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女阴尖锐湿疣和湿疣样病变共400例,用HPV—PCR进行检测。结果:306例HPV—DNA阳性诊断为女阴尖锐湿疣,占76.5%。94例HPV—DNA阴性诊断为湿疣样病交,占23.5%。应用HPV—DNA—PCR技术对尖锐湿疣和湿疣样病变进行鉴别诊断和诊断,具有快速准确的特点。另外,本文还对尖锐湿疣和非湿疣性外阴赘生物(湿疣样病变)的肉眼形态特点作了描述。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283例外阴疣状赘生物进行人乳头状瘤病毒6B/11型探针(HPV-DNA6B/11)原位杂交的研究,同时作H.E染色,结果显示尖锐湿疣43例中38例阳性,阳性率88.4%;湿疣样病变141例中6例阳件,阳性率6.4%;乳头状瘤11例及非特异性炎症88例均为阴性。表明HPV-DNA6B/11株针原位杂交是一种敏感性和准确性都很高的检测HPV的方法,对尖锐湿疣的诊断和湿疣样病变的鉴别侈断有重要价值。本文同时对具敏感性和特异性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3.
应用原位分子杂交(ISH)和电子显微镜(EM)技术对48例生殖器尖锐湿疣(CA)及湿疣样病变活检标本进行人乳头瘤病毒(HPV)检测观察。ISH检测中10例检测出HPV6/11DNA。其中CA9例(75%),湿疣样病变1例(2.7%);阳性颗粒定位于鳞状上皮的中表层细胞及凹空细胞核内。阳性标本在电镜下可见典型的凹空细胞,胞核内染色质之间颗粒及染色质周围颗粒明显增多,核仁呈崩解状。从而显示HPV6/11感染宿主细胞所具有的部位特征以及与鳞状细胞角质分化密切相关的特性。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25例老年前期与老年女性生殖道尖锐湿疣及湿疣样病变进行了人类乳头状瘤病毒(HPV)PCR技术检测及临床病理组织学观察,结果显示:原病理诊断为尖锐湿疣及疑为尖锐湿疣的19例均检出 HPV6型、11型;原病理诊断为假性湿疣6例,有2例检出HPV6型及11型,结合临床,此2例应更正诊断为尖锐湿疣;在21例检出HPV的病例中,81%(17/21)合并其他疾病,其中外阴营养不良伴不典型增生2例,外阴癌及宫颈癌各1例。认为消除年龄因素影响,采集可靠病史是防止临床漏、误诊的关键;特征性的空泡化细胞有助于病理诊断,但未见空泡化细胞不能除外尖锐湿疣。并对老年前期与老年女性生殖道乳头状瘤病毒感染与癌的关系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5.
用生物素和~(32)P-人类乳头瘤病毒 HPV11、HPV16和 HPV18型 DNA 探针,以斑点和 SouthernBlot 杂交方法检测了49例北京地区女性外阴尖锐湿疣和湿疣样病变组织中 HPV DNA。在24例尖锐湿疣组织中,HPV DNA 阳性者为18例(75%);其中 HPV11 DNA 阳性者16例,占阳性例数的88.9%;HPV16 DNA 阳性者2例,占阳性例数的11.1%;没有发现 HPV18 DNA 阳性者.25例湿疣样病变组织中,8例含有 HPV DNA(32%),全为 HPV11型。本文对湿疣样病变与 HPV 感染的关系,外阴部尖锐湿疣的分型及诊断标准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临床酷似假性湿疣的尖锐湿疣的病原学。 方法 回顾性分析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3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典型尖锐湿疣(15例)、假性湿疣(15例)、假性湿疣样尖锐湿疣(2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比分析3组患者的临床表现、病理学表现及HPV分型,以探讨临床酷似假性湿疣的尖锐湿疣的病原学特征。 