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19,(3):223-228
目的探讨轻型急性缺血性卒中rt-PA静脉溶栓的疗效和安全性及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方法前瞻性分析从2016年1月~2018年5月在深圳市6个卒中中心接受rt-PA静脉溶栓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临床资料共224例,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5分定义为轻型卒中(minor stroke,MS),共116例,NIHSS 5分为非轻型卒中(non-minor stroke,NMS),共108例。比较两组基线资料、两组治疗后90 d改良Rankin评分(mRS)、治疗后7 d内症状性颅内出血(symptomatic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s ICH)及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arly neurological deterioration,END)发生率、90 d死亡率的差异。运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影响rt-PA静脉溶栓的MS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结果两组基线资料中,与NMS组相比,MS组心源性栓塞型卒中比例更低(7. 8%vs 17. 6%,P=0. 026),而小动脉闭塞型卒中比例明显更高(41. 4%vs24. 1%,P=0. 006)。疗效性上,MS组90 d预后良好(mRS≤2分)比例明显高于NMS组(87. 9%vs 63%,OR6. 099,95%CI 2. 650~14. 040,P 0. 001)。安全性上,MS组7 d内END发生率高于NMS组(5. 2%vs 4. 6%); 7 d内s ICH发生率低于NMS组(4. 3%vs 6. 5%); 90 d内死亡率低于NMS组(1. 7%vs 7. 4%),校正前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即使接受静脉溶栓治疗,大动脉粥样硬化型卒中、END、既往缺血性脑卒中病史、既往接受抗血小板治疗与MS患者预后不良相关,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只有END与预后不良相关。结论与NMS相比,MS患者接受rt-PA静脉溶栓有助于改善90 d的神经功能预后,安全性与NMS相似。即使接受rt-PA静脉溶栓治疗,END仍然是MS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3.
目的 探讨Alberta卒中早期CT评分(ASPECTS)评估侧枝循环对急性大脑中动脉供血压梗死静脉溶栓的疗效以及预后。方法 选择北京大学深圳医院神经内科自2015年9月~2016年9月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大脑中动脉供血压梗死患者39例,依据溶栓前ASPECTS评分分为侧枝良好组及侧枝不良组,比较2组间临床资料及溶栓后90 d的预后差异; 再以预后是否良好为因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侧枝良好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更低、ONT(onset to needle time)更短,则预后更好。Logistec回归分析显示ASPECTS评分是评估预后是否良好的独立预测因子(OR:39.395,95%CI=1.336~1161.514,P=0.033)。结论 ASPECTS可准确评估侧枝循环,对静脉溶栓有明确的指导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高龄轻型缺血性卒中3 h内行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 将我院2015年10月-2017年10月连续收治入院的发病3 h内48例高龄急性轻型缺血性卒中患者
随机分为阿替普酶静脉溶栓组24例和未溶栓组24例。比较两组患者入院时的一般情况,基线美国
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HISS)评分,治疗24 h后颅内出
血转化率,治疗后90 d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分及90 d病死率。
结果 阿替普酶静脉溶栓组和未溶栓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基线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
义。阿替普酶静脉溶栓组和未溶栓组治疗24 h后颅内出血转化率分别为4.17%和0(P =1.000),两组
90 d病死率均为4.17%(P =1.000),阿替普酶静脉溶栓组及未溶栓组90 d mRS评分为0~2分的比率
分别为83.33%和54.17%(P =0.029)。
结论 早期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高龄急性轻型缺血性卒中不增加急性期颅内出血转化的风险,
可以改善高龄轻型缺血性卒中患者预后,不增加病死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静脉溶栓治疗是急性缺血性卒中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本研究旨在探讨在现行卒中指南的指导下,静脉溶栓治疗的早期疗效和远期预后,以期为提高静脉溶栓治疗的获益提供临床证据。方法::记录136例接受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澈活剂(recombinant 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人口统计学特征、血管危险因素和本次卒中发生的情况。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对静脉溶栓治疗的早期疗效进行评价,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对卒中发生后3个月时的功能独立情况进行评价。