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摘要:目的 观察参附注射液对失血性休克患者减少红细胞(RBC)输注量以及输血相关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选取APACHEⅡ评分≥15分并且≤25分急性失血性休克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一、对照组二。三组均予常规止血早期液体复苏等治疗,对照组一设定血红蛋白(Hb)<60g/L为输血指征;对照组二Hb<80g/L为输血指征;治疗组应用参附注射液,同时设定以Hb<60g/L为输血指征。观察各组血管活性药物维持时间、ICU治疗天数、RBC输注量、6h和24h动脉血乳酸清除率、24h和72h凝血酶原时间(PT)。结果治疗组的血管活性药物维持时间、ICU治疗天数、RBC输注量、6小时以及24小时乳酸清除率、24小时以及72小时PT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一 (P<0.05或P<0.01);在血管活性药物维持时间、6小时乳酸清除率上,治疗组与对照组二无明显差异(P>0.05),但在ICU治疗天数、RBC输注量、24小时乳酸清除率、24小时以及72小时PT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二(P<0.05或P<0.01)。结论 参附注射液能显著改善失血性休克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状态,增加组织氧供,有效改善细胞氧代谢,从而减少失血性休克患者RBC输注量,改善凝血功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乳酸清除率在指导多发伤并失血性休克液体复苏中的效果。方法选取多发伤并失血性休克的患者63例,分为两组,A组32例,B组31例。A组检测中心静脉压(CVP)及平均动脉压(MAP)指导补液,以CVP达到8~12mmHg,MAP达到(65±5)mmHg以上,作为液体复苏治疗的目标。B组在达到上述CVP及MAP的基础上,计算乳酸清除率,以乳酸清除率大于或等于10%作为复苏治疗的目标,观察两组患者术后2h液体复苏达标率及乳酸清除率大于或等于10%的比例、术后24h输液量的差异,两组患者住院期间器官功能不全发生情况,ICU住院日。结果2h液体复苏达标率的比例A组高于B组(P<0.01)、24h内输入液体量B组大于A组(P<0.01)。但两组术后24h液体复苏达标率(≥10%)的比例、输入红细胞及血浆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发生器官功能不全比例高于B组(P<0.05),A组ICU平均住院日高于B组(P<0.01)。结论在监测CVP及MAP的基础上,使用乳酸清除率作为创伤失血性休克液体复苏治疗的指导目标,可能减少患者器官功能不全发生,缩短ICU住院日。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参附注射液对失血性休克大鼠血清和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中血栓调节蛋白(TM)、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EPCR)表达的影响。方法将5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假休克组、失血性休克组、林格注射液治疗组(林格组)、林格注射液加参附注射液治疗组(参附组),分别检测各组可溶性TM(sTM)、可溶性EPCR(sEPCR)水平及TM、EPCR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假休克组比较,休克组和林格组sTM、sEPCR及TM、EPCR mRNA含量均增高(P〈0.05),TM和EPCR蛋白含量均降低(P〈0.05)。与林格组比较,参附组sTM、sEPCR含量和TM、EPCR mRNA含量均下降(P〈0.05),TM和EPCR蛋白含量均升高(P〈0.05)。结论参附注射液可从基因、蛋白水平影响人血清和HUVEC中TM和EPCR的表达,从而阻止失血性休克的进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参附注射液对失血性休克大鼠肾脏血栓调节蛋白(TM)及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EPCR)基因表达的影响及可能的机制。方法成年健康SD大鼠50只,随机分为5组:正常对照组、实验对照组、失血性休克组、林格液复苏组、参附复苏组,每组10只。建立失血性休克大鼠模型。林格液组用3倍失血量的林格液复苏;参附组用含参附注射液(10ml/kg)和林格液组成的3倍失血量的液体复苏。休克后4h及复苏后3h处死大鼠,留取肾组织,用RT-PCR法检测TM及EPCR的基因表达。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实验对照组肾组织TM和EPCR的mRNA表达升高(P〈0.05),休克后明显升高(P〈0.01);林格液组和参附组复苏后肾组织TM和EPCR的mRNA表达较休克组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林格液组下降更明显(P〈001);林格液组与参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失血性休克时大鼠肾脏组织TM和EPCR表达增加,这与休克时存在内皮细胞功能损伤有关,参附注射液可以从基因水平影响大鼠肾组织TM和EPCR的mRNA表达,保护内皮细胞功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乳酸及乳酸清除率与ICU感染性休克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我院ICU的感染性休克患者共94例。