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 探讨CT衰减校正(CTAC)和双能窗散射校正(SC)对SPECT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 分别对Jaszczak模型、IEC体模及16例患者进行SPECT断层显像,并分别进行以下4种校正状态下的图像重建:无衰减校正(NOAC)无散射校正(NOSC)、SC NOAC、CTAC SC、CTAC NOSC。比较不同校正状态下Jaszczak模型冷区和本底区放射性计数、冷区对比度及均匀区积分均匀性百分比、IEC体模各热区及患者病灶靶/本底比值,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与Jaszczak模型的NOAC NOSC图像比较:①CTAC NOSC图像可显著提高冷区和本底区的放射性计数(P<0.05);降低均匀区的积分均匀性百分比(P<0.05);冷区对比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SC NOAC显著降低了冷区和本底区的放射性计数(P均<0.05);提高了均匀区的积分均匀性百分比(P<0.05);显著提高了冷区对比度(P均<0.05)。③CTAC SC提高了冷区和本底区的放射性计数及冷区对比度(P均<0.05);降低了均匀区的积分均匀性百分比(P<0.05)。与IEC体模及患者的NOAC NOSC图像比较,CTAC NOSC图像各热区及病灶的靶/本底比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SC NOAC图像各热区(除直径10 mm)及病灶的靶/本底比值均较大(P均<0.05),CTAC SC图像各热区及病灶的靶/本底比值均较大(P均<0.05)。结论 CTAC可提高图像放射性计数及均匀性,SC可提高图像对比度,将两者结合可获得较高的图像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基于深度学习计算机辅助诊断系统(DL-CAD)测量脑出血量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超急性期、急性期、亚急性期各50例脑出血患者脑部平扫CT资料,分别采用DL-CAD、多田公式法和CT定量法测量脑出血量,记录测量时间,并计算绝对百分误差率(APE)。比较3种方法测量结果、测量时间及APE差异。结果应用DL-CAD测量超急性期及亚急性期脑出血量结果与CT定量法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对急性期出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应用多田公式法测量脑出血结果与CT定量法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采用DL-CAD测量不同时期脑出血量,测量时间均显著低于CT定量法及多田公式法(P均<0.01),且APE均低于多田公式法(P均<0.01)。结论与传统多田公式法相比,DL-CAD测量各期脑出血量准确性更高,且速度更快。  相似文献   

3.
脑功能区自动提取法对99mTc-ECD脑显像63个脑区的灰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验证脑解剖功能区的自动提取法在99mTc-ECD脑显像中提取位置准确性,并初步探讨63个功能区药物相对摄取分布。方法:采用图像配准和图像形变方法,将99mTc-ECD脑SPECT图像标化到标准的Talairach坐标空间,按各脑部功能区对全脑中坐标点分类,计算每个脑区摄取信息即平均灰度,并计算其与全脑平均灰度比值,比较左右半球及不同脑区间摄取比值差异。结果:该方法成功地将目标图像与标准坐标空间配准,提取的脑功能区通过不同透视显示与实际目测的功能区吻合,通过对63个脑解剖区分析,人的大脑左右对99mTc-ECD摄取是不对称的,各个脑区间的分布悬殊也很大,枕叶楔前叶、舌回以及顶下小叶等在脑内99mTc-ECD摄取最高,而眶回、胼胝体以及尾状核尾部摄取最低。结论:脑功能区自动提取法对99mTc-ECD脑显像对特定脑区分析显示快速,准确,重现性好的特点,不但适合多样本统计分析,也适宜于单个样本的处理,为研究特定脑感兴趣区提供了一个客观、细致的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前普遍认为细胞免疫是甲状腺相关眼病(Thyroid ass-ciated ophthalmopathy,TAO)的主要发病机制,以炎症、水肿和继发的眼眶组织的纤维化为特征.在疾病进程中,活化的成纤维细胞分泌亲水的葡萄糖胺聚糖导致局部水肿.眼外肌和眼眶连接组织淋巴细胞的浸润,特别是T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引起炎症[1].研究证实T-淋巴细胞、巨噬细胞、活化的成纤维细胞和纤维化的肌组织都可以表达生长抑素受体的亚型.  相似文献   

5.
