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究踝关节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韧带损伤采用手术治疗的效果。方法从2016年10月—2018年10月该院收治的踝关节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韧带损伤患者中随机选择80例,采用双盲法将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非手术治疗,观察组采用下胫腓螺钉固定、内外踝固定和韧带修补术。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和折愈合优良率均较高,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较,观察组骨折愈合时间以及下胫腓联合韧带损伤修复时间均较短,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下胫腓螺钉固定、内外踝固定和韧带修补术联合治疗踝关节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韧带损伤,具有优越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踝关节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韧带损伤采用手术治疗的效果。方法从2016年10月—2018年10年该院收治的踝关节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韧带损伤患者中随机选择80例,采用双盲法将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非手术治疗,观察组采用下胫腓螺钉固定、内外踝固定和韧带修补术。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和折愈合优良率均较高,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较,观察组骨折愈合时间以及下胫腓联合韧带损伤修复时间均较短,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下胫腓螺钉固定、内外踝固定和韧带修补术联合治疗踝关节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韧带损伤,具有优越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内外踝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韧带损伤使用手术或非手术方式固定效果。方法选择在该院进行踝关节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韧带损伤治疗的58例患者为研究样本,其治疗时间均在2016年12月—2018年11月之间,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将其分成组均29例的手术组以及非手术组,予以非手术组患者手法复位联合石膏固定方式,予以手术组患者手术切开固定联合韧带修复治疗。对比两组治疗后骨折愈合情况以及患者满意度。结果非手术组与手术组患者骨折愈合总有效率分别是82.76%、96.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手术组与手术组患者治疗总满意率分别是68.97%、93.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施手术与非手术固定方式均可治疗踝关节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韧带损伤,但手术治疗患者骨折愈合情况较好,病患满意程度较高,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后外侧入路联合内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踝关节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分离的临床疗效。方法:2014年1月至2015年2月,采用后外侧入路联合内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踝关节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分离患者19例,男13例、女6例;年龄41~76岁,中位数53岁。左侧11例,右侧8例。均为新鲜闭合性骨折。Lange-Hanson踝关节骨折分型为旋后外旋型Ⅲ度12例、旋前外旋型Ⅳ度7例。术后随访观察骨折愈合及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本组19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7~20个月,中位数18个月;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12~20周,中位数16周。末次随访时,采用美国足与踝关节协会踝与后足功能评分标准评价疗效,本组(80.4±15.6)分,优13例、良4例、可2例。结论:后外侧入路联合内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踝关节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分离,骨折愈合好,有利于踝关节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5.
