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梗死区侧支循环对冠状动脉(冠脉)内骨髓干细胞移植术心肌修复疗效的影响。方法结扎猪左前降支建立心肌梗死模型,2周后行冠状动脉造影进行梗死区侧支循环Rentrop评分,取分值为0(R0)或1(R1)的动物各10头,经冠脉内注射骨髓单个核细胞(BMMNCs)或等体积磷酸盐缓冲液(PBS,对照组),随机分为R0 BMT,R0 PBS,R1 单个核细胞移植(BMT)和R1 PBS4组(n=5)。结果梗死后6周,R1 BMT组Rentrop积分显著升高;R0 BMT与R1 BMT两组心功能均明显提高,以R1 BMT组最显著;血管新生和移植细胞数量在R1 BMT组最明显。结论冠脉内移植BMMNCs对梗死心肌有修复作用,而梗死区侧支循环的存在放大其疗效。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冠心病发病率和死亡率逐步增高,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和充血性心力衰竭严重损害人类的健康.急性心肌梗死后心肌细胞坏死和疤痕形成,继之发生左室重塑、甚至室壁瘤形成,心功能下降.  相似文献   

3.
心血管病是造成人类死亡的重要的疾病之一.其中心肌梗死和慢性心功能不全而导致死亡占心血管病死亡的50%以上.心肌梗死造成大量心肌细胞的死亡.导致心肌斑痕组织的形成,心肌细胞的数目减少,功能低下。这种细胞功能的丧失是不可逆的。最近的研究显示心肌梗死后也有少量的心肌细胞分裂增生.不过这种增生数量非常有限.不能达到功能上的修复心肌组织。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MSCs)在心肌梗死的缺血心肌微环境中转化为心肌细胞并改善心功能的可行性。方法 结扎兔左前降支 (LAD)制作急性心肌梗死(AMI)模型 ,骨穿抽取骨髓 ,分离培养扩增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术后 2周进行心肌梗死瘢痕内移植 5溴脱氧尿嘧啶(BrdU)标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对照组注射培养基。AMI术前、AMI术后 3d及移植后 4周做超声心动图检测心功能 ,移植后 4周从右颈总动脉插管至左心室测左室压力变化 ,随后处死动物模型 ,取左室标本做冰冻切片 ,采用免疫荧光方法检测BrdU鉴定植入细胞并检测Ⅷ因子相关抗原以测量毛细血管密度。结果 细胞移植组左室切片中可见BrdU染色阳性细胞即植入细胞 ,对照组未见BrdU染色阳性细胞。Ⅷ因子阳性内皮细胞计数表明细胞移植组毛细血管密度大于对照组 (P <0 0 5 )。超声心动图检查证实MSCs移植后 4周左室收缩末期直径 (LVESD)、舒张末期直径 (LVEDD)均小于对照组 (分别为P <0 0 1及P <0 0 5 ) ,小轴缩短率 (ΔD % )、射血分数 (EF)均大于对照组 (均P <0 0 1)。结论 兔缺血心肌内注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依赖组织微环境转化为心肌细胞修复梗死心肌 ,可能伴有移植区域新生血管形成 ,能显著改善心功能 ,可用于心肌梗死的治疗。  相似文献   

5.
谢雄伟  马树人 《心脏杂志》2011,23(6):711-714
目的:探讨干预Notch信号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移植对心肌梗死(MI)大鼠心肌中治疗性血管新生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60只 Wistar大鼠通过结扎冠状动脉前降支(LAD)建立MI模型。建模后2周,进行相应处理后,随机分为激活Noth信号的BMSCs移植实验组(D组)、BMSCs移植对照组(E组)、培养液移植对照组(C组)及MI模型对照组(B组),每组15只大鼠。另选取10只大鼠为假手术对照组(A组)。4周后,观察细胞生长及增殖情况,运用ELISA法血浆中VEGF浓度,免疫组织化学法及Western blot法测定缺血心肌中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蛋白的表达及缺血区心肌中毛细血管密度的改变。结果: BMSCs在梗死区中可增殖分化为内皮细胞,与B组、C组及A组相比,D组、E组缺血心肌中VEGF蛋白的表达增多及毛细血管密度均明显增加(P<0.01),D组较E组更明显(P<0.05)。结论: Notch信号可促进心肌梗死区BMSCs向内皮细胞分化, 并通过自分泌和旁分泌的方式增加缺血心肌中VEGF的表达,从而促进缺血心肌中毛细血管新生。  相似文献   

