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目的]了解儿科护士遭受医院工作场所暴力的发生及上报情况,探讨其影响因素,为预防及减少发生提供依据。[方法]对广东省18个地市区的52所医院的儿科护士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及工作场所暴力调查表进行横断面调查。[结果]964名调查对象中有588名(61.0%)1年之内遭受工作场所暴力,其中心理暴力发生率为60.0%,躯体暴力发生率为10.1%,性暴力为3.3%;不同医院等级、工龄、婚姻状况、独生子女的护士遭受工作场所暴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医院等级、工龄、年龄、人事状况、婚姻状况的护士上报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独生子女、人事状况是工作场所暴力发生的影响因素,职称、人事状况是上报的影响因素;暴力发生与上报呈中到高度相关(r为0.622~0.840,P0.01),在护士站(57.2%)、操作不成功(72.8%)、护患沟通不良(69.7%)时常发生暴力;暴力发生后以口头报告(83.5%)为主,不知晓方法(45.3%)及不愿意(42.3%)导致未上报,56.7%护士会采取积极处理。[结论]儿科护士医院工作场所暴力发生率较高,以心理暴力为主,护士需提高沟通及操作技能,医院及主管部门应针对儿科护士采取培训预防及应对措施,减少发生及提高应对能力。  相似文献   

2.
目的 :描述三级甲等综合医院门诊护士遭受工作场所暴力的现状和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医院工作场所暴力调查问卷修订版对浙江省8家三级甲等综合医院的204名门诊护士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204名调查对象中,1年内工作场所暴力事件发生率为74.4%。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职位、是否为独生子女、积极的应对方式和医院是否采用有效预防暴力的措施4个因素进入回归模型。结论 :门诊护士遭受工作场所暴力的发生率高。职位、是否为独生子女、积极的应对方式和医院是否采用有效预防暴力的措施是工作场所暴力的影响因素。建议进行进一步的干预研究,以减少门诊工作场所暴力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工作场所暴力对急诊护士影响及医院应对现状的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工作场所暴力对急诊护士的影响及医院应对现状.方法 采用工作场所暴力调查表对164名急诊护士进行调查.结果 124名(75.6%)护士遭受过暴力,对护士的生理、心理和职业态度产生较大影响,医院缺乏规范、有效的应对暴力措施.结论 急诊护士是遭受工作场所暴力的高危人群.医院应建立预防和应对暴力的系统模式,创造和谐的医疗环境.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护士遭受医院工作场所暴力的情况,探讨护士在遭受医院工作场所暴力过程中的应对方式。方法方便性抽样选取3所综合性医院工作至少1年的1 020名在职护士,采用医院工作场所暴力调查表和特质应对方式量表,调查医院工作场所暴力发生情况和护士在遭受医院工作场所暴力时所采取的应对方式。结果医院工作场所暴力总体发生率为64.3%,其中心理暴力86.0%、身体暴力20.9%、性暴力11.5%。护士对医院工作场所暴力的主要应对措施包括与对方讲道理(71.0%)、求助上级与同事(55.9%)、委曲求全或躲避(43.2%)、不理睬(37.6%)、报警(20.9%)等;医院暴力发生后护理人员的情感支持来自同事(76.2%)、家人/亲属(50.1%)、朋友(36.7%)以及网络倾诉对象(11.3%)。对工作生活事件采用积极应对方式的护士遭受医院暴力的风险较采用消极应对者为小(P<0.01)。结论护士遭受医院工作场所暴力的总体发生率较高;护士面对医院工作场所暴力时,恰当运用不同的应对方式和情感支持,能够减少医院工作场所暴力对护士的身心损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综合性医院急诊科护士遭受工作场所暴力的现状及其原因,为采取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2009年9月至2010年9月采用便利抽样的方法选择北京市4所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的168名急诊科护士作为调查对象,调查内容包括一般资料和护士遭受工作场所暴力的情况。结果在166份有效问卷中,有149名(89.8%)护士遭受过工作场所暴力。