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 选择双源CT冠状动脉的最佳重建期相,比较全期相固定间隔重建技术与自动化最佳期相选择技术所选择的最佳冠状动脉影像质量.方法 对107例病人进行了双源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原始数据经多期相重建和自动化重建优选出最佳收缩期和舒张期影像,以4分法评定系统进行影像质量评价.按照美国心脏病协会的冠状动脉分段原则进行分段.比较上述2种技术最佳收缩期和舒张期的影像质量.结果 最佳的影像质量位于R-R间期的70%(平均评分3.11),次之为R-R间期的75%(平均评分3.06)、再之为35%(平均评分为3.03).自动化期相选择的最佳收缩期影像的平均评分为3.05,舒张期影像质量的平均评分为3.08.2组之间总的冠状动脉影像质量的差别没有统计学意义.按照15个冠状动脉节段计算,除了4段外,其余14个冠状动脉节段对于2种技术显示的冠状动脉影像质量的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最佳舒张期和收缩期的影像质量位于R-R间期的70%和35%.自动化最佳收缩期和舒张期重建技术可以获得优良的影像质量,满足临床诊断的需要,但仍需要结合多期相重组技术.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价自动化选择的最佳舒张期和收缩期的双源CT(DSCT)冠状动脉影像质量及心率对冠状动脉CT影像质量的影响.资料与方法 107例行双源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原始数据经自动化重组优选出最佳收缩期和舒张期影像,以4分法评定系统进行影像质量评价.按照美国心脏病协会的冠状动脉分段原则进行分段.按照心率将患者分为6组,评价各组之间冠状动脉的影像质量.结果 107例,共纳入分析的血管节段为1297段.最佳收缩期和舒张期分别有1217个(93.8%)和1093个(84.3%)冠状动脉节段可满足影像学评价.所有收缩期的冠状动脉影像质量和心率没有相关性,而舒张期的影像质量与心率呈负相关.当心率>80次/min时,冠状动脉舒张期的影像质量开始明显下降,甚至不能满足影像学评价.结论 利用DSCT最佳收缩期和舒张期自动化选择技术可以获得较为满意的冠状动脉CT影像,可满足临床应用的需要.心率对冠状动脉舒张期的影像质量有较大影响,当心率>80次/min时,应利用最佳收缩期的数据进行影像重组.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不同心率选择不同的心电门控,以达到最佳的图像质量和最小的射线剂量。方法对100例不同心率临床怀疑冠心病或冠状动脉早期病变患者进行不同的心电门控扫描,用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扫描图像行多平面重组(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技术(VRT)重组及Circulation软件分析。将图像质量分为3级,按冠状动脉分段标准评价各个节段的图像质量。结果根据不同心率采用不同的心电门控,尽可能使冠状动脉显示良好的重建方法,用前瞻性心电门控扫描的则直接重建,评价1 000个冠状动脉节段,其中图像质量为1级占73.3%(733/1 000),2级占14.2%(142/1 000),3级者占12.5%(125/1 000);图像质量为2级和3级的节段多由选择了不合适的心电门控方法所致。结论心率在70次以下用前瞻性心电门控图像质量较好,辐射剂量低;心率在70~100次之间用选择性回顾性心电门控(R-R间期70%~80%)方法图像质量较好,辐射剂量超过用前瞻性心电门控方法;心率超过100次最好用回顾性心电门控图像质量较好,但辐射剂量最大,但图像质量好,检查不容易失败。  相似文献   

4.
