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研究地西泮结合抑制因子(DBI)在大鼠吗啡精神依赖中所起的作用.方法 30只雄性Sprague-Dawley(SD)大鼠随机分为研究组20只和生理盐水对照组10只,研究组再分为依赖组及戒断3 d组、戒断6 d组、戒断10 d组.在处死前各个时点进行条件性位置偏爱测评,处死后利用组织原位杂交技术检测DBI mRNA在海马CA1区(HIPCA1)的表达,进行组间比较,并用相关分析检测吗啡依赖大鼠海马CA1区DBI mRNA的表达与CPP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1.吗啡成瘾组海马CA1区DBI mRNA的表达OD值为0.28±0.018,显著高于对照组的0.24±0.018(P <0.05),并在戒断的第3天达到峰值,随后出现下调.2.在戒断第1、3、6、10天,研究组海马CA1区DBI mRNA的表达与CPP之间呈正相关(P <0.01).结论 1.DBI mRNA在慢性吗啡处理大鼠海马CA1区的表达上调,说明DBI参与了慢性吗啡依赖生物学过程.2.海马CA1区DBI mRNA的表达和CPP有密切关系,推测DBI可能在精神依赖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为探讨脑内胆碱能神经系统与大鼠的吗啡条件性位置偏爱行为的关系,作者用体重200~250g雄性SD大鼠建立吗啡条件性位置偏爱模型。模型动物随机分为4组:①侧脑室注射生理盐水组,②侧脑室注射东莨碱组,③腹腔注射生理盐水组,④腹腔注射东莨碱组.测试前30min,给第2组侧脑室注入20μg东莨碱,对照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结果前者的吗啡条件性位置偏爱效应减弱(P<0.05).腹腔注射0.5mg/kg东莨碱对吗啡条件性位置偏爱效应影响不著。结果提示,脑内胆碱能神经系统参与吗啡偏爱效应的形成,东莨碱可能通过阻断脑内胆碱能M受体抑制了吗啡条件性位置偏爱行为。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地西泮结合抑制因子(DBI)在大鼠吗啡精神依赖中所起的作用。方法30只雄性Sprague-Dawley(SD)大鼠随机分为研究组20只和生理盐水对照组10只,研究组再分为依赖组及戒断3d组、戒断6d组、戒断10d组。在处死前各个时点进行条件性位置偏爱测评,处死后利用组织原位杂交技术检测DBImRNA在海马CA1区(HIPCA1)的表达,进行组间比较,并用相关分析检测吗啡依赖大鼠海马CA1区DBImRNA的表达与CPP之间的相关性。结果1.吗啡成瘾组海马CA1区DBImRNA的表达OD值为0.28±0.018,显著高于对照组的0.24±0.018(P<0.05),并在戒断的第3天达到峰值,随后出现下调。2.在戒断第1、3、6、10天,研究组海马CA1区DBImRNA的表达与CPP之间呈正相关(P<0.01)。结论1.DBImRNA在慢性吗啡处理大鼠海马CA1区的表达上调,说明DBI参与了慢性吗啡依赖生物学过程。2.海马CA1区DBImRNA的表达和CPP有密切关系,推测DBI可能在精神依赖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地卓西平对大鼠吗啡位置偏爱及戒断体征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17,自引:5,他引:12  
目的 测评地卓西平(MK—801)对大鼠吗啡位置偏爱及戒断体征的影响,探讨NMDA受体在吗啡依赖中的作用。方法 51只雄性Sprague-Dawle大鼠随机等分为对照组、吗啡组和干预组。吗啡组大鼠每天两次腹腔注射吗啡(剂量渐增,10天);干预组大鼠于每次注射吗啡前30min腹腔注射MK—801(0.075mg/kg);对照组接受相同的试验操作。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吗啡组大鼠建模后停留于白侧的时间明显延长(P<0.05),戒断第1d、3d戒断体征总分显著升高(P<0.01);干预组大鼠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与吗啡组相比,干预组大鼠停留于白侧的时间在建模第5d、9d明显减少(P<0.01),戒断第1d、3d的戒断总评分显著减低(P<0.01)。结论 MK—801抑制了吗啡诱导的条件性位置偏爱及大部分吗啡戒断体征。表明谷胺酸NMDA受体在阿片精神及躯体依赖中均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针刺对吗啡戒断后焦虑小鼠的作用效应和对脑内去甲肾上腺素(NE)的影响。