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陈雪芬 《中医研究》1997,10(3):48-49
玉女煎的临床运用浙江310004浙江省中医院分院陈雪芬主题词玉女煎/治疗应用龈出血/中医药疗法玉女煎出自“景岳全书”,本方治证原书为“少阴不足,阳明有余”,是由胃热阴伤所致,由石膏、熟地、麦冬、知母、牛膝组成。方用石膏辛甘大寒以清“阳明有余”之热,是...  相似文献   

2.
国家级名老中医张炳厚教授,临床擅长运用“阳明主肌肉”理论治疗肌肉病证。笔者选择张老师的5则临床医案,介绍其独到的学术特色和显著的临床疗效,并对“阳明主肌肉”进行理论分析及归纳总结:肌肉之病脾胃均为关键,二者缺一不可;脾气虚弱、阳明实热、胃阴虚火旺等均可致肌肉之病;重用黄芪,不在补气而重在升阳、运阳,生黄芪补表阳、温分肉、实腠理,尤擅治肤表肌肉之疾;强调引经药的应用,头面热痛用阳明引经药升麻,全身热痛用手足阳明引经药败酱草,头面疮疡引经用菊花、槐花、连翘泻心经客热、去上焦诸热等,各有侧重。  相似文献   

3.
白虎汤是《伤寒论》阳明热证的主方,该方三见于《伤寒论》,临床辨证属于阳明气分热盛之证,症见壮热面赤,烦渴引饮,汗出恶热,脉洪大有力或滑数,均可应用,考之临床,具有阳明热证主症而又兼他症者不少,如挟湿、挟痰、挟燥等,尤以挟湿为多,治疗上当参叶天士《温热论》之说,加入芦根、滑石类药,勿使湿与热相合,挟痰则酌加清化之品,挟燥则不忘养阴润燥,谨守仲景“保胃气,存津液”之旨;又当查地域之南北高下,体质之阴阳虚实,节气之变化:南方乃湿热之地,病常挟湿,年老体虚之人,用药可法白虎加人参之意,夏季多兼暑湿,秋季多兼燥邪,用药则应有所进退,热退之后,不可骤进补剂,参竹叶石膏汤意处之,多以清热养阴、益气生津收功。笔者在临床中用于感染性高热辨证属于阳明热证者,每获良效,举数例如下。  相似文献   

4.
清肺六二汤系已故魏长春老师之经验效方。本方系苇茎汤、泻白散、清燥救肺汤三方化裁而来。其中桑白皮、地骨皮清泄肺热为君药。浙贝、知母、芦根、白茅根四药能助君药清泄肺热,又能化痰润肺,生津凉血共为臣药。杏仁、冬瓜仁、沙参、枇杷叶化痰止咳,生津润肺,又能配合君药宣肺为佐药。桑叶入肺透表为使药。全方具轻清宣泄,祛邪保津,化痰利肺之功。若  相似文献   

5.
【歌诀】阳明邪热王竹叶,甘辛淡寒清烦热。口疮尿赤气津劫,生津止渴祛风邪。【释义】竹叶长于清泻心胃实火,生津以止渴;其上清心火,下利小便,上可治心火上炎之口舌生疮,下可疗心移热于小肠之小便短赤涩痛。  相似文献   

6.
陈×,男,13岁。1990年4月3日诊。无汗三月,口干烦渴多饮,皮肤们之干燥光滑灼热,舌红唇赤,苔薄黄腻,脉滑数。发病前有热水浴后吹风扇史。证属风寒郁闭、他热伤津、内传阳明之无汗症。治拟清泻阳明,生津透汗.白虎  相似文献   

7.
银花、连翘配伍清气凉血,清热解毒。近年来报道,两药配伍可以抑制多种细菌生长。凡是由细菌及病毒所致的各种疾病,均可以人银花、连翘二药以解毒。笔者在临床上治疗肝炎、肺炎、肠炎不论急性慢性均可加此两药,效果良好。半夏与贝母配伍,半夏们干燥湿化痰易止咳,贝母们于润肺化痰而止咳,二药配伍用,一燥一润,化痰止咳力量强。苍术与夏枯草等分研末蒸猪肝或鸡肝吃,治小儿府积夜盲有效,二药相配,能治脾虚肝火的瘠积夜盲。葛根与花粉,均可清热生津止渴,葛根解表热,花粉清里热,二药相配,清热生津作用增强,善治热病伤津口渴,消…  相似文献   

