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导管射频消融(RFCA)室上速(PSVT)时心肌复极离散度的变化。方法:记录80例射频及射频成功后的12导联同步体表心电图,测定QTd、JTd间期。结果:室上速射频前、后的QTd、JTd无显差异(P>0.05)。结论:射频消融对PSVT患的心肌复极离散度的变化无影响。  相似文献   

2.
室上性心动过速射频消融前后QTc,JTc离散度的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献报道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PSVT)接受射频电流消融 (RFCA) ,不论使用多大能量 ,术后心肌酶变化的峰值均有不同程度升高 ,提示 RFCA对心肌组织有一定损伤。但此种损伤是否会引起心脏电生理的异常改变 ,研究较少。分析我院 1 0 9例PSVT患者射频消融治疗前后 QTc及 JTc离散度(QTcd及 JTcd)变化 ,旨在探讨 RFCA是否影响心室肌复极的时间及引起心室肌复极的不同步和电不稳定。资料与方法对象 经 RFCA治疗 PSVT的显性预激综合征、隐匿性旁路及房室结双径路且术前及术后心电图资料完整的 1 0 9例患者 ,剔除了电解质和酸碱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QT间期离散度(QTd)、JT间期离散度(JTd)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测量63例AMI患者首次心电图的QTd及JTd,比较有室性心律失常组与无心律失常组的QTd、JTd.结果:AMI有室性心律失常组QTd及JTd显著高于无室性心律失常组,QTd(112.86±33.84)ms对(54.48±24.43)ms,JTd(101.43±36.34)ms对(41.38±19.22)ms,P<0.01.结论:QTd或JTd增大时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可能性增大.  相似文献   

4.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QT、JT离散度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QT间期离散度(QTd)、JT间期离散度(JTd)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 方法测量63例AMI患者首次心电图的QTd及JTd,比较有室性心律失常组与无心律失常组的QTd、JTd. 结果AMI有室性心律失常组QTd及JTd显著高于无室性心律失常组,QTd(112.86±33.84)ms对(54.48±24.43)ms,JTd(101.43±36.34)ms对(41.38±19.22)ms,P<0.01. 结论QTd或JTd增大时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可能性增大.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静脉溶栓心肌再灌注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QT间期离散度(QTd)与校正的QT间期离散度 (QTcd)及室性心律失常 (VA)恶性程度的影响。方法 分别于入院时及溶栓治疗后 4周记录 15例溶栓成功及 17例溶栓未成功患者常规 12导联心电图 ,计算QTd及QTcd ,并行心电监测 ,记录住院期间发生的VA。结果 再通组 (15例 ) 4周后QTd与QTcd[(5 2 .9± 10 .4)ms、(5 8.7± 12 .3 )ms]与溶栓前QTd与QTcd比较 [(69.7± 15 .5 )ms ,(80 .5± 2 7.0 )ms]显著减小 (P <0 .0 5 )。 4周后再通组较溶栓失败冠脉未通组 (17例 )QTd与QTcd[(63 .7±15 .5 )ms ,(72 .3± 2 5 .4)ms]显著减小 (P <0 .0 5 )。再通组VA恶性程度与未通组比较有显著降低 ,死亡率亦降低。结论 早期静脉溶栓成功心肌再灌注治疗可以显著减小心肌梗死患者的QT间期离散度 ,并降低室性心律失常的恶性程度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QT离散度(QTd)和JT离散度(JTd)对冠心病血瘀证型辨证的指导价值。方法:我院的冠心病患者246例,根据望、闻、问、切被分为:瘀血阻滞(71例),痰痹心阳(42例),肝、肾阴虚(44例),气阴两虚(54例),心肾阳虚(35例)等5组,观察患者QTd、校正后QT间期离散度(QTcd)、JTd、校正后JT间期离散度(JTcd)在各证型的水平及其预测瘀血阻滞的价值。结果:与痰痹心阳,肝、肾阴虚,气阴两虚和心肾阳虚证型患者比较,瘀血阻滞证型患者QTd[(72.21±16.48) ms,(50.89±12.77) ms,(49.17±7.91) ms,(62.54±12.80) ms比(82.30±19.05) ms]、QTcd[(73.82±18.72) ms,(51.41±12.81) ms,(51.12±9.73) ms,(62.48±13.35) ms比(87.75±20.72) ms]、JTd[(74.54±16.83)ms,(52.18±12.68)ms,(51.50±10.78) ms,(64.75±12.30)ms比(89.43±24.40)ms]、JTcd[(75.14±21.05)ms,(54.93±11.41) ms,(52.90±10.03)ms,(65.26±12.72)ms比(91.98±24.22)ms]水平均显著升高(P均=0.001)。QTd、QTcd、JTd、JTcd预测冠心病瘀血阻滞的曲线下面积为分别为0.832、0.861、0.856、0.854,最佳截断值分别为70.77ms、69.83ms、77.80ms和77.51ms。结论:冠心病瘀血阻滞证型患者心电图QTd和JTd水平显著高于其他证型,对于指导冠心病辨证分型具有一定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55例行导管射频消融术(PFCA)患者(左侧隐匿旁路22例、房室结双径路20例、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13例)手术前后的QT离散度(QTd)变化,旨在探讨RFCA对心室复极的影响。方法:应用12导联生理仪麒25mm·s的纸速同步描记患者术前、术后即刻及随访复查的心电图。手工测删量QT离散度,并采用三个参数进行评价:QTd=QTmax(最大QT间期)-QTmin(最小QT间期);QTcd(校正QT离散度)=QTcFmax-QTc min(QTc=QT·√RR);SD(QT间期的标准差)。结果:三组患者在射频消融术前、术后即刻及随访复查时的心电图QTd、QTcd、SD均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研究表明心脏不同部位的射频消融术在一定范围内都不会影响QT离散度,即不会导致心室复极离散从而产生新的心律失常。  相似文献   

