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研究运动血压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将110例1级和2级高血压患者行超声检测,观察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颈总动脉内径及斑块形成情况。根据运动高血压的定义将两组分别分为运动血压正常和运动高血压组。比较两组之间颈总动脉IMT与颈动脉斑块严重程度。结果:运动高血压与颈动脉IMT相关。结论:运动高血压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有相关性,运动高血压可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与发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高频超声在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中的诊断价值。方法使用高频超声诊断仪分别对110例高血压患者(高血压组,其中Ⅰ级30例,Ⅱ级35例,Ⅲ级45例)及100例正常健康体检者(对照组)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和斑块形成进行检测。结果高血压组各级患者颈动脉IMT及斑块发生率较对照组均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高血压组IMT逐级增厚,斑块检出率逐级增高,其中高血压Ⅲ级IMT最厚,斑块检出率最高,与高血压Ⅰ、Ⅱ级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高频超声可清晰显示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及斑块形成情况,对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老年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颈动脉超声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老年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的超声声像图特点。方法老年患者80例,分为三组:单纯高血压组(EH组)29例,高血压合并糖尿病(EH合并DM组)21例,正常对照组30例。所有病例均接受颈动脉超声检查、血糖及血胰岛素超敏C反应蛋白(hs—CRP)。颈动脉观察指标包括:内膜中层厚度(IMT)及粥样斑块的厚度,并计算Crouse积分。结果与对照组比较,高血压者颈总动脉IMT、颈动脉分叉处IMT、Crouse积分显著增高;EH合并DM组颈总动脉IMT、Crouse积分显著高于EH组(P〈0.01)。颈动脉斑块积分与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体重指数(BMI)和空腹血糖呈正相关。结论超声能很好反映老年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糖尿病和高血压同时存在时可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  相似文献   

4.
超声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 探讨二维超声、多普勒超声及超声-生理学指标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评价。方法选取经临床确诊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49例和正常人35例,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进行颈总动脉(CCA)血流动力学、内一中膜厚度(IMT)及血管超声-生理学指标对照分析,确定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可行性指标。结果 ①观察组左右侧CCA主干和分叉部IMT较对照组显著增厚(P〈0.01);②观察组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PSV)、舒张末期血流速度(EDV)、平均血流速度(MV)均降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观察组的扩张系数(De)和顺应系数(Cc)较对照组均减低,扩张系数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颈动脉主干IMT与PSV、EDV、MV、Dc之间成负相关,与相应脉压(PP)、收缩压(SBP)、CCA的收缩期内径(Ds)、舒张期内径(Dd)、动脉壁僵硬度(wall stiffness)之间成正相关。结论 高频超声检查IMT、血流动力学参数PSV、EDV、MV降低,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与舒张末期血流速度比值(PSWEDV)升高,PI和RI升高,超声一生理学指标Dc和Cc减低,僵硬度的增加可作为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较可靠指标。  相似文献   

5.
高血压病分级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关系的超声评价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与高血压病各级之间的关系。方法 应用血管超声技术分别对66例高血压病患者(其中Ⅰ级组21例,Ⅱ级组22例,Ⅲ级组23例)与22例健康者行颈动脉超声检测。结果 随着高血压分级的逐渐增加,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逐渐增厚,斑块检出率逐渐增加,对照组及高血压各级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1)。高血压组随着高血压分级的逐渐增加,颈动脉狭窄程度呈逐渐增加趋势。高血压病Ⅱ级组和Ⅲ级组颈总动脉(CCA)的搏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与对照组比较明显增高(P〈0.01),而颈内动脉(ICA)的PI、RI与对照组比较则变化不大(P〉0.01)。