6.
干细胞因子在骨髓干细胞心肌内移植治疗中的作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干细胞因子(SCF)在骨髓干细胞心肌内移植中的作用机制及对移植治疗的影响。方法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大鼠进行骨髓干细胞心肌内移植治疗,RT—PCR方法检测骨髓中SCF表达水平的变化,并用SCF表达水平不同的骨髓干细胞进行心肌内移植治疗,超声心动图检测心脏结构、功能的变化;ELISA方法检测心肌组织、血和骨髓中SCF蛋白水平的变化。结果AMI1周时骨髓中SCF mRNA表达明显降低(P〈0.01),接受移植治疗大鼠骨髓中SCF mRNA表达未出现降低。不同SCF表达水平的骨髓干细胞进行心肌内移植治疗均能使心脏射血分数达到70%,各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移植治疗后1周血清中SCF蛋白的表达水平明显低于正常对照(P〈0.05)。结论骨髓干细胞心肌内移植可能通过SCF产生骨髓动员作用;心肌梗死或曾接受移植治疗个体的骨髓干细胞同样可用于心肌内移植治疗,不影响心功能的改善。  相似文献   

7.
骨髓干细胞心肌内移植治疗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冠心病患者由于冠状动脉管腔狭窄引起的心肌组织急性或慢性缺血、坏死导致心功能下降、心力衰竭,严重影响生活质量.药物治疗的迅速发展,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coronary angiplasty,PTCA)、冠状动脉搭桥术的普及使冠心病患者的生存率大大提高,生活质量大大改善.支架制作技术的进步,特别是药物涂层支架的使用使再狭窄率不断降低.  相似文献   

8.
9.
目的探讨c-met在骨髓干细胞心肌内移植后血管新生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对急性心肌梗死大鼠进行骨髓单个核细胞心肌内移植,免疫荧光检测c-met蛋白的表达。结果骨髓单个核细胞心肌内移植之后,不仅在移植细胞周围有c-met蛋白的表达,在远离细胞移植区域的心肌组织也可以有c-met蛋白的表达。结论骨髓干细胞心肌内移植可以促进心肌组织表达c-met蛋白。  相似文献   

10.
心肌梗死早期给予骨髓干细胞(bone marrow cells,BMCs)冠状动脉内注射途径方法简单,创伤小。BMCs定向分化能力较强,自体BMCs有较易获得,具有无免疫排斥、不引起伦理道德上的争议等优点。经冠状动脉内注射移植骨髓干细胞能够改善心功能,但机制有待阐明,研究样本量小和远期的疗效不确切等问题尚需解决。动物研究提示,骨髓干细胞中的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在4周内能短暂改善左心室功能,可能为早期的旁分泌效应所致。监测骨髓干细胞植入后的存活、生物学特性及功能的方法尚待完善。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观察体外扩增骨髓基质细胞(MSCs)在缺血心肌内存活以及其诱导血管新生作用. 方法无菌条件下从兔股骨和胫骨抽取抗凝骨髓,采用密度梯度离心获取单个核细胞,接种于DMEM/F-12培养基差速贴壁粘附纯化MSCs,建立体外培养体系,体外扩增传代,收获第二代细胞行4,6二氨基-2-苯茚二酮(DAPI)标记.  相似文献   

13.
脂肪干细胞自体移植促进心肌再生和血管新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体外培养的脂肪干细胞(ADSCs)自体移植后能否在心肌梗死区(MI)分化为心肌细胞,并促进血管新生。方法取新西兰白兔30只,结扎前降支近段制作MI模型。治疗组同时取脂肪组织,体外培养扩增AD-SCs,并给予5-氮胞苷诱导。MI后3周进行细胞自体移植,对照组注射磷酸盐缓冲液,饲养5周后行组织学和心功能检查。结果细胞移植组MI面积显著小于对照组,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显示大量ADSCs在MI区分化为心肌细胞,ASDCs在MI边缘较梗死中心分化更为彻底,细胞间互相连接,而MI中心分化的细胞之间连接较少;另有部分ADSCs分化为内皮细胞,整合至毛细血管壁内或者形成血管样结构,治疗组血管密度显著高于对照组。细胞移植前两组动物心功能无明显差别,细胞移植5周后,心功能检查显示:治疗组左心室射血分数和+dp/dtmax明显高于对照组,而心肌功能指数,左室舒张末压和-dp/dtmax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脂肪干细胞移植至MI心肌组织后可以分化为心肌细胞并促进血管新生,进而改善心脏功能。  相似文献   

14.
骨髓干细胞移植与心肌修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骨髓干细胞具有分化与修复心肌组织的潜力,与其它类型干细胞比较具有很多优势。骨髓Lin^-c—kit^POS细胞及间叶干细胞移植动物模型已成功修复心肌并改善心脏功能,并已应用于临床病人。自体骨髓干细胞动员修复损伤心肌具有更多优点。骨髓干细胞移植修复损伤心肌有望成为心脏修复的新手段。  相似文献   