8.
六味地黄场出自钱乙的(小儿药证直诀),乃为滋补肾阴的基础方。具有滋补肝肾、清泻虚火的作用。经加减化裁后,临床应用范围更广,为多数医家所喜用。笔者现就本方及其变方的应用,介绍如下:l六味地黄汤的组成及作用原方由熟地、淮山药、山英肉、仪等、泽泻、丹庆六咪药组成。方中熟地滋肾阴、益精血为本方主药;辅以山英肉养肝肾而涩精;淮山药益脾气,补牌阴而固精,三药合用则滋补肝肾以培其本;灰答淡渗牌湿;泽泻清池肾火;丹皮泻肝肾虚火,凉血退热均为佐药,合用则请活虚火以治其标。综合全方三补三泻,补中有泻,泻中有补,补不…  相似文献   

9.
第四章清热剂清热剂主要用于治疗由温、热、火所致的里热证。本章共选用方剂二十一首,根据其功效不同,分清气分热、清营凉血、清热解毒、气血两清、清脏腑热和清虚热六类。一、清气分热本类方剂具有清热除烦、生津止渴的作用。适用于热在气分,热盛津伤,或气阴两伤之证。常用方剂有白虎汤、竹叶石膏汤,两方俱为清气分热的代表方剂。前者功用是清热生津,以清为用,主治阳明(气分)热盛之证;后者功用是清热兼以益气养阴,降逆和胃,主治热病之后,气阴皆伤,余热未尽  相似文献   

10.
白虎场虽为阳明经证而设,然不可拘泥于外感伤寒入里化热传入阳明始用此方。若见身大热、汗大出,大烦渴、脉洪大等“四大”症时,即为白虎加人参汤临床指征。阳明经证治疗过程中要时时顾护气津。“保胃气、存津液”是《伤寒论》的宗旨。  相似文献   

11.
王慧颖 《光明中医》2006,21(11):46-47
临床辨证属于阳明气分热盛之症,均可应用白虎汤,根据兼证,加入芦根、滑石类药,勿使湿与热相合,其势必孤,挟痰则酌加清化之品,挟燥则不忘养阴润燥,守"保胃气,存津液"之旨;年老体虚之人,可法白虎加人参之意,热退之后,不可骤补,恐炉火虽灭,而灰中有火,宜小其制,参竹叶石膏汤意处之,多以清热养阴,益气生津收功.临床中用于感染性高热属于阳明热证者,每获良效.  相似文献   

12.
正关节拘挛疼痛是诸多骨性关节病变的主要症状,临床中关节拘挛疼痛多以寒证多见,此外,还可见热证及夹瘀、夹虚等兼证。辨治时需辨别关节疼痛的病因、病性,审明证候之间的夹杂和变化。白虎加人参汤出自东汉·张仲景《伤寒论》,为治阳明热盛气阴两伤证的主方,为临床常用方剂,一方面可清解气分热证,又可以养阴益气生津,适用于长期阳明气分热证不解,耗气伤津,虚实夹杂之证。笔者通过临证实践,运  相似文献   

13.
白虎汤为汉代张仲景所著《伤寒论》之方 ,用治阳明经证。其证以大热、大汗、大烦渴、脉洪大有力为辨证要点。白虎汤由石膏、知母、炙甘草、粳米 4味药物组成。石膏为君 ,大清胃热 ,并能除烦止渴 ;知母为臣 ,助石膏以清热生津 ,石膏与知母相须为用 ,加强清热生津之功 ;佐以粳米、炙甘草和中益胃 ,并可防君臣药大寒伤中之弊 ,炙甘草兼以调和诸药为使。诸药配伍 ,对阳明经无形之燥热来说 ,是为正治之法 ,亦为正治之方。由于患者感邪的轻重以及体质的强弱各有不同 ,在治疗上或者用药不当 ,难免出现一些这样或那样的兼夹证 ,因此又必须针对患者的…  相似文献   

