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吴秀红 《中外医疗》2014,(10):28-29
目的:探讨3种不同的穿刺方法对血透动静脉内瘘保护作用情况。方法分析2011年6月-2013年6月收治的透析患者60例临床资料,依据穿刺方法不同进行随机分组,绳梯法组20例,扣眼法组20例,区域法组20例。结果扣眼法组在引起内瘘血管瘤0、血管狭窄1例(5%)、出血1例(5%)、感染0发生率均明显低于绳梯法穿刺组内瘘血管瘤1例(5%)、血管狭窄2例(10%)、出血2例(10%)、感染1例(5%)发生率,χ2值=5.13、50.00、1.80、1.80、1.80、5.56、5.13、5.13,均明显低于区域法穿刺组内瘘血管瘤8例(40%)、血管狭窄2例(10%)、出血3例(15%)、感染1例(5%)发生率,50.00、1.80、5.56、5.13,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扣眼法穿刺可以降低内瘘血管瘤、血管狭窄、出血、感染发生率,对内瘘形成有效的保护,提高透析治疗效果,保证良好的预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穿刺疼痛状况及影响因素,为进行有效疼痛管理提供依据。方法:随机整群抽取河南省某市4所三级甲等医院血液净化中心的动静脉内瘘穿刺血液透析患者,采用疼痛视觉模拟法、状态焦虑量表、疼痛自我效能量表、自评抑郁量表及患者一般情况调查表对248例动静脉内瘘穿刺患者进行调查。结果:动静脉内瘘穿刺患者疼痛评分的中位数为4分。穿刺疼痛与焦虑程度得分、抑郁程度得分呈正相关(r s=0.912、0.809,P<0.001),与疼痛自我效能呈负相关(r s=-0.765,P<0.001)。穿刺疼痛主要与内瘘使用时间、焦虑和疼痛自我效能有关(β=-0.861、0.372、-0.151,P<0.05),其OR值(95%CI)分别为0.423(0.194~0.923)、1.450(1.276~1.648)、0.860(0.763~0.970)。结论:对动静脉内瘘血液透析患者的穿刺疼痛管理应予以重视,针对影响因素实施有效干预,以改善患者穿刺疼痛状况。  相似文献   

3.
血液透析是终末期肾病(end-stage renal disease,ESRD)进行肾脏替代治疗的主要方式,而可靠的血管通路是此类患者的“生命线”。自体动静脉内瘘是目前最能长期稳定使用的血管通路,因此,对于内瘘的合理使用及保护是血透医护人员需要面对的重要问题。近年来,因扣眼穿刺法对血管长度要求不高,任何术式的动静脉内瘘都可使用,临床开始广泛使用[1]。本研究选择2013年11月-2014月9月40例采用不同穿刺自体动静脉内瘘的血液透析患者,以探讨钝针扣眼穿刺法在自体动静脉内瘘穿刺中的应用效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不同动静脉内瘘的穿刺方法对血液透析患者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通过动静脉内瘘接受血液透析的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两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静脉穿刺向心穿刺,动脉穿刺离心穿刺。观察组采用动静脉穿刺均为向心穿刺。观察实验前后两组患者CRP、HGB、Ca、i PTH等生化指标与透析充分性的变化,比较两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3个月后,观察组患者的CRP水平低于对照组患者的CRP,HGB水平高于对照组患者的HGB,差异显著(P0.05),其他生化指标和透析充分性差异不显著(P0.05)。穿刺期间观察组患者血肿、疼痛、血管狭窄、血栓形成、内瘘感染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患者血肿、疼痛、血管狭窄、血栓形成、内瘘感染的发生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脉向心穿刺在动静脉内瘘维持性血液透析的治疗中具有十分高的应用价值,能够减轻患者的微炎症状态,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疼痛教育联合渐进性放松训练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穿刺疼痛的干预效果,为实施疼痛管理提供帮助。方法将86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3例。对照组患者在干预期间接受常规动静脉内瘘穿刺护理,观察组患者在穿刺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疼痛教育及渐进性肌肉放松训练为主的护理干预,共干预8 w。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状态焦虑、特质焦虑、自我效能感、舒适度及内瘘穿刺疼痛评分,分析此干预方法对缓解动静脉内瘘穿刺疼痛的影响。结果观察组患者干预2、4及8 w后的内瘘穿刺疼痛评分比对照组患者同时间点的疼痛评分明显降低(P﹤0.05,P﹤0.01);随着干预时间的延长,观察组患者的疼痛强度逐渐下降,以干预8 w后的疼痛程度下降最显著(P﹤0.001);干预8 w后,观察组患者的状态焦虑评分和特质焦虑评分比干预前及对照组干预后均显著降低(均P﹤0.01),观察组患者的自我效能感评分、心理舒适度、生理舒适度、环境舒适度及整体舒适度水平均比干预前及对照组干预后明显提高(P﹤0.01,P﹤0.05);社会舒适度未见明显改善(P﹥0.05)。结论疼痛教育联合渐进性放松训练有助于减轻动静脉内瘘患者穿刺疼痛引起的焦虑负性情绪、增强其自我效能感、提高舒适度,有效缓解动静脉内瘘穿刺疼痛。  相似文献   