多层螺旋CT技术的迅速发展使无创冠状动脉成像成为了可能。随着技术的不断提升和更新软件的开发,多层螺旋CT在冠状动脉疾病的诊断和疗效评估随访中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就多层CT冠状动脉成像的原理、方法、应用价值厦技术现状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平均心率、心率波动和心率变异性对双源CT冠状动脉影像质量的影响。方法:100例患者进行了双源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原始数据经多期相重建优选出最佳收缩期和舒张期影像,以4分法评定系统进行影像质量评价。利用Pearson相关分析评价平均心率、心率波动和心率变异性对冠状动脉的影像质量的影响,对有相关性者行进一步分析。结果:100例患者,共纳入分析的血管为299支,296支血管可满足影像评价(99%)。平均心率、心率波动和心率变异性对总的冠状动脉影像质量没有影响,仅平均心率对舒张期冠状动脉影像质量有负影响(P〉0.05),尤其对右冠状动脉的影响更明显,70bpm以上时影像质量即下降,80bpm以上时影像质量甚至难以满足评价。结论:平均心率、心率波动和心率变异性对双源cr冠状动脉总的影像质量没有影响,但平均心率对舒张期冠状动脉的影像质量有负影响,对右冠状动脉的影响更大,当心率大于80bpm时,利用舒张期的数据难以获得RCA满意的影像质量,应该利用最佳收缩期的数据进行影像重组。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CTA)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57例临床疑诊冠心病的患者行双源CTA,利用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重组(MIP)及容积重组(VRT)技术显示冠状动脉,评价其成像效果。同时对其中ll例患者行选择性冠脉造影检查(CAG),并与CTA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57例(631条冠脉)中483条(76.54%)可用于影像学评价,仅考虑可评价的病变血管,CTA检出中、重度狭窄血管42条,与CAG相符27条,CTA的敏感度为84.30%,特异度为92.04%,阳性预测值为79.17%,阴性预测值为91.66%。结论: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技术对病变血管狭窄程度的评价(动脉腔径狭窄≥50%)具有一定应用价值,可以作为一种常规筛查方法。  相似文献   

7.
Best phase软件在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选择期相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双源CT冠状动脉的最佳期相选择软件(best phase)在选择重建最佳冠状动脉影像期相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90例窦性心律病人进行了双源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原始数据多期相重建心动周期的0~95%数据,并由best phase软件自动重建出最佳收缩期和舒张期数据,通过VR重建,以4分法评定系统进行影像质量评价,影像质量的评价限于RCA、LAD和LCX三支血管,比较上述2种技术所选择最佳冠状动脉影像质量。结果:多期相重建最佳的冠状动脉影像质量平均评分3.41,best phase选择的最佳收缩期影像的平均评分为3.25,舒张期影像质量的平均评分为3.40,最佳冠状动脉影像平均评分为3.40,2组之间总的冠状动脉影像质量的差别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最佳重建期相软件(best phase)技术可以获得优良的影像质量,满足临床诊断的需要,可作为临床常规使用。  相似文献   

8.
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对冠状动脉狭窄病变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双源CT(dual-source CT,DSCT)冠状动脉检查对冠状动脉狭窄病变的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收集2009-05~2009-12 47例1周内同时做DSCT和冠状动脉造影(coronary angiography,CAG)检查的患者的影像学资料.以冠状动脉病变诊断的"金标准"CAG检查结果做对比,分析DSCT对冠状动脉病变诊断的准确性.结果:47例中,DSCT显示的冠状动脉节段共有631个,其中595个冠状动脉节段图像显示良好可以进行评估.DSCT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灵敏度为79.7%(126/158),特异度为96.3%(421/437),阳性预测值为88.7%(126/142),阴性预测值为92.9%(421/453),正确率为91.9%(547/595),DSCT与CAG检查具有中度一致性(Kappa=0.668).DSCT对冠状动脉钙化、小分支病变诊断准确性欠佳.结论:DSCT冠状动脉成像能准确诊断有意义的冠状动脉狭窄病变,可作为临床上怀疑冠心病患者的CAG术前筛查及支架术后随访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使用更窄的曝光时间窗对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的影响。方法:选择心律稳定、配合屏气在本院行冠状动脉CTA检查者共360例,按心率及扫描方案随机分为5组:当心率<65次/分时,行回顾性心电门控扫描,用70%-80%曝光时间窗成像冠状动脉(A组);窄窗方案根据前瞻性心电门控平扫所获得的最佳时相,选择此时相为中心总长1%作为曝光时间窗,行前瞻心电性门控冠状动脉成像(B组)。当心率≥65次/时,行回顾性心电门控扫描,常规使用30%-80%曝光时间窗成像冠状动脉(C组);窄窗方案根据前瞻性心电门控平扫所获得的最佳时相,以此时相为中心选择总长10%的曝光时间窗,分别用前瞻性心电门控(D 组)和低剂量回顾性心电门控行冠状动脉成像(E组);分别计算各组平均有效辐射剂量以及冠状动脉图像质量(4分制评分),并作统计学分析。结果:A 组[(8.11±1.54)mSv]和B组[(3.63±0.82)mSv],C 组[(10.56±2.51)mSv]和 D 组[(4.42±1.16)mSv],D 组[(4.42±1.16)mSv]和E组[(5.43±1.14)mSv]的辐射剂量相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采用窄窗方案前瞻性心电门控技术的辐射剂量最少;而各组间图像质量,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前瞻性心电门控通过平扫获得最佳时相,当心率<65次/分时,选择曝光总长1%的时间窗,而当心率≥65次/分时,选择曝光总长10%的时间窗,能获得高质量的、满足诊断要求的图像,并可有效地降低辐射量。  相似文献   

10.