结论 应用血管超声技术综合检测老年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有助于了解疾病的不同状态,便于判断病程及颈后,对临床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胱抑素C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显像仪检查163例首发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双侧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颈外动脉,根据颈动脉超声检测结果分为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0.9mm及IMT〈0.9mm两组,测定患者一般情况及实验室相关生化指标如:血C反应蛋白、同型半胱氨酸、叶酸、维生素B12、尿酸、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测定IMT及颈动脉粥样斑块积分。结果(1)与IMT〈0.9mm 组相比,IMT≥0.9mm组的血清胱抑素C值明显增高(2.26±1.11)mg/L比(1.02±0.19)mg/L(P〈0.001)。(2)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血清胱抑素C 与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C反应蛋白、同型半胱氨酸、IMT呈显著正相关,与维生素B12呈显著负相关(P〈0.05)。(3)颈动脉IMT与各生化指标间的多项式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胱抑素C是颈动脉IMT增厚的独立相关因素。结论血清胱抑素C水平与颈动脉血管内膜增厚程度成正相关,可作为临床上早期预测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及程度的指标。  相似文献   

7.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6,(16):2972-2974
目的探讨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超声特点,并分析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2年4月~2015年8月在我院内分泌科诊治的糖尿病病房230例患者为观察组,另选同期健康体检人群120例为对照组,分别进行超声检查,并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危险因素进行调查分析。结果 (1)观察组颈总动脉主干、颈总动脉分叉处、颈内动脉IMT值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颈总动脉主干、颈总动脉分叉处、颈内动脉斑块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对230例糖尿病患者采用单、多因素相关分析发现,年龄、高脂血症和高血压是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超声可发现颈动脉内径厚度变化,能清晰的显示颈动脉斑块的形态、结构和大小,并且发现年龄、高脂血症和高血压是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危险因素,临床上对于伴有这些疾病的糖尿病患者应该尽早行超声检查,可以早期干预治疗。  相似文献   

8.
陈梅  董砚虎 《临床医学》2009,29(2):22-24
目的探讨代谢综合征与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关系。方法220例2型糖尿病患者根据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CDS)关于代谢综合征(MS)的诊断建议分为MS组104例(具有3~4项组分者),MS亚组56例(具有1~2项组分者)以及对照组60例(具有0项组分者)。检测三组血糖、血脂等代谢指标的改变,同时应用多普勒超声检测颈总动脉(CCA)内膜中层厚度(IMT)。比较三组间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结果CCA—IMT在代谢综合征组和代谢综合征亚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1;CCA—IMT与体重指数、收缩压和舒张压呈显著正相关(γ分别为0.193、0.478、0.362,P值分别〈0.05、0.01、0.01)。结论2型糖尿病伴代谢综合征的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较不伴代谢综合征的2型糖尿病患者明显加重,应对代谢综合征进行更加积极的综合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与代谢综合征聚集的组分密切相关。颈动脉超声检查可早期发现动脉粥样硬化。  相似文献   

9.
高血压患者的颈动脉病变超声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检测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价值。方法对临床的100例高血压患者的颈动脉超声资料进行分析。结果100例高血压中61例有不同程度的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为61%。60岁以上组的颈动脉粥样硬化者50例,无颈动脉粥样硬化者13例;60岁以下组动脉粥样硬化者11例,无颈动脉粥样硬化者26例。两组间在统计学上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高血压有密切相关性,随年龄增大,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病率明显增高。超声检查能早期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作为高血压患者筛选缺血性脑血管病高危人群的常规首选检查,安全、无创,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及血清尿酸(UA)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关系。方法:选择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20例,按颈动脉超声检测结果分为内膜增厚组、斑块形成组和管腔狭窄组,测定三组患者的血清hs-CRP和UA水平,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越严重,血清hs-CRP和UA水平越高,三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hs-CRP和UA水平变化与动脉粥样硬化关系密切,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hs-CRP,UA浓度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呈正相关关系(P〈0.01)。