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伤寒论》与“坏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论述三个问题。一个坏病的概念。坏病一般认为是因医生误治而致的变证,实际内涵还应包括各种疑似难辨难治的病证。二是《伤寒论》关于坏病的辨治原则及其具体例证,并通过对这些具有例证的分析探讨,揭示辨证方法。这是《伤寒论》中最有价值的部分,也是《伤寒论》理论的精髓所在。三是辨治坏病的方法和规律。因其能有效地指导疑难病的辨治,因而最有临床意义,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对《伤寒论》中有关睡眠障碍的条文加以分析,将失眠与嗜睡按病机分作几个证型,虽然《伤寒论》所涉及的失眠和嗜睡,是外感热病过程中以及误治之后所出现的证候,但它不仅为现代外感热病兼有睡眠障碍的诊治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其中有些方药还成为脏腑功能失常引起的失眠的经典方药,因此发掘经方论治睡眠障碍的特点,为临床诊治此类疾病提供了新的辨治思路及有效方药,同时这也是《伤寒论》对祖国睡眠医学的贡献。  相似文献   

3.
为探讨《伤寒论》中白虎汤证与桂枝汤证的临床运用与区别。笔者采用原文训诂的方法比较证候与脉象的异同.宋版《伤寒论》的第25条(下称25条)前半部分的治法。认为不应该使用桂枝汤的依据有3条,应该使用白虎汤的依据也有3条;《伤寒论》25条前半部分的治疗,应该用自虎汤。  相似文献   

4.
1 本证、兼证、变证之概念。《伤寒论》原著并无本证、兼证、变证之称,而是后世伤寒之家在六经提纲又设的一种辨证分类方法。如《伤寒来溯集》日:太阳本病脉浮仲景以其或然或否,不可拘定,诊者……必须理会此等兼证:《伤寒指掌》日:在抵今之伤寒无不兼证而病……其各兼并之证列于六经正病之下……;《伤寒贯珠集》则以三证分治则本证用“正治法”,兼证用权变法,变证用救逆法。近年来,此分类方法得到普遍应用,并对三证之概念作了比较详细论述,如《伤寒论选续》、《中国原著选读》、《伤寒论诠解》等总括其意单纯一经病谓之本证在某经病基础上又出现了一些本来不是此经病所应有的一般症状称兼证(包括并病合病);由伤寒病失治误治而引起的内科杂病中叫变证。  相似文献   

5.
太阳病,中风褒虚证以桂枝汤主治,伤寒表实证以麻黄汤主治,这是一定的法则。但有营卫不和而复为表邪郁闭,其病性介于表实与表虚之间的证候在临床中随时可见,这种证候,既不宜单用麻黄汤法治疗,又不宜单用桂枝汤法治疗,《伤寒论》对此提出了桂枝麻黄各半汤证与桂枝二麻黄一汤证的范  相似文献   

6.
2、对厥阴病提纲的认识 326条:“厥阴之为病……”历来大多数注家均认为是厥阴病的提纲,因为它是用具体的证候来说明厥阴病的证候性质属于寒热错杂,虚实互见。从《伤寒论》六经提纲来看,所谓提纲,是概括主要的证候、病机和证候性质的。提纲不可能无所不包地把本经所有的症状均排列出来。如太阳病的提纲是第1条:“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是以表证表脉来明确其证候性质。185条:“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则仅仅从病机、证候性质加以提示,阳明之为病是里热实证,既不写症状,也不写脉象,也不提燥热便秘,在后面才陆续分条加以叙述和说明。甚简略概括则较厥阴病提纲更甚,不能否认185条为阳明病的提纲,更不  相似文献   

7.
韩方医学包括中国在内,韩国,日本,还有其他别的地区也多应用着。韩国,中国,日本以针灸和药物治疗为主,其他地区针灸的应用程度要比药物高。但是人为针灸应用度高的地区,现在封药物的关心程度也在逐渐增加。因此在此想论述一下四象,在韩国根据四象体质医学针对体质应用的证治处方。首先是四象体质医学是以儒学为根据,以人为中心的伦理应用于社会现状,以性情的四象类型的气势的升与降为依据设立了体系。第二,封四象人(太阴人太阳人少阳人少阴人)证候的认识是从体质本身反映出的生理性证候(完实无病)与病理性的证候(大病,重病,险病),即从生理与病理方面加以区别的。第三,四象体质辩证的重点是从体形气象,性质才干,容貌邪气,病症药理等总体上判断,根据各类体质病症运用四象体质处方,如果在四象体质辩证的观点下应用证治处方则会更迅速的作出正确的诊断,应用更多的处方从而取得更好的治疗。  相似文献   

8.
《伤寒论》将复杂的外感热病系统地归纳为以六经为纲,脉证并治的辨证施治方法,既源于《内经》,又发展了《内经》。其中重视问诊,突出以证候归类的鉴别诊断法,为临床医学开辟了广阔的思路和方法。现就《伤寒论》中一些症候鉴别的要点应用于中西医结合方面,试作如下探讨。一辨寒热《伤寒论》所讨论对象为外感热病,寒热是六经病证共有的症状。对寒热之有无或相兼  相似文献   

9.
从痞满谈“合病”“并病”之证的辨治意义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新版《中医诊断学》:“病是对疾病全过程的特点与规律所作的概括,证是对疾病当前阶段的病位、病性等所作的结论”[1]。虽然证候是疾病一定阶段的证候,但临床患病大多不是单一的,常在一个病人身上同时存在多种疾病,证候每每成为多种疾病“合病”、“并病”的综合体。在这种情况下,  相似文献   