多模式成像技术检测易损斑块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易损斑块的早期检测对预防其严重并发症(如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至关重要。斑块的易损性主要取决于斑块的炎症状态。因此迫切需要一种既能反映斑块形态学特征又能体现斑块炎症程度的影像学手段。PET/CT和PET/MRI作为多模式成像技术,能够评价动脉粥样斑块炎症程度。本文就CT、MRI、PET/CT、PET/MRI检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
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剂注入剂量准确性的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杜晓光  程兵 《中华护理杂志》2007,42(10):929-930
目的研究探讨在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SPECT)检查前注射放射性显像剂时,不抽回血与抽回血两种直接注射方法对注射器内的放射性显像剂残留量的影响。方法对114例患者注射99mTc-标记化合物,将其分为抽回血组(57例)和不抽回血组(57例)。测量抽回血和不抽回血两种情况下,注射器内放射性残留量。结果不抽回血时,注射器内放射性显像剂残留放射性活度(3.39±0.57)mCi,均明显高于抽回血组的(1.49±0.29)mCi,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0,双侧)。结论在使用直接注射法注射SPECT显像剂时,抽回血能显著减少注射器内放射性显像剂残留放射性活度。  相似文献   

7.
脑血流在脑组织的营养、能量供给和代谢上均具有重要的作用,脑血流的测定无疑是研究脑功能比较重要的方法之一。利用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仪(SPECT)脑血流灌注显像研究大脑特定功能活跃区是目前神经核医学研究中的热点问题,尤其在近10年来成为神经核医学研究的焦点,各地专家、学者利用不同的干预措施、显像剂进行了大量研究,  相似文献   

8.
小动物CT-SPECT双模态成像系统中CT几何畸变校正方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在北京大学医学物理和工程实验室研发的一个基于平板探测器的锥形束X线计算机断层扫描成像装置和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成像组成的双模态小动物成像系统中,提出一种用于校正机械系统不完善所引起的CT图像几何畸变的新方法。 方法 为系统建立一个笛卡尔坐标系,用鲍威尔算法对几何畸变参数进行计算。 结果 选取以平板探测器中心为坐标原点的坐标系统,所有几何参数均在该系统中进行定义,相应的几何畸变参数得到精确计算,基本上消除了几何伪影,经过校正后的重建图像质量有较大改善。 结论 该方法可有效校正小动物CT-SPECT双模态成像系统中CT图像的几何畸变,也适用于其他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成像装置,并可作为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成像装置的几何畸变校正和双模态图像配准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CT结肠成像(CTC)已广泛应用于结肠疾病的诊断.计算机辅助检测(CAD),可自动检测可疑病变,供读片者进一步诊断,提高放射科医生对肿块的检出能力,并降低不同读片者间诊断能力的差异.本文对CAD的原理、对结肠疾病的诊断价值、局限性、面临的挑战和未来发展趋势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利用小鼠双微体扩增基因(Mouse double minute 2, MDM2)反义寡核苷酸(Antisense oligonucleotide, AS)合成影像分子探针,探讨MDM2分子成像评估乳腺癌化疗敏感性的可行性。方法:应用紫杉醇作用于MDM2表达程度不同的乳腺癌(MCF-7)细胞,MTT法检测紫杉醇对MCF-7细胞的抑制率,99Tcm标记MDM2反义寡核苷酸合成分子探针,两组MDM2表达程度不同的荷乳腺癌裸鼠分别进行MDM2分子成像,评估MDM2表达程度,两组荷瘤裸鼠分别进行紫杉醇化学药物治疗,不同时间点检测肿瘤体积,绘制肿瘤生长曲线。结果:MDM2表达程度不同的MCF-7细胞对紫杉醇反应不同,MDM2表达程度越高,紫杉醇抑瘤率越低,MDM2分子成像能够评估荷乳腺癌裸鼠的MDM2表达程度,紫杉醇对MDM2表达程度不同的荷乳腺癌裸鼠的抑瘤效果不同。