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泄泻一病,乃小儿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尤以婴幼儿更为多见.<景岳全书·泄泻>曰:"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盖胃为水谷之海,而脾主运化:脾胃受伤,则水反为湿,谷反为滞,精华之气,不能输化,乃致合污下降,而泻利作矣."说明泄泻之病变主要在于脾胃.小儿稚阴稚阳之体,脏腑娇嫩,形气未充,正所谓:"稚阳未充,稚阴未长者也."  相似文献   

2.
泄泻集说     
泄泻之本,大都出于饮食不节,起居不时,脾胃受伤所致。脾胃受伤则水反为湿,谷反为滞,水谷精华之气,不能输化而泄泻作矣。泄者大便溏泻,或作或止;泻者大便直  相似文献   

3.
脾阴虚泄泻浅识镇江市中医院(212003)王姗红脾阴虚泄泻在临床上并不少见,而言之者甚少。昔贤有云: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脾胃受伤,则水反为湿,谷反为滞,精萃之气不能输化,乃致合污下降而泻痢作矣。依据脾胃受损的不同原因,采用寒者温之,热者清之,阳虚...  相似文献   

4.
腹泻是小儿常见的病症之一。祖国医学认为小儿脏腑娇嫩 ,脾常不足 ,无论感受外邪 ,内伤乳食或脾肾虚寒均可导致脾胃运化功能失调而发生泄泻。《幼幼集成》中曰 :“夫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 ,盖胃为水谷之海 ,而脾主运化”,“若饮食失节 ,寒温不调 ,以致脾胃受伤 ,则水反为湿 ,谷反为滞 ,精华之气不能输化 ,乃至合污下降而泄泻作矣。”小儿腹泻的病症可根据病因、粪便性状与症状表现分为伤食泻、风寒泻、脾虚泻和湿热泻 ,进行分辨寒热 ,审察虚实 ,辨证施护。1 伤食泻本症常由于饮食不节 ,乳食积滞所致 ,症见脘腹胀满 ,腹响或腹胀满 ,泻后痛减…  相似文献   

5.
泄泻是小儿常见的疾病尤以夏季多见。《幼幼集成》中载说:“夫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盖胃水谷之海,而脾主运化使脾健胃和,则水谷腐化,而为气血以行营血,若饮食失节,寒温不调,以致脾胃受伤,则水反为湿,谷反为滞,精华之气不能输化,乃至合污下降泄泻作矣”。根据泄泻的发病机理,加之小儿“脾常不足”的生理特点,笔者采用运脾温中为主的治疗方法,以加味四君子治疗小儿泄泻92例,取得满意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6.
婴幼儿泄泻又称小儿消化不良,笔者治疗偶有心得,论述如下. 1 致病机理 泄泻病因主要责之于脾胃,古文献<幼幼集成>中记载:"夫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盖胃为水谷之海.而脾主运化,使脾健胃和,则水谷腐化,而气血以行营卫,若饮食失节,寒湿不调,以致脾胃受伤,则水反为湿,谷反为滞,精化之气不能输化,乃至合污下降而泄泻作矣."  相似文献   

7.
泄泻之症,古代医家分类不一,而小儿顽固性腹泻,多为脾虚泻,如《幼幼集成》记载:“夫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盖胃为水谷之海,脾主运化,使脾胃受伤,则水反为湿,谷反为滞,精华之气不能输化,乃致合污下降而泄泻作矣。”由于脾胃同属中土,胃为阳土,脾为阴土,二者又互为表里,故“胃以降则和,脾以升为健”。余自拟加减乌梅参苓白术汤在临床上治疗小儿顽固性腹泻30余例,效果显著。处方:乌梅15克明党参10克炒白术5克炒扁豆6克淮山药10克炒苡仁10克莲子5克砂仁3克炮姜6克。若阳虚者加附子、补骨脂、五味子。小儿顽固性泄泻,临床症见患儿形体消瘦,腹部虚胀,面黄懒食,精神倦怠,食后作泻,泻物不化,绿便或蛋花便,腹痛多哭,泻后即止,脉沉细或沉迟,舌淡苔白等,用此方颇为有效。  相似文献   

8.
泄泻是指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完谷不化,甚至如水样为特征的病证。引起泄泻的病因很多,有外感六淫,饮食失节,情志失调,脾胃虚弱,体虚久病等,而主要病因是脾虚运化水湿无权,湿成病邪。《景岳全书》云:“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盖胃为水谷之海,脾主运化,使脾健胃和,则水谷熟腐而化气化血,以行营卫。若饮食失节,起居不时,以致脾胃受伤,则水反为湿,谷反为滞,精华之气不能输化,乃致合污下降而泻利作矣。”  相似文献   