方法:采用逐日递增法,皮下注射吗啡形成小鼠吗啡依赖后,给予纳络酮催促,建立吗啡戒断后焦虑模型。采用:“三阴交”电针治疗和T迷宫行为学测试的方法,观察针刺对吗啡戒断后焦虑小鼠的焦虑情绪和脑内去甲肾上腺素(NE)含量变化的影响。结果:1、针刺可使吗啡戒断后焦虑模型小鼠在闭臂滞留时间缩短(P<0.05),在开臂滞留时间延长(P<0.05);2、针刺能明显降低模型组小鼠脑组织NE(P<0.01)含量。结论:针刺可抑制吗啡戒断后所致的焦虑症状,其抗焦虑效应可能与针刺调节焦虑模型小鼠脑内NE的释放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 考察青龄大鼠在吗啡奖赏效应和行为激活效应上是否比成龄大鼠更加敏感.方法 使用条件化位置偏爱程序检验吗啡奖赏效应和行为敏感化效应,青龄雄性大鼠(出生后35d)和成龄雄性大鼠(出生后67d)每天接受盐水或吗啡(3mg/kg)注射,进行6d的位置条件化训练,同时记录条件化训练期间大鼠在伴药箱的水平运动量,训练结束24h后对条件性位置偏爱效应进行检测.结果 青龄大鼠没有形成吗啡条件性位置偏爱效应[盐水组(20.89±31.14)s,吗啡组(90.75±27.91)s,P=0.15];成龄大鼠形成了吗啡条件性位置偏爱效应[盐水组(31.5±41.24)s,吗啡组(266.13±32.26)s,P<0.01];成龄大鼠的吗啡条件性位置偏爱效应显著高于青龄大鼠(p<0.01).青龄吗啡组大鼠d3~d6的水平运动量均显著高于dl(P<0.05或P<0.01),成龄吗啡组大鼠d2~d6的水平运动量均显著高于d1(P<0.05或P<0.01);对吗啡给药大鼠进行二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表明:年龄主效应不显著[F_(1,14)=0.33,JP=0.57],年龄×处理交互作用不显著[F_(5,70)=0.85,P=0.52].结论 青龄大鼠对吗啡的奖赏效应不如成龄大鼠敏感,但与成龄大鼠有着类似的行为敏感化效应.  相似文献   

7.
目的测评地卓西平(MK-801)对大鼠吗啡位置偏爱及戒断体征的影响,探讨NMDA受体在吗啡依赖中的作用.方法51只雄性Sprague-Dawle大鼠随机等分为对照组、吗啡组和干预组.吗啡组大鼠每天两次腹腔注射吗啡(剂量渐增,10天);干预组大鼠于每次注射吗啡前30min腹腔注射MK-801(0.075 mg/kg);对照组接受相同的试验操作.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吗啡组大鼠建模后停留于自侧的时间明显延长(P<0.05),戒断第1d、3d戒断体征总分显著升高(P<0.01);干预组大鼠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与吗啡组相比,干预组大鼠停留于白侧的时间在建模第5d、9d明显减少(P<0.01),戒断第1d、3d的戒断总评分显著减低(P<0.01).结论MK-801抑制了吗啡诱导的条件性位置偏爱及大部分吗啡戒断体征.表明谷胺酸NMDA受体在阿片精神及躯体依赖中均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结合行为学观察从分子水平上研究吗啡依赖和戒断机理及丁丙诺啡对吗啡戒断的影响。方法 :观察吗啡戒断大鼠的戒断体征及条件性位置偏爱情况 ;利用核酸分子杂交技术研究其垂体阿黑皮源 ( POMC)基因表达的变化。结果 :停用吗啡后 ,大鼠条件性位置偏爱的消失迟于戒断体征 ,吗啡依赖及戒断时垂体 POMC m RNA含量下降。结论 :垂体 POMC基因表达的改变可能是精神依赖产生的生理基础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吗啡戒断后不同时段焦虑小鼠下丘脑β-内啡肽(β-EP)、5-羟色胺(5-HT)及其代谢产物5-羟吲哚乙酸(5-HIAA)含量的变化,以及电针的作用效应。方法:按照逐日递增原则给予小鼠皮下注射吗啡,以纳洛酮催瘾,建立吗啡戒断后焦虑动物模型。电针“三阴交”穴,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下丘脑β-EP的水平,荧光法检测5-HT和5-HIAA含量。结果:1.电针可明显提高吗啡戒断3天和5 d后焦虑小鼠下丘脑β-EP水平(P<0.05,或P<0.01);2.电针同时能降低吗啡戒断3 d和5 d后下丘脑5-HT含量(P<0.05)、降低5 d后5-HIAA(P<0.05)含量。结论:电针抗吗啡戒断后焦虑效应可能与其通过提高脑内内源性β-EP水平,从而下调焦虑小鼠5-HT的合成、释放及其代谢有关。  相似文献   

10.