适当降低血清hs-CRP和UA,可防止动脉粥样硬化进展,减轻高血压靶器官损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超声对各级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形态学、生理学及血流动力学指标改变的评价。方法120例临床确诊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按高血压水平分为3组,即高血压1级、2级和3级组,每组40例;正常对照组40例。各组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检测颈动脉形态学、生理学及血流动力学指标。结果与对照组比较,1级高血压组扩张系数(Dc)、顺应系数(Cc)降低,动脉壁僵硬度(B)增高,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1级高血压组比较,2级和3级高血压组左右两侧颈总动脉主干及膨大处内中膜厚度(IMT)增厚,斑块检出率增高,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PSV)、舒张末期血流速度(EDV)、平均时间平均血流速度(TAVM)、平均血流速度(MV)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评估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时,Dc、Cc、B可作为评测高血压病的生理学指标;随着高血压分级增高,IMT、斑块检出率可作为评价的形态学指标;PSV、EDV、TAVM、MV作为血流动力学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正常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晨峰血压对颈动脉硬化、同型半胱氨酸(Hcy)和尿微量白蛋白(UmAlb)的影响,探讨Hcy和UmAlb在晨峰血压所致颈动脉硬化中的作用。方法 ①应用24 h动态血压监测仪器对197例原发性高血压且LVEF正常的患者行24 h血压监测,按晨峰血压的高低分为两组:A组:晨峰血压正常组,共90例;B组:晨峰血压增高组,共107例。②应用多普勒超声仪对每例患者均行左、右两侧颈总动脉内径(LCCAd、RCCAd)、颈内动脉内径(LICAd、RICAd)、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LCA‐IM T、RCA‐IM T )及确定左侧、右侧颈动脉有无斑块,计算双侧颈总动脉内径均值(CCAdM)、双侧颈内动脉内径均值(ICAdM)、双侧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均值(CCA‐IMTM)以及两组患者存在颈动脉硬化斑块的患者例数。③入院24 h内对以上患者均留取空腹静脉血,利用OLYMPUS AU640全自动生化仪检测Hcy、UmAlb及血脂等观察指标。结果 ①A组与B组患者在24 h、日间、夜间收缩压(SBP)和舒张压(DBP)的血压平均值,24 h平均动脉压(MAP)等方面均无显著性意义( P>0.01)。②B组在颈动脉硬化各参数、颈动脉硬化斑块患者例数方面均明显高于A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0.05)。③B组在Hcy和UmAlb水平方面均明显高于A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0.01)。④晨峰血压与颈动脉硬化各参数、Hcy和UmAlb均显著相关( P<0.01),其中晨峰血压与CCA‐IMTM相关性最强( r =0.623,P =0.000)。结论 晨峰血压在LVEF正常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所致早期颈动脉硬化方面有重要的意义,且与Hcy、UmAlb密切相关,提示晨峰血压的控制是高血压诊治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3.
秦勇 《医学临床研究》2010,27(2):223-225
【目的】研究探讨中年抑郁症患者发生颈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方法】以本院门诊收治的78例首诊抑郁症患者及85例健康对照患者为研究对象,测量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记录吸烟史、糖尿病史及高血压病史,测量体重指数(BMD、空腹血糖、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比较两组患者IMT平均值的差异及抑郁对IMT的影响。【结果】抑郁组IMT平均值为0.852mm,高于对照组0.753mm(P=0.027);抑郁组颈动脉粥样硬化(IMT≥0.9mm)37例,占47.74%,高于对照组26例(30.59%),OR值=2.048,95%CI为1.079~3.886(P=0.036),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提示吸烟、糖尿病、LDL-C及抑郁可能为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中年抑郁症患者患颈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升高,积极防治抑郁并筛查颈动脉超声可能有助于预防颈动脉粥样硬化、甚至中年脑梗死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与颈动脉斑块增强强度(enhanced intensity,EI)的相关性.方法:2009年2011年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行颈动脉超声造影(contrast-enhanced ultrasound,CEUS)检查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135例,共167个颈动脉斑块.采用荷兰Philips iU22超声诊断仪,L9-3线阵探头.所有患者行CEUS检查时,仪器参数设置保持一致.超声造影剂采用Sono Vue,剂量2.0 mL.根据斑块有无增强及增强强度,将斑块EI分为0~4级,采用QLAB定量分析软件分别测量颈总动脉IMT,计算颈动脉斑块EI、斑块EI与颈动脉管腔EI的比值,并分析其与相应颈总动脉IMT的相关性.结果:167条颈动脉中有6条未测及IMT,不同CEUS斑块增强分级组的IMT测值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94).颈总动脉IMT与斑块EI(P=0.687)及比值(P=0.852)无相关性.结论:颈动脉斑块EI与颈总动脉IMT无相关性,临床上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筛选和随访手段.  相似文献   

15.