不同年龄、工作时间、学历和职称的护士遭受工作场所暴力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急诊科护士遭受工作场所暴力的形式依次为语言伤害(86.1%)、躯体冲突(32.5%)、特定威胁(20.5%)和性暴力(3.0%);而等待时间过久(67.1%)、未满足患方要求(64.8%)、肇事方醉酒或药物滥用(58.4%)、认为医疗费用高(53.4%)是发生暴力的主要原因;暴力发生可使护士出现委屈(75.8%)、愤怒(66.4%)、不安全感(47.6%)等不良心理反应。结论急诊科护士遭受工作场所暴力的现象普遍存在,而且工作场所暴力事件对护士造成了严重的心理伤害,因此医院管理部门应给予充分重视,从多方面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和控制工作场所暴力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 :调查精神科护士遭受工作场所暴力的现状和特点,分析精神科工作场所暴力发生的影响因素,以及工作场所暴力对护士心理健康的影响。方法 :采用医院工作场所暴力调查表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某三级精神科专科医院140名精神科临床一线护士进行调查。结果 :精神科工作场所暴力发生率为80.7%。Logistic多因素分析发现,女护士、低能级、低年龄是医院暴力发生的危险因素。遭受工作场所暴力组的护士更易出现心理健康问题,在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恐怖、躯体化等维度的得分比较高(P0.05)。结论 :精神科护士工作场所暴力发生率较高,遭受工作场所暴力组护士的心理健康水平较未遭受工作场所暴力组的护士低,需要给予综合干预策略,降低工作场所暴力发生率,改善护士的心理状况。  相似文献   

7.
陆红  童玉芬 《护理管理杂志》2012,12(11):791-793
目的了解门诊护士遭受医院工作场所暴力情况及其心理健康状态。方法采用自设调查问卷和症状自评量表对106名门诊护士遭受工作场所暴力及其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结果76.42%的门诊护士在过去一年中遭受过工作场所暴力;门诊护士的心理健康状况在各方面症状评分均高于常模(P〈0.01);遭受工作场所暴力的门诊护士心理状况更差(P〈0.01)。结论门诊护士遭受工作场所暴力的问题较为严重,应加强法律法规、应对工作场所暴力的培训及心理疏导,以有效防范医院工作场所暴力的发生,维护门诊护士的身心健康。  相似文献   

8.
目的:明确护理人员遭受医疗工作场所暴力的应对能力,并分析影响护理人员工作场所暴力应对能力的因素。方法:使用自设的护理人员工作场所暴力现状及应对能力问卷对杭州市6家综合医院1112名护理人员进行调查。结果:杭州市护理人员遭受各种工作场所暴力发生率为10.9%~75.6%,处于相对较高水平;对工作场所暴力应对能力总均分为(3.73±0.51)分,应对能力相对不足;不同工作年限和医院级别护理人员应对工作场所暴力的能力有统计学差异(P0.001)。结论:护理人员应对医疗工作场所暴力的能力亟待提高。工作场所暴力预防工作的开展不仅应重视个人应对能力的培养,依据年资开展分层培训,更需要国家、地方、医院整体预防与应对机制的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9.
护理人员遭受工作场所暴力情况的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探讨在医院中护理人员遭受工作场所暴力的流行特征及危险因素。方法根据WHO关于医院工作场所暴力的定义,采用自行设计问卷,调查我市两所三级甲等医院中护理人员在2004年4月~2005年4月遭受工作场所暴力的情况。结果420名被调查者中,1年内有234名遭受过工作场所暴力,发生率为55.71%,其中以心理暴力为主(40.24%)。媒体导向(48.29%)、肇事者酗酒(38.89%)、患者病情无好转或自认为无好转(35.47%),是发生医院工作场所暴力的主要原因。结论护理人员中医院工作场所暴力的发生率较高,需针对医院特点开展工作场所暴力防范与应对教育,提高护士应对各种医院工作场所暴力的能力和整体素质。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综合性医院护士遭受工作场所暴力的现状,以期为制定相关政策提供现实依据。方法 2016年,便利抽样法选某地2所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的护士206名为研究对象,采用医院工作场所暴力调查问卷修订版对其进行调查。分析综合医院工作场所暴力事件的特征、护士对工作场所暴力的认知和应对态度。结果综合性医院护士1年内遭受医院暴力的发生率为51.4%,其中语言辱骂发生率最高,占50.0%。独生子女、改行意愿强烈的护士遭受工作场所暴力的发生率较高,且不同科室、对患者态度不同的护士,其遭受医院工作场所暴力事件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施暴者以中年男性、患者家属为主。暴力事件最常发生于住院部的病房和白班时段。护士遭受工作场所暴力前4位的施暴原因分别为素质低、等候时间长、不满护士工作、对治疗效果不满意。