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甜叶苷R1水解产物苷元的分离鉴定与抗帕金森病药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甜叶苷R1(Suavissimoside R1)的水解产物苷元是否具有抗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药理作用.方法 先用体外化学方法碱性水解甜叶苷R1,其水解产物用硅胶柱层析分离,将含量最多的化合物纯化收集后经核磁共振13C谱、1H谱、EI-MS谱以及熔点等数据分析后确定该物质结构为甜叶苷R1的苷元.在1-甲基-4-苯基吡啶离子(MPP+)处理的大鼠原代培养中脑多巴胺(DA)能神经元凋亡的PD细胞模型和1-甲基-4-苯基-1,2,3,6-四氢吡啶(MPTP)处理的小鼠PD动物模型上检测甜叶苷R1的苷元是否具有保护多巴胺能神经元的药理作用.结果 甜叶苷R1水解分离得到苷元,苷元纯度为95.8%.甜叶苷Rl在100 μmol·L-1和300 μmol·L-1浓度时对MPP+处理的大鼠原代培养中脑多巴胺能神经元有明显的保护作用.甜叶苷R1在0.75mg·kg-1剂量时能够明显提升MPTP处理的小鼠纹状体DA含量.甜叶苷R1的苷元则没有显示出明显的保护作用.结论 甜叶苷R1,而不是其苷元具有抗PD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肉苁蓉颗粒剂对帕金森病大鼠模型黑质纹状体多巴胺能神经元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6-羟基多巴胺单侧双靶点颅内定向注射法制备帕金森病大鼠模型,3周后据阿朴吗啡诱导的不自主运动,筛选造模成功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假手术组,肉苁蓉颗粒剂低剂量组(1 g·kg-1·d-1)和肉苁蓉颗粒剂高剂量组(3 g·kg-1·d-1),灌胃相应药物共4周。记录阿朴吗啡诱导的大鼠向健侧旋转的圈数;采用免疫组化研究观察黑质内酪氨酸羟化酶(TH)的表达;和免疫印迹法检测(Western-blot)观察纹状体内α-突出核蛋白(α-synuclein)、酪氨酸羟化酶(TH)、多巴胺转运蛋白(DAT)的表达;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HPLC-MS/MS)法检测定大鼠纹状体多巴胺(DA)、3,4-二羟基苯乙酸(DOPAC)、高香草酸(HVA)的含量。结果:用药4周后,肉苁蓉组向健侧旋转的圈数与模型组比较明显减少(P0.05),黑质内TH阳性细胞较模型组明显增多,纹状体内α-synuclein表达下调、TH、DAT表达上调。纹状体DA、DOPAC含量明显升高(P0.05或P0.01)。高剂量组效果优于低剂量组。结论:肉苁蓉颗粒对帕金森病大鼠模型黑质和纹状体的多巴胺能神经元具有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苁蓉总苷对MPTP帕金森病(PD)模型小鼠脑黑质多巴胺能(DA)神经元的保护作用。方法 将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苁蓉总苷高(400 mg/kg)、中(200 mg/kg)、低(100 mg/kg)剂量组,各组在造模前3天灌服相应药物;采用MPTP(30 mg/kg)连续5天腹腔注射制作小鼠慢性PD模型,运用爬竿试验定量组织化学检测小鼠的神经行为,免疫组化法测定小鼠脑纹状体酪氨酸羟化酶(tyrosine hydroxylase,TH)阳性纤维表达以及黑质TH神经元数量的变化。结果 在造模后7天和14天时,与模型组比较,苁蓉总苷高剂量组爬杆时间缩短(P<0.01),苁蓉总苷各剂量组纹状体TH阳性纤维的平均光密度值均明显增高(P<0.01);3个剂量组的苁蓉总苷均能对抗MPTP导致的TH阳性神经元数量减少,但只有高剂量组在两个时间点上与模型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苁蓉总苷能够显著改善PD模型小鼠的神经行为、抑制脑黑质DA神经元的数量减少和纹状体TH表达的降低。  相似文献   