9.
施玫香 《陕西中医》2001,22(9):575-576
泄泻主要指大便性状的改变 ,次数的增多。古语云 :“泄者 ,如水之泄者 ,事犹舒缓 ;泻者 ,势似直下 ,微有不同 ,而其病则一 ,故总名之曰泄泻。”可包括现代医学中的慢性结肠炎、肠易激综合征、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等多种疾病。其病往往迁延反复日久难愈 ,笔者在临床中以参苓白术散治疗该证 ,略有心得 ,不揣浅陋 ,表述如下。关于泄泻的病机 ,前贤有专论 :“泄泻之本 ,无不由脾胃 ,盖胃为水谷之海 ,而脾主运化 ,使脾健胃和 ,则水谷腐熟而化气化血 ,以行营卫 ;若饮食失节 ,起居不时 ,以致脾胃受伤则水反为湿 ,谷反为滞 ,精华之气不能输化 ,…  相似文献   

10.
泄泻症状见排便次数增多,粪便稀薄或水样大便。本病《内经》谓“泄”,有“濡泄”、“飧泄”、“洞泄”、“注泄”等称。汉唐医书多称“下利”,宋代以后统称为泄泻。历代医书对泄泻的病因、病机及证治,都有较详细的记载。《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湿胜则濡泄”。《景岳全书·泄泻·论证》说:“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盖胃为水谷之海,而脾主运化,使脾健胃和,则水谷熟腐而化气化血,以行营卫。若饮食失节,起居不时,以致脾胃受伤,则水反为湿,谷反为滞,精华之气不能输化,乃致合污下降而泻痢作矣。”说明本病的主要病理变化为脾胃功能障碍和湿邪所胜。《张聿青医案·泄泻》:“上则嗳气,下则便泄,厥气不和,克制脾土。”这说明本病与肝旺克  相似文献   

11.
高氏揉捏法治疗小儿伤食泻272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范永军 《中医研究》2007,20(12):54-55
小儿伤食泻亦称食积泄泻,其病因病机为小儿脏腑娇嫩,“脾常不足”,乳食不节,易伤脾胃,脾胃受伤不能腐熟水谷,则水反为湿,谷反为滞,水谷不分,并走大肠,导致泻泄。高氏揉捏法是通过揉腹、揉背俞穴、揉足三里、捏脊,对小儿伤食泻进行治疗的。2002-04—2003-12,我们采用“高氏揉捏法”治疗小儿伤食泻272例,疗效满意,总结报道如下。1一般资料本研究272例全部来自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河南省人民医院、河南省电力医院就诊的小儿伤食泻患者,根据随机对照原则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135例,男49例,女86例;年龄平均(3±2.46)岁。对照组135例…  相似文献   

12.
久泻即慢性腹泻,治疗颇为棘手。因其病因错杂,务须辨识入微,知常达变,才能取得满意疗效。兹将笔者辨治心得,浅述如下。1脾虚夹滞,运脾胜于补脾“泄泻之本,无不由乎脾胃”。胃主受纳腐熟,脾主运化。久泻之因,多缘脾失运化,水谷不归正化而起,水酿为湿,谷反为滞...  相似文献   

13.
慢性腹泻在临床上颇为常见。以大便稀薄,次数增多,反复发作,病程较长为主征。祖国医学对慢性腹泻的认识,认为以脾病为主。《景岳全书·泄泻》篇说:“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盖胃为水谷之海,而脾主运化,使脾健胃和,则水谷腐熟而化气化血,以行营卫。若饮食失节,起居不时,以致脾胃受伤,则水反为湿,谷反为滞,精华之气不能输化,  相似文献   

14.
1祛湿止泻法泄泻之本多脾湿不运。此泄泻之病,症泄水肠鸣,溺少,身重腹不痛,脉濡细。多由脾胃有湿,水谷不分,久雨潮湿,或运气湿土司令之时。所谓"湿胜则濡泻"。"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当用淡渗利水之剂为之正法。五苓散主之,以淡渗使湿从小便去,而实大便。脾虚不运,土德无惭,水邪不滥,故泻皆成于土湿。仓癝得职,水谷善分,脾胃受伤,虚而不培,水反为湿,谷反为滞,湿注转甚,  相似文献   