对人选患者均经过病因治疗和对症治疗,测定患者入ICU时(0h)、人ICU后6h、24h血乳酸值,计算6h、24h的乳酸清除率,分析血乳酸水平、乳酸清除率与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共94g患者纳入本研究,其中男46例,女48例,年龄42—92岁,死亡组人住0h、6h、24h的血乳酸水平明显高于存活组;存活组6h和24h乳酸清除率明显高于死亡组(P〈0.05)。结论血乳酸水平动态变化及乳酸清除率和感染性休克的严重程度和预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动态监测血乳酸及乳酸清除率与重症医学科(ICU)休克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2008年9月-2010年6月收住ICU的成年休克患者共58例。对纳入患者均经过积极的病因治疗和对症、支持治疗,测定患者入ICU时(0h)、入ICU后6h、24h、48h血乳酸值,以后每24h测定一次,直到血乳酸降至正常范围内或出院或死亡;计算6h、24h的乳酸清除率,分析血乳酸水平、乳酸清除率与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共42例休克患者纳入本研究,其中感染性休克25例,低血容量性休克17例,男性25例,女性17例,平均年龄(53.92±17.59)岁;平均APACHEⅡ评分20±4,血乳酸(9.04±2.55)mmol/L;死亡组入住0h、6h、24h的血乳酸水平明显高于存活组;存活组6h和24h乳酸清除率明显高于死亡组(P〈0.01,P〈0.05),而两组高乳酸持续时间无明显差别。结论动态监测血乳酸对于休克患者具有重要意义,6h、24h乳酸清除率可作为判断预后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7.
参附对失血性休克大鼠肝脏TF,TM,t-PA,PAI-1 mRNA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失血性休克大鼠肝脏组织组织因子(TF)、血栓调节蛋白(TM)、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和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1(PAI-1)的表达情况以及参附注射液的干预作用。方法:成年健康SD大鼠分成4组:对照组、休克组、林格液组、参附液组。对照组常规饲养,其余3组大鼠复制失血性休克模型。休克组不予治疗,林格液组用3倍失血量的林格液治疗,参附组用含参附注射液(10 mL/kg)和林格液组成的3倍失血量的液体治疗。治疗后2 h取肝脏组织,-70℃保存,用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肝脏组织中t-PA,PAI-1和TF,TM mRNA的表达。结果:①休克组肝脏组织TF,TM,t-PA,PAI-1 mRNA表达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升高(P〈0.05)。②林格液组肝脏组织TF,TM,t-PA,PAI-1 mRNA表达与对照组及休克组比较明显升高(P〈0.05)。③参附液组肝脏组织TF,TM,t-PA,PAI-1 mRNA与对照组相比较,差异无显著性,与休克组及林格液组比较表达有降低,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休克状态下肝脏组织及内皮细胞损伤持续存在,参附注射液可使凝血活性下降,同时又可防止纤溶过度亢进。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参附注射液对感染性休克患者早期乳酸清除率的影响,探讨其对感染性休克的治疗机理。方法:将46例感染性休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按照2008感染性休克诊疗指南,两组均给予规律抗休克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早期加用参附注射液,检测各组患者0h(以诊断休克为研究起点)、6h动脉血乳酸水平,计算6h乳酸清除率。结果:两组患者基础血乳酸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组6h血乳酸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6h乳酸清除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参附注射液可以通过提高乳酸清除率来显著降低感染性休克患者早期血清乳酸水平,从而发挥有效的抗休克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参附液对失血性休克大鼠小肠道粘膜屏障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成年健康雄性Wistar大鼠3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cgroup)、参附预处理组(PSgroup)和参附治疗组(SFgroup),每组10只。