6.
7.
杨雪群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3,26(11):1443-1444
<正>动静脉内瘘是慢性肾衰竭患者长期血液透析的最常用血管通路,但动静脉内瘘使用方法不当可引起各种并发症,最常见是血管狭窄和血管瘤的形成,最终导致内瘘的失功,不仅影响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透析质量,还增加患者的痛苦和经济负担,而内瘘穿刺是影响内瘘寿命的重要因素之一。为减少内  相似文献   

8.
胡蕊 《大家健康》2016,(1):185-186
目的:分析并讨论采用血透治疗的患者其动静脉出现内瘘而采用穿刺技巧和护理方法的效果。方法:采用随即抽样的方式,选取近1年来在该院接受治疗的动静脉内瘘患者40例,作为本次研究的分析样本,对所有患有采用穿刺治疗与护理,观察患者的实际情况并对结果进行回顾性探索。结果:40例患有动静脉内瘘的患者在进行动静脉穿刺2 980次后,穿刺成功为2 977次,仅有2次为失败案例。结论:患有动静脉内瘘的患者,采用积极有效的穿刺治疗手段,可以有效的提高患者疾病的治愈率,且合理的采用最适当的穿刺手段与护理方法,可以最大程度的提高穿刺的成功率,减少患者因穿刺而出现疼痛感,整个过程的合理化实现了对患者康复的积极影响,可以被临床护理广泛利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不同动静脉内瘘穿刺方法对血液透析患者的护理效果。方法:选取进行血液透析治疗的5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数字双盲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5例。对照组予常规区域式穿刺法,观察组予绳梯式穿刺法,比较两组患者穿刺效果,并发症发生率及内瘘正常使用率。结果:对两组患者随访1年半后,观察组渗血情况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穿刺疼痛、穿刺失败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动脉瘤、感染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附壁血栓、内瘘闭塞、狭窄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随访期间内瘘正常使用率均为96.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血液透析患者予绳梯式穿刺法,可以减少穿刺部位渗血,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采用扣眼法穿刺动静脉内瘘形成皮下隧道的技巧.方法 选择30例维持性血透患者开展动静脉内瘘扣眼法穿刺建立血管通路.按“五同”用传统动静脉内瘘锐针穿刺6~12次,建立皮下隧道.皮下隧道形成后改用钝针穿刺.结果 皮下隧道形成有27例,未形成3例.结论 钝针进针时不会割伤隧道,能保护血管穿刺点,确保扣眼法穿刺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1.
穿刺技术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鸿 《九江医学》2009,24(4):36-36,49
动静脉内瘘是目前血液透析(HD)最常用的永久性的血管通路,亦被视为患者的"生命线"[1].如何保持内瘘及最大限度的延长内瘘的使用寿命,获得足够的血流量,保证有效的透析而内瘘穿刺是影响内瘘寿命的重要因素之一,现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正>血液透析是终末期肾脏病患者进行肾脏替代治疗的最主要方式之一,血管通路是慢性肾衰竭尿毒症患者的"生命线",良好的血管通路是透析质量和透析生命的最基本保证[1]。自体动静脉内瘘是维持性血液透析首选的血管通路[2]。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需每周透析3次,这意味着要用16号的粗针每周穿刺6针。随着血液透析患者生存期的逐渐延长,如何选择一种最佳的穿刺方法,如何能够减轻反复穿刺给患者带来的疼痛,如何保护动静脉内瘘延长它的使用寿命,是临床最关注的  相似文献   