吗啡依赖戒断焦虑大鼠杏仁核髓鞘结构的改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杏仁核髓鞘结构在吗啡依赖戒断焦虑模型大鼠中的改变情况。方法采用剂量递增法建立吗啡依赖戒断后焦虑模型,应用透射电镜对大鼠脑杏仁核组织髓鞘结构进行观察。结果与生理盐水组比较,焦虑模型组大鼠杏仁核组织髓鞘出现肿胀变性、板层结构松解、脱髓鞘。结论杏仁核中髓鞘结构的改变可能是吗啡依赖戒断后焦虑发生的病理学基础之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地西泮结合抑制因子(DBI)基因在慢性吗啡依赖大鼠部分脑区不同时点表达水平的变化。方法3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研究组20只和生理盐水对照组10只。研究组:腹腔注射盐酸吗啡,2次/d,起始剂量为5mg·kg1·次1,逐日递增5mg·kg1·次1,至第10天为50mg·kg1·次1,对照组同期注射相同体积的生理盐水。研究组于末次注射后3h(依赖组)及72h(戒断3d组)、第6天(戒断6d组)、第10天(戒断10d组)分别处死5只,对照组于末次注射后3h及72h分别各处死5只,灌注、取脑、冰冻切片并选取含有海马CA1区(HIPCA1)、中脑腹侧被盖区(VTA)、伏隔核(Nac)、前额叶皮质(PFC)、杏仁核(AMG)、中脑导水管(PAG)等结构的脑片,利用组织原位杂交技术检测DBImRNA在各脑区的表达,进行组间比较。结果吗啡成瘾组在HIPCA1、VTA、NAc、PFC、AMG、PAG和LC的DBImRNA表达依次为:102.7±6.7、139.6±12.8、137.1±9.3、144.3±10.8、153.6±10.6、122.1±8.5和100.0±8.8,显著高于对照组,并均在戒断的第3天达到峰值,依次为139.7±12.4、181.1±10.2、159.3±13.3、186.6±7.6、195.1±7.0、176.9±14.7,随后出现下调,在戒断第6天各脑区仍高于对照组,在戒断第10天,除了PFC仍为145.3±9.3,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外,其他脑区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结论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双侧毁损伏隔核对吗啡给药大鼠条件性位置及大鼠脑功能的影响。方法:6-羟多巴胺注射毁损大鼠双侧伏隔棱,以条件性位置偏爱实验评价伏隔核对大鼠的影响;以Morris水迷宫实验评价对空间学习记忆功能的影响。结果:在条件性位置偏爱实验中,单纯给药组与毁损给药蛆、单纯毁损组、对照组相比较存在显著差异(P〈0.05)。在自然戒断状态下。单纯给药组条件性位置偏爱先增加后减少。水迷宫实验毁损组与对照组相比,毁损前后自身对照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伏隔核中的多巴胺系统在精神依赖(大鼠表现为条件性住置偏爱)形成过程中起关键性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神经痛大鼠电针治疗前后脊髓背角与痛觉相关的孤啡肽受体mRNA表达的变化,探讨电针对神经痛的治疗作用。方法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10只,对照组为正常大鼠,自由生长;神经痛组为大鼠坐骨神经慢性限制性损伤致神经痛模型;电针组为术后第7天给予神经痛大鼠电针治疗30 min。各组动物处死后,取脊髓背角组织,冰冻切片,采用原位杂交的方法,观察各组脊髓背角Ⅰ~Ⅵ层内与痛觉相关孤啡肽受体mRNA的变化。结果大鼠坐骨神经结扎后出现痛敏,电针能明显抑制大鼠痛敏,与神经痛组比较缩爪潜伏期(PWL)明显延长(P<0.01);对照组脊髓背角Ⅰ~Ⅵ层有少量孤啡肽mRNA阳性细胞,神经痛组大鼠术后第7天时脊髓背角孤啡肽mRNA阳性细胞数明显多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01);电针组脊髓背角Ⅰ~Ⅱ层、Ⅴ~Ⅵ层孤啡肽mRNA阳性细胞数与神经痛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Ⅲ~Ⅳ层孤啡肽mRNA阳性细胞数与神经痛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电针对神经痛的治疗作用可能与脊髓背角内孤啡肽受体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电针尺泽、上巨虚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血清Ang-1、Ang-2影响,明确电针对ARDS血管内皮是否存在保护作用。