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对静脉溶栓治疗的早期疗效和卒中发生后3个月时功能独立的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静脉溶栓治疗后24 h时,早期有效66例(48.5%);卒中发生后3个月时,64例(47.1%)达功能独立。静脉溶栓治疗后2 h、24 h和7 d的早期疗效与卒中发生后3个月时的功能独立显著相关(P值均0.05)。静脉溶栓治疗前收缩压是静脉溶栓治疗早期疗效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降低静脉溶栓治疗前收缩压可能改善溶栓治疗的早期疗效。依据溶栓治疗的早期疗效,可能判断溶栓治疗的远期预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治疗轻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疗效。方法 收集100例发病<4.5 h的轻型急性缺血性脑卒患者,随机分为溶栓组50例,未溶栓组50例; 溶栓组于入院后给予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24 h后非心源性脑栓塞患者给予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聚集治疗,21d后改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治疗,心源性脑栓塞患者给予抗凝治疗; 未溶栓组非心源性脑栓塞患者给予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聚集治疗,21d后改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治疗,心源性脑栓塞患者给予抗凝治疗; 对所有患者入院时及治疗后第14 d、90 d分别进行NIHSS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第90 d mRS评分,比较2组患者的疗效和预后。结果 入院时溶栓组及未溶栓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NIHSS评分及mRS评分等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 治疗后第14、90 d与未溶栓组患者比较,溶栓组患者的NIHSS评分及mRS评分显著降低,溶栓组患者的预后明显好于未溶栓组(P<0.05); 2组患者的颅内出血发生率、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均>0.05),且2组患者均无死亡。结论 rt-PA静脉溶栓治疗轻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优化溶栓流程对轻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院内延误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收集秦皇岛市第一医院2015年7月-2017年6月行静脉溶栓治疗的轻型缺血性卒中患者资料。按照流程优化时间前后,分为优化组和对照组。比较两组入院到溶栓时间(door to needle time,DNT)、溶栓后7 d NIHSS评分和溶栓后3个月mRS评分。结果共纳入57例轻型缺血性卒中患者,平均年龄61.7±5.4岁,男性44例(77.2%)。其中对照组24例,优化组33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比较,优化组DNT缩短(68.7±19.1 vs 88.8±23.1 min,P=0.001),DNT≤60 min的患者比例更高(42.4%vs 12.5%,P=0.015);溶栓治疗后3个月mRS评分更低[0(0~0.5)vs 0.5(0~2),P=0.017],良好预后(mRS评分≤1分)患者比例更高(87.9%vs 62.5%,P=0.024)。结论优化溶栓流程可以缩短轻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DNT,提高DNT≤60 min达标率,改善患者3个月预后。 相似文献
8.
9.
10.
11.
12.
目的 研究丰田生产方式(Toyota production system,TPS)缩短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入院至溶栓时间
(door to needle time,DNT)和提高DNT≤60 min的比例。
方法 收集2012年6月-2013年12月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ecombinant 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rt-PA)静脉溶栓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为对照组,2014年1月-2015年6月启用TPS改善溶栓
流程后rt-PA静脉溶栓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为实验组,比较两组患者DNT时间及DNT≤60 min比例。
结果 研究共纳入对照组68例,实验组87例。对照组DNT平均(92.27±16.98)min,实验组DNT平均
(63.52±11.86)mi n,两组有显著差异(P =0.002)。改善流程后DNT≤60 min的比例由对照组的6.11%提
高到实验组的51.09%(P =0.001)。
结论 通过组建TPS团队多学科合作进行溶栓流程改造,能够显著降低急性缺血性卒中rt-PA静脉
溶栓的院内延误时间,缩短DNT,提高DNT≤60 min的比例。 相似文献
13.
中国卒中学会科学声明专家组 《中国卒中杂志》2017,12(3):267-284
正1背景目前,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最有效的药物治疗仍是超早期内(4.5 h)给予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ecombinant 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rt-PA)静脉溶栓,因其可显著改善AIS预后,被国内外脑血管病指南一致推荐。2012年12月《中华内科杂志》发表的《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静脉溶栓治疗缺血性卒中中国专家共识(2012版)》~([1])和2014年发表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4》~([2])对规范我国AIS 相似文献
14.
