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随着每年使用起搏器和植入式心脏复律除颤器的患者数目不断的增长.这些仪器引起的感染也越来越普遍。超过6%的使用起搏器或植入式除颤器的患者出现了感染.且感染率增长加快的速度超过了植入率。这些感染中,有些是轻微的,但也有些是严重的。  相似文献   

2.
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mplantable cardioverter-defibrillator,ICD)对由于室性心律失常引起的心脏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SCD)疗效已经得到充分肯定.但是ICD在临床上有时出现和永久性人工心脏起搏器共存,并发生相互影响现象,严重的可能导致ICD对心室颤动(室颤)感知低下,从而威胁生命.我院心内科从2000年4月至2004年4月间共为5例原有永久性人工心脏起搏器患者植入ICD.现将初步处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心脏杂志》2016,28(6):723-726
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是预防心脏性猝死的最重要的手段。ICD的无痛性治疗又称抗心动过速起搏(ATP)治疗,是ICD终止室速的最重要治疗方法。如何在保证患者安全的前提下减少ICD放电.特别是减少不恰当放电,更好地应用ICD技术为患者服务,深入了解和掌握无痛性ATP治疗十分重要。本文就ICD无痛ATP治疗相关内容及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潘文麒  吴立群 《心电与循环》2021,(2):116-121,155
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脏疾病的严重表现或晚期阶段,具有较高的猝死发生率,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CD)在心脏性猝死(SCD)的一级、二级预防治疗中所带来的生存获益是肯定的.本文旨在阐述ICD在心力衰竭患者中SCD预防的临床试验及指南推荐适应证.  相似文献   

5.
<正>患者男性,51岁,7小时前于睡眠时出现胸闷,持续不缓解,有濒死感,伴气喘、恶心,无胸痛,无头晕,无眼前黑矇、意识丧失。就诊于当地医院,院内突发意识丧失,心电监护示:心室颤动,立即给予心肺复苏、200J双向波电除颤3次,恢复窦性心律,神志转清。急诊行冠状动脉造影术,冠状动脉未见明显狭窄及闭塞,为求进一步诊治,转入我院治疗。患者既往体健,否认有家族遗传性心脏病史及直系亲属猝死病史。辅助检查:血常规、凝血、离子、甲状腺功能、血糖、肾功、肌钙蛋白、BNP未见异常。丙氨酸氨基转移酶67.3U/L (正常范围9~50U/L),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43.9U/L (正常范围14~40U/L),心脏超声、颅脑CT未见异常。我院急诊心电图(图1):窦性心律,提示间壁心外膜下心肌损伤可能。  相似文献   

6.
磁共振成像检查(MRI)在临床上应用愈来愈广泛。但起搏器及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因其本身固有的铁磁性元件及潜在的电磁干扰,目前仍被普遍认为是MRI的绝对禁忌证。然而,近年来的相关研究显示起搏器及ICD患者行MRI可能安全甚或相容。现对这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的植入技术和随访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的植入技术 我国于1992年开始在临床使用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因为是开胸手术,创伤大,比较复杂,5年中仅约10例患者使用此技术。近年来由于经静脉单导线植入技术的开展,创伤小,手术简化,采用ICD治疗的病人逐渐增  相似文献   

8.
临终患者停用ICD关掉,可以让患者免受疼痛和折磨。2011年3月《健康通讯》的头版文章介绍了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简称ICD)。当心脏跳动太快或不规则时,这种装置可以除去心脏颤动,使其恢复正常心律。ICD约微型手机大  相似文献   

9.
每年需要安装起搏器或植入式心律转变除颤器(ICD)的人数正在爆炸性增长,已经引起了对另一个过程的关注即:除去折断或损坏的导联线。这些导联即是用来连接装置的电线,这些装置通常是在锁骨下植人心脏。起搏器的导联传递微小细致的定时的电激动使得心脏按照预定频率跳动。植入式心律转变除颤器的导联传递更大的电激动使心脏除去颤动而防止潜在的致死心律。导联线有时候会失效或破裂,当这种情况发生时,它们必须被除去。  相似文献   