8.
为探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CABG)与心室复极离散度 (QTd)的关系 ,对冠心病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 32例术前、术后和未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 32例的心室复极各参数进行分析发现 :1 CABG组术前术后QTd、QTcd、QTLcd组内比较 ,术后QT间期离散度减少 ,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 (P <0 0 1)。2 CABG术后QTd、QTcd、QTLcd与未行CABG术QTd、QTcd、QTLcd组间比较、术后QT间期离散度减少 ,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 (P <0 0 1)。 3 非手术治疗组前后的QTd、QTcd、QTLcd比较 ,无明显差异 (P >0 0 5) ,结果表明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能改善心室复极离散  相似文献   

9.
自主神经系统对在体犬跨室壁复极不均一性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目的 探讨自主神经系统对在体犬跨室壁复极离散度的影响。方法 用单相动作电位(MAP)记录技术 ,同步记录 12只开胸犬左心室游离壁心外膜心肌 (epicardium ,Epi)、中层心肌(midmyocardium ,Mid)和心内膜心肌 (endocardium ,Endo)的MAP。对自主神经刺激前和刺激过程中 ,三层心肌的跨室壁复极离散度和早期后除极的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 起搏周长为 10 0 0ms时 ,在未刺激自主神经的情况下 ,Epi、Mid和Endo的单相动作电位时程 (MAPD)复极 90 %的时限 (MAPD90 )分别是 (2 78± 11)ms、(316± 16 )ms和 (2 70± 12 )ms;其中Mid的MAPD90 明显长于Epi和Endo的MAPD90 (P<0 0 1)。刺激交感神经时 ,Epi、Mid和Endo细胞的MAPD90 分别缩短 (19± 4 )ms、(45± 6 )ms、(18± 3)ms。与刺激前相比 ,跨室壁复极离散度由 (44± 4 )ms减少到 (15± 3)ms(P <0 0 1) ;但是交感神经刺激时 ,有 5只犬 (41% )的中层心肌出现了早期后除极。迷走神经刺激对三层心肌的MAPD90 值无明显影响。结论  (1)在体犬心室肌存在跨室壁复极不均一性 ;(2 )交感神经刺激可减少跨室壁复极离散度 ,但易在Mid诱发早期后除极 ;(3)迷走神经刺激对跨室壁复极离散度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高血压所致心室形态学改变对心室除极和复极的影响.方法135例高血压病患者,男76例,女59例,年龄42~60(52±3.8)岁.左室射血分数(LVEF)均大于50%.左室后壁的厚度均小于11mm,高血压病的诊断均符合1999年WHO/ISH高血压病的诊断标准.每位受检者均接受心脏彩超、12导同步心电图检测.按室间隔厚度的不同,将患者分为3组.组Ⅰ(45例),室间隔厚度为<11mm;组Ⅱ(45例),室间隔厚度为12mm;组Ⅲ(45例),室间隔厚度为13mm.除外电解质紊乱,房室、室内及束支传导阻滞和正在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的患者.QRS间期离散度(QRSd),最大QRS间期(QRSmax),最小QRS间期(QRSmin),QTc间期离散度(QTcd),最大QTc间期(QTcmax),最小QTc间期(QTcmin)被作为研究参数,进行分析比较.结果随着室间隔肥厚的进行性加重,心室的除极和复极发生了异常变化,QRSd和QTcd显著增大(P<0.05)[3个组的QRSd分别为(34±5.6)ms,(42±4.5)ms,(56±8.4)ms;3个组的QTcd分别为(52±6.3)ms,(61±7.4)ms,(76±9.5)ms].此外,QRSmax和QTcmax也明显延长(P<0.05)[3个组的QRSmax分别为(89±7.2)ms,(104±9.3)ms,(115±11.6)ms;3个组的QTcmax分别为(408±10.1)ms,(439±12.4)ms,(450±14.6)ms].然而,QRSmin和QTcmin在3个组的比较中无显著性差异.结论高血压所引起的心室形态学的改变可导致心肌电生理特性的变化.有效控制血压,减轻心室的压力负荷,阻止或逆转心室肥厚,或许可减小心室电活动的异常改变,从而阻止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心肌缺血对QT间期离散度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对QT间期离散度(QTd)及校正后QT间期离散度(QTcd)的影响。方法:选取30例冠心病患者,测定每例患者心肌缺血期、缺血缓解期及稳定期的QTd及QTcd。结果:QTd与QTcd在心肌缺血期为0.0913±0.0324秒、0.0106±0.0378秒;在缺血缓解期为0.0523±0.0328秒、0.0611±0.0373秒;在稳定期为0.0497±0.0230秒、0.0566±0.0271秒。心肌缺血期与缺血缓解期及稳定期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均<0.01)。而稳定期与缺血缓解期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心肌缺血可引起QTd及QTcd的增大;心肌缺血期QTd及QTcd增大,且显著高于缺血缓解期及稳定期。  相似文献   

