h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观察下腔静脉血栓溶解情况,血栓完全溶解后常规应用直径20~30mm大球囊扩张狭窄或闭塞段管腔。结栗治疗2d后,A组血栓溶解率(76.2%)显著高于B组(45.0%)和c组(18.5%)(均P〈0.05),B组血栓溶解率显著高于C组(P〈0.05);治疗4d后,A组与B组m栓溶解率(85.7%和75.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B组血栓溶解率均显著高于c组(37.0%)(均P〈0.05);治疗6d后,A组和B组血栓溶解率(90.5%和90.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B组血栓溶解率均显著高于C组(51.9%)(均P〈0.05)。所有患者抗凝溶栓治疗6d后无症状性肺栓塞、出血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小球囊预开通及置管溶栓治疗巴德-吉亚利综合征合并下腔静脉血栓形成效果均较好,小球囊预开通治疗较置管溶栓治疗更安全迅速。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经血管内溶栓加成形术治疗布-加氏综合征(Budd-Chiari syndrome,BCS)合并下腔静脉(IVC)血栓的应用价值。方法本组26例,采用经血管行IVC血栓内溶栓、大球囊成形术、球囊分次扩张加支架压迫血栓成形术;其中21例置管溶栓与我院早期18例全身静脉溶栓对照。结果造影发现26例IVC肝段上方呈膜性孔型狭窄或闭塞,膜下血栓形成。21例行IVC置管溶栓,溶栓效果明显高于全身静脉溶栓(P<0.01);7例血栓消失后行球囊成形术,14例血栓缩小后行球囊加支架成形术。5例急症患者行球囊加支架成形术。24例治疗成功,成功率92.3%。术前下腔静脉压力(28±6)cmH2O,术后压力(14±4)cmH2O,术前术后下腔静脉压力下降明显(P<0.05)。并发症2例,1例内支架闭塞,1例肺栓塞,占7.7%。随访3-72个月,平均36个月,20例临床症状和体征消失,5例明显缓解,1例3个月后再次上消化道出血死亡。结论介入治疗BCS合并IVC血栓具有微创性、可重复、安全有效,成为主要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5.
Y型人工血管转流治疗混合型布加综合征患者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肠-腔-房Y型人工血管转流治疗混合性布加氏综合征患者的疗效.方法 对1990-2006年于河南省人民医院收治的51例混合性布加氏综合征患者实施了肠-腔-房Y型人工血管转流.先于肝前行人工血管(直径16~18 mm,主血管)与肾静脉以下下腔静脉和右心房的吻合,然后再行人工血管(直径10~12 mill,支血管)与肠系膜上静脉和主血管的吻合.监测手术前、后下腔静脉、门静脉压力及血流流速.结果 手术后即日胸腹壁浅静脉曲张消失,无住院期死亡病例.随访6个月至16年,随访期内主血管未发现血栓,通畅率100%,支血管血栓形成2例,通畅率为96.1%.术后下腔静脉压力较术前下降了17.4 cm H2O±5.7 cm H2O(1 cm H2O=0.098 kPa),门静脉压力下降了17.0 cm H20±7.0 cm H20.结论 Y型人工血管转流能同时有效地降低下腔静脉及门静脉压力并不增加术后并发症,是治疗混合性布加氏综合征较为理想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6.
布-加氏综合征合并肝癌5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平  牟玮  李强  刘海燕 《当代医学》2010,16(11):184-185
目的研究布-加氏综合征合并肝癌患者的临床特征,相关的辅助检查以及治疗方法的选择。方法收集我院5例布-加氏综合征合并肝癌的资料,分析症状和临床辅助检查所见的特征之间的关系,以及治疗方式的选择和治疗后转归。结果及结论5例患者中的4例布-加氏综合征合并肝癌患者下腔静脉球囊扩张及支架置入术后3例活动后心悸、气喘患者及2例下肢红肿疼痛伴发热患者症状消失。体能明显恢复。下腔静脉球囊扩张及支架置入术对布-加氏综合征合并肝癌患者能有效缓解症状,是临床治疗的理想供选方案。  相似文献   

17.
张荣萍  游箭  胡鸿  牟玮  胡春芳  李强 《西部医学》2012,24(4):681-683
目的探讨Budd-Chiari综合征合并下腔静脉瘤形成的影像学表现。方法对收治的4例Budd-Chiari综合征合并下腔静脉瘤形成的病人,通过对超声、MRI、血管造影等影像学检查的对比,寻找一种能提高该病诊断率的方法。结果 4例病人均行超声、MRI、血管造影等检查,最终4例病人经血管造影证实为Budd-Chiari综合征合并下腔静脉瘤形成。结论血管造影是确诊Budd-Chiari综合征合并下腔静脉瘤形成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各种原因所致的上腔静脉阻塞综合征介入治疗的疗效评价.方法 经股静脉路径对16例上腔静脉阻塞综合征患者行支架植入术治疗.结果 所有患者支架植入术均一次成功,与上腔静脉阻塞综合征相关的症状、体征基本消失,无并发症发生.结论 经皮腔内支架植入术是治疗上腔静脉阻塞综合征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吸、溶栓术联合血管腔内成形术治疗布-加综合征(Budd-Chiari syndrome,BCS)合并下腔静脉(IVC)血栓形成中的效果。方法:对11例BCS合并IVC血栓形成患者经股静脉穿刺行IVC造影,采用吸栓加溶栓技术消除血栓,后行腔内球囊扩张血管成形术。出院后采用彩色多普勒随访IVC有无再狭窄或闭塞。结果:11例均为IVC膜性阻塞,采用吸栓加溶栓后血栓完全消失7例;保留IVC导管溶栓4 d后血栓消失2例;7 d后消失2例;腔内球囊扩张血管成形术后均未出现肺栓塞症状。术后随访IVC通畅良好,无IVC再阻塞及血栓形成发生。结论:吸栓加溶栓术联合血管腔内成形术治疗BCS合并IVC血栓形成的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20.
经皮球囊导管成形支架置入术治疗布加综合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运用经皮球囊导管成形支架置入术治疗布加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本组病例均经彩色多普勒超声、下腔静脉及肝静脉造影等检查后证实为布加综合征,并进行经皮球囊导管成形支架置入术治疗。术后随访4mo~4a。结果本组病例均行经皮球囊导管成形支架置入术治疗,全部治愈,随访期间无一例复发。结论经皮球囊导管成形支架置入术治疗布加综合征疗效确切、安全、操作简单、创伤小、并发症少,且通畅率高,并且具有可重复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