护士对工作场所暴力应对方式排在前3位的是耐心解释、忍让回避、求助同事。护士对工作场所暴力的总体知晓率为87.9%。开展有关工作场所暴力培训、鼓励上报工作场所暴力及医院采取公平处理暴力事件的态度时,其医院工作场所暴力事件发生率较低(P0.05)。结论护士遭受工作场所暴力的现象较普遍,医院管理部门和护理管理者应根据医院暴力的影响因素采取有效的综合干预措施以减少医院暴力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急诊护士遭受工作场所暴力后心身健康状况调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急诊护士遭受工作场所暴力后的心身健康状况。方法:应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广州市6所三级甲等综合医院的290名急诊护士进行问卷调查,并将6个月内遭受过工作场所暴力的遭受组护士SCL-90各因子得分与未遭受工作场所暴力护士组进行比较。结果:有效问卷264份,遭受工作场所暴力者107名(40.5%),在年龄、工作时间上均小于未遭受工作场所暴力护士组(P〈0.01),施暴者多数为病人家属(54.2%);遭受的暴力大多数为言语的辱骂、污辱、折磨和骚扰(67.6%),遭受工作场所暴力护士组护士在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方面的因子分高于未遭受工作场所暴力护士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诊护士在遭受工作场所暴力后其心身健康严重受到影响,因此管理者在处理各种工作场所暴力的同时,应注意护士的心理反应并对其进行心理干预。  相似文献   

12.
护士工作场所暴力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调查护士工作场所暴力水平并分析原因,为今后干预护士工作场所暴力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医院工作场所暴力调查量表对广州市5家三级甲等医院的护士进行调查。结果:60.8%的护士在过去一年中遭受过工作场所暴力,其中,辱骂、威胁、语言性骚扰、躯体攻击(无损伤)、躯体攻击(轻度损伤)、躯体攻击(明显损伤)、性袭击的发生率分别是57%、39%、13.1%、8.8%、3.7%、1%、2.5%。80.2%的急诊科护士在过去一年中遭受过工作场所暴力,45%在过去一年中遭受过工作场所暴力。结论:护士遭受高水平工作场所暴力,暴力的形式主要是非身体暴力,急诊科护士较非急诊科护士遭受更多工作场所暴力。  相似文献   

13.
目的调查护士在医院工作场所遭受暴力的情况,探讨医院工作场所暴力对护士心理健康的影响。方法运用整群抽样的方法,调查遭受深圳市3家综合性医院工作至少1年的护士932名。运用医院工作场所暴力调查表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调查医院工作场所暴力发生的情况和护士心理健康水平。结果医院工作场所暴力总体发生率为64.3%,其中心理暴力为86.0%、身体暴力为20.9%和性暴力为11.5%。遭受医院工作场所暴力组护士的心理健康总体水平为61.0/64.0分高于未遭受医院工作场所暴力组的护士29.0/40.0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9.734,P〈0.01);遭受医院工作场所暴力的护士在心理健康9个维度方面得分均高于未遭受暴力的护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护士遭受医院暴力的发生频次越多,其心理健康总体水平得分越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护士遭受心理暴力的发生频次与心理健康总体水平及各维度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护士遭受身体暴力及性暴力的发生频次与心理健康总体水平及各维度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目前护士遭受医院工作场所暴力的总体发生率较高;遭受医院工作场所暴力组护士的心理健康水平较未遭受医院工作场所暴力组的护士低;护士遭受医院暴力的发生频次越多,其心理健康水平越低。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儿科门诊护士离职意愿、工作家庭冲突现状,并分析工作家庭冲突对离职意愿的影响,为儿科护士离职的预防及干预提供一定参考。方法:采用工作家庭冲突问卷及离职意愿问卷,对山东省13家三级甲等综合医院的243名儿科门诊护理人员进行调查。结果 :儿科门诊护士的工作家庭冲突总均分为(2.31±0.58)分,有47.7%的护士离职意愿较强。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加班时间、基于压力的冲突、基于行为的冲突是儿科门诊护士离职意愿的影响因素。