12.
QT及JT离散度对心性猝死预测价值的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测定32例心性猝死和30例非猝死性心性死亡病人入院后的首次心电图QT离散度(QTd)和JT离散度(JTd),产以30例存活病人作对照,结果显示:(1)心性猝死组QTd,JTd较存活组和非猝死性心性死亡组显著增大(前者P均〈0.01,后者P均〈0.05,而非猝死性心性死亡组与存活组QTd,JTd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在心性猝死病人中,死亡直接原因为快速室性心律失常组(23例)的QTd,JTd  相似文献   

13.
测定107例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第三心肌梗塞日的QT间期离散度(QTd)和JT间期离散度(JTd).并以100例正常人作对照。结果显示:AMI组QTd、JTd较对照组显著增大(均P<0.001)。住院期间死亡组(3O例)QTd与JTd较存活组(77例)明显增大(均P<0.001)。提示以QTd、JTd增大来评价AMI患者的近期预后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4.
作者测定分析100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住院第3d的17导联心电图QT间期离散度(QTd)及JT间期离散度(JTd),并以100例正常人作对照。结果表明:AMI组的QTd及JTd较正常组明显增大,差异非常显著(P<0.01)。AMI泵功能级别(Kilip分法)与QTd及JTd呈正相关,即泵功能级别愈高,则QTd,JTd值愈大(r分别为0.99与0.95)。  相似文献   

15.
冠心病Q—T及J—T离散度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雨  鲍颖 《心电学杂志》1997,16(3):142-143
为评价冠心病Q-T_d及J-T_d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根据Lown分级对161例冠心病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Q-T_d及J-T_d进行分析,并与40例正常人作对照。结果显示:(1)对照组Q-T_d为41.5±14.9ms,J-T_d为34.8±14.0ms,无性别差异。(2)随室性期前收缩级别的增加,Q-T_d及J-T_d逐渐延长。(3)在预测室性心律失常发生方面,J-T_d比Q-T_d敏感。(4)频发室性期前收缩和成对期前收缩者Q-T_c及J-T_c较长。认为Q-T_d及J-T_d对复杂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有较高的预测价值,且J-T_d比Q-T_d敏感。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早期心电图QT离散度(QTd)及JT离散度(JTd)的变化,以探讨老年AMI患者QTd、JTd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测量老年组AMI患者109例和非老年组AMI患者34例心电图的QT、JT间期,计算其QTd及JTd。结果(1)QTd及JTd在老年组分别为64.77±21.67ms、60.00±22.38ms,非老年组为55.59±11.33ms、49.41±14.99ms,两组比较差异极为显著(P<0.01)。(2)QTd、JTd在老年组发生室性心律失常分别为78.89±24.24ms、76.00±24.81ms,在非老年组发生室性心律失常分别为60.76±14.41ms、61.54±14.63ms,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3)老年组QTd、JTd≥100ms者全部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显著高于QTD、JTd<100ms者(P<0.01)。结论老年AMI患者QTd、JTd值越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越高,QTd、JTd可作为预测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一项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对长期运动左心室重量增加个体的QT离散度(QTd)进行分析。方法各入选26例长期运动个体和运动较少的正常个体,经二维超声心动图测量心室结构参数,记录同步12导联心电图测量QT离散度。结果长期运动的个体左心室重量明显大于运动少的个体(216±39kg对155±30kg;P<0.01);长期运动个体校正的QT离散度(QTcd)比运动少的个体明显减少(42±13ms对51±15ms,p<0.01)。左心室重量(LVM)与QT离散度和QTcd呈明显的负相关(r=-0.38,p=0.002和r=0.53,p=0.001)。结论运动诱导的心肌肥厚使QT离散度减小,反映了长期运动个体心肌复极化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P波离散度(Pd)与QT离散度(QTd)的关系及意义。方法选择CHF患者43例为观察组,正常人41例为对照组,窦性心率下测量体表12导联心电图的Pd和QTd进行分析。结果①CHF组的Pd和QTd明显大于对照组(P<0.01);②Pd与QTd呈显著正相关(r=0.43,P<0.05);③QTd>100ms组Pd明显大于QTd<100ms组(P<0.05)。结论在CHF患者中Pd与QTd存在相关性,这对CHF患者发生心律失常的病理生理、预测和治疗等可能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