三踝骨折(cotton骨折)是常见的关节内骨折,常合并下胫腓联合损伤,踝关节完全失去稳定性、踝穴完整性受到严重破坏.踝关节骨折的治疗应以骨折解剖复位、受损韧带愈合良好为原则,因此目前多倾向于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自2007年10月至2011年10月,我科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三踝骨折35例,疗效良好,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合并下胫腓韧带损伤的踝关节骨折手术与非手术治疗的效果。方法将2017年1月—2018年1月在该院接受治疗的112例合并下胫腓韧带损伤的踝关节骨折患者作为研究的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两组,观察组56例采取手术方法治疗,对照组56例采取非手术方法治疗,进一步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 (1)观察组、对照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96.43%、76.79%,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后,观察组踝关节功能评分、生存质量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VAS评分则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踝关节骨折合并下胫腓韧带损伤实行手术治疗的效果良好,能明显提高治疗效果改善生存质量,有利于尽早恢复踝关节功能;因此,值得在临床治疗领域中使用及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复杂踝关节骨折复位不良的原因及预防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行切开复位内固定的复杂踝关节骨折患者61例,男29例,女32例;年龄28~68岁,平均46.7岁,所有骨折均属于三柱损伤。结果:12例复杂踝关节骨折复位不良,失败率为19.67%,其中:外踝短缩畸形2例,外踝旋转畸形4例,下胫腓联合损伤漏诊6例。结论:复杂踝关节骨折损伤重,手术复杂,腓骨长度的恢复和旋转畸形的纠正对下胫腓联合损伤的修复十分关键,而下胫腓联合损伤的诊断及精确治疗对维持踝关节的长期稳定和降低踝关节远期创伤性关节炎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踝关节骨折内固定治疗经验。方法选取104例踝关节骨折患者,对外踝骨折行金属板螺钉内固定,对内踝骨折复位后分别采用空心拉力螺钉或可吸收螺钉周定;后踝骨折大于关节面1/4时,从前方置入加压螺钉同定;下胫腓韧带损伤者,以全螺纹螺钉固定下胫腓关节。结果随访5—12个月,平均8.3个月。全部患者骨折均一期愈合,骨折愈合时间为12~20周,平均15周。根据Baird-Jackson系统进行疗效评定,优84例,良16例,可4例,优良率为96.15%。结论及时良好的复位、稳定的内固定及有序的术后锻炼可使踝关节骨折患者恢复踝关节的正常功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论证切开复位和韧带修复这种治疗手段对于治疗三踝骨折伴下胫腓联合分离具有明显的优势和良好的效果。方法将切开复位和韧带修复术应用于36例三踝骨骨折伴随下胫腓联合分离的患者,首先切开复位进行三踝骨的固定治疗,外踝、后踝切开后进行固定,通过对三踝的切开复位和固定使得踝关节得以固定。其次还要对患者受伤的三角韧带、下胫腓联合后韧带进行检查,看是否断裂。结果所有患者都实现了三踝骨愈合,优质康复愈合病例占总病例数的89%,计算发现患者康复情况的优良率达到了91%。结论切开复位和受损韧带修复术对于治疗三踝骨折伴随下胫腓联合分离疗效卓著。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下胫腓联合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对48例患者采用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结合术后3期辨证中药内服外用治疗。观察患者骨折愈合情况、下地承重功能、踝关节的活动灵活度等指标。结果:优21例,良22例,一般5例,优良率89.6%。结论:不稳定的下胫腓联合损伤采用早期手术内固定,术后结合中药分期辨证治疗,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分析改良Endobutton系统重建治疗踝关节骨折伴下胫腓联合损伤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该院(2017年1月—2019年6月)收治的38例踝关节骨折伴下胫腓联合损伤患者,按照不同治疗方法分为实验组(19例,应用改良Endobutton系统重建治疗方法)和对照组(19例,应用金属螺钉固定治疗方法)。采用统计学分析两组踝关节骨折伴下胫腓联合损伤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平均术中出血量、平均AOFAS(美国足踝外科协会)足踝功能评分、平均住院费用。结果两组踝关节骨折伴下胫腓联合损伤患者的平均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踝关节骨折伴下胫腓联合损伤患者的平均AOFAS足踝功能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踝关节骨折伴下胫腓联合损伤患者的平均住院费用显著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踝关节骨折伴下胫腓联合损伤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94.74%,18/19)显著高于对照组(68.42%,13/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Endobutton系统重建治疗踝关节骨折伴下胫腓联合损伤的临床治疗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2.