三组均复制失血性休克模型,经一侧股动脉放血,对侧测压,当平均动脉压降至35mmHg后,维持1h后,C组和SF组分别经股静脉回输等失血量的乳酸林格氏液和参附液,而PS组在放血前30min先经股静脉输注参附液5ml/kg预处理,余处理同C组。18h后处死动物取标本。偶氮基质显色鲎试验(LAL)定量测定血浆内毒素含量,免疫组化SABC法测定小肠粘膜固有层IgA+细胞数量,TUNEL法检测小肠粘膜凋亡细胞数量,并计算凋亡指数。ELISA法测定血浆IL一6的含量。结果Ps和sF组内毒素含量、细胞凋亡指数及IL一6水平明显低于c组(P〈0.01),而IgA+细胞数量显著高于C组(P〈0.01);PS与SF组相比,IgA+细胞数量在sF组稍低(P〈0.05)。结论参附对失血性休克导致肠道粘膜屏障功能有保护作用,可增加小肠粘膜固有层IgA+的含量,降低血浆内毒素含量、粘膜细胞凋亡指数及IL-6水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失血性休克大鼠纤维蛋白溶解(简称纤溶)功能和血浆组织因子表达的变化及参附注射液的干预作用。方法将40只成年SPrague Dawley(SD)大鼠随机分为4组:假手术组、休克组、复方氯化钠注射液复苏组(林格组)和参附注射液复苏组(参附组),每组各10只。用ELISA法检测各组的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抗原(t-PA:Ag)、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抗原(PAI-1:Ag)及组织因子(TF)含量,并计算t-PA:Ag/PAI-1:Ag。结果休克组、林格组和参附组t-PA、t-PA/PAI-1均高于假手术组(P〈0.01),且林格组和参附组高于休克组(P〈0.01);参附组TF含量低于休克组和林格组(P〈0.01),而高于假手术组(P〈0.01)。结论失血性休克大鼠纤溶系统平衡失调和血浆组织因子表达增强。参附注射液不能纠正其纤溶系统失调,但对组织因子表达有下调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自体血和异体血回输前后静脉血的红细胞数量和血液凝血功能的变化。方法54例肝脾破裂出血等突发性腹腔内出血患者,分为A,B两组,每组27例,A组输入自体血,B组输入异体血,分别检测血液回输前后血红蛋白(Hb)、红细胞计数(RBC)、红细胞压积(Hct)、血小板(PLT)、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FFF)、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rr)。结果①未输自体血或异体血前,两组患者的Hb、RBC、Hct、PLT、FIB明显降低(P〈0.05),PT、APTT、TT明显延长(P〈0.05);②回输自体血或异体血后,A,B两组患者的RBC、Hct有一定增高(P〈0.05),PT、APTT、TT进一步延长,PLT和FIB进一步降低。两组患者各项凝血功能指标无明显差异。结论自体血和异体血回输的效果相似,两者均能提高RBC和Hct,回输后患者的凝血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变。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ScvO2)在失血性休克兔休克复苏过程中作为输血指标与传统输血指标的比较。方法选择新西兰纯系家兔24只,随机分为3组,A、B两组为观察组,C组为对照组,每组8只。A、B、C三组分别以ScvO2≤70%、ScvO2≤75%、血红蛋白(Hh)≤8g/dL为输血指征。从股动脉放血,10min内使MAP降到约(40±5)mmHg,并维持血压60min,建立失血性休克兔的动物模型。然后开始复苏,用胶体液和晶体液基本按1:2的比例输注,输注速度约为(10—15)mL/(kg·h),根据血压、心率适当调节,并按照每组的不同要求进行输血。监测基础值、休克时、休克治疗30、60、120、180min各个时间点的各项指标以及失血量、输血量、输晶体液、胶体液量等。结果A组在休克治疗观察后期血压、pH、BE、HCO3-、O2ER等明显与其他两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B组与C组同时间点各组监测指标无统计学差异(P〉0.05)。输血量C组最多,与其他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A、B两组输胶体液、晶体液量明显多于C组(P〈0.05),各组失血量无明显统计学差异。结论ScvO:用于失血性休克兔复苏监测可能比血红蛋白值更敏感和精确,能达到同样的休克复苏效果,并且能减少输血,节约血资源。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意外创伤时临床输血量与疗效的相关性及其在临床治疗中的意义。方法选择2012年1月至2012年6月南京市属15家医院收治的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214例,根据用血量分为3组:4 h内红细胞用量410 U为中等量输血组;4 h内红细胞用量≥10 U、24 h内红细胞用量<20 U为大量输血组;24 h内红细胞用量≥20 U为超大量输血组,分析并比较各组血常规及凝血象变化。结果各组患者血小板计数、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输血小板组APTT和PT均低于未输血小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机体损伤越严重,失血量越大,凝血象异常也越明显。若早期使用新鲜冰冻血浆(冷沉淀)及血小板治疗,有助于改善凝血状况。  相似文献   

14.