10.
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治疗的适应证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致命性室性心律失常(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是心脏性猝死(SCD)的主要原因,美国每年约40万人死于此症。一系列多中心临床试验证明ICD是优于药物的有效治疗方法,明显降低SCD发生率。美国每年上万人安装ICD,其数量呈直线上升趋势。我国由于经济条件和认识水平普及的限制,采用ICD治疗的患者甚少,但近年来逐渐增多,1年约100例患者安装ICD。为提高医生和患者对应用ICD的认识及使用规范化,两个学会的ICD专家组于2001年11月在北京召开研讨会,就ICD适应证、多中心试验结果、植入技术、心动过速的识别和治疗、并发症、随诊等专题,结合我国实际情况,进入了深入和认真的讨论,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适应证在我国的具体实施状况。方法研究分析全国31家医院2005年1月至2006年12月植入ICD患者的适应证。结果共入选142例植入ICD的猝死高危患者。其中符合2002年ACC/AHA/NASPE指南的ICD植入Ⅰ类适应证(二级预防)121例(85.2%),符合一级预防Ⅱa类适应证仅15例(10.6%)。结论现阶段我国的ICD植入适应证仍侧重于猝死的二级预防,而一级预防适应证患者的ICD治疗有待加强。  相似文献   

12.
心脏性猝死严重威胁心脏病患者的生命 ,其最常见直接原因为 VT和 VF。ICD是预防心脏性猝死的最有效的治疗方法。 1 980年 2月在美国霍普金氏医院 (Johns Hopkins Hospital)安装了第一台自动除颤器 ,到目前为止 ,世界上十万例患者安装了除颤器 ,挽救了数以万计患者的生命。在近六年内 ,这种治疗方法已成为标准治疗方法。越来越多的患者 ,尤其心脏骤停幸存者非常愿意接受这种治疗。仅 1 993年一年 ,美国接受 ICD植入的患者已达 1万例 ,1 995年已达 3万例。我国从 1 991年开始将 ICD应用于临床 ,迄今约有 30例患者安装了 ICD。我院1 99…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比较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在心脏性猝死一级及二级预防中的治疗作用。方法对2005年1月至2009年6月符合ICD一级预防及二级预防标准并在我院植入ICD的患者进行随访。ICD的诊断设置室性心动过速(VT)、快速室性心动过速(FVT)及心室颤动(VF)3个工作区,治疗设置抗心动过速起搏(ATP)、低能量同步转复(CV)和高能量除颤(DF)。术后每3—6个月随访1次,利用程控仪获取ICD储存资料,了解患者心律失常发作情况以及ICD的诊断和治疗情况。结果共随访了40例患者,一级预防及二级预防各20例,平均随访时间一级预防组(12.2±7.6)个月,二级预防组(14.6±9.6)个月。随访过程中共13例患者发生了VF事件,其中一级预防组4例,二级预防组9例,21例患者发生了VT事件,其中一级预防组9例,二级预防组12例,统计学分析显示两组患者间VF及VT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VT发生频率(VTfrenquency)在一级预防组为4.465次/月,二级预防组为26.16次/月(P〈0.001)。VT发作时间(VTduration)在一级预防组为(25.6±15.6)s,二级预防组为(78.1±58.7)s(P〈0.001)。一级预防组中9例患者ICD记录有持久性VT事件,其中由ATP终止6例,CV终止3例。4例患者有VF事件,均DF成功,二级预防组中12例患者ICD记录有持久性VT事件,其中由ATP终止7例,CV终止5例。9例患者有VF事件,均DF成功。结论二级预防的患者室性心律失常发作频率及发作时间均明显高于一级预防的患者,但因样本量较小,两组患者间因VT或VF接受ICD治疗的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脏性猝死的一级预防作用。方法12例缺血性或非缺血性:心肌病患者,男性11例,女性1例,平均年龄59.4岁。心功能Ⅱ~Ⅲ级(NYHA分级),左心率射血分数0.23~0.36,常规进行标准抗心力衰竭治疗。患者均行ICD植入,并进行ICD参数的设置。术后1、3、6个月,以后每6个月随访1次,观察病人的临床症状,随访时通过体外程控仪调出ICD储存的资料进行分析,了解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ICD的工作情况。结果术中及随访期间无死亡及心力衰竭加重,尢手术并发症。全部病例随访了3~30个月,其中2例患者发生心室颤动(室颤),除颤成功,3例患者发生室性心动过速,ATP转复成功,1例患者因心房颤动快速心室率发生误放电,通过药物控制心室率及调整ICD参数,未再发生误放电。结论12例心力衰竭患者中在随访期内(3~30个月)5例(42%)发生了室颤或室性心动过速,均经ICD成功复律。因此,ICD能有效预防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脏性猝死。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通过对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适应证患者及主管医生的问卷调查探讨国内ICD植入率过低的原因。方法选取2007年6月至2008年1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住院病人中符合ICD适应证的患者及其主管医师进行问卷调查。结果(1)共有122例ICD适应证患者参与调查。其中一级预防适应证占73.0%,为二级预防(27.0%)的2.7倍。(2)无论是一级预防还是二级预防,其基础心脏疾病均以非缺血性心脏病占首位。(3)二级预防患者植入ICD/CRT—D的比例为42.4%,而一级预防的比例仅为2.2%(P〈0.001)。(4)年龄与文化程度对于患者是否接受ICD治疗无影响。(5)在对自身病情、心脏性猝死(SCD)的认知以及对于ICD的了解和接受程度等方面,二级预防患者均明显优于一级预防患者(P〈0.001)。(6)决定患者是否接受ICD治疗的最主要影响因素是医生的建议。不接受ICD治疗的首位原因是认为自己的病情不需要而非经济因素。(7)绝大多数一级预防患者的主管医师认为患者并不需要植入ICD(93.3%),其比例明显高于二级预防21.1%(P〈0.001)。结论目前临床上ICD作为SCD预防的实际应用远远低于其指征范围,尤其是一级预防。医患对心脏性猝死及ICD的认识不够是导致ICD植入率过低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脏性猝死一级预防中的治疗作用。方法对2005年1月至2008年12月符合ICD一级预防标准并植入ICD的患者进行随访。ICD的诊断设置室性心动过速(VT)、心室颤动(VF)两个工作区,治疗设置抗-tk,动过速起搏(ATP)、低能量同步转复(CV)和高能量除颤(DF)。术后患者常规给予抗心律失常药物。每3~6个月随访1次,利用程控仪获取ICD储存资料,了解患者心律失常发作情况以及ICD的诊断和治疗是否准确,及时调整相关参数并处理ICD故障。结果共随访了22例患者,平均随访(12.8±8.6)个月。共有10例患者记录到ICD治疗事件。10例患者ICD记录到持续性VT事件,其中由ATP终止6例,CV终止4例。4例患者有VF事件,均1次DF成功。2例ICD将快速心室率心房颤动(AF)识别为VF并进行放电治疗并转复房颤。结论ICD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脏性猝死一级预防中的治疗效果是肯定的,ICD联合抗心律失常药物能有效治疗恶性室性心律失常,预防心脏性猝死。  相似文献   