方法:将60例ARDS患者随机分为电针组、对照组和假针刺组,每组20例。对照组给予西医的针对ARDS的综合的常规治疗;电针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电针尺泽、上巨虚治疗;假针刺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假针刺治疗(取穴同电针组)。电针组及假针刺组均每天治疗1次,连续治疗5天。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第3、7天观察两组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生物标记物[血管生成素(Ang)-1及Ang-2]水平。并记录三患者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及28天生存情况。结果:与本组治疗前比较,电针组患者治疗后第3天及第7天血清Ang-2水平均降低(均P<0.05)。与本组治疗后第3天比较,电针组治疗后第7天血清Ang-2水平均无明显降低(均P>0.05)。与对照组及假针刺组同期比较,电针组患者治疗后第3天及第7天血清Ang-2水平均较对照组及假针组降低(均P<0.05),Ang-1水平均较对照组及假针刺组升高(均P<0.05),假针刺组与对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三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住ICU时间以及28天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电针尺泽、上巨虚可以在降低ARDS患者血清Ang-2水平的同时升高Ang-1水平;具有保护ARDS患者血管内皮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电针抗吗啡戒断大鼠胸腺细胞凋亡的作用机制。方法:将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对照组,戒断组,电针组,共4组。连续20天递增量肌肉注射吗啡造成吗啡成瘾大鼠模型。电针组大鼠电针双侧足三里穴,每日1次,每次30min,治疗7天。采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技术,观察各组大鼠胸腺细胞胞内Ca2+的含量;运用免疫组化法检测PKA蛋白表达,观察各组大鼠胸腺细胞PKA蛋白表达。结果:与正常组相比,造模后对照组及戒断组胸腺细胞[Ca2+]i含量及PKA蛋白表达呈上升趋势;电针治疗后胸腺细胞[Ca2+]i含量及PKA蛋白表达则呈下降趋势。结论:电针具有调节吗啡戒断大鼠胸腺细胞[Ca2+]i含量及PKA蛋白表达的作用,这可能是电针抗吗啡戒断大鼠胸腺细胞凋亡的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80 Hz电刺激伏隔核对吗啡诱导的大鼠条件性位置偏爱形成的影响.方法:雄性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吗啡-刺激组、吗啡-假刺激组、正常对照组,每组各10只.3组大鼠分别在不同条件下进行条件性位置偏爱实验,其中吗啡-刺激组、吗啡-假刺激组分别进行预测试、手术、训练、刺激、测试5个阶段实验,正常对照组进行预测试、手术、训练、测试4个阶段实验;在训练阶段,吗啡-刺激组和吗啡-假刺激组每天交替注射吗啡和生理盐水各1次,正常对照组每天注射2次生理盐水;在刺激阶段,吗啡-刺激组采用80 Hz电刺激伏隔核,吗啡-假刺激组不刺激伏隔核.分别记录预测试和测试阶段3组大鼠在白箱内平均停留时间,并给予比较.结果:吗啡-假刺激组训练后,在白箱内平均停留时间明显长于训练前和同期的正常对照组(P<0.01),吗啡诱导的心理依赖模型建立成功.吗啡-刺激组在伏隔核刺激条件下完成条件性位置偏爱训练后,在白箱停留时间长于吗啡-假刺激组(P<0.01),表明电刺激伏隔核显著强化了大鼠的觅药行为.