赵建军  黄黎 《新中医》2005,37(6):57-58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创伤性下胫腓联合不稳的临床疗效。方法:对68例患者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中药熏洗及推拿治疗。结果:骨折全部愈合,优良65例踝关节稳定性和功能恢复良好,优良率95.59%,可2例,差1例。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创伤性下胫腓联合不稳可有效降低致残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治疗伴有下胫腓联合分离的踝关节骨折的手术方法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了手术治疗的伴下胫腓联合分离的踝关节骨折26例。患者外踝均采用钢板固定:内踝18例采用松质骨螺钉固定,1例采用三叶草钢板固定,7例采用克氏针固定;下胫腓联合均采用单枚螺钉经或不经钢板孔固定。结果:26例均获得1~3年随访,平均随访1.5年,骨折均愈合,无内固定物断裂。骨折愈合时间为9~16周,无发生深部感染及断钉情况良率84.62%。结论:合并有下胫腓联合分离的踝部骨折,其术后功能恢复与骨折的复位效果、固定方法、锻炼的时机及术者的经验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踝关节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分离的治疗治疗。方法本组46例踝关节骨折,对内踝骨折复位采用螺钉及张力带固定;外踝骨折行金属板螺钉内固定;后踝骨折大于关节面1/4时,自后方复位加压螺钉固定;下胫腓联合损伤,行内外踝复位固定后仍有踝穴增宽者,以全螺纹螺钉固定下胫腓关节,另加石膏外固定。结果随访6~15个月,平均9.5个月。所有患者骨折均一期愈合,骨折愈合时间为合并下胫腓联合分离10~18周,平均14.5周。根据BairdJackson评分系统评分,疗效:优41例,良2例,可2例,差1例。结论踝关节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分离须行解剖复位,坚强内固定,术中应充分重视外踝复位及下胫腓联合稳定。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锁定钢板联合拉力螺钉内固定治疗踝关节骨折合并下胫腓分离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2007年9月至2015年10月,采用锁定钢板联合拉力螺钉内固定治疗踝关节骨折合并下胫腓分离患者120例,男69例、女51例。年龄18~76岁,中位数36岁。内外踝骨折合并下胫腓分离81例,三踝骨折合并下胫腓分离27例,三踝骨折合并下胫腓分离及胫距关节脱位12例。闭合性骨折104例,开放性骨折16例。开放性骨折按Gustilo分型,Ⅰ型8例、ⅡB型4例、ⅢA型4例。受伤至手术时间1~12 d,中位数7 d。术后随访观察骨折愈合、踝关节功能恢复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24个月,中位数16个月。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10~16周,中位数12周。术后6个月,Baird-Jackson踝关节功能评分(91.0±6.2)分,优84例、良31例、差5例。1例出现切口感染,1例出现腓深神经损伤,4例出现踝关节背伸活动受限,9例出现复位不良、踝关节内侧间隙增宽2 mm。结论:锁定钢板联合拉力螺钉内固定治疗踝关节骨折合并下胫腓分离,骨折愈合率高、踝关节功能恢复良好、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踝关节骨折合并下径腓韧带损伤患者手术治疗价值体会。方法选取该院2010年1月—2019年1月收治的踝关节骨折合并下胫腓韧带损伤患者122例,将其随机分为2组,各61例。采取非手术治疗对照组,采取切开复位手术治疗观察组。比较两组VAS、Tegner、Olerud等评分、疗效以及二次治疗、骨不连等发生率。结果在VAS、Tegner、Olerud等评分上,观察组较对照组均明显较高,且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疗效优良率上,对照组为81.97%,观察组为96.72%,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二次治疗、骨不连等发生率上,对照组发生率分别为21.31%、18.03%,观察组分别为4.92%、3.28%,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踝关节骨折合并下胫腓韧带损伤患者采取手术治疗的效果显著,即可减少疼痛,改善日常生活能力,减少二次治疗和骨不连等发生率,因此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带袢钛板与下胫腓螺钉内固定治疗踝关节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不稳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3月—2019年9月石家庄市人民医院治疗的踝关节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不稳患者50例,骨折均采用相同内固定方式治疗,根据带袢钛板或下胫腓螺钉固定下胫腓联合的方式不同分为带袢钛板组26例和下胫腓螺钉组24例。