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和心电编辑在房颤患者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和心电编辑在房颤患者中的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 应用双源CT对87例房颤患者行冠状动脉血管成像.对冠状动脉图像质量按4分法进行分段评价.将图像质量分值低于1分或连续两段2分者纳入需要心电编辑组.比较无需编辑组和需要编辑患者平均心率、心率波动和心率变异.结果 对87例共1218段动脉进行图像质量评价.42例无需心电编辑,45例需心电编辑,两组平均心率、心率波动和心率变异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心电编辑后,有36例(80%)达到诊断要求.结论 通过选择适当的重组时相,双源CT对部分房颤患者能直接获得满意的冠状动脉图像.心电编辑能够明显改善房颤患者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图像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第二代双源CT前门控冠状动脉成像(CTCA)对冠状动脉狭窄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连续44例同期行第二代双源CT前门控CTCA(其中前门控序列扫描35例,前门控大螺距螺旋扫描9例)及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SCA)检查的患者,按冠脉病变狭窄程度分为:无狭窄;轻度狭窄(狭窄≤50%);中度狭窄(狭窄50%~75%);重度狭窄(狭窄≥75%);闭塞(狭窄100%),将中度及中度以上狭窄定义为有意义狭窄。以SCA为金标准,分析第二代双源CT前门控CTCA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和阴性预测值及准确度,同时计算第二代双源CT前门控CTCA的辐射剂量。结果:44例患者冠脉直径2mm以上的节段共570个,其中12段图像质量较差,无法评估,可评估节段占97.89%。第二代双源CT前门控CTCA按冠脉节段计算,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和阴性预测值、准确度分别为90.18%、93.05%、76.52%、97.42%、92.47%,诊断冠状动脉有意义狭窄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和阴性预测值、准确度分别为90.14%、95.69%、75.29%、98.52%、94.98%。第二代双源CT前门控CTCA与SCA比较对冠状动脉狭窄评价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10,P>0.05),对冠状动脉有意义狭窄评价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46,P>0.05)。第二代双源CT前门控CT-CA的平均辐射剂量为(3.36±1.59)mSv,其中前门控序列扫描的平均辐射剂量为(3.99±1.18)mSv,前门控大螺距螺旋扫描的平均辐射剂量为(1.11±0.44)mSv。结论:第二代双源CT前门控成像对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准确度稍低于SCA,但其阴性预测值较高,同时其辐射剂量较低,可作为临床冠心病筛查的无创性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双能量冠状动脉 CTA(DE-CCTA)低剂量检查的可行性。方法疑似冠心病并行 DE-CCTA 检查240例,根据 A 球管电流和重建方式分为4组:常规剂量 A 组(180 mAs+FBP 重建),低剂量 B 组、C 组、D 组(分别为150 mAs、120 mAs、90 mAs+SAFIRE 重建);比较4组图像平均 CT 值、图像噪声、信噪比(SNR)、对比噪声比(CNR)、图像质量主观评分及辐射剂量等。其中52例 CT 发现冠状动脉狭窄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比较2种检查方法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一致性。结果所有冠状动脉节段的图像评分均在3分以上。4组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4组平均 CT 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4组噪声、SNR、CNR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4组辐射剂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D 组较 A 组有效剂量(ED)均下降了55.62%。DE-CCTA 与 CAG 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一致性极好(Kappa=0.84,P <0.05)。结论低剂量 DE-CCTA 既不影响图像质量和诊断准确性,又明显降低了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 探讨对比剂注射技术在冠状动脉CTA成像中的应用.