结果 典型湿疣皮损表现为疣状粗糙、易破溃的淡红色小丘疹;假性湿疣皮损多为发于两侧小阴唇内侧的1~2 mm大小群集丘疹;假性湿疣样尖锐湿疣临床表现酷似假性湿疣。典型尖锐湿疣醋酸白实验阳性,假性湿疣阴性,假性湿疣样尖锐湿疣弱阳性。尖锐湿疣HPV全部阳性[4种低危HPV(6、11、43、55)、10种高危HPV(16、18、33、39、51、52、53、58、59、66)],1种HPV亚型4例,2种HPV亚型6例,3种HPV亚型3例,4种HPV亚型2例;假性湿疣HPV检测全部阴性;假性湿疣样尖锐湿疣HPV全部阳性[3种低危HPV(6、11、81)、7种高危型HPV(16、18、33、35、51、53、58)],1种HPV亚型8例,2种HPV亚型12例,3种HPV亚型3例,4种HPV亚型2例。 结论 临床表现为假性湿疣的患者中可能包含高危HPV感染的尖锐湿疣。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慢性宫颈炎患者感染人乳头瘤病毒(HPV)的情况。方法 随机抽取慢性宫颈炎患者252例,根据免疫组化检测结果分为两组:HPV-Ag阳性组和HPV-Ag阴性组,对比两组患者的年龄、临床表现,并行宫颈细胞学检查、阴道检查、病理活检,随后行宫颈电灼治疗,观察宫颈愈复情况及HPV-Ag是否转阴。结果 宫颈炎中HPV感染率为14.68%,感染后临床症状较HPV-Ag阴性组重,阴道细胞学检查多为Ⅱ级或Ⅲ级,阴道镜下多为不典型转变区,病理切片可见空泡细胞。经电灼治疗后,阳性组70.27%患者宫颈HPV-Ag可转阴。结论 治疗HPV-Ag 阳性的慢性宫颈炎病人对预防宫颈癌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女阴假性湿疣的临床特征 ,以免误诊为尖锐湿疣。方法 :经病理诊断的女阴假性湿疣 94例 ,并与同期 84例尖锐湿疣对照 ,对比临床特征、阴道镜下征象、病理检查及HPV -Ag结果。结果 :假性湿疣多无不洁性生活 ,外观为 1~ 2mm颗粒状增生物 ,光滑 ,阴道镜下呈小泡状及丝状、手指状增生 ,病理切片见表皮增厚 ,棘层浅层可见空泡样细胞 ,HPV -Ag阴性。结论 :通过临床症状 ,借助阴道镜检查 ,对女阴假性湿疣可做出诊断 ,必要时行病理检查及HPV -Ag检测  相似文献   

9.
孟巧芬  吴月敏  王素菊 《中外医疗》2009,28(23):192-192
检测临床宫颈及外阴石蜡组织样本中HPV感染的可能性及临床意义。选用宫颈及外阴病变的石蜡样本20例,其中11例宫颈癌,7例CINⅠ、Ⅱ型的宫颈病变,2例外阴良性乳头状增生病变。儿例宫颈癌HPV高危分型全部阳性,7例CINⅠ、Ⅱ型的宫颈病变低危型1例阳性,高危型3例阳性,3例阴性,2例外阴乳头状增生显示1例低危型阳性,1例高危型阳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女阴尖锐湿疣(CA)与假性湿疣(PV)、乳头状瘤(SP)和病毒感染的关系。方法分析83例女阴CA、PV、SP的病理组织学特点,并作乳头状瘤病毒11型(HPV11)、泡状病毒2型(HSV2)和EB病毒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结果在3种疣状增生病变中,CA HPV11感染率明显高于PV和SP(P<0.01),CA中HPV11感染率明显高于HSV2和EB病毒(P<0.01)。结论CA和HPV感染关系密切且与HSV2、EB病毒感染无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1.