15.
<正> 痰饮与痢疾是二种不同的疾病,但从病因看,痰饮与痢疾的发生均与湿、热、积滞有关,与脾、胃、小肠、大肠相联。《金匮要略》载:“水走肠间,沥疬有声,谓之痰饮”,明确地指出了痰饮发生的病位与临床症状。痰饮停肠,小肠、大肠泌摄津液功能失常,“则水反为湿,谷反为滞,精华之气不能输化,致合污下降而泻痢作矣”。蒲辅周在《蒲园医  相似文献   

16.
<正>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病因尚不明确且复发率高的结肠和直肠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已被WHO列为现代难治病之一。我国UC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患病率为11.6/10万[1]。本病属中医的"痢疾""泄泻"范畴。《景岳全书》云:"泄泻之本,无不由脾胃,脾胃受伤,则水反为湿,谷反为滞,精华之气不能输化,乃至合污下降而泻痢作矣。"历代医家认为UC最主要的病机在于各种内外因素  相似文献   

17.
婴幼儿泄泻是儿童早期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发病率极高,若治疗不当可导致伤阴、伤阳和阴阳两衰而危极生命。笔者经多年的临床实践,运用以下6法治疗婴幼儿泄泻,颇有良效,现介绍如下。1消积化滞法小儿脏腑娇嫩,行气未充,稚阴稚阳,脾胃尚未健全,加之父母喂养不当,饥饱失调,食滞中焦,导致脾胃受损。脾胃属土,土虚而湿困。古人云:“水反为湿,谷反为滞”。二者居中焦,是升降运输的枢纽。脾主升,胃主降,脾胃受损,运行无权则清阳之气不能敷布,后天之精不能归藏,饮食之清气无法进入,废浊之物亦不能排出,中焦气机升降失司而产生泄泻。治宜消积化滞,调中止…  相似文献   

18.
<正>腹泻又称小儿泄泻,属于现代医学所称的消化不良,肠以及肠外感染等引起的腹泻疾病。小儿泄泻致病因素为外感时邪,内伤乳食和素体脾胃虚弱所致。张景岳说:泄泻之本无不由脾胃,所以其病变的部位,皆属于脾胃。盖胃为水谷之海。脾主运化,若脾胃虚弱,饮食不节,或外邪侵袭,则运化功能不健,不能腐熟水谷,水谷不能化生精微,水反为湿,谷反为滞,而下,形成泄泻。笔者使用和中消食,清肠泄泻,温中祛寒的原则来治疗腹泻(消化不良),制出了中药小儿敷脐散,经2O1例临床观察,收到良好效果,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9.
泄泻指大便次数增多、粪质溏薄或完谷不化,甚则泻出如水样物而言,多因饮食所伤、情志不畅,或久病及肾、运化失常、湿滞内停所致。因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若饮食不当、劳倦内伤、久病体虚、脾胃虚弱,受纳与运化功能失职,则水反成混、谷反为滞、湿滞内停、清浊不分、水谷混杂,并走大肠而发病;肾阳能助脾阳,以腐熟水谷,若年老体弱或久病肾阳虚衰、命火不足,不能温煦脾土、运化失常,则致泄泻。盖肝主疏泄、性喜条达,若扰郁恼怒、肝失疏泄、肝气横逆、乘脾犯胃、脾胃受制,则运化失常而致泄泻。可见,泄泻之病变主要在脾、胃、大小肠,脾虚湿盛是导致本病发生的重要原因。慢性泄泻以脾胃虚弱、脾贤阳虚型较为多见,时有虚实寒热夹杂,故辩证时应详辨寒热虚实、标本缓急及兼夹证。  相似文献   

20.
小儿泄泻,四时皆有,尤以夏秋两季居多。本病每因内伤乳食,外感时邪而引起脾胃之升清降浊功能紊乱所致,正如景岳所云:“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医方考》亦载“泻责之脾”。由此可见泄泻治脾的重要性。余在近30年的临床实践中,每遇小儿泄泻亦宗治脾之法,并结合小儿的生理特点和病理变化,因势利导,处方用药,屡获良效,兹举要如下:1 食泻伤食滞脾胃,疏导之品贵轻灵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脏腑娇嫩,形气未充,易虚易实,易寒易热。小儿多不知饥饱,或喂养失当,停乳伤食,脾胃受伤而失运化之权,则病食泻。证见院腹胀满,腹痛肠鸣,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