结论:MDM2分子成像能够在荷乳腺癌裸鼠化疗前准确评价MDM2表达程度,预测荷乳腺癌裸鼠对紫杉醇化学药物治疗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血管分析技术在输尿管狭窄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3例经手术或膀胱镜证实的输尿管狭窄16层螺旋CT尿路成像检查并经16层螺旋CT血管分析技术显示的检查结果,且与手术或膀胱镜结果及静脉尿路造影结果对照分析。结果16层螺旋CT血管分析技术能清晰直观显示狭窄段输尿管的管壁和管腔内的直接CT征象,并可拉直准确测量狭窄段输尿管的长度,诊断符合率为95.24%。诊断静脉尿路造影阳性结石伴输尿管炎性狭窄24例,诊断符合率为91.67%;诊断静脉尿路造影阴性结百伴输尿管炎性狭窄11例,诊断符合率为90.91%;诊断输尿管炎性狭窄10例,诊断符合率为90.00%;诊断输尿管癌性狭窄8例,诊断符合率为75.00%;在诊断输尿管狭窄的病因及测量狭窄段输尿管的长度方面明显优于静脉尿路造影。结论16层螺旋CT血管分析技术是在其尿路成像基础上的一种分析技术,可极大地提高对输尿管狭窄的诊断准确率,对临床治疗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目的探讨滤波反投影(FBP)、自适应统计迭代重建(ASiR)、能谱成像(85 keV)及呋塞米改良法在提高CT尿路造影(CTU)图像质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40例患者常规CTU扫描后,采用能谱CT行排泄期扫描,常规扫描方式下排泄期图像分别利用FBP、ASiR 30%重建,能谱成像选择85 keV时的图像。对同期32例患者采用呋塞米改良法CTU成像,采用FBP法重建。根据不同的扫描模式和重建算法,分为传统FBP组、传统ASiR组、能谱组和改良组。观察并分析4组图像,测量并比较硬化性伪影明显层面肾盏旁硬化性伪影和输尿管连续性评分及肾脏的噪声、SNR、CNR。结果 传统FBP组、传统ASiR组和能谱组患者输尿管连续性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42,P=0.49),改良组输尿管连续性评分明显优于传统FBP组(χ2=24.30,P<0.05)。4组肾盏旁硬化性伪影评分、噪声、SNR、CNR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且传统ASiR组、能谱组、改良组肾盏旁硬化性伪影评分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组间两两比较SD、SNR、CNR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传统FBP组噪声比较,传统ASiR组降低约16.00%,能谱组降低约51.13%,改良组降低约27.11%;与传统FBP组SNR比较,传统ASiR组增加约21.11%,能谱组增加约42.01%,改良组增加约77.31%;与传统FBP组CNR相比,传统ASiR组增加约21.01%,能谱组增加约39.00%,改良组增加约53.02%。结论 改良法降低CTU硬化伪影效果最佳,其次为能谱成像(85 keV)。能谱CTU降低噪声效果最佳,其次为改良法及ASiR。改良法对输尿管连续性显影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MSCT后处理技术在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IPMN)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18例经手术病理或超声内镜引导下细针穿刺证实的IPMN患者的临床、病理及MSCT检查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MSCT双期增强扫描的原始数据均行MPR、MinIP及CPR,观察病变本身及其与胰管、周围结构的关系.结果 18例IPMN患者中,病变与扩张胰管相通18例(18/18,100%),胰管扩张 >1.0 cm 7例(7/18,38.89%),囊性病变17例(17/18,94.44%),囊实性病变1例(1/18,5.56%).主胰管型6例(6/18,33.33%)、分支胰管型9例(9/18,50.00%)、混合型3例(3/18,16.67%).MPR图像能清晰显示IPMN病变的大小、边界、有无强化的壁结节,也可较好显示病变与扩张胰管间的关系以及病变与周围结构之间的关系;MinIP图像在显示扩张胰管的全貌及病变与扩张胰管间关系等方面优于MPR图像及CPR图像;CPR图像有助于显示主胰管扩张的全貌.结论 利用MSCT多种后处理技术可整体显示病变、扩张胰管以及周围结构,在IPMN诊断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4.