19.
心脏性猝死(SCD)是由各种心脏因素引起的意外死亡,通常发生在症状出现后1 h内。冠心病和急性心肌梗死是SCD的主要病因。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是预防SCD最有效的措施,有效提高了心肌梗死后SCD高危患者的生存率,成为SCD一级预防的标准治疗方法。近年来,在临床上的应用有了新进展。现综述SCD的流行病学、心肌梗死后SCD的发生机制和心律转复除颤器在心肌梗死后SCD中的应用进展。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了解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植入数量与心脏性猝死(SCD)一级与二级预防患者临床资料特征,为ICD患者筛选提供实践依据.方法 连续入选2006年1月至2011年12月于我院行ICD或心脏再同步治疗除颤器(CRT-D)植入术的患者,收集患者术前资料与患者植入ICD类型,分析历年ICD植入数量与一级、二级预防患者资料的特征与差异.结果 入选214例患者,一级预防108例,二级预防106例.ICD植入数量与一级预防患者比例逐年增加.与二级预防患者相比,一级预防患者术前心功能(NYHA分级)更差(P<0.01),术前左心室射血分数更低[(0.34±0.01)对(0.50±0.16),P<0.01],QRS时限更长[(135.83±35.08)ms对(111.68±34.15)ms,P<0.01],log (NT-proBNP)水平更高[(3.32±0.62)pg/ml对(2.83±0.83) pg/ml,P<0.01],肾小球滤过率更低[(75.15±24.23) ml/min对(90.25±70.30) ml/min,P=0.037];一级预防患者冠状动脉疾病与扩张型心肌病占90%,与二级预防患者疾病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内冠状动脉疾病比例均较低(13.1%与22.6%);二级预防患者主要植入单腔ICD(84.0%),而一级预防患者植入CRT-D比例最高(74.1%),组间植入ICD类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ICD植入数量与一级预防患者比例逐年增加,一级预防患者的识别与植入工作有待改进,特别是心肌梗死后左心室功能不良患者与未符合心脏再同步治疗适应证的慢性心功能不良患者的识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