目的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及脉压评价老年高血压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情况。方法动态监测80例老年高血压病患者的血压,并计算脉压,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颈动脉管壁、管腔、内-中膜厚度(IMT)、斑块大小及血流情况,对脉压及颈动脉情况进行分析。结果80例高血压病患者高血压分级越高,脉压越大,斑块检出率越高,颈动脉内径、IMT及阻力指数也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测量脉压预测早期动脉粥样硬化,对临床预防高血压合并颈动脉硬化,减少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 73例脑梗死患者和100例体检健康者为对照组,超声检测其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斑块回声类型。结果脑梗死组IMT高于对照组(P<0.05),脑梗死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84.9%)高于对照组(16.0%)(P<0.05);脑梗死组低回声斑块及混合性斑块多于对照组(P<0.05);高血压病、糖尿病、颈动脉IMT增厚、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为低回声或混合性斑块是脑梗死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颈动脉IMT增厚和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的发病密切相关,颈动脉超声检查能为临床预防和治疗脑梗死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应用高频超声评价高血压级别、脉压对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结构及功能的影响,探讨其诊断价值。方法应用高频超声观察83例老年高血压患者和25例健康老年人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有无斑块、斑块数目;测量颈总动脉(CCA)舒张期和收缩期的内径,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CCA—IMT)、斑块大小;计算CCA斑块发生率、斑块Crouse积分、僵硬度、扩张性和顺应性等参数。结果高血压组的CCA内径、CCA—IMT、斑块检出率及Crouse积分均大于对照组(P〈0.05),且与高血压分级有较好的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r内径=0.689,rIMT=0.623,r斑块=0.611,r积分=0.635,P均〈0.05。脉压≤60mmHg者的CCA—IMT、斑块检出率和僵硬度均小于脉压〉60mmHg组(P〈0.05),扩张性和顺应性高于脉压〉60mmHg组(P〈0.05)。结论高血压级别、脉压对老年高血压患者的颈动脉结构及功能改变有显著影响。高频超声检查能及时准确评价颈动脉结构和功能变化的特征,是诊断动脉粥样硬化简便、有效、安全、无创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脑梗死患者载脂蛋白A5(apo A5)-1131T/C和553G/T2位点基因多态性及单倍型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关系。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技术,分别检测272例脑梗死患者apo A5-1131T/C和553G/T多态性位点不同基因型和等位基因的分布,采用SNP Alyze V6.0软件构建并分析2多态性位点的个体单倍型;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由颈总动脉(CCA)和颈内动脉(ICA)内膜中层厚度(IMT)评估。结果272例脑梗死患者中-1131CC基因型和-1131TT+TC基因型人群的CCA IMT和ICA IMT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53GG基因型和553TT+GT基因型人群的CCA IMT分别为(1.09±0.18)mm和(1.17±0.18)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人群的ICA IMT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倍型配对分析结果表明,4种常见单倍型配对TG-TG、TG-CG、TG-CT、CG-CG间ICA IMT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po A5 553G/T位点基因变异可能与-1131T/C位点在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中起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颈总动脉壁面剪应力(WSS)与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IMT)的关系及其WSS的分布。方法选取42例健康者(对照组)和83例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的彩色多普勒血流图像,其中高血压患者依颈总动脉IMT分为IMT正常组(33例)和IMT增厚组(50例),采用血流WSS可视化定量分析软件绘制颈总动脉WSS三维空间分布图,分析高血压患者颈总动脉WSS的空间分布特点。结果高血压组无论IMT是否增厚,其颈总动脉WSS均比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MT增厚组颈总动脉WSS较IMT正常组低[(2.87±0.59)dynes/cm2 vs.(4.26±1.18)dynes/cm2,P〈0.05]。高血压患者IMT增厚组中IMT与WSS呈负相关(r=-0.76)。结论高血压患者在IMT增厚前颈总动脉WSS已开始下降,WSS可成为动脉粥样硬化早期病变的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血同型半胱氨酸(Hcy)、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与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之间的相关关系,为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预后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4年1月间东莞市虎门医院收治的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90例作为观察组,经过临床检测,所有患者均测定IMT,其中IMT增高组42例,IMT正常组48例,另外按照相关条件选取健康人40例作为对照组,对所有入选者的Hcy、hs-CRP及IMT进行检测,分析Hcy、hs-CRP分别与IMT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Hcy值越高,IMT越厚,两者呈显著正相关;hs-CRP值越高,IMT也越厚,两者也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结论血同型半胱氨酸及超敏C-反应蛋白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显著呈正相关,其可以作为全身心血管疾病的重要指标,为提高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预后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