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郭彩云 《右江医学》2001,29(5):438-438
脑梗死急性期对血压和颅压的控制极为重要 ,若措施得当 ,可大大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笔者结合临床工作经验总结体会如下 :血压的调整   1.低血压 急性脑梗死低血压很少见 ,但后果严重 ,若发现应迅速查明原因。其最常见原因是血容量减少 ,可迅速补充血容量或应用升压药物使心输出量恢复到最佳状态。2 .高血压 多数脑梗死急性期血压较高 ,原因有 :①原有高血压 ;②体内儿茶酚胺类分泌应激性增多 ;③颅内压升高后维持脑灌注压的一种代偿性反应 ;④脑缺氧时的代偿反应 ;⑤疼痛刺激 ,情绪紧张 ,环境噪杂等所致 ;⑥膀胱的过度充盈使血压反射性…  相似文献   

2.
心房利钠多肽(ANP)、血管紧张素Ⅱ(AⅡ)是两种与血管活性、血压及体液平衡调节等有关的神经多肽。作者采用放免分析(RIA)方法,同步监测106例急性脑血管病(ACVD)血浆、脑脊液(CSF)中的ANP与AⅡ活性变化,二者于病程7d内均呈不同程度明显增高。提示ANP、AⅡ活性变化确与ACVD急性脑血循环障碍病理机制有其内在联系(以上另文详述)。本文仅对ACVD血压、颅压与ANP、AⅡ相关问题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脑梗死急性期血压调控对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系统回顾21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将其分为合理血压调控组(治疗组)与传统降压组(对照组)。记录患者入院时及第1d,7d晨起血压,记录住院时及第14d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结果脑梗死急性期血压呈自然下降规律,第7d与第1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住院14d时对照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与治疗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合理调控急性脑梗死患者血压,能明显提高神经功能恢复,降低致残率。  相似文献   

4.
1997年7月至2000年4月,我院采用侧脑室引流处理急性高颅压病人24例,达到了预期目的,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观察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前的血压及用药情况,探讨患者在预防急性脑梗死发生时较好血压范围。方法:观察组48例,男28例,女20例,年龄54岁~81岁,平均年龄(66.51±12.54)岁,病程4.2a~12.5a,平均病程(7.91±4.24)a;对照组52例,男33例,女19例,年龄49岁~82岁,平均年龄(64.52±15.70)岁,病程3.8a~12.9a,平均病程(8.11±4.04)a。两组基础治疗为口服北京降压0号,1片/d,部分患者治疗加服了倍他乐克25mg/d或卡托普利25mg/d,疗程均超过2a。结果:二组在发病时血压不同,观察组(108±6)/(65±6)mmHg,对照组(118±7)/(70±5)mmHg,两组的收缩压差异有显著性(P<0.05),发病率分别为66.67%和40.38%,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高血压治疗的同时应注意收缩压的变化调整用药,避免因收缩压的降低造成脑灌注压的不足,从而诱发脑梗死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血压水平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袁建忠  朱汉泉 《中国医刊》2000,35(11):23-24
脑卒中与高血压病关系密切 ,而急性脑卒中时往往伴随着血压升高。我们通过回顾性分析 ,研究了4 2 1例合并高血压的重症急性脑梗死病人 ,观察应用尼群地平、心痛定、卡托普利和不用特殊降压药几种不同处理方法 ,对病人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的影响。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 1 病例选择  选自 1 992年 1月至 1 999年 7月间在我院住院的急性脑梗死病人 ,并满足下列条件 :①发病 2 4小时内住院 ,住院时间超过半月。②肢体瘫痪较重 ,肌力 0 -Ⅲ级。③前两天之内血压至少三次超过 1 60 / 1 0 0mmHg ,但未超过 2 2 0 / 1 1 0mmHg。④有颅脑…  相似文献   