张超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6,(13):101-102
目的分析糖尿病与急性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3-04—2015-04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急性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患者160例,根据是否合并糖尿病将其分为糖尿病组(n=40)与非糖尿病组(n=120)。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对预后进行评价,预后良好0~2分,预后不良3~6分。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对影响预后指标进行评估。结果糖尿病组预后良好30例,占75.00%,非糖尿病组预后良好50例,占44.17%,预后不良67例,占55.83%。糖尿病组预后良好率明显低于非糖尿病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糖尿病是影响预后的原因之一(OR=2.452,95%CI=1.594~3.892)。结论糖尿病是影响急性缺血性卒中静脉血栓预后的原因之一,早期通过药物控制血糖水平在正常范围内对溶栓后脑组织水肿改善等有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 探讨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患者脑小血管病(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CSVD)总体负荷与静脉溶栓治疗转归的关系。
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2年3月-2018年1月于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神经内科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
AIS患者,根据头颅MRI评估CSVD总体负荷(CSVD总负荷评分),在发病后90 d时采用mRS量表评估患
者预后,良好预后定义为mRS评分≤2分。使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AIS静脉溶栓患者90 d预后不良
(mRS评分≥3分)及住院期间并发症(住院期间新发的肺部感染、消化道出血和泌尿道感染)的独立
影响因素。
结果 最终纳入178例患者,平均年龄62.3±10.5岁,其中男性125例(70.2%)。90 d预后良好患者
共128例(71.9%)。多因素分析显示:糖尿病(OR 2.919,95%CI 1.044~8.162,P =0.041),吸烟(OR
7.752,95%CI 2.300~26.192,P =0.001),心房颤动(OR 6.553,95%CI 1.733~24.785,P =0.006),基线
NIHSS评分(每增加1分:OR 1.354,95%CI 1.224~1.497,P<0.001),CSVD总负荷评分≥3分(OR 3.787,
95%CI 1.127~12.728,P =0.031)是AIS患者静脉溶栓90 d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基线NIHSS评分
(每增加1分:OR 1.266,95%CI 1.163~1.377,P<0.001)及CSVD总负荷评分≥3分(OR 4.643,95%CI
1.562~13.801,P =0.006)是AIS静脉溶栓患者住院期间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CSVD总负荷评分≥3分是静脉溶栓患者90 d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发病6~9 h动脉溶栓治疗对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 nstitutes o f H ealth
Stroke Scale,NIHSS)<5分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治疗效果。
方法 回顾86例发病距接受治疗的时间6~9 h的急性缺血性卒中(NIHSS<5分)患者资料,比较选择
性尿激酶动脉溶栓和口服阿司匹林2种治疗方法的发病7 d和90 d效果。
结果 与口服阿司匹林组相比,选择性动脉溶栓组患者发病7 d的Barthel指数(Barthel index,BI)较对
照组明显改善(81.3±7.9 vs 54.5±9.3,P =0.034),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
分<3分的患者比例明显增加(88.4% vs 48.8%,P =0.028);但在90 d后,两组患者的BI及mRS之间没
有显著差异。
结论 对急性轻型缺血性卒中6~9 h积极的动脉尿激酶溶栓治疗可以促进患者的早期恢复。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大多数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难以在发病早期接受静脉溶栓治疗,而移动卒中单元(mobile
stroke unit,MSU)的应用将静脉溶栓治疗从院内提到院前。本研究初步探讨中国首台MSU在急性卒中
患者院前静脉溶栓中的作用。
方法 回顾性分析荥阳市人民医院卒中中心2018年11月-2019年4月期间应用MSU进行院前静脉溶
栓的患者(MSU溶栓组)和使用传统救护车转运至院内静脉溶栓的患者(常规溶栓组)的临床资料。