方法 收集150例行冠状动脉CTA成像患者,随机抽取50例二期相对比剂注射技术为A组,三期相对比剂注射技术分B1组(1.0 mL/kg)和B2组(0.8mL/kg)各50例.A组:一期碘普罗胺1.0 mL/kg,注射速率4.5mL/s;二期生理盐水30 mL,注射速率4.0 mL/s.B1组:一期碘普罗胺按1.0 mL/kg对比剂总量的75%,注射速率4.5 mL/s;二期碘普罗胺按对比剂注射总量的25%+生理盐水按1:1浓度,注射速率4.0 mL/s;三期生理盐水25 mL,注射速率3.5 mL/s.B2组:一期碘普罗胺(0.8 mL/kg)按对比剂注射总量的75%,注射速率4.5 mL/s;二期碘普罗胺按对比剂注射总量的25%+生理盐水按1:1浓度,注射速率4.0 mL/s;三期生理盐水25 mL,注射速率4.5 mL/s.将图像根据5分制评分标准,评分在3分及以上的受检者纳入研究.结果 3种对比剂注射技术的比较显示B2组与A组、B1组对比剂用量有统计学意义(P<0.05).右心房、左右心室、主动脉根部和冠状动脉密度A组与B1组、B2组比较,右心房与右心室密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冠状动脉CTA成像采用三期相对比剂优化注射技术,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基础上,可以减少对比剂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双源CT(DSCT)冠状动脉成像对冠状动脉瘘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000例患者行DSCT冠状动脉增强扫描,分析其断层图像,结合最大密度投影(MIP)、曲面重组(CPR)、多平面重组(MPR)和容积再现(VR)等方法观察冠状动脉的走行及心内外机构.结果:11例患者有冠状动脉瘘,其中右冠状动脉主干-肺动脉瘘5例,...  相似文献   

16.
目的:与常规回顾性心电门控技术比较,探讨双源 CT ECG 管电流调制技术在冠状动脉成像的应用价值。方法200例冠心病患者随机等分为 ECG 管电流调制技术组(A 组)和常规回顾性心电门控技术组(B 组),A 组主要参数是根据患者不同心率设置不同的全剂量曝光时间窗。记录 A、B 组的成像质量和辐射剂量,主观评分采用χ2检验,客观评分及辐射剂量采用 t 检验。结果2组图像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125,t 噪声=-0.557,P >0.05);A 组和 B 组的有效辐射剂量(ED)分别为(3.30±0.40)mSv和(6.90±1.76)mS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ED =-19.954,P <0.05),A 组比 B 组的辐射剂量降低52%。结论与常规回顾性心电门控技术比较,ECG 管电流调制技术保证图像质量的同时大幅降低辐射剂量,可作为冠状动脉成像的常规检查技术。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256层CT冠状动脉成像对冠状动脉搭桥术后桥血管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冠状动脉搭桥术后行256层CT 冠状动脉成像检查29例,回顾性分析256层 CT 冠状动脉成像桥血管的情况。结果29例搭桥血管共77支,搭桥血管1支6例,2支6例,3支10例,4支6例,5支1例,平均2.75支。59支(76.62%)桥血管通畅,17支(22.08%)桥血管管腔狭窄,1支(1.30%)桥血管闭塞。内乳动脉桥6支,大隐静脉桥71支;6支内乳动脉桥中,5支(83.33%)桥血管通畅,1支(16.67%)桥血管管腔狭窄;71支大隐静脉桥中,54支(76.06%)桥血管通畅,16支(22.54%)管腔狭窄,1支(1.40%)管腔闭塞。大隐静脉与内乳动脉桥血管狭窄、闭塞的发生率差异没有显著意义(P >0.05)。结论256层 CT 冠状动脉成像对冠状动脉搭桥术后桥血管的评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是一种简便、快速、无创、准确、安全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8.
心率对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图像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心率对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80例健康体检者行16层螺旋CT回顾性心电门控条件下冠状动脉造影。每位患者的4条冠状动脉分支(左冠状动脉主干、左前降支、左回旋支、右冠状动脉)分别用于图像质量分析。结果心率≤65次/m in有89.3%(100/112支)的图像可用于诊断;心率66~80次/m in有81.1%(198/244支)的图像可用于诊断;心率>80次/m in有64.3%(36/56支)的图像可用于诊断;心律不齐或前后波动>5次/m in有25%(8/32支)的血管可用于诊断。结论MSCTCA图像质量受心率影响,并与之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9.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