7.
1病例摘要 患者,男性,71岁,主因头痛头晕半个月、左侧肢体无力1d于2010-04-01入院。患者缘于半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头痛,以后枕部为著,伴有头晕,严重时视物模糊,无视物旋转,无恶心呕吐,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压水平与神经功能的关系。方法选取2016年7月至2018年12月柘城中医院收治的70例ACI患者,根据患者有无合并神经功能恶化分为对照组(未合并神经功能恶化,n=57)和观察组(合并神经功能恶化,n=13)。统计神经功能恶化发生的诱因。入院3 d检测患者的舒张压(DBP)和收缩压(SBP),记录最大DBP(DBP_(max))、平均DBP(DBP_(mean))、最小DBP(DBP_(min))、最大SBP(SBP_(max))、平均SBP(SBP_(mean))、最小SBP(SBP_(min))。结果 70例ACI患者中,合并神经功能恶化的占18.57%(13/70),诱因为脑卒中进展、出血性转化、脑卒中复发,分别占69.23%(9/13)、15.38%(2/13)、15.38%(2/13)。观察组DBP_(max)、SBP_(max)、SBP_(mean)水平均高于对照组,DBP_(min)和SBP_(min)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DBP_(mean)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CI患者神经功能恶化与血压水平有关。有效控制血压水平,有利于预防神经功能恶化,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9.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压变化及与预后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0.
脑梗死急性期血压干预对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压干预对急性脑梗死神经功能缺损恢复的影响。方法:将94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降压干预治疗组和非干预组,在发病后48h内给予治疗并观察两组患者的血压变化、神经功能评分及神经功能缺损加重病例数。结果:两组患者血压在人院24h内下降幅度最大,以干预组明显,非干预组患者人院第5天血压趋于稳定状态。6个月后干预组患者神经功能恢复差,与非干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l3,P〈0.05),且2周时神经功能缺损加重病例数明显增多。结论:脑梗死急性期降压治疗可增加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恶化的风险。  相似文献   

