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闭孔神经前支射频热凝治疗脊髓损伤后股内收肌群痉挛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在我院治疗的60例脊髓损伤致股内收肌群痉挛患者,对比观察常规康复治疗及闭孔神经前支射频热凝治疗的临床效果。结果:常规康复治疗总有效率46.7%,射频治疗后总有效率96.7%,随着时间延长,痉挛增加不明显,总有效率高。结论:闭孔神经前支射频热凝治疗可快速有效的缓解股内收肌群痉挛,缓解疼痛.提高下肢功能及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
曾彦 《光明中医》2011,26(11):2288-2289
目的观察神经生理技术治疗脊髓损伤引起的肌痉挛中的临床疗效。方法运用神经促通技术训练治疗早、晚期脊髓损伤后肌痉挛患者共30例,对治疗前、后症状进行改良的ASHWORTH痉挛评分。结果早期组显效18例(90%),有效2例(10%),无效0例;晚期组显效5例(50%),有效4例(40%),无效1例(10%)。两组患者的肌痉挛症状均有明显改善(P〈0.001)。早期组疗效明显好于晚期组(P〈0.01)。结论神经生理技术对脊髓损伤引起的肌痉挛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脊髓损伤并发肌痉挛患者经过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后的治疗效果。方法:对15例脊髓损伤并发肌痉挛增高患者,根据病情分为早期组10例和晚期组5例,在药物治疗的同时给予体位护理,运动训练及物理治疗等康复护理;1个月后采取MMAS痉挛评分法观察两组患者痉挛状态,并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康复护理后肌痉挛增高程度较护理前有所改善,且早期组疗效优于晚期组。结论:脊髓损伤并发肌痉挛增高患者早期实施康复护理,能有效缓解肌痉挛增高,促进康复。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下肢负重振动训练结合斜板站立训练对脑卒中后患者下肢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94例脑卒中后下肢痉挛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7例,均进行常规功能训练,观察组则在此基础上进行负重振动训练结合斜板站立训练,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6周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modified Ashworth scale,MAS)评定小腿踝跖屈肌群痉挛状态、Fugl-Meyer(Fugl-Meyer assessment,FMA)评定运动功能、改良Barthel指数(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并测量患者10m最大步行时间以评定步行能力。结果:治疗后6周,观察组MAS评分、FMA评分、MBI评分及10m步行时间改善程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下肢负重振动训练结合斜板站立训练可一定程度改善脑卒中后下肢痉挛状态、提高平衡能力及改善步行功能,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穴位埋线结合运动疗法治疗脊髓损伤后肌痉挛的疗效。方法:将32例脊髓损伤后肌痉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16例)和对照组(16例),治疗组采用穴位埋线结合运动疗法治疗,对照组单纯采用运动疗法,治疗结束1个月后采用修订Ashworth痉挛分级(MAS)进行疗效评定。结果:治疗结束1个月后,两组MA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穴位埋线结合运动疗法可以一定程度上改善脊髓损伤后肌痉挛状况。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电针结合神经促通技术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及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及以神经促通技术,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结合电针治疗。于治疗前及治疗6周后采用下肢Fugl-Meyer评分(FMA)、功能性步行能力分级(FAC)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对两组患者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下肢FMA评分、FAC分级及MBI评分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上述指标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且以治疗组的改善幅度较显著,与对照组比较,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功率自行车运动可进一步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提高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中药浴结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痉挛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选择脑卒中下肢痉挛患者8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治疗组患者采用局部中药浴结合康复训练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采用改良Ashworth痉挛评价量表进行痉挛评定;进行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分;日常生活能力改良的Barthel指数评分;三维步态分析系统进行步态分析(左右步频、步速和跨步长的均值)。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患肢改良Ashworth痉挛评分、下肢运动功能Fugl-Meyer评分、日常生活能力改良的Barthel指数和步态分析参数(左右步频、步速和跨步长)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且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药浴结合康复训练能有效减轻脑卒中患者下肢痉挛,提高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和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伸筋丸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脊髓损伤下肢痉挛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脊髓损伤后下肢痉挛患者随机分为伸筋丸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两组均进行综合康复训练伸筋丸组加用伸筋丸口服治疗,两组疗程均为8周。两组于治疗前和治疗后分别采用改良Ashworth分级法(MAS)、肢表面肌电图均方根值(RMS)作为评定肌张力指标,采用实时剪切波超声弹性成像技术评估腓肠肌硬度的改变,测量其杨氏模量值(Young'S modulus)。结果:经过8周的治疗后,两组的MAS、RMS、Young'S modulus数据与治疗前比较均得到明显改善(P0.05),且伸筋丸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伸筋丸结合综合康复训练能有效缓解脊髓损伤后下肢痉挛,有利于改善患肢体运动功能和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脊髓损伤患者经过康复治疗后功能恢复情况.方法:采用物理治疗肌力训练、步行功能、并发症治疗、心理治疗、康复护理等,对70例患者进行系统康复治疗,分别于入院和出院时应用改良Barthe指数(MBI)、功能独立性测量量表(FIM)进行评定.结果:康复治疗后,MBI和FIM评分有显著提高,治疗后MBI、FIM评定结果明显高于治疗前,差异有显著性(P>0.05),使用步行矫形器后,23例患者恢复步行能力,47例患者回归家庭,6例患者回归工作岗位.结论:综合康复治疗能显著改善和提高脊髓损伤患者的功能.  相似文献   

10.
