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复方龙眼参注射液对小鼠造血功能的影响。方法:应用实验动物模型,研究复方龙眼参注射液对失血性贫血、化学损伤性贫血和辐射性贫血的小鼠的治疗效果。结果:复方龙眼参注射液使失血性贫血、化学损伤性贫血、辐射性贫血的小鼠Hb、WBC及RBC显著增加。结论:复方龙眼参注射液有明显的抗贫血作用和升高白细胞作用,对造血功能的恢复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索研究孕妇贫血患者的血常规检查的重要性;方法:观察126例孕妇贫血患者的血常规检验结果,并分别按早、中、晚孕期及血液检测指标项目分别分组,统计分析各组的发生率。结果:孕早期和中期患者发生小细胞性贫血的概率较高,孕后期患者大细胞性贫血的发生率较高。贫血发生率与孕周、孕妇年龄等因素均相关。结论:对孕妇进行定期的血常规检查非常重要,可以预防孕产期的多种疾病。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分析巨幼细胞性贫血骨髓象、血象细胞形态学特点,探讨MA 的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 年1 月~2012 年1 月在我科收集的68 例巨幼细胞性贫血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巨幼细胞性贫血外周血以大卵圆形红细胞为主;骨髓巨幼红细胞超过10%,伴有巨幼变粒细胞及核分叶过多、颗粒减少的巨核细胞.结论:骨髓细胞形态学特点是MA 诊断的依据,但注意与MDS、急性粒细胞白血病(M6)、溶血性贫血等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4.
1病例患者为女性,汉族,70岁,于1996年无明显诱因出现面苍乏力,于乌市邮电医院检查发现贫血,血色素75g/L,于自治区人民医院做骨髓检查确诊为“营养不良性贫血”,未治疗。1997年因感冒病情加重,于陕西咸阳某医院骨髓检查确诊为“巨幼细胞性贫血”,予叶酸、维生素B12治疗无效,1998年于新疆医学院一附院住院治疗,做骨髓检查提示“增生性贫血”,结合症状、溶血检查确诊为“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冷凝集素综合征”,予标准剂量激素治疗效不佳。2004年停服激素,同年病情加重,血色素58g/L,输血支持治疗,2004年11月始予干扰素治疗4月,效差,于2005年…  相似文献   

5.
缺铁性贫血(IDA)是指体内贮存铁不足,影响血红蛋白合成所引起的一种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是世界各地包括我国,贫血中最常见的一种。本病发病率甚高,几乎遍及全球,无论城市或乡村,儿童、成年或老年人均可发生。确认缺铁性贫血的病因比治疗贫血更为重要。因为病因治疗对于纠正贫血及彻底治愈,防止复发,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OW)等红细胞参数,可用于判断贫血的类型,但在缺铁性贫血(IDA)伴巨幼细胞性贫血(MA)患者的诊断上有一定的困难。为此,笔者对124例IDA伴MA患者的红细胞参数做回顾性观察,并与单纯IDA患者进行比较分析。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IDA伴MA患者124例,男78例,女46例;年龄4~81岁,平均47岁;平均血红蛋白57.8 g/L,平均血清铁蛋白7.5μg/L,其中86例维生素B12缺乏,11例叶酸缺乏,27例维生素B12和叶酸同时缺乏。单纯IDA患者50例,男21…  相似文献   

7.
双相细胞性贫血 (简称双相性贫血 )是指机体内缺乏叶酸或维生素 B12 并同时缺乏铁引起的混合性贫血[1] ,其临床及骨髓改变的特点既不完全符合巨幼细胞性贫血的特征 ,也不完全具备缺铁性贫血的改变。我院 1987年5月~ 2 0 0 0年 2月进行骨穿涂片与组织检查同步取材的30 2例患者中双相性贫血 5 1例 ,笔者就其骨穿涂片与活组织病理检查对双相性贫血的诊断、治疗反应和预后等进行了分析 ,现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30 2例均为住院后经末梢血常规检查、结合临床症状及体征诊断为中、重度贫血的患者 ,其中行骨穿涂片与活检同步取材…  相似文献   