14.
论养阴生津是治疗温病热瘀证的主要治法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养阴生津法治疗热瘀证,主要是通过增水行血、消散瘀凝、濡润脉道、滋养脏腑以调节血行等多种作用机制达到消除热瘀效能;掌握温病热瘀证候特点是运用养阴生津法的前提,辨别热瘀证除根据病程发展进行动态观察外,还要根据当时的证候表现进行辨察;临床运用养阴生津法治疗温病热瘀证,应根据具体证候变化与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等法有机配合应用;应选择滋而不腻、滋而能清、滋而能散的养阴生津方药,同时应根据热瘀证的病变重心选择养阴生津方药  相似文献   

15.
刘红  艾民仙  阳辉 《中成药》2008,30(4):594-596
生脉散又名生脉饮,是中医益气养阴的著名古方,由人参、麦冬、北五味子组成。方中人参补肺益气以生津,为主药;麦冬养阴、消热以生津为辅药;瓦味子同表止汗而生津,为佐使药。以人参、麦冬、五味子三药-补-清-敛,益气生津,敛阴止汗,使气阴复而脉气生。因而后世将其作为“益心复脉”的基础方。近年来的众多研究显示其药理作用相当广泛,尤其对心血管系统作用的研究报道颇多,如正性肌力、抗心律失常、改善顽固性心衰、双向调节血压以及降低心肌梗塞后的死亡率^[1]等。但用血清药理学实验方法来研究生脉散对大鼠离体灌流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足否具有保护作用尚未见报道。本实验旨在用灌流大鼠离体心脏模型,观察含生脉散血清对大鼠离体灌流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以探讨生脉散对缺血性心肌损伤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6.
关于《伤寒论》34条,各家注释颇多,此文通过对原文的分析,提出个人见解"太阳病,桂枝证"为太阳向阳明传变过程中,太阳表证与阳明里证并见的症状。经误下后出现两种状态,其一为一过性损伤脾胃阳气,表邪未解,兼见下利,宜桂枝加葛根汤,解表止利。若脾胃损伤较重者,可酌情给予桂枝人参汤温阳健脾,兼解表邪;其二为邪热入里,里热炽盛,迫肺作喘,迫津则汗,处以葛根黄芩黄连汤,清泻里热,生津止利。  相似文献   

17.
黄芩论选     
正黄芩色黄内空,能清肠胃之热,外肌皮而性寒,能清肌表之热,乃手足阳明兼手太阴之药也。主治诸热黄胆、肠泄痢者,言诸经之热,归于胃土而为黄胆,归于大肠而为泄痢。黄芩中空,主清肠胃之热,故能治之。肠胃受浊,得肺气通调,则水津四布,血气营运,逐水下血闭者,黄芩外肌皮而清肌表。肌表清,则肺气和,而留水可逐,血闭自下矣。火热之气留于肌肉皮肤,则为恶疮疽蚀。恶疮疽蚀名曰火疡。黄芩治之,清肌表也。  相似文献   

18.
正白虎汤出自汉代张仲景的《伤寒论》,方中生石膏为君药,知母为臣药,炙甘草、粳米共为佐使药,四药共奏清热泻火、除烦生津之功,主要用于治疗阳明气分热盛证。近年来,人们进一步对白虎汤的药理功效及药效成分进行研究,发掘其药理药效的物质基础,证明经方配伍的合理性,以更加科学地指导其临床应用。本文通过检索中国知网等近10年发表的相关文献,对白虎汤的药  相似文献   

19.
<正> 白虎汤为汉张仲景所著《伤寒论》之方,用治阳明经证。后世医家推崇为清热生津之剂,以大热、大汗、大烦渴、脉洪大四大证为辨证要点。笔者经反复学习《伤寒论》原文,并结合临床印证,感到白虎汤善清热而未能生津,以阳明经证之大热而无大烦渴为其主治证。因而对白虎汤具有清热生津之功,主治阳明四大证之说提出质疑,以昭仲景本旨,并正后世偏论。探仲景原旨议后世偏言伤寒,脉浮滑,此表里俱热,白虎汤主之(181)。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于转侧,口不仁面垢,谵语遗尿。发汗则谵语,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224)。  相似文献   

20.
血瘀发热辨误二则朱兴彩,崔显玉,徐其良河南省郸城县妇幼保健院(477150)主题词发热/中医药疗法;小柴胡汤/治疗应用;血府逐瘀汤/治疗应用1血瘀高热误作阳明经证马某,女,17岁。于1994年7月,突起高热,症见身大热,口大渴,欲冷饮,两目直视,或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