4.
田芯  李霞  黄建军  史源 《中国药学杂志》2010,45(20):1548-1551
 目的 研究何首乌提取物(PME)对百草枯引起的多巴胺神经元损伤的保护作用并探讨其机制。方法 噻唑蓝(MTT)法测定细胞的存活率,尼氏染色观察小鼠多巴胺神经元,紫外吸收测定丙二醛(MDA)和超氧化歧化酶(SOD)含量,HPLC分析主要成分。 结果 何首乌明显改善百草枯引起的PC12细胞、小鼠多巴胺神经元的损伤、降低脑内MDA含量并增强SOD的活力。结论 本研究表明何首乌提取物对百草枯引起的多巴胺神经元的损害有显著的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其抗氧化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5.
宁巧庆  刘爽  李亚晨  李岚  于燕  赵文香  张秀丽 《中草药》2016,47(14):2497-2501
目的探讨原儿茶酸对1-甲基-4-苯基吡啶离子(MPP+)干预后的小鼠胚胎中脑多巴胺能神经元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分离培养孕14 d小鼠胚胎中脑神经元细胞,连续培养7 d,以MPP+体外损伤小鼠胚胎中脑多巴胺能神经元诱导帕金森病(PD)模型,实验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原儿茶酸低(0.05 mmol/L)、中(0.1 mmol/L)、高(0.5 mmol/L)剂量组。采用MTT比色法测定神经元活力,测定细胞内乳酸脱氢酶(LDH)、活性氧物质(ROS)的量,检测线粒体复合物I活性及膜电位。结果原儿茶酸可增强MPP+损伤的中脑多巴胺能神经元活力,减少LDH释放,降低ROS产生,抑制线粒体复合物I活力下降,阻止线粒体膜电位降低。结论原儿茶酸对MPP+诱导的中脑多巴胺能神经元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大补阴丸、牵正散及合方对帕金森病的神经保护的作用。方法:采用腹腔注射1-甲基-4-苯基-1,2,3,6-四氢吡啶(MPTP)建立帕金森病模型。C57BL/6雄性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大补阴丸组、牵正散组和合方组。采用爬杆法测量小鼠行为学改变;于造模14天应用高压液相电化学内标法测定前脑单胺类神经递质含量;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黑质酪氨酸羟化酶阳性神经元数目;透射电镜观察黑质神经元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爬杆实验显示大补阴丸、牵正散及合方能明显改善PD小鼠的行为学(P0.05),减少黒质多巴胺能神经元丢失(P0.01),减轻黑质神经元核膜、线粒体等结构的损伤。但是给药14天后,中药组小鼠相对PD小鼠前脑内的单胺类神经递质水平并没有明显改变。结论:大补阴丸,牵正散及合方对MPTP诱导PD小鼠黒质多巴胺能神经元有一定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川芎茶调散对1-甲基-4-苯基-1,2,3,6-四氢吡啶(MPTP)致小鼠多巴胺(DA)神经元损伤的保护作用,并从抗氧化角度探讨其神经保护作用的可能机制.方法:将3~5月龄的雄性C57/BL小鼠随机分为6组:正常组、川芎茶调散高、中、低(75,50,25 g·kg~(-1)生药量)3个剂量组、模型组.每组8只动物.观察爬杆实验测试行为学改变,HPLC检测小鼠纹状体中DA及其代谢产物含量,免疫组化检测小鼠黑质中TH阳性细胞数,荧光比色检测黑质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结果:高、中、低剂量川芎茶调散对帕金森氏病(PD)小鼠的行为损害均有一定的保护作用(P<0.01);川芎茶凋散高剂量组小鼠纹状体中DA含量及TH阳性神经元数量明显高于模型组(均P<0.05);川芎茶调散中、高剂量组相对于模型组,SOD活力显著增高(P<0.05).结论:川芎茶调散可明显改善MPTP所致的小鼠PD模型的运动障碍,同时能对MPTP引起的DA神经元损伤起到保护作用,川芎茶调散对DA神经元的保护作用可能与其较强的抗氧化能力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建立1-甲基-4-苯基吡啶离子(1-methyl-4-phenylpyridinium,MPP+)诱导的原代培养新生鼠中脑多巴胺能神经细胞凋亡模型,并探讨肉苁蓉对中脑多巴胺能神经细胞的保护作用和机制。方法:采用血清药理学的方法,肉苁蓉含药血清孵育多巴胺能神经细胞,经MPP+处理后,用TUNEL染色、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浓度为200μmol/L的MPP+使多巴胺能神经细胞发生典型的凋亡,流式细胞仪结果显示等效剂量肉苁蓉含药血清(动物灌胃浓度1.6g原药材/kg)培养液组多巴胺神经细胞凋亡率为6.3%,空白模型组的凋亡率为30.2%,光镜下计数每视野凋亡阳性细胞数显示:含等效剂量肉苁蓉含药血清及2倍等效剂量肉苁蓉含药血清培养液组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结论:肉苁蓉含药血清对神经毒素MPP+诱发的多巴胺能神经细胞凋亡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9.
茅莓化学成分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研究茅莓Rubus pardfollus L.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柱色谱和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进行分离纯化,通过理化方法和光谱分析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茅莓的乙醇提取物中分得4个三萜成分和1个二糖成分,分别鉴定为suavissimoside R1(1),niga-ichigoside F1(2),camelliagenin A(3),camelliagenin C(4)和sucrose(5)。结论:化合物3—5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得。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离鉴定覆盆子活性部位的化学成分。方法:利用各种色谱技术进行分离,根据化合物的光谱数据(IR,MS,1H NMR,13C NMR)和物理化学方法鉴定其结构。结果:分离并鉴定了6个化合物,分别为β 谷甾醇(1),十六烷酸(2),棕榈油酸(3),β 谷甾醇棕榈油酸酯(4),蔷薇酸(5),山柰酚(6)。结论:其中棕榈油酸和β 谷甾醇棕榈油酸酯为首次从覆盆子中得到。  相似文献   