8.
目的调查慢性乙型重型肝炎并发非失血性贫血的几率、贫血的类型及预后的关系,提醒临床医生重视慢性乙型重型肝炎并发贫血的治疗。方法回顾性调查慢性乙型重型肝炎92例,记录其入院时血红蛋白(Hb)水平及住院期间Hb最低水平。观察其并发贫血的比例、Hb下降的程度、贫血的分类,比较死亡组和好转组Hb水平的差异。结果 92例患者中87例出现Hb水平下降,约占94.6%,平均下降幅度(31.18±18.90)g/L。贫血的类型以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最多见,约占49.42%,大细胞性贫血占39.08%,小细胞性贫血占11.49%。死亡组Hb的平均水平显著低于好转组病例,2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重型肝炎并发贫血十分普遍,贫血的严重程度和慢性重型肝炎预后之间存在密切关系。中西医均应重视重型肝炎并发贫血的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调查慢性乙型重型肝炎并发非失血性贫血的几率、贫血的类型及预后的关系,提醒临床医生重视慢性乙型重型肝炎并发贫血的治疗。方法回顾性调查慢性乙型重型肝炎92例,记录其入院时血红蛋白(Hb)水平及住院期间Hb最低水平。观察其并发贫血的比例、Hb下降的程度、贫血的分类,比较死亡组和好转组Hb水平的差异。结果 92例患者中87例出现Hb水平下降,约占94.6%,平均下降幅度(31.18±18.90)g/L。贫血的类型以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最多见,约占49.42%,大细胞性贫血占39.08%,小细胞性贫血占11.49%。死亡组Hb的平均水平显著低于好转组病例,2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重型肝炎并发贫血十分普遍,贫血的严重程度和慢性重型肝炎预后之间存在密切关系。中西医均应重视重型肝炎并发贫血的治疗。  相似文献   

10.
贫血吃什么     
提到贫血,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孕妇和儿童,其实65岁以上的老年人中,贫血患者占10%~20%。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食欲越来越差,咀嚼能力下降,消化吸收和利用功能减退,许多老年人食物单调,造成营养不良性贫血。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农村患者巨幼细胞性贫血的临床特征和诊治。方法对96例农村患者巨幼细胞性贫血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96例农村患者巨幼细胞性贫血占同期住院的农村贫血患者的14%,老年女性为主,维生素B12缺乏多见。69%患者伴全血细胞减少,59%伴黄疸,46%合并感染。主要表现为乏力、纳差,部分伴黄疸、舌炎及神经精神异常。常见原因为长期素食,摄入减少。结论在农村积极开展营养饮食宣教,早期诊断,及时治疗,巨幼细胞性贫血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发挥中医特色,中药治疗营养不良性贫血临床体会。方法:对我科2006年6月-2009年6月45例营养不良性贫血的患儿通过辨证论治分为营养不当,脾胃不和;先天不足,元气亏损;以及久病不愈,营血耗伤型。治疗原则以健脾益气,养血柔肝,益肾为大法治疗。结果:45例营养不良性贫血的患儿经过治疗后痊愈27例,显效15例,进步3例。服药最少16剂,最多30剂,治愈率60%,总有效率达93.3%,且不良反应较轻。结论:中药治疗贫血是可行的,无论从治疗疗效判定及药物的副作用,还是治疗的远期效果,都证实运用中医药治疗贫血有着不可取代的优势和地位。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老年患者的贫血原因、特点及其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37例老年贫血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老年贫血的首要原因为缺铁性贫血,共41例,占29.2%;其次为巨幼细胞性贫血,共29例,占21.2%;其它包括消化道疾病(如消化道肿瘤、胃大部切除术后、慢性胃炎等)所致的消化道慢性失血、消化道吸收障碍,共53例,占38.7%;肾病性贫血,共18例,占13.1%;感染及慢性病性贫血12例,占8.75%;再生障碍性贫血4例、急性白血病3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1例及溶血性贫血1例,共占6.57%。结论:老年人易患贫血,病因复杂多样,其中继发性贫血较多,其治疗要有针对性,应尽早明确病因,以便及时对症治疗。  相似文献   