结论:80 Hz电刺激大鼠双侧伏隔核可明显地促进吗啡诱导的位置偏爱行为的形成,表明该频率电刺激可强化吗啡诱导的心理依赖.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吗啡对大鼠中脑腹侧被盖区(VTA)、伏隔核(NAc)、前额皮层(PFC)内酪氨酸羟化酶(TH)及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的影响及电针的调节作用。方法: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电针治疗组,每组5只,模型组、电针治疗组采用吗啡自身给药成瘾大鼠模型。电针治疗组选取双侧L5、L2夹脊穴,20 min/d,电针连续治疗10 d;正常对照组、模型组不予电针干预。采用免疫组化法观察各组大鼠VTA、NAc、PFC内TH、GFAP含量的变化。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脑区VTA、NAc、PFC内TH及VTA内GFAP含量明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电针治疗组大鼠脑区VTA、NAc、PFC内TH及VTA内GFAP含量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吗啡成瘾后大鼠相关脑区的多巴胺能神经元发生了相应改变,电针治疗可调节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异常表达,对吗啡成瘾大鼠的多巴胺能神经元起到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电针对慢性应激抑郁模型大鼠海马突触性蛋白表达的影响,明确其治疗机制。方法:48只SD大鼠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模型组、电针组、氟西汀组,除对照组外,各组均采用慢性不可预见性温和应激(CUMS)建立抑郁动物模型。电针组于每日应激前选取百会、印堂两穴进行电针治疗,每天1次;氟西汀组于造模前通过灌胃给予阳性药氟西汀水溶液,剂量为10 mg/kg,持续21 d。于应激造模后7、14、21 d分别采用旷场测试和强迫游泳实验评价大鼠的抑郁样行为,Golgi染色观察海马突触结构的病理特点,Western blot检测海马突触可塑性相关蛋白SYN、PSD-95、CREB、BDNF的表达。结果:与对照组比,模型组大鼠7 d时强迫游泳不动时间显著增加(P<0.05),14 d时旷场自主活动评分显著下降(P<0.05),抑郁样行为明显,海马突触结构损伤,突触可塑性蛋白SYN、PSD-95、CREB、BDNF表达均显著下调(P<0.01);经电针治疗后,大鼠抑郁样行为得以明显改善(P<0.01),树突棘形态及数量趋于正常,SYN、PSD-95、CREB、BDNF表达均明显回升(P<0.01)。结论:电针能显著改善慢性应激抑郁模型大鼠的抑郁样行为,其机制与改善突触结构,上调突触可塑性蛋白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丰富环境对吗啡所致大鼠成瘾及其对多巴胺转运体的影响。方法将9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丰富环境成瘾组(n=30)与普通环境成瘾组(n=30)及对照组(n=30),1月后进行吗啡诱导的条件性位置偏爱行为实验,大鼠成瘾后撤掉成瘾性物质使其自然戒断,观察不同组戒断反应。利用免疫组化法对不同环境对照组及吗啡依赖大鼠戒断后第0、1、3、7天多巴胺转运体动态表达实验。结果①丰富环境组与普通环境组CPP基线值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丰富环境组CPP测试值显著高于普通环境组(P〈0.05);②丰富环境大鼠戒断后摇体次数显著低于普通环境组;③吗啡依赖大鼠腹侧被盖区DAT蛋白灰度值在戒断第0、1天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第3天普通环境组仍高于对照组,丰富环境组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第7天三组间无显著差异。结论丰富环境对吗啡诱导的CPP可能有易化作用;吗啡依赖大鼠腹侧被盖区DAT出现下调,戒断后会逐渐恢复,而丰富环境可加速其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