11.
毛喉鞘蕊花中半日花烷型二萜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研究毛喉鞘蕊花(Coleus forskoldii Briq.)根中的半日花烷型二萜类成分。方法:乙酸乙酯提取。硅胶柱层析法和SephadexLH一20凝胶柱层析法分离化合物。运用IR、^1H NMR、^13C NMR和2DNMR光谱技术确定化合物结构。结果:分得7个8,13-环氧-14-烯-11-酮半日花烷型二萜,分别为6-乙酰佛司可林(1)、1,6-二乙酰-7-去乙酰佛司可林(2)、1,6-二乙酰-9-去氧佛司可林(3)、异佛司可林(4)、forskolin G(5)、forskolin H(6)和6β-hydroxy-8,13-epoxylabd-14-ene-11-one(7)。结论:化合物1~3为新天然产物,首次对它们的碳氢信号进行准确归属。  相似文献   

12.
Objective To study the chemical constituents from the roots of Rubus parvifolius. Methods The chemical constituents were extracted and purified by silica gel column chromatography. NMR spectra were used for structural identification. Results Phytochemical study on the roots of R. parvifolius led to the isolation of one ceramide(1), two anthraquinones(2 and 3), four triterpenoids(4-7), two flavonoids(8 and 9), one fatty acid ester(10), and two sterols(11 and 12). Conclusion Compound 1 is isolated from the plants of family Rosaceae for the first time, and compounds 2-5 are isolated from genus Rubus for the first time. Though R. parvifolius shares the same major chemical types(triterpenoid, flavonoid, and anthraquinone) with those of R. alceaefolius, a substituent of R. parvifolius, their individual constituents are different. In addition, R. parvifolius contains ceramide(1) with high concentration, while caffeoylquinic acid reported in R. alceaefolius has not been found in R. parvifolius. Furthermore, the results from our phytochemical study are consistent with the DNA phylogenic relationship between R. parvifolius and R. alceaefolius(two separated subgenera), suggesting that the substitution of the former species with the latter one in folk medicine might not be suitable.  相似文献   

13.
覆盆子化学成分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分离鉴定覆盆子活性部位的化学成分.方法 利用各种色谱技术进行分离,根据化合物的光谱数据(IR,MS,1HNMR,13CNMR)和化学方法鉴定其结构.结果 分离并鉴定了4个化合物,分别为邻苯二甲酸丁酯(Ⅰ),对羟基苯甲酸(Ⅱ),没食子酸(Ⅲ),3,7-二羟基-1,5-二氮环辛烷(Ⅳ).结论 化合物Ⅰ、Ⅳ两个化合物为首次从覆盆子中得到.  相似文献   

14.
目的建立较为简便的新生乳鼠海马神经细胞原代培养方法。方法急性分离新生24h内的大鼠乳鼠海马组织,用胰蛋白酶消化与机械吹打相结合的方法分离海马神经细胞,以含10%胎牛血清的培养基种植、无血清饲养液维持饲养,神经微管相关蛋白2(Map-2)鉴定神经元纯度。结果培养8d,神经元胞体清晰,结构完整,神经元纯度最高达到85.71%。结论该法无需严格控制消化时间,也不使用阿糖胞苷纯化细胞,即能够获得生长状态良好、纯度较高的神经元。  相似文献   

15.
目的建立一种大鼠尾核神经元的原代培养方法,并对其进行形态学观察和免疫组织化学鉴定。方法自新生24 h内的乳鼠大脑中钝性取出尾核,胰酶消化后采用含有B27的Neurobasal A培养液进行体外原代培养。采用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免疫组织化学法对神经元进行鉴定,应用酪氨酸羟化酶(TH)免疫组织化学法对多巴胺(DA)能神经元进行鉴定。结果①从新生鼠分离的尾核神经元在本实验条件下生长良好。原代培养7~11 d的尾核神经细胞在形态上趋向成熟。②NSE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所培养细胞90%以上为神经元细胞。③TH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表明培养的神经细胞多数呈多巴胺免疫反应阳性,为多巴胺能神经细胞。结论新生鼠的尾核神经元可进行体外原代培养,其中存在大量的多巴胺能神经元。它为研究神经变性疾病的发病及干预机制提供了体外细胞模型。  相似文献   

16.
目的:从药用植物莪术地下器官分离内生真菌,并进行初步鉴定.方法:采用马铃薯葡萄糖培养基(PDA)为分离培养基,查氏培养基和促孢培养基为真菌鉴定培养基,经形态观察进行鉴定.结果:从莪术根、根茎和块根中获得24株内生真菌,分属8个属;且莪术不同部位内生真菌的数量、种类及分布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