10.
当归四逆汤的临床应用4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当归四逆汤出自《伤寒论》,《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第十二》曰"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伤寒论?辨不可下病脉主并治第二十》曰:"下利脉大者,虚也,以强下之故也。设脉浮革,因欠肠鸣者,属当归四逆汤。"方由桂枝汤去生姜,倍大枣加细辛、当归、木通而成。方中当归苦辛甘温,补血和血,与芍药合而补血虚;桂枝辛甘而温,温经散寒,与细辛合而除内外之寒;甘草、大枣益气健脾,补血通阳;更以木通引诸药入血脉而温经通络,共奏温经散寒,养血通脉之功。  相似文献   

11.
《伤寒论》、《金匮要略》两书中涉及咳喘等肺系症状的条文163条。《伤寒论》重要集中在太阳病脉证并治篇,《金匮要略》包括:咳嗽上气、支饮、肺萎、肺痈、肺胀。  相似文献   

12.
作者认为中医学的特点应是整体观念与辨病辩证论治,即是在辨病基础上的辨论论治。其理由有7:1、辨病辩证论治是《伤寒杂病论》的本意;2辨病辩证论治源于《内经》;3、辨病与辩证是《诸病源侯论》探索病源和归纳证侯的方法;4、温病学运用和发展了辨病辩证论治;5、辨病辩证论治是临床实践的需要;6、辨病辩证论治能促进中医对病的认识;7、辨病辩证论治有助于中西医结合。  相似文献   

13.
小柴胡汤治疗皮肤病的临床新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抓主证、确立柴胡证 小柴胡汤是<伤寒论>少阳证主方,<伤寒论>中第101条日:"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俱"."汪苓友日:"柴胡证者,谓邪入少阳,在半表半里之间也.但见一证,谓或口苦,或咽干,目眩,或耳聋无闻,或肋下硬满,或呕不能食,往来寒热等".皮肤病虽有外在皮疹,重视局部辨证.然内治之基础与内科相同.见到"柴胡证"即可用小柴胡汤,并结合局部辨证加减用药.  相似文献   

14.
桂枝汤是张仲景在《伤寒论》中提出的药方,该方被喻为仲景群方之冠。在《伤寒论》中共有70个桂枝汤随证加减药方,约占全书总方的63%。实践证明,桂枝汤在多个临床领域使用都具有良好的疗效。本文对于桂枝汤的现代应用进行了简要的分析,根据现代药理学研究,桂枝汤具有良好的解热、抗炎、镇静、调节免疫、双向调节等作用。  相似文献   

15.
从太少二阳并病的表证发热待查应用柴胡桂枝汤法,看伤寒论的辨证论治精神。一、文献复习:《伤寒论》原文: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肢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治。柴胡桂枝汤方:柴胡黄芩人参桂枝芍药生姜半夏甘草大枣。《证治准绳》:柴胡桂枝汤,治疟身热汗少者。《伤寒纲要》:用于感冒头疼,寒热阵作,有汗不解,肢(?)神疲,胸痞胃呆等症的患者有良效。《类聚方广义》:发汗期已失,胸胁满而呕,头疼身痛,往来寒热,  相似文献   

16.
中医辨证的过程是以中医理论为基础,根据临床的证候表现,推断出证型的过程。辨证中证候与证是局部与整体的关系,性质上是分形。信息量是反映分形关系也就是局部与整体相似程度的一个重要参数,也具有自相似性。运用信息评价分析的方法计算154例中风病人证候的诊断贡献率,在此基础上,根据参数建立一个自变量-证候(x)和应变量-证(y)的数学模型,为今后辨证的现代化、计量化、智能化提供了方法。  相似文献   

17.
四逆散出自张仲景《伤寒论》少阴篇。升降散源于明代张鹤腾的《伤暑全书》,为治暑良方,后经杨栗山在《伤寒瘟疫条辨》中阐发而发扬光大,成为治温名方。两者都是经典方,临床应用广泛,无论外感、内伤都可辨证应用。本文试从方剂的来源、理论依据、方解、病机、病位、临床应用等比较两方的异同。  相似文献   

18.
《伤寒论》第二十八条:"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历来争议颇多,至今未得解决,分歧的根本原因是病机不明。本文主要从病机组方入手,结合临床病例对其加以论述。阐明水湿困脾,亦可导致太阳经气不利,提示临床辩证应当联系看待。  相似文献   

19.
通过总结《温疫论》的学术思想分析寒湿疫的治疗原则与方法 ,并从《温疫论》的角度系统论述“寒湿疫”的证候特点、病机特点和传变规律,探讨其理论在治疗“寒湿疫”中的应用体会。  相似文献   

20.
《伤寒论》太阳蓄水证之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太阳蓄水证是《伤寒论》太阳病变证的重要内容之一,历代医家对其病机、病位、病性争议颇多,但大多认为是太阳之邪,随经入腑,以致热与水互结于膀胱所致的太阳腑(膀胱)证。太阳之邪如何循经入腑?又如何使热与水互结于膀胱?很难理解,且《伤寒论》中并无“膀胱蓄水”一说。因此对此类问题进行深入的剖析,可进一步揭示《伤寒论》太阳蓄水证的内在机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