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 探讨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技术对434例脑梗死患者进行检测,观察其梗死侧和非梗死侧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斑块的部位、大小及其数目、动脉狭窄程度以及血流动力学改变等,并与248例对照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情况进行比较.结果 脑梗死组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为72.8%,显著高于对照组(25.0%,P<0.01).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多发生在脑梗死病灶的同侧,占85.0%,非梗死侧为12.6%;以颈总动脉分叉处居多,占58.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斑块大小及其数量、峰值流速、搏动指数与脑梗死有明显的相关性(P<0.05),而两侧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狭窄程度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脑梗死的发生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密切相关,防止斑块的形成对防治脑梗死的发生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颈动脉粥样硬化是全身性动脉硬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研究对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并进行随访,了解颈动脉狭窄的程度及斑块的类型与脑梗死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李育  刘霞 《新疆医学》2006,36(5):17-18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斑块(CAA)与脑梗死的临床关系。方法:对118例脑梗塞患者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了解有无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并确定其大小、范围、表面形态、病变性质。结果:高血压合并脑梗死组颈动脉粥样斑块发生率最高(66.3%)。其次是脑梗死组(53.1%),再次是高血压组(37.6%),正常人组最低(20.0%)。斑块好发部位依次为颈动脉分叉部、颈总动脉和颈内动脉。结论:颈动脉超声检查可早期发现颈动脉继样斑块,颈动脉继样斑块是脑梗死重要危险因素,防止斑块的形成对防止脑梗死的发生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刘春苗  余丹 《海南医学院学报》2011,17(3):339-340,343
目的:评价首发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查的临床意义.方法:分别对73例首发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与同期住院的 51 例非脑梗死患者(对照组)的颈动脉进行检查,观察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结果:本组资料中,脑梗死患者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为69.86,对照组发生率为25.4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相似文献   

5.
李世英  刘斌  刘昊 《陕西医学杂志》2007,36(8):977-980,995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相关危险因素之间的关系,为脑梗死的病因诊断、治疗和预防提供重要依据。方法:8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分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组(简称斑块组)和颈动脉粥样硬化非斑块组(简称非斑块组),并根据斑块积分将斑块组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分为3级(轻、中、重度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与相关危险因素的关系。结果:急性脑梗死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组与非斑块组患者的血浆CHOL、LDL-C和ApoA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而年龄、高血压、糖尿病、CRP、白细胞计数、TG、HDL-C、ApoB、Glu和Fib在脑梗死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组与非斑块组患者间存在显著差异(P<0.01)。结论:年龄、高血压、糖尿病、CRP、WBC计数、TG、ApoB、Glu和Fib为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危险因素,HDL-C为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6.
彩超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的相关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虹  赵永爱  濮孟久 《广西医学》2007,29(11):1703-1704
目的 研究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形态结构及血流动力学改变,评价其与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 利用彩超对217例脑梗死患者的颈部动脉血管做横向、纵向扫查,测量血管的内径、观察内壁光滑程度和有无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并与对照组124例非脑梗死病人进行比较和统计学分析.结果 脑梗死组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72.8%(158/217),高于正常对照组25%(31/1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彩色多普勒可作为颈动脉粥样硬化检测的可靠方法,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与脑梗死的发病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琳  董亚茹 《陕西医学杂志》2009,38(11):1539-1540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更常见原因是颅外而非颅内动脉粥样硬化。在我国,随着生活水平提高和人口老龄化,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与缺血性卒中事件的发生密切相关。本研究应用高分辨力超声诊断仪探讨了脑梗死患者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6年2—6月濮阳市油田总医院收治的2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观察组,25例无脑血管疾病的患者作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在1周内完成颈动脉血管超声检查,观察对比两组的检查结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颈动脉硬化斑块发生率为72%高于对照组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梗死侧的斑块发生率高于非梗死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患者的梗死侧与非梗死侧的斑块性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具有一定的相关性,颈动脉硬化患者其脑梗死发病风险更高,对于可能患有该病的高危人群开展颈动脉超声检查,可为脑血管疾病的早期预防和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梗死患者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及斑块形态学类型的关系。方法对226例脑梗死患者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均经超声检测颈动脉。分型:硬斑、软斑、混合斑。结果204例病人颈动脉有不同程度的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并且斑块以低回声软斑为主,所以软斑是脑梗死的主要栓子来源。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可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并可分型,为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0.
颈动脉粥样硬化及斑块类型与缺血性脑梗死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梗死患者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及斑块形态学类型的关系。方法对226例脑梗死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均以超声检测颈动脉。分型:硬斑、软斑、混合斑。结果204例病人颈动脉有不同程度的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并且斑块以低回声软斑为主,所以软斑是脑梗死的主要栓子来源。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可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并可分型,为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1.