本文收集我院1082例女阴赘生物活检标本,病理诊断为尖锐湿疣者576例(53.23%),假性湿疣506例(46.77%),对其中752例进行了HPV-Ag检测,阳性383例(50.93%),提示女阴赘生物半数为HPV感染的尖锐湿疣。在尖锐湿疣和假性湿疣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中,典型的挖空细胞具有重要意义,假性湿疣的本质是非特异性炎症。  相似文献   

12.
韦华生  肖胜军 《华夏医学》2006,19(3):417-418
目的:比较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在形态学不典型尖锐湿疣病理诊断中的意义。方法:对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2002~2004年37例形态学不典型尖锐湿疣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应用地高辛标记HPV 6/11型探针对其进行检测,发现HPV 6/11( )即确诊为尖锐湿疣。结果:其中免疫组化检测HPV-CA g( )18例,HPV-CA g(-)19例。两种方法比较,原位杂交技术阳性率和阳性细胞数均显著高于免疫组化技术。结论:HPV DNA原位杂交技术在不典型的尖锐湿疣的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对137例病理学诊断为尖锐湿疣、疑似尖锐湿疣及假性湿疣的材料作地高辛村记的HPV6B/11DNA原位杂交及免疫组化HPV搞原进行检测,结果显示:尖锐湿疣中HPV6B/11DNA阳性率为9908%(108/109),疑似尖锐湿疣中HPV6B/11DNA阳性率为1176%(2/17),11例女阴假性湿疣HPV6B/11DNA均增阴性。提出特征性的挖空细胞是病理学诊断尖锐湿疣的重要依据,而地高辛标记的原位杂交技术为病变的确诊提供一简便,准确的手段。  相似文献   

14.
尖锐湿疣患者皮损及外周血CD4+和CD8+细胞免疫功能的检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通过对尖锐湿疣(CA)患者皮损及外周血CD4+和CD8+细胞免疫功能检测的分析,探讨尖锐湿疣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的变化及其对CA的影响。方法通过流式细胞仪(FCM)对40例CA患者及20名正常人外周血进行反映细胞免疫功能的T淋巴细胞亚群的检测,实验采用免疫组化的方法对40例CA皮损样本中CD4+和CD8+细胞的数目进行检测。结果CA患者外周血及皮损较正常对照组中的CD8+细胞百分率增加,CD4+细胞百分率及CD4+/CD8+比值降低。结论CA患者存在全身和局部的细胞免疫功能低下,而且局部皮损细胞免疫功能低下可能在CA的发病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X连锁凋亡抑制蛋白(XIAP)在尖锐湿疣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人乳头瘤病毒感染的关系。方法 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分别检测尖锐湿疣和正常包皮组织中XIAP 的表达,采用实时聚合酶链式反应体外扩增和反向点杂交相结合的DNA 芯片技术对尖锐湿疣组织进行基因分型检测。结果 正常包皮组、尖锐湿疣未复发组和复发组中XIAP 的阳性表达率依次升高(分别是26.67%、53.49% 和79.31%),3 者之间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XIAP 在高危型HPV 组与正常对照组的表达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高危型HPV 组高于对照组;在高危型与低危型组间、低危型与正常对照组间的表达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XIAP 在不同年龄及性别患者间的表达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而患者不同的病程及复发次数,XIAP 阳性表达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尖锐湿疣组织中XIAP 表达上调可能是其发生和复发的重要原因,XIAP 在尖锐湿疣的恶性转化过程中可能起促进作用,对判断患者病情预后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尖锐湿疣皮损区的免疫状态与免疫治疗疗效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尖锐湿疣患者皮损区的免疫状态与免疫治疗疗效的关系。方法观察5%咪喹莫特乳膏治疗30例尖锐湿疣的临床疗效,并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治疗前皮损区人类白细胞抗原-DR(HLA-DR)、CD1a、CD16、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的表达。结果治疗后8周,20例(66.7%)患者有效。咪喹莫特治疗有效者,治疗前其皮损HLA-DR、CD1a、CD16及ICAM-1阳性表达明显多于无效者(P<0.05)。结论尖锐湿疣皮损处HLA-DR、CD1a、CD16及ICAM-1阳性表达多者提示免疫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   

17.