王英 《河北中医》2012,34(3):412-413
肢体痉挛是卒中后常见的并发症,也是最难治疗的症状之一.足内翻是由胫骨后肌痉挛引起,足肌张力过高直接影响下肢运动功能恢复,不利于步行能力提高,患者跌倒风险大.2008-2011年,笔者采用针刺结合运动疗法治疗卒中后足内翻30例,并与单纯运动疗法治疗30例对照观察,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康复综合运动训练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下肢肌痉挛的疗效。方法 2015年2月—2017年12月间将首次发病的60例脑卒中后偏瘫侧下肢肌痉挛的患者,临床护理方法、内科常规治疗用药及常规康复治疗相同,应用康复综合运动训练疗法治疗4周,根据治疗前、后患者患侧下肢MAS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arthe1指数的评分变化评定疗效。结果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患者患侧下肢MAS评分明显下降、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arthe1指数评分明显提高(P0.05)。结论康复综合运动疗法可明显改善脑卒中后偏瘫患肢肌痉挛状态,抑制痉挛模式的出现,有效促进患者下肢站立、行走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2.
逆推足三阴经对中风偏瘫下肢肌肉痉挛状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逆推足三阴经对中风偏瘫下肢肌肉痉挛状态的影响。方法:将60例伴有下肢肌肉痉挛的中风偏瘫患者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均接受针灸治疗和传统推拿治疗,治疗组另进行逆推足三阴经治疗。治疗4周后进行疗效评定。结果: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逆推足三阴经有助于中风偏瘫下肢肌肉痉挛状态的改善。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Thera-Band弹力带训练对腰段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步行功能的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2月~2019年2月我院住院的30例不完全性腰段脊髓损伤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15例,对照组给予神经内科药物治疗及常规康复训练,研究组则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Thera-Band弹力带训练法进行训练,均于治疗前和治疗3个月后采用6min步行距离测试、10m最大步行速度测试及脊髓独立性评定第3版进行评价。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经6min步行距离测试、10m步行速度及脊髓独立性评定的评分均优于治疗前,且研究组各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Thera-Band弹力带训练法训练结合常规康复训练应用于不完全性腰段脊髓损伤患者,可明显改善步行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体外冲击波疗法治疗脊髓损伤后腓肠肌痉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脊髓损伤后腓肠肌痉挛状态患者4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20例,对照组采用各种常规康复治疗,每日1次,每周6次,共治疗4周;治疗组在常规康复基础上联合腓肠肌体外冲击波治疗,每周2次,共治疗4周。两组患者于治疗前和治疗后1周、治疗后4周分别进行改良Ashworth量表(MAS)、下肢部分Fugl-Meyer评分(FMA)、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定。结果:两组患者治疗1周后,治疗组MAS评分较治疗前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改善不明显,而两组FMA评分和ADL评分较治疗前均无显著改善。治疗后4周两组的MAS、FMA、ADL评分均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体外冲击波可有效改善脊髓损伤患者腓肠肌痉挛状态,可在短期内降低腓肠肌张力,并具有一定的持续时间,能改善下肢的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A型肉毒毒素(BTX-A)联合康复训练在脑卒中后下肢痉挛治疗中的应用与疗效。方法将40例脑卒中后下肢痉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BTX-A局部多点注射结合康复训练,对照组仅行BTX-A局部多点注射。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1周、1个月、2个月采用改良的Ashworth痉挛分级量表(modified Ashworth scale,MAS)、简化Fugl-Meyer(Fugl-Meyer assessment,FMA)运动功能评定、步行能力(采用10 m步行时间及6 min内步行距离测定)进行疗效评估。结果肌张力变化: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治疗1周、1个月、2个月后与治疗前比较痉挛评分下降(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的痉挛评分改善幅度较显著(P〈0.05)。肢体功能与步行能力: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治疗2个月后与治疗前比较运动功能、步行能力均有显著提高,组内与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局部肌肉注射BTX-A联合康复训练能更明显地改善脑卒中后下肢痉挛状态,改善步态、提高行走能力。