11.
陈应柱  刘刚  杨璞  杨德刚  黄金忠  刘筱洁  朱艳 《实用全科医学》2010,8(10):1245-1245,1286
目的了解急性脑梗死(ACI)患者牛津郡社区卒中计划(OCSP)分型的构成特点及其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对208例ACI患者进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所卒中量表(NIHSS)评分,并按照OCSP标准分为4大亚型,分析不同亚型与NIHSS评分的关系。结果本组OCSP各亚型构成比:完全前循环型13.46%、部分前循环型30.29%、后循环型19.71%、腔隙性梗死型36.54%;OCSP四个亚型中,完全前循环型NIHSS评分最高、预后最差;其次为后循环型和部分前循环型,腔隙性梗死型NIHSS评分最低。与腔隙性梗死型比较,完全前循环型和后循环亚型NIHS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ACI患者NIHSS评分随OCSP不同亚型而变化,OCSP分型可作为ACI患者预后评估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2.
不同类型急性脑卒中血压变化的动态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急性脑卒中患者血压的变化规律。方法 96例急性脑卒中患者,其中42例发生脑出血;54例发生脑梗塞:以同期65例Ⅰ期高血压对照,全部患者均作1—3天的24小时动态血压测定:并于第二天始每隔12小时记录1次,连续记录7天,至第14天再记录1次:结果 脑出血组与脑梗塞组24小时及夜间平均收缩压和舒张压均较对照组升高,有显著差异(P<0.05)。但脑出血组较脑梗塞组更明显,二组有显著差异(P<0.05)。上午平均舒张压和下午平均收缩压脑出血组高于脑梗塞组,差异显著(P<0.05)。血压下降率在脑出血组与脑梗塞组亦有明显差异(P<0.05):而高血压患者发生脑梗塞组、脑出血的危险性分别是非高血压患者的3—4倍:急性脑卒中后84%患者血压迅速升高,于12小时达到高峰,4天内逐渐下降至低水平。结论血压的昼夜波动变化特点与发生脑卒中的类型有密切关系。急性脑卒中后血压的变化呈先升后降的自然规律。高血压患者急性脑卒中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非高血压患者。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老年病人血糖、血脂异常对脑梗死复发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资料完整的我院85例脑梗死患者按血糖、血脂值正常与否分为两组。血糖、血脂值增高者为研究组(43例),正常者为对照组(42例)。对两组患者的血糖、血脂变化对脑梗死复发率,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影响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1)脑梗死复发后两组患者的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总胆固醇、甘油三脂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2)8年间脑梗死复发率研究组为60.47%,对照组为28.57%,两组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3)脑梗死复发时及随访结束时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均值间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两组的存活率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血糖、血脂值增高对脑梗死复发率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有影响,控制血糖、血脂对减少脑梗死复发率具有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早期综合康复治疗结合针灸、高压氧治疗对急性脑梗死的临床观察。方法将24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120例。两组给神经内科常规治疗,治疗组行综合康复、针灸、高压氧;对照组仅给针灸、高压氧。治疗前及治疗30d后,运用Fugl-Meyer量表(FMA)和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标准评价两组疗效。结果早期康复组有效110例,有效率达92.60%,而对照组有效92例,有效率为76.67%。两组患者临床疗效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1个月后,两组神经功能、FMA与MBI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早期综合康复结合针灸、高压氧对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15.
张秀英 《实用医技杂志》2007,14(18):2460-2461
血液流变学、血脂及血糖测定在脑梗死患者中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收集73例并与健康者对照,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阿托伐他汀抑制急性脑梗死患者炎症反应与增强血管修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VEGF、IL-1β和TNF-α的影响,探讨阿托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脑保护作用机制。方法实验分为对照组和阿托伐他汀治疗组(低剂量组、高剂量组)。对照组和阿托伐他汀治疗组基础用药相同,阿托伐他汀治疗组选取治疗后2天、3天、5天、7天、10天、14天作为观察点。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eurological deficiency score, NDS)和日常生活能力评分(activity daily living, ADL)评定临床治疗效果,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急性脑梗死患者VEGF、IL-1β和TNF-α血清水平。结果经过阿托伐他汀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NDS和ADL评分显著增高(P〈0.05)。经过阿托伐他汀治疗后IL-1β和TNF-α血清水平均有不同程度下降,经过阿托伐他汀治疗后VEGF活性均有不同程度升高,低剂量组治疗1周后有明显变化(P〈0.05),高剂量组治疗3天后明显变化 (P〈0.01)。结论阿托伐他汀能降低急性脑梗死血清IL-1β和TNF-α水平、增强VEGF活性,阿托伐他汀可以通过抑制急性脑梗死炎症反应和增强血管修复发挥脑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抗心磷脂抗体(antieardiolipin antibodies,ACA)与急性脑梗死(acute cerebral infarct,ACI)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为临床早期预防性干预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69例ACI患者ACA的阳性率,并与对照组42例的检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ACI组患者ACA阳性率24.64%,对照组ACA阳性率4.76%,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CI组患者年龄≤50岁的ACA阳性率36.11%,年龄〉50岁的ACA阳性率12.12%,ACI组患者ACA阳性率与年龄≤50岁脑梗死患者关系密切(P〈0.05);而ACI组患者ACA的阳性率在性别差异上无统计学意义(P〉0.05);ACI组患者多灶性脑梗死ACA阳性率42.86%,单灶性脑梗死ACA阳性率16.67%,ACA阳性率与脑梗死病灶数量呈正相关,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CA是ACI,尤其是中、青年ACI的重要危险因素,且以多灶性脑梗死多见,临床上应重视对ACA阳性患者的积极防治。  相似文献   

18.
对32例出血性梗塞研究分析,发现常出现于脑栓塞及大面积脑血栓病人。以治疗中病情突然加重或持久症状不改善为特征,动态CT检查对本病的诊断及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报道了115例高血压病合并脑梗塞患者.显示高血压的病程、分期和病人年龄均与脑梗塞的数目、面积有关.入院时和入院1周前(自病人入院时之1周)与脑梗塞数目和面积呈显著相关.其中有和无症状性脑梗塞数目、面积各自相互间差别显著.并以基底节区梗塞数目最多,占42.7%(123/288个),其次为侧脑、额叶.尽管脑梗塞与患者入院1周前平均动脉压最高值有关,但入院时其平均动脉压最低,过去一般水平时也未发生脑梗塞.因此提示血压过高可能以后有发生脑梗塞的趋势.但过度降低或治疗不当则有促发脑梗塞的可能.  相似文献   

20.
姜兴千  闵连秋 《医学综述》2008,14(13):2003-2005
脑梗死急性期患者血压的变化十分常见,对血压的处理原则存在诸多争议。通过阅读国内外近年来的相关文献资料,探讨脑梗死急性期血压的变化与临床预后的关系,发现脑梗死患者急性期血压独立影响预后,入院7d内血压处理应谨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