13.
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穿刺技术的改良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黄玲  陆世颖  李家燕 《医学文选》2004,23(3):268-270
目的 减轻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穿刺的疼痛 ,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 ,减少内瘘并发症的发生 ,保护内瘘和延长内瘘的使用寿命。方法 将 1 2 0例血液透析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 60例 ,均采用人工肾穿刺针行动静脉内瘘穿刺 ,观察组进针角度与皮肤呈 40°角 ,对照组进针角度与皮肤呈 2 0°角 ,两组穿刺各 1 2 0 0例次 ,观察比较两组的疼痛程度、一次穿刺成功率及内瘘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一次穿刺成功率 ,观察组 94.8%,对照组 85 .0 %,两组有显著差异 ( χ2 =62 .68,P<0 .0 1 ) ;疼痛率 :观察组 5 .5 %,对照组 1 5 .4%,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 ( χ2 =5 4.80 ,P<0 .0 1 ) ;内瘘并发症发生率 :观察组 5 %,对照组 1 3 .3 %,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 (χ2 =8.78,P<0 .0 5 )。结论  40°角穿刺能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 ,减轻疼痛 ,减少内瘘并发症发生 ,保护内瘘和延长内瘘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穿刺疼痛对使用动静脉内瘘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使用肾疾病 生活质量简表(KDQOL-SF1.3)、疼痛视觉模拟法、疼痛自我效能量表及患者一般情况调查表对180例使用动静脉内 瘘进行血液透析治疗的患者进行调查。结果:动静脉内瘘穿刺患者穿刺疼痛强度中位数为5分,疼痛自我效能得分 为(31.42±14.59)分;生活质量总体得分不高,KDQOL-SF1.3为(69.45±24.19)分,其中SF-36(49.82±19.17)分,ESRDtargeted( 55.46±18.37)分。逐步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患者生活质量主要与性别(β=0.152,P<0.05,OR=1.638,95% CI 1.241~1.954)、工作状态(β=0.307,P<0.05,OR=2.069,95% CI 1.206~−3.148)、内瘘使用时间(β=−0.815,P<0.05, OR=0.223,95% CI 0.095~0.741)、穿刺疼痛强度(β=−0.017,P<0.05,OR=1.004,95% CI 0.886~1.431)及疼痛自我效能 (β=−0.409,P<0.05,OR=0.803,95% CI 0.710~0.984)有关。生活质量分值与穿刺疼痛强度等级分值间存在负相关(r分别 为−0.472,−0.465,−0.381,P<0.01),与疼痛自我效能值间存在正相关(r分别为0.647,0.203,0.518,P<0.05),穿刺疼 痛强度与疼痛效能呈负相关(r=−0.745,P<0.01)。结论:穿刺疼痛是影响使用动静脉内瘘行血液透析治疗患者生活质 量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柳咏梅  周美娟 《实用医技杂志》2003,10(10):1181-1182
<正> 探讨维持性血透患者如何正确保护动-静脉内瘘,提高使用寿命。1 资料 本组共68例,其中男性39例,女性29例,最大87岁,最小19岁。原发病:慢性肾炎48例、糖尿病肾炎8例、高血压性肾病10例、多囊肾2例。标准内瘘、腕关节近心端桡动脉、头静脉吻合。2 结果  相似文献   

16.
血透患者动静脉内瘘护理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7.
林飞燕 《中外医疗》2023,(6):169-172+177
目的 探讨不同穿刺法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的功能状态情况。方法 随机选择2019年5月—2021年5月在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人民医院透析室进行透析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60例,随机分为向心穿刺组(采用向心穿刺法)及离心穿刺组(采用离心穿刺法),每组30例。比较两组患者一次穿刺成功率,穿刺点渗血率,疼痛程度,穿刺2个月后动静脉内瘘的功能状态和4个月内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向心穿刺组的一次穿刺成功率、穿刺点渗血率、疼痛程度优于离心穿刺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向心穿刺组患者的动静脉内瘘功能正常者占93.33%,高于离心穿刺组的7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455,P=0.020)。向心穿刺组动脉瘤、内瘘狭窄、内瘘阻塞的动静脉内瘘并发症发生率低于离心穿刺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向心穿刺法易操作,不易出血,穿刺点渗血率低,疼痛程度低,长期使用内瘘功能状态良好,并发症概率要较离心穿刺法低,适合维持性血压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穿刺。  相似文献   

18.
19.
20.
黄玲  陆世颖  李家燕 《微创医学》2004,23(3):268-270
目的减轻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穿刺的疼痛,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减少内瘘并发症的发生,保护内瘘和延长内瘘的使用寿命.方法将120例血液透析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均采用人工肾穿刺针行动静脉内瘘穿刺,观察组进针角度与皮肤呈40°角,对照组进针角度与皮肤呈20°角,两组穿刺各1 200例次,观察比较两组的疼痛程度、一次穿刺成功率及内瘘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一次穿刺成功率,观察组94.8%,对照组85.0%,两组有显著差异(χ2=62.68,P<0.01);疼痛率观察组5.5%,对照组15.4%,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χ2=54.80,P<0.01);内瘘并发症发生率观察组5%,对照组13.3%,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χ2=8.78,P<0.05).结论40°角穿刺能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减轻疼痛,减少内瘘并发症发生,保护内瘘和延长内瘘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