徐晓玲 《成都医学院学报》2012,7(2):293-295,314
目的评估危重患者限制性输血的临床结果。方法选择2008年1月1日至2011年1月1日于本院ICU病房治疗成年患者167例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于ICU病房停留时间超过3d;排除标准: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缺血性脑卒中、急性出血、既往输血史和孕妇病例。限制性输血适应症指血红蛋白含量≤7g/d的病例。结果APACHEⅡ评分为28.9±6.5,基线血红蛋白含量(10.6±2.2)g/dl。进入ICU第28d,血红蛋白含量为(8.2±1.3)g/dl,较进入前显著降低(P〈0.001)。59例予输血治疗,接受输血患者病死率(61.1%)显著高于未接受输血患者(48.6%)(P=0.03)。对于危重患者,输血是一个独立的死亡危险因子(P=0.011;OR:2.67;95%CI:1.25—5.69)。输血组重症监护时间和住院时间较非输血组延长(20d比8d,P〈0.001;24d比14d,P=0.002)。结论危重患者血红蛋白减少会延长重症监护时间,输血可以导致预后更差。  相似文献   

15.
腹部创伤致失血性休克患者围手术期容量治疗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腹部创伤致失血性休克患者围手术期容量治疗的效果。方法选择50例急症ASAⅡ~Ⅳ级腹部创伤致失血性休克患者,视不同出血量,给予乳酸林格氏液、琥珀酰明胶进行扩容;严重失血红细胞压积<24%者,加用输血、纠酸、强心、利尿综合治疗。观察记录术中输液量、输液种类、输血量及患者生命体征变化,并计算休克指数。结果手术时间为(204±69)m in,患者入手术室至拔除气管导管时间为(257±92)m in;术中输入晶体液乳酸林格氏液(1 100±220)mL,琥珀酰明胶(900±145)mL;50例均平稳渡过围手术期,各观察指标明显改善;与术前比较,术后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中心静脉压、脉搏血氧饱和度、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均显著升高(P<0.05),心率显著减慢(P<0.05),休克指数显著降低(P<0.05)。结论合理的容量治疗可以补充失血性休克的循环血容量,改善患者的休克状态和转归。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降低体外循环预充量,减少低体重成人患者库存红细胞用量的方法。方法将60例体重在40-60kg的患者随机分为三组:A组(Dideco905膜式氧合器,儿童管道),B组(希健成人膜式氧合器,儿童管道),C组(JostraVKMO70000膜式氧合器,成人管道)。观察三组患者实际预充量、复温时间、术中用血例数、ICU 24 h内用血例数、术后带管时间,监测转机前(T0)、转中(T1)、复温(T2)、停机(T3)、ICU 0 h(T4)、ICU 1 h(T5)、ICU 3 h(T6)血气指标。结果三组在复温时间、术后带管时间,术中及术后ICU 24 h内用血量无统计学差异(P〉0.05)。C组预充量大于A,B两组(P〈0.05)。血红蛋白浓度在T1、T2时间点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余各时间点无统计学差异(P〉0.05),T1、T2时间点进行组间比较,C组低于A、B两组(P〈0.05)。结论通过改良体外循环预充管道,减少了预充液对低体重患者血红蛋白稀释的影响,减少了围术期库存红细胞的应用机率。  相似文献   

17.
背景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通常合并右心功能不全,合并感染性休克时应用中心静脉压(CVP)指导液体治疗的价值甚微。随着超声在重症医学科的广泛应用,床边获取患者左心室流出道速度时间积分(VTI)已成为可能,VTI近似于心脏每搏量,用这一参数反映患者的容量反应性较中心静脉压具有明显优势。目的 探讨VTI指导COPD合并感染性休克患者液体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7年3月-2018年6月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COPD合并感染性休克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CVP组、全心舒张末期容积指数(GEDVI)组和VTI组。CVP组根据CVP进行液体治疗,使CVP达到15 mm Hg为终点;GEDVI组根据GEDVI进行液体治疗,使GEDVI达到800 ml/m2;VTI组根据液体治疗后VTI增加幅度指导液体治疗,直至VTI增加<15%。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年龄、性别、入ICU时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APACHEⅡ)评分、序贯器官衰竭估计(SOFA)评分、平均动脉压、CVP、血乳酸水平、氧合指数以及合并肺动脉高压情况〕及液体治疗前后相关数据(患者6 h液体复苏量,6 h、24 h去甲肾上腺素用量,24 h液体复苏量,24 h血乳酸水平,24 h血乳酸清除率,72 h APACHE Ⅱ评分、72 h SOFA评分,肾脏替代治疗率,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病死率)并比较。