比较2组患者住院、手术情况及踝关节骨折愈合时间,记录末次随访2组下胫腓间隙(TFCS)、重叠距离(TFOL)、踝关节屈伸活动度、AOFAS评分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50例患者均获随访,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末次随访2组患者骨折愈合良好,X射线片显示无下胫腓分离、踝关节不稳定及创伤性关节炎表现,踝关节功能良好,2组患者TFCS、TFO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带袢钛板组患者踝关节活动度及AOFAS评分明显高于下胫腓螺钉组(P均0.05)。下胫腓螺钉组出现下胫腓螺钉断裂1例。结论带袢钛板及下胫腓螺钉内固定均可恢复踝关节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不稳患者踝关节稳定性,但带袢钛板反更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踝关节骨折合并三角韧带的损伤进行修复重建的临床效果探讨与理解。方法收集2017年6月—2018年9月收治的20例患者进行踝关节骨折合并三角韧带损伤的切开复位与内固定的手术措施,使用带线锚钉进行重复建造三角韧带,促进踝关节内外侧的结构稳定与恢复。结果跟随全部患者进行为期6~24个月的定期随访,根据疗效评定一定的标准,得出该组的优有15例,良有4例,尚可有1例,得出优良率有95%。结论针对踝关节骨折合并三角韧带损伤状况,需要复位外踝骨折处,并需要重建损伤的三角韧带,提升临床治愈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Gatellier-Chastang后外侧入路治疗合并Die-punch骨块的后踝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16年3月至2018年2月,采用Gatellier-Chastang后外侧入路治疗合并Die-punch骨块的后踝骨折患者23例,男9例、女14例;年龄24~71岁,中位数50岁。合并外踝骨折4例,合并外踝骨折、下胫腓联合损伤2例,合并内、外踝骨折及踝关节半脱位10例,合并内、外踝骨折及踝关节半脱位、下胫腓联合损伤4例,合并外踝骨折、三角韧带损伤、踝关节半脱位2例,合并外踝骨折、三角韧带损伤、踝关节半脱位、下胫腓联合损伤1例。受伤至手术时间5~22 d,中位数9 d。术中先复位Die-punch骨块,对合关节面平整后再复位固定后踝骨折。术后1周,在X线片上采用Burwell-Charnley影像学评估标准(1965)对骨折复位情况进行评价。观察骨折愈合情况,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踝与后足功能评分标准评价踝关节功能。结果:本组23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1周依据上述评价标准,本组解剖复位19例、复位可3例、复位差1例。骨折复位可的3例,关节面挫伤、软骨剥脱,关节面骨质有缺损;骨折复位差的1例,关节面出现约0.5 cm的台阶。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19个月,中位数16个月。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9~22周,中位数14周。末次随访时,本组踝关节AOFAS评分(82.70±14.76)分,优15例、良5例、可3例。结论:Gatellier-Chastang后外侧入路治疗合并Die-punch骨块的后踝骨折,骨折复位、愈合好,有利于踝关节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估闭合复位外固定架固定治疗合并下胫腓联合分离的旋前-外展型三踝骨折的稳定性。方法:将7对踝关节标本行间断骨钻孔后根据受伤机制施加暴力,制备旋前-外展型三踝骨折模型14踝,其中3对(6踝)踝关节标本合并下胫腓联合分离。将一侧踝关节标本先进行闭合复位外固定架固定,再进行切开复位接骨板内固定;另一侧踝关节标本先进行切开复位接骨板内固定,再进行闭合复位外固定架固定。每次复位固定后,先后对模型施加10 Nm、15 Nm、20 Nm的扭矩外旋足踝,通过在X线片上测定下胫腓联合间隙确定其稳定性。执行完一种固定方式的稳定性测试后,将标本上固定的外固定架或内固定物完全拆除,并将踝关节标本恢复至复位固定前的状态,然后进行另一种固定方式的稳定性测试。比较不同扭矩下两种固定方式对下胫腓联合间隙的影响。结果:造模后双侧踝关节下胫腓联合间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29±2.93)mm,(4.28±1.69)mm,t=0.378,P=0.540]。闭合复位外固定架固定和切开复位接骨板内固定的合并下胫腓联合分离的旋前-外展型三踝骨折,施加10 Nm、15 Nm、20 Nm扭矩后,两组下胫腓联合间隙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5.72±2.46)mm,(5.29±3.58)mm,t=0.246,P=0.811;(5.69±2.72)mm,(6.98±3.05)mm,t=-0.773,P=0.458;(5.70±2.95)mm,(6.80±3.20)mm,t=-0.618,P=0.551]。结论:闭合复位外固定架固定治疗合并下胫腓联合分离的旋前-外展型三踝骨折,其稳定性与切开复位接骨板内固定相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