15.
心肌微环境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诱导分化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与心肌细胞(CMs)共同培养和采用含有CMs裂解液的培养基两种方法体外模拟心肌微环境,探讨心肌微环境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分化的诱导作用。方法自新生乳鼠的心脏分离CMs,自成年大鼠的骨髓分离MSCs,将MSCs与CMs按1∶4的比例共同培养1周,观察细胞形态的改变,并通过免疫荧光方法检测共培养后MSCs表达心脏特异性肌钙蛋白T(cTnT)及CD31的情况;将分离的CMs反复冻融制成CMs裂解液,将MSCs在含有4倍CMs裂解液的培养基中培养1周,观察细胞形态的改变,并通过免疫化学方法检测MSCs表达心脏特异性肌钙蛋白T(cTnT)及CD31的情况;以仅用普通培养基所培养的MSCs作为对照。结果与CMs共培养的MSCs和CMs裂解液培养的MSCs逐渐伸展变长,形成肌细胞形态,培养1周后经抗cTnT和抗CD31免疫染色均呈阳性;对照组MSCs没有明显形态变化,抗cTnT和抗CD31免疫染色成阴性。结论与CMs共培养和采用含有CMs裂解液的培养基两种方法均可在体外模拟心肌微环境,诱导MSCs向心肌样细胞和内皮样细胞方向分化。  相似文献   

16.
17.
18.
目的观察经冠状动脉(冠脉)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mononuclear bone marrow cell,MBMC)移植修复梗死心肌、改善心脏功能的可行性、效果、安全性及不良反应.方法 38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分为细胞移植组[常规PCI+细胞移植(n=28)]和对照组[常规PCI(n=10)].随访观察3个月,包括临床、实验室指标、二维超声心动图、正电子发射体层心肌显像(PET),48 h持续心电监测.梯度密度法分离自体MBMC.PCI+MBMC移植或单纯PCI手术在心肌梗死后平均14.6 d进行.21例行超选择性移植,经梗死相关冠脉、气囊充盈下高压注入4×106个MBMC,重复注入6~8次.7例经冠脉选择性移植,气囊未充盈下高压注入移植细胞,细胞数与上相同.结果 28例细胞移植患者手术均安全.3例于细胞注入后15~30 min出现发冷反应,半小时后好转;3例细胞注入时出现短暂自限性室性早搏;术后48 h持续心电监测未出现新的心律失常.15例完成移植后3个月PET随访观察,13例(13/15,86.67%)显示原梗死代谢缺损区出现有代谢活力心肌,平均占原梗死区(40.08±8.82)%.超声心动图随访,MBMC移植组左室射血分数增加6.83%(P<0.01),左室每搏输出量增加18.63%(P<0.05);而对照组心功能无改善.结论本研究提示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经冠脉移植修复梗死心肌是安全有效的.细胞移植所显示改善心功能的效果,可能与心肌和血管再生,限制和逆转了心室的重构,及移植细胞本身通过自分泌、旁分泌产生血管活性物质、生长因子的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本研究试图系统观察经冠状动脉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mononuclear bone marrowcell,MBMC)移植修复梗死心肌、改善心脏功能的可行性、效果、安全性及不良反应.方法2002年12月至2004年3月,3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入选这个前瞻性研究.分为细胞移植组和常规治疗组.细胞移植或常规治疗前、后(3个月)随访观察包括临床、实验室,二维超声心动图,正电子发射体层心肌显像(PET),术后48小时持续心电监测.梯度密度法分离自体MBMC.PCI+MBMC移植或单纯PCI手术在MI后平均14.6天进行.21例超选择性经梗死相关冠状动脉,气囊充盈下高压注入移植,4×106(2ml/次),重复注入6~8次,MBMC数平均(3.28±0.44)×107.7例经冠状动脉选择性移植,气囊未充盈下高压注入移植细胞,细胞数与上相同.结果28例细胞移植患者手术均安全.3例于细胞注入后15~30分钟感发冷,半小时后好转.3例细胞注入时出现短暂自限性室性早搏.术后48小时持续心电监测未出现新的心律失常.AMI患者中15例完成移植后三个月PET随访观察,13例显示原梗死代谢缺损区出现有代谢活力心肌,占原梗死区(40.08±8.82)%,38例AMI患者3个月超声心动图随访,其MBMC移植组左室射血分数(EF)增加13.01%(P<0.01),左室每搏输出量增加18.63%(P<0.05),而对照组心功能无改善.结论本研究提示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经冠状动脉移植修复梗死心肌是安全有效的.细胞移植所显示改善心功能的效果,可能与再生心肌和血管,限制和逆转了心室的重构,及移植细胞本身通过自分泌、旁分泌产生血管活性物质、生长因子的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20.
尽管心肌细胞是终末分化细胞,成熟心肌细胞不再发生有丝分裂的观点新近受到挑战[1],但是心肌细胞的再分裂增殖的能力是非常有限地,心肌细胞坏死和凋亡的病理过程持续存在,最终造成心肌细胞数量的减少和功能低下,这是心功能不全发生的病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