观察终点包括主要时间指标从呼叫至溶栓时间、从发病至溶栓时间;疗效指标为90 d良好预后(mRS
评分≤2分)率;安全性指标包括溶栓后48 h内症状性颅内出血及随访90 d内的全因死亡。比较静脉
溶栓患者应用两种治疗模式的终点差异。
结果 MSU溶栓组共计14例患者接受了院外静脉溶栓,同时期常规溶栓组有24例患者在院内进行了
静脉溶栓治疗。与常规溶栓组相比,MSU溶栓组呼叫至溶栓时间(59 min vs 92 mi n,P =0.001)、发病
至溶栓时间(73 min vs 114 mi n,P =0.002)均较短。两组的90 d良好预后率(79% vs 67%,P =0.488)
和安全性指标均未见统计学差异。
结论 基于MSU的急性缺血性卒中院前溶栓可以显著缩短患者从发病至溶栓时间及呼叫至溶栓时
间,但对于急性卒中的救治疗效仍需要多中心前瞻性研究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rt-PA静脉溶栓联合双重抗血小板治疗轻型缺血性卒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方法 以2013年12月-2016年12月在石家庄市第一医院连续住院治疗的轻型缺血性卒中患者为研究
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溶栓+单抗组和溶栓+双抗组。对照组不进行静脉溶栓,长期口服阿
司匹林(100 mg/d)抗血小板治疗;溶栓+单抗组在rt-PA静脉溶栓(0.9 mg/kg,最大剂量90 mg)基
础上长期单用阿司匹林(100 mg/d)抗血小板治疗;溶栓+双抗组在溶栓后单抗基础上加用氯吡格雷
(75 mg/d)双重抗血小板治疗,双抗治疗21 d后改为阿司匹林长期单抗治疗。随访3个月,有效性指标
为3个月时NIHSS 0~1分、Barthel指数(Barthel index,BI)95~100分和mRS 0~1分的比例,3个月时缺
血性卒中的复发率;安全性指标为治疗24 h出血转化和症状性出血转化的发生率。另外比较三组间
基线和3个月时血清hs-CRP和IL-6的水平差异。
结果 研究共纳入85例患者,对照组28例,溶栓+单抗组28例,溶栓+双抗组29例,全部患者均完
成3个月随访,无死亡患者。对照组、溶栓+单抗组和溶栓+双抗组3个月随访时NIHSS 0~1分比例分
别为46.43%、78.57%和93.10%,BI 95~100分比例分别为53.57%、82.14%和89.66%,mRS 0~1分
的比例分别为50.00%、82.14%和93.10%,三组上述有效性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两比较显
示,溶栓+双抗组高于溶栓+单抗组和对照组,溶栓+单抗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对
照组、溶栓+单抗组和溶栓+双抗组3个月时缺血性卒中复发率分别为32.14%、7.14%和3.45%,差异
有统计学意义。安全性指标方面,三组均无出血转化事件。对照组、溶栓+单抗组和溶栓+双抗组3
个月时的hs-CRP水平分别为11.92±3.58 mg/L、9.04±2.85 mg/L和6.04±2.65 mg/L,IL-6水平分别为
26.18±4.65 ng/L、16.11±6.93 ng/L和12.84±2.57 ng/L,三组上述炎症因子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
义,其中溶栓+双抗组低于溶栓+单抗组和对照组,溶栓+单抗组低于对照组。
结论 对于急性轻型缺血性卒中患者,rt-PA静脉溶栓治疗后短期双重抗血小板治疗可显著改善患
者神经功能,降低炎症因子水平,降低复发率,且不增加出血风险。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脑小血管病(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CSVD)总负荷评分与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患者静脉溶栓后1年预后的关系。
方法 前瞻性连续纳入2017年1月-2018年12月于深圳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并接受rt-PA静脉溶
栓治疗的AIS患者,根据MRI评估CSVD负荷并计算CSVD总负荷评分。使用mRS量表评估患者发病1年的
神经功能预后,利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CSVD的总负荷与1年的神经功能预后之间的关系,利
用ROC曲线分析CSVD总负荷评分对不良预后的预测价值及最佳界值。
结果 最终入组135例静脉溶栓的AIS患者,平均年龄为61.56±12.64岁,CVSD总负荷评分0分者17例
(12.59%),1分者44例(32.59%),2分者38例(28.15%),3分者30例(22.22%),4分者6例(4.44%)。
多因素分析发现溶栓前NIHSS评分(OR 1.615,95%CI 1.209~2.157,P =0.001)、CSVD总负荷评分(OR
1.570,95%CI 1.095~4.094,P =0.026)为AIS静脉溶栓患者1年功能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CSVD总负
荷预测静脉溶栓后1年不良预后的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ROC curve,AUC)为0.735(95%CI
0.641~0.828),最佳界值为2.5分;溶栓前NIHSS评分的AUC为0.773(95%CI 0.684~0.862),最佳界
值为6.5分。
结论 CSVD总负荷评分及溶栓前NIHSS评分为AIS患者静脉溶栓治疗1年功能预后不良的可靠预测指
标,有助于临床评估静脉溶栓患者长期预后。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