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强制脑卒中后偏瘫患者患侧负重下的平衡训练对其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72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6例,观察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包括运动疗法40min和物理因子治疗)+强制患侧负重下的平衡训练20min,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包括运动疗法40min和物理因子治疗)+常规平衡训练20min,两组治疗均为每周6天,每天1次,共4周,治疗前后通过Brunnstrom下肢分期评定下肢运动功能、Berg平衡量表评定平衡功能、功能性步行能力FAC量表评定步行能力。结果:治疗后,两组Brunnstrom下肢分期评定、Berg平衡量表评分、功能性步行能力FAC评定均有显著提高(P0.05),且观察组Berg平衡量表评分、功能性步行能力FAC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强制脑卒中后偏瘫患者患侧负重下的平衡训练能更有效地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平衡功能并提高其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百笑灸干预下肢经筋结点联合平衡功能训练对痉挛型偏瘫患儿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将46例分型为痉挛型偏瘫的脑性瘫痪患儿,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23例,对照组23例。两组患儿均予以常规抗痉挛治疗及平衡功能训练,治疗组患儿在此基础上加百笑灸干预偏瘫下肢相关经筋结点进行治疗。抗痉挛治疗、平衡功能训练及百笑灸干预均5次/周,30 min/次。在治疗前、治疗12周后分别采用步速(m/s)、6 min步行距离(m)、功能性步行分级(functional ambulation category,FAC分级)对两组患儿步行能力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两组患儿步速、6 min步距、FAC分级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均有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步速、6 min步距、FAC分级组间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平衡功能训练的基础上加用百笑灸干预痉挛下肢经筋结点,能够更好地改善痉挛型偏瘫患儿的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抗痉挛模式护理干预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肌痉挛的疗效。方法将60例脑卒中所致肩手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对照组各30例,试验组采用抗痉挛模式护理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措施。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评定、改良Barthel指数量表评定,对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肢体痉挛状态及日常生活能力进行评定。结果试验组干预后患肢痉挛评分较干预前有明显改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有明显提高,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抗痉挛模式护理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肌痉挛有明显的改善作用,可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电针拮抗肌腧穴联合Bobath技术治疗脑卒中后下肢痉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脑卒中后下肢痉挛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和治疗组30例。治疗组采用拮抗肌腧穴电针治疗配合Bobath技术治疗,对照组采用主动肌腧穴电针结合Bobath技术治疗,4个疗程后对两组患者肢体痉挛状态、下肢运动功能积分及日常生活能力进行评定。结果:治疗结束后,治疗组与对照组的下肢痉挛程度均有所缓解,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均有所提高,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下肢痉挛程度、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电针拮抗肌相应腧穴结合Bobath技术治疗脑卒中后下肢痉挛效果优于主动肌腧穴电针结合Bobath疗法,且患者下肢痉挛程度的改善有助于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补缓泻急”针刺法对中风性肌痉挛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中风病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采用“补缓泻急”针剌法,对照组采用现代康复训练。采用目前康复学界常用的修改的Ashworth痉挛程度评级法,Brunnstrom分期法以及Barthel指数分别评定治疗前后痉挛程度、运动功能水平和日常生活能力。结果:“补缓泻急”针刺法对中风性肌痉挛的改善优于对照组。结论:“补缓泻急”针刺法在改善痉挛状态方面有独特的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