结论 :儿科门诊护士受工作家庭冲突影响,离职意愿较高,医院应针对儿科门诊工作特点采取措施减轻工作家庭冲突,降低儿科门诊护士的离职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医院工作场所暴力对急诊科护士心理健康的影响。方法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发布的工作场所暴力定义设计调查表及应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广州市6所三级甲等综合医院96名急诊科护士在半年内遭受过工作场所暴力后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急诊科护士遭受工作场所暴力事件42.16%发生在深夜凌晨,心理暴力发生率为72.55%,患者和患者家属是主要肇事者,暴力事件的危险因素依次为患者或家属的要求未得到满足、对服务不满意、肇事者酗酒。遭受工作场所暴力后,急诊科护士在躯体化、强迫症状、抑郁、焦虑、敌对、恐怖、精神病性等方面的因子得分均高于国内常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4.676,3.745,2.892,8.236,2.796,8.012,5.177,23.801;P〈0.05或P〈0.01)。结论工作场所暴力对急诊科护士的心理健康有严重影响,应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和控制工作场所暴力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急诊护士遭受工作场所暴力后对工作倦怠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急诊护士工作倦怠与遭受工作场所暴力之间的关系,为采取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护士职业倦怠调查表及遭受工作场所暴力情况问卷,对北京市4家三级甲等医院的166名护士进行调查。结果急诊护士遭受暴力组在情绪衰竭、去人格化、个人成就感丧失的维度得分高于未遭受暴力组,2组个人成就感丧失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情绪衰竭、去人格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躯体冲突严重影响了护士的心理健康(P〈0.01)。结论工作场所暴力事件可以导致急诊护士工作倦怠的产生,对护士造成严重的心理伤害,应采取有效预防措施控制工作场所暴力的发生,减少护士对工作及患者的倦怠不满,确保护士的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北京市三级甲等医院急诊科护士锐器伤、血液暴露及工作场所暴力3种职业暴露的发生状况及防护行为现状。方法 便利抽取21所北京市三级甲等医院,依据每所医院急诊科排班整群抽取1组护士作为调查对象,采用自制问卷进行调查,问卷内容包括一般资料及锐器伤、采血过程中血液暴露、工作场所暴力的发生现状及防护行为,调查对象匿名填写问卷。结果 共收集问卷1 150份,有效问卷1 102份,有效回收率为95.83%。在过去1年中,急诊科护士至少经历过1次锐器伤、采血中的血液暴露、语言暴力、身体暴力及性骚扰的发生率分别为37.8%、36.4%、68%、12%和5.3%;急诊科不同的工作区域,锐器伤(χ 2=16.805,P=0.010)、语言暴力(χ 2=98.509,P<0.001)、身体暴力(χ 2=79.916,P<0.001)发生率不同。在发生职业暴露的护士中,92.8%的护士在发生锐器伤后能够挤血,同时用流动水冲洗并消毒;69.8%的护士在采血过程发生血液暴露后能够冲洗暴露部位并消毒;在工作场所暴力发生时,41.3%的护士耐心解释,30.0%的护士忍让回避。3种职业暴露的上报率均较低(<30%)。结论 急诊科职业暴露发生率相对较高,管理者需要重视急诊科的工作环境建设,加强采血过程和工作场所暴力的职业防护培训,同时增强对3种职业暴露的上报管理。  相似文献   

18.
急诊护士遭受工作场所暴力后心理状况调查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急诊护士遭受工作场所暴力后的心理健康状况。方法应用症状自评量表(symptom checklist-90,SCL-90)对3所综合医院60名遭受过工作场所暴力后的急诊护士进行问卷调查,并将SCL-90各因子得分与国内常模进行比较。结果遭受工作场所暴力后,急诊护士在躯体化、强迫症状、抑郁、焦虑、敌对、恐怖、精神病性等方面的因子分及总分、总均分均高于常模,均P〈O.01或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遭受工作场所暴力后,急诊护士心理健康状况明显差于一般人群,应给予受暴者人文关怀,并采取措施预防和干预工作场所暴力和心理伤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