外阴尖锐湿疣组织P53和增殖细胞核抗原的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外阴尖锐湿疣组织P5 3蛋白和增殖细胞核抗原的表达。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染色。结果 :在2 0例尖锐湿疣中P5 3阳性表达为 2例 (2 / 2 0 ) ,正常皮肤无P5 3蛋白表达 ,两者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增殖细胞核抗原 (PCNA)阳性表达为 18例 (18/ 2 0 ) ,且呈 (卅 )。 10例正常皮肤PCNA阳性表达为 6例 (6 / 10 ) ,呈 (+) ,病变组织PCNA阳性表达比正常组织明显增高 ,差异有极显著性 (P <0 0 1)。结论 :PCNA能有效地反映外阴尖锐湿疣组织细胞增殖活性 ,P5 3突变在该病变组织细胞增殖中并不起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宫颈病变组织中HPV感染类型及病毒载量。方法 284例组织分为慢性子宫颈炎组、CINⅠ级组、CINⅡ级组、CINⅢ级组、浸润性鳞状细胞癌组、腺癌组和外阴尖锐湿疣组,应用表面等离子谐振(SPR)技术对每组进行HPV类型及载量的检测。结果 HPV总阳性率72.54%;高危型中以HPV16、45和18亚型为主,分别占39.81%、24.76%和9.22%;低危型中以HPV6和11亚型为主,分别占20.87%和6.80%。多重感染率占26.21%,主要以双重感染为主85.19%;而外阴尖锐湿疣占多重感染比例高达40.74%。从慢性子宫颈炎到宫颈鳞状细胞癌发展过程中,HPV阳性率呈上升趋势,且病毒平均载量也呈上升趋势。CINⅡ级组、CINⅢ级组、鳞状细胞癌组和外阴尖锐湿疣组分别与慢性子宫颈炎组之间比较统计学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而CINⅠ级组和腺癌组分别与慢性子宫颈炎组之间比较统计学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在慢性子宫颈炎组、CINⅢ级组及鳞状细胞癌组中均以感染HPV16亚型为主,且平均载量呈上升趋势。结论宫颈病变与HPV感染密切相关,随着病变程度的增加病毒载量增加。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人乳头状瘤病毒(HPV)和EB病毒(EBV)在子宫颈上皮内瘤变(CIN)中的表达.方法:采用原位杂交对130例CIN(CIN1 50例,CIN2 40例,CIN3 40例)、子宫颈癌10例、子宫颈湿疣样病变10例、子宫颈正常黏膜10例的HPV(高危型16/18、低危型6/11)和EBV进行检测.结果:HPV16/18在CIN1、CIN2、CIN3的阳性表达率分别是44.0%、37.5%和62.5%,子宫颈癌为8/10,子宫颈湿疣样病变为10/10,子宫颈正常黏膜为3/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HPV6/11在CIN1、CIN 2、CIN3的表达率分别是36.0%、52.5%和70.0%,在子宫颈癌中的表达是6/10,子宫颈湿疣样病变9/10,子宫颈正常黏膜3/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HPV16/18和HPV6/11在CIN1、CIN2、CIN3中联合表达率分别为26.0%、22.5%和50.0%,子宫颈癌为6/10,子宫颈湿疣样病变为7/10,子宫颈正常黏膜为2/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EBV在CIN1、CIN2、CIN3的阳性表达率分别是24.0%、12.5%和22.5%,子宫颈癌为3/10,子宫颈湿疣样病变为0/10,子宫颈正常黏膜为0/1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PV感染是引起CIN的主要致病因子,临床上往往是多种亚型混合感染.EB病毒在CIN和子宫颈癌表达的意义仍有争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