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技术对50例脑梗死患者进行检测,观察其梗死侧和非梗死侧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斑块的部位、大小及其数目、动脉狭窄程度以及血流动力学改变等,并与48例对照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情况进行比较。结果脑梗死组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为62%,显著高于对照组(18.7%,P<0.01)。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多发生在梗死病灶的同侧,占72%,以颈总动脉分叉处居多,占52%。斑块大小及其数量,峰值流速、搏动指数与脑梗死有明显的相关性(P<0.05),而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狭窄程度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脑梗死的发生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密切相关,防止斑块的形成对防止脑梗死的发生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发生的关系。方法: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700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的颈动脉进行检测,比较脑梗死发生者和未发生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特征。结果:700例TIA患者在随访期有186例发生脑梗死,存在颈动脉粥样硬化的TIA患者脑梗死发生率明显高于无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且多为同侧发生;重度颈动脉粥样硬化93例,发生脑梗死65例;重度颈动脉狭窄82例,发生脑梗死64例;溃疡斑73例,发生脑梗死58例,其脑梗死发生率明显高于无颈动脉粥样硬化或伴轻度颈动脉粥样硬化的TIA患者。经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严重程度、狭窄程度以及溃疡斑与脑梗死的发生呈正相关。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的发生密切相关,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严重程度是脑梗死发生的危险因素,可作为脑梗死发生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3.
14.
戴健  肖瑾 《安徽医学》2010,31(10):1217-1219
目的研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58例脑梗死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颈总动脉内径,斑块数,性质及部位,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脑梗死组IMT明显增厚(P〈0.01),颈总动脉内径明显增大(P〈0.05),斑块检出率增高(P〈0.01)。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是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脑梗死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增厚,颈总动脉内径增大,颈动脉粥样化斑块发生率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关系,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在脑梗死发生及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选取106例确诊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行颈动脉彩超检查,并选取正常对照组66例行颈动脉彩超检查。结果:脑梗死患者组颈动脉彩超异常率为81.1%,与正常对照组(42.4%)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是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尤其颈动脉严重狭窄伴软斑块形成是卒中高危状态,应早诊断、早干预。  相似文献   

16.
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建平 《四川医学》2009,30(10):1590-1592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与相关因素的关系。方法分别对80例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和78例非脑梗死患者(对照组)的颈动脉进行检测,观察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及与血压、血糖、血脂的关系。结果脑梗死组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为76.25%,对照组为25.6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脑梗死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好发于颈总动脉分叉处。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TG升高是脑梗死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发生有密切关系,对脑梗死患者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及早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并积极控制危险因素,对预防和治疗脑梗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中国现代医生》2017,55(23):95-98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硬化斑块在脑梗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月在我院就诊的50例脑梗死患者为观察组,并选择同期非脑梗死体检者50例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均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颈动脉检测颈动脉中层内膜厚度(IMT)、斑块类型,并检测收缩期峰值流速(PSV)、舒张末期流速(EDV)、阻力指数(RI)。结果观察组IMT、颈动脉斑块数量、面积[(1.49±0.42)mm、(5.86±1.35)个、(1.48±0.32)cm2]均明显大于对照组[(0.93±0.29)mm、(1.16±0.32)个、(0.59±0.12)cm2](P0.05或P0.01);观察组颈动脉斑块不稳定型数量(144个)明显多于对照组(10个)(P0.01);观察组颈动脉PSV、EDV[(65.35±14.26)cm/s、(16.69±4.36)cm/s]低于对照组[(72.51±14.58)cm/s、(19.11±4.82)cm/s](P0.05),RI(0.75±0.16)高于对照组(0.65±0.15)(P0.05)。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提示颈动脉硬化与脑梗死密切相关,早期检查颈动脉能为临床预防脑梗死发生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8.
夏丽女  金轶  钱玲妃 《中国现代医生》2012,50(1):103-104,161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超声表现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对50例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和30例体检中心正常体检者(对照组)进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脑梗死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X2=15.57,P〈O.01)。脑梗死组中软斑和溃疡斑的检出率均明显多于对照组(X2=6.83和5.96,均P〈O.01),而扁平斑和硬斑的检出率均明显少于对照组(X2=9.46和9.37,均P〈0.01)。结论脑梗死的发生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特别是斑块的稳定性关系密切。颈动脉彩色超声检查可早期评价和判断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程度,为脑梗死的治疗和预后判断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董海燕  王建明  曹志萍 《吉林医学》2012,(34):7410-7411
目的:观察颈动脉不稳定斑块与进展性脑卒中的相关性,探讨进展性脑卒中的预测因素,指导临床治疗。方法:急性缺血性脑卒中126例,根据临床表现分为进展性脑卒中组42例,非进展性卒中组64例,根据颈动脉检查又将脑卒中分为无斑块组、稳斑块组和不稳定斑块组进行比较。结果:进展组颈动脉斑块发生率远高于非进展组,进展组以不稳定斑块为主,发生率也高于非进展组。结论:颈动脉粥样斑块不稳定性与进展性脑卒中的发生密切相关,颈动脉超声监测不稳定粥样斑块对预测脑卒中的病情发展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