14.
肾性贫血证治体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肾性贫血是指各种肾脏疾病发展到肾功能衰竭阶段而产生的贫血 ,是一种继发的正色素正细胞性贫血。肾功能衰竭时 ,由于肾组织的破坏尤其是肾间质细胞的减少 ,使肾脏合成的能够刺激骨髓制造红细胞的促红细胞生成素减少是造成肾性贫血的最主要原因 ;由于营养不良 ,各种造血物质的缺乏尤其是铁的缺乏影响了细胞的生成 ,以及尿毒症病人在血液透析过程中的失血、胃肠道的失血也是造成肾性贫血的原因。根据其临床主要表现为神疲乏力、气短懒言、腰膝酸软、头晕等症状 ,肾性贫血属于中医学“虚劳”、“肾劳”范畴。1 病机以肾虚为本 ,湿毒瘀常伴随…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左卡尼汀联合促红细胞生成素对肾性贫血患者贫血指标、炎症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82例肾性贫血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1例。对照组采用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观察组采用左卡尼汀联合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均连续治疗12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贫血指标[红细胞比容(HCT)、血红蛋白(HGB)、血清铁蛋白(SF)、血清白蛋白(HSA)]、炎症指标[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1β(IL-1β)],观察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HCT、HGB、SF、HSA水平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CRP、IL-1β、TNF-α水平均低于治疗前和对照组治疗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9.76%(4/41),高于对照组的4.88%(2/41),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左卡尼汀联合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肾性贫血患者,可改善患者贫血指标,减轻机体炎性反应,且不良反应少,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崇明地区成人贫血原因。方法对崇明地区202例贫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轻度贫血13例,中度贫血109例,重度贫血74例,极重度贫血6例,其中中度以上189例占93.6%。病因分类:缺铁性贫血68例占33.6%,急性白血病23例占11.3%,多发性骨髓瘤7例占3.5%,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21例占10.3%,淋巴瘤4例占2.0%,慢性粒细胞白血病8例占4.0%,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5例占2.5%,再生障碍性贫血7例占3.5%,巨幼红细胞性贫血25例占12.3%,溶血性贫血3例占1.5%,肾性贫血4例占2.0%,慢性病性贫血12例占6.0%,急性失血性贫血8例占4.0%,原因不明7例占3.5%。结论贫血病因多样,存在于临床各系统疾病中,要提高认识,寻找贫血的根本原因,针对病因治疗,缩短病程,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7.
[主要目的]分析慢性肾脏病(CKD5期)经西药抗贫血治疗后肾性贫血程度与辨证分型分布规律。[资料来源]在海门市中医院内科一病区选取2015年6月至2015年12月住院患者。[选择文献量及依据](1)研究类型:回顾性分析。(2)研究对象:符合慢性肾脏病(CKD5期)诊断标准,GFR15m L/min,中度以上肾性贫血(HGB90g/L);中医四诊资料齐全;同一患者反复入院症状发生变化时重复纳入,无明显变化时仅纳入第一次入院情况;知情同意,签署知情同意书。(3)评价指标:肾性贫血中分布情况、RBC含量、HGB含量。(4)干预方法:多糖铁,0.15g/次,3次/d,口服;叶酸,5mg/次,3次/d,口服;维生素B12,0.025mg/次,3次/d,口服;EPO,10000iu/周。(5)疗程6个月。[数据提炼规则及应用方法]统计不同证型肾性贫血程度,采用Excel2010、SPSS17.0统计软件,按证型等分组,统计不同证型肾性贫血不同程度数量,计量资料采用均值±标准差(x±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数据综合得出结果与结论]研究发现正虚中阴阳两虚与脾肾阳虚本在贫血情况及HGB、RBC含量中偏低(P0.05);兼证中湿浊在贫血情况分布及HGB、RBC含量中偏低(P0.05)。[未来展望]常规治疗慢性肾脏病(CKD5期)肾性贫血疗效存在差异,加用温阳化湿中药或可提高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肾性贫血提供新的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消化内科疾病引发巨幼细胞性贫血患者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治疗组采用现代医学常规综合疗法加中医辩证施治治疗消化内科疾病引发巨幼细胞性贫血患者40例,对照组采用现代医学综合疗法治疗消化内科疾病引发巨幼细胞性贫血患者24例。结果: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提示:现代医学常规综合疗法加中医辩证施治治疗消化内科疾病引发的巨幼细胞性贫血患者疗效显著,临床医生宜充分发挥中医药辨证施治的优势,指导临床治疗。并认为观察过程中有针对性的小剂量应用铁剂及氯化钾有积极意义,有利于红细胞及血红蛋白的合成。  相似文献   

19.
通过健脾生血颗粒(片)对缺铁性贫血、骨髓抑制性贫血、肾性贫血模型动物治疗作用研究结果的分析,并结合其处方特点及相应中医理论,解析健脾生血颗粒治疗各型贫血的作用依据,为该产品更深入的研究方向选择以及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51例巨幼细胞性贫血细胞形态学诊断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巨幼细胞性贫血是由于缺乏叶酸和维生素B12而引起的贫血,二者由于作为辅酶参加DNA合成,所以二者缺乏时即可导致DNA合成障碍,而不能满足分裂的需要,即出现了核发育迟缓,染色质结构异常,使细胞大而幼稚畸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