64层容积CT后处理技术在诊断肝外胆管癌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64层VCT后处理技术在肝外胆管癌(ECC)诊断中的应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或活检)病理证实的ECC患者45例,均接受64层VCT平扫和三期增强扫描,并经MPR和CPR后处理,32例接受仿真内镜(CTVE)和MinIP。结果 45例中,上段胆管癌(HCC)20例,其中Ⅰ型4例,Ⅱ型4例,Ⅲ型6例,Ⅳ型6例;中段胆管癌(MCC)8例;下段胆管癌(DCC)17例。病变多呈轻、中度延迟强化。MPR和CPR图像均成功得到,部分MCC和DCC病例得到较满意的CTVE(17/25,68.00%)和MinIP图像(20/25,80.00%)。结合轴位图像,全部肿瘤位置及范围得到直观显示并准确诊断。结论 应用各种64层VCT后处理技术(MPR、CPR、CTVE和MinIP)能够显示ECC的各种直接和间接征象,做出准确诊断。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建立基于中国可视化人体(CVH)数据集和双源CT数据集的心脏三维可视化模型,并观察其特点。方法 选取中国首套可视化人体数据集心脏断面及临床双源螺旋CT心脏造影数据集,运用体绘制和面绘制的方法,在Amira 5.2.1软件上建立基于上述两种数据集的心脏三维可视化模型,并对其各自特点进行对比研究。结果 基于CVH数据集的心脏三维可视化模型在图像质量、解剖信息量、细微解剖结构显示方面优于基于双源CT数据集的心脏三维可视化模型,但基于双源CT数据集的心脏三维可视化模型在源数据获取的简便性、个体解剖特异性、细小血管显示(尤以冠状动脉细小分支明显)方面占据优势。结论 以CVH和双源CT数据集为基础构建的心脏三维可视化模型各具优劣,且相互补充,采用两种模型共同显示,可为临床提供丰富而全面的心脏三维可视化影像平台。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MSCT碘水造影及三维重建技术对食管癌术后胸胃瘘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9例具有完整临床资料的食管癌术后胸胃瘘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吞服碘水后MSCT造影特征。结果 8例为单个瘘口,1例有2个瘘口;6例瘘口位于胃底部,3例瘘口位于胃体部;瘘口直径2~10 mm,瘘道长2~6 mm。MSCT碘水造影三维重建可以清晰、直观地显示胸胃瘘的瘘口与瘘道,明确瘘的确切位置、瘘口直径以及瘘的毗邻关系。结论 MSCT碘水造影结合三维重建是一种有效的确诊食管癌术后胸胃瘘的手段,可为制定治疗方案提供详细资料。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非等中心锥束CT系统(CBCT)几何参数标定及投影图像重排, 提出新的方法以提高参数标定精度及三维(3D)重建质量, 以期突破现有算法要求等中心系统应用环境的限制。方法 针对非等中心CBCT系统建立坐标系, 推导标定模型中特定标志点空间坐标与其在投影图像中平面坐标之间的几何关系, 建立虚拟等中心CBCT系统, 提出面向非等中心CBCT系统的解析+迭代混合标定方法, 对投影图像进行重排, 在此基础上进行3D重建。将标定模型置于非等中心CBCT系统中, 获取各个旋转角度下的投影图像;提取投影图像中特定标志点坐标, 基于这些坐标数据, 采用所提方法计算虚拟等中心CBCT系统几何参数;并求取虚拟等中心锥束投影图像;最后采用FDK算法进行3D重建。结果 与文献[10]算法相比, 所提算法对转轴在成像板上的投影坐标(u0' v0' )标定精度相当, 而射线源到成像板的垂直距离(D')和射线源到转轴的距离(R')标定精度明显较优。结论 本研究混合标定算法可提高D'R'的标定精度, 并可突破文献[10]算法等中心系统应用环境的限制。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副鼻窦16层螺旋CT扫描的技术优势和图像后处理技术的合理应用。方法采用德国西门子Sensation16多层螺旋扫描机,对68例临床诊断鼻窦炎的病人行轴位螺旋扫描,准直0.75mm,床速5mm/cycle,重建薄层高分辨率图像系列,层厚1mm,间隔0.5mm,卷积核H70h very sharp。将图像系列载入3D卡,利用多平面重组技术(MPR)行标准轴位、冠状位、矢状位2次图像重建,层厚1mm,间隔0.5mm,多方位观察鼻腔和鼻窦的细微结构,重点观察窦口鼻道复合体。结果多平面2次重建图像具有高清晰各向同性,能清楚显示鼻腔、副鼻窦的细微结构(包括窦口鼻道复合体变异及鼻窦炎的基本CT改变)。结论16层螺旋CT各向同性的多平面二次图像重建技术为副鼻窦检查提供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随着低剂量薄层CT在肺癌筛查与诊断中的广泛应用,肺结节的检出不断增多,在提供丰富影像信息的同时,也使阅片工作量大幅增加,导致放射科医师疲劳和漏检、误判。计算机辅助系统有助于减少肺结节漏检、缓解放射科医师压力,提高诊断效率和准确率。本文对基于CT的计算机辅助检测与诊断技术流程及其在肺结节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后处理技术对于肠梗阻移行带的诊断价值.方法 65例肠梗阻患者行全腹部MSCT扫描,比较常规横轴面图像及联合后处理技术在肠梗阻移行带的显示、部位及病因等方面的差异.结果 MSCT常规横断面图像、联合后处理图像均能显示肠梗阻,二者对于肠梗阻的定位符合率分别为95.38%、98.46%.移行带的显示率分别为76.92%、90.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因诊断符合率分别为73.85%、87.69%,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尤其对于粘连及疝所致肠梗阻.结论 联合运用后处理技术在显示移行带及梗阻原因方面优于常规横轴面图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