结果 3组患者6 h液体复苏量、6 h去甲肾上腺素用量、24 h血乳酸水平、24 h血乳酸清除率、72 h APACHE Ⅱ评分、72 h SOFA评分、肾脏替代治疗率、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GEDVI组、VTI组24 h液体复苏量多于CVP组(P<0.05)。VTI组24 h去甲肾上腺素用量少于CVP组及GEDVI组(P<0.05)。结论 以VTI指导的COPD合并感染性休克患者的液体治疗,能准确评估患者所需液体治疗量,明显降低患者去甲肾上腺素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观察急性创伤性休克患者血乳酸水平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取该院收治的120例急性创伤后失血性休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预后分为观察组88例(存活并转出ICU者),对照组32例(未能转出ICU死亡者),回顾性分析和比较两组患者初始、12h、24h、48h血乳酸变化。结果观察组初始、12h、24h、48h血乳酸水平分别为(2.36±2.54)、(2.19±2.29)、(2.13±1.15)、(2.09±1.02)mmol/L,显著低于对照组(6.88±2.63)、(4.40±2.27)、(3.91±3.38)、(4.24±3.19)mmol/L,P〈0.05,提示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随着入院及治疗时间的增加,观察组存活患者的血乳酸浓度呈显著降低趋势,48h降至(2.09±2.72)mm01/L。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人住时血乳酸水平与APACHEⅡ评分呈显著正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0.85,P〈0.05)。结论动态血乳酸监测及APACHEⅡ评分能为急性创伤性失血性休克患者的临床救治和预后提供参考依据,从而能更准确的评价患者病情,预测重症患者的死亡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血管外肺水指数(EVLWI)和胸腔内血容积指数(ITBVI)在严重肺炎合并感染性休克患者液体管理中的指导意义。方法选择北京大学首钢医院重症医学科(ICU)2010年1月至2013年2月收治的106例严重肺炎合并感染性休克患者,采取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方法分为两组。EVLWI+ITBVI组54例,以脉搏指示连续心排出量(PiCCO)技术测定EVLWI和ITBVI指导液体管理;对照组52例,常规以中心静脉压(CVP)指导液体管理。比较两组患者早期目标导向性治疗(EGDT)的达标时间和达标率,治疗1 d和3 d的APACHEⅡ评分、SOFA评分、去甲肾上腺素用量、血清乳酸、血肌酐,72 h内液体管理数据,机械通气率、机械通气时间、住ICU时间及28 d病死率。结果EVLWI+ITBVI组6 h的EGDT达标率比对照组高(75.9%比55.7%,P<0.05),而EGDT达标时间和24 h的EGDT达标率无显著差异(P>0.05)。EVLWI+ITBVI组3 d时APACHEⅡ评分、SOFA评分、去甲肾上腺素用量、血乳酸较1 d明显下降,而对照组无显著变化;EVLWI+ITBVI组3 d时血肌酐无明显增加,而对照组明显增加(P<0.05)。EVLWI+ITBVI组0~6 h液体入量和液体平衡量比对照组多,其余时段入量、出量、平衡量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VLWI+ITBVI组机械通气率、机械通气的时间、住ICU时间和28 d病死率均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结论与传统CVP指导的液体管理相比,ITBVI和EVLWI可以更精确评估和指导严重肺炎合并感染性休克患者的液体管理,减少机械通气时间和住ICU时间,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早期乳酸清除率对呼吸衰竭患者预后评估的作用。方法收集呼厥内科重症监护室(RICU)内入院时血乳酸升高的呼吸衰竭患者117例,检测治疗前、治疗后12h、24h、48h及72h动脉血乳酸值及动脉血气,计算12h乳酸清除率,并作入院时及入院后12h急性生理学及慢性健康状况评价II(APACHEII)评分。比较血乳酸恢复正常时间与患者预后的关系;比较不同预后患者的临床特征;以血乳酸清除率10%为界分为高乳酸清除率组(〉10%)和低乳酸清除率组(〈10%),比较两组患者的预后及相关指标的差异。结果血乳酸值24h内恢复正常组与血乳酸值72h内未恢复正常组比较,预后有明显差异(P〈0.001);存活组12h乳酸清除率(43.6%±26.8%)明显高于死亡组(12.3%±39.1%,P〈0.01);高乳酸清除率组病死率(25.8%)明显低于低乳酸清除率组(71.4%,P〈0.01)。结论早期乳酸清除率可作为判断呼吸衰竭患者预后的一个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