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正>炎性反应是脑梗死重要的病理生理过程,脑梗死患者脑缺血受损部位有白细胞浸润和炎性细胞因子存在,表明炎性过程参与了急性脑缺血的神经细胞损伤[1]。本文通过对脑梗死三个重要的炎性反应相关指标白细胞(white blood cell,WBC)计数、中性粒细胞比率(neutrophils ratio,NEUR)及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39例急性脑血管病患者的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趋化功能进行了研究。与对照组相比,急性期白细胞计数显著增高(P<0.05).白细胞数与脑梗塞面积(或出血量)成正相关(r=0.45,P<0.01).中性粒细胞趋化功能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结果提示白细胞的异常与脑血管病病理生理机制有某种内在联系,本研究对脑血管病患者易于合并感染且难于控制提供一种解释。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患者脑出血后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变化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对2013-01—2016-06在我院神经内科治疗的560例急性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入院12h后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其中0~15分249例为轻型组,16~30分201例为中型组,31~45分110例为重型组。所有患者在入院后24h内采集外周血,采用西门子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计数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比较不同预后患者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平均升高率,比较不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患者在入院时、入院后第3天、第7天及第14天外周白细胞水平,比较不同意识患者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水平。结果重型组入院时外周白细胞计数水平最高,其次是中型组,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入院后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各组白细胞计数均呈下降趋势(P0.05);但重型组及中型组在第3天、第7天、第14天的白细胞计数仍显著高于轻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意识障碍患者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显著高于意识清醒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患者白细胞计数平均升高率及中性细胞升高率显著高于存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脑出血后患者外周血白细胞水平与患者病情以及预后有密切关系,临床上可以根据白细胞计数判断患者病情,评估预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外周血早期白细胞及其亚型与急性缺血性卒中(AIS)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连续收集AIS住院患者588例,性别和年龄匹配的非脑卒中患者630例,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根据头颅CT或MRI梗死面积大小将AIS患者分为腔隙性AIS组151例和非腔隙性AIS组437例,比较2组白细胞参数并进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AIS组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白细胞计数(OR=1.073,95%CI:1.017~1.132,P=0.009)和中性粒细胞计数(OR=1.068,95%CI:1.001~1.139,P=0.046)进入回归方程。非腔隙性AIS组白细胞计数高于腔隙性AI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白细胞计数(OR=0.898,95%CI:0.811~0.995,P=0.040)进入回归方程。结论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升高是AIS的独立危险因素,低白细胞计数为腔隙性AIS的危险因素,白细胞计数对AIS的发生及梗死面积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及红细胞分布宽度与进展性卒中的关系。方法选自2018年1月-2018年12月间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121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依据是否出现卒中进展分为进展性卒中组(39例)和非进展性卒中组(82例),比较两组患者基本资料、临床特征。分析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及红细胞分布宽度与进展性卒中的关系。结果与非进展性卒中组比较,进展性卒中组中性粒细胞百分比[(73. 63±9. 99) vs (64. 87±10. 33)]、红细胞分布宽度[(14. 17±1. 33) g/L vs (13. 10±1. 03) g/L]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中性粒细胞百分比(OR=1. 076,95%CI 1. 023~1. 131,P=0. 005)、红细胞分布宽度(OR=2. 068,95%CI 1. 249~3. 425,P=0. 005)。结论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及红细胞分布宽度是进展性卒中的独立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6.
急性缺血性卒中炎症反应的特征是白细胞聚集并浸润脑组织[1],主要是中性粒细胞(polymorphonuc lear,PMN)和单核细胞(mononuc lear leukocyte,MNL),它是炎症反应的始动因素,且加剧脑组织的损伤[2]。有多种黏附分子参与[3],其中β2整合素与其配体结合使PMN、MNL牢固附着于血管内皮细胞(endothelial cell,EC),外渗进入脑组织。β2整合素CD11 a-b/CD18在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 ic stroke,AIS)患者外周血白细胞表达的报道较多,未见有CD11 c/CD18的详细报道[4]。我们采用流式细胞术对28例AIS患者外周血PMN和MNL的CD11 c、CD…  相似文献   

7.
一、资料与方法 1.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应在发病1W内测定;②随访3~6W的文献;③缺血性脑卒中的定义符合WHO的诊断标准,并经cT或MRI排除出血性脑卒中;④研究中提供主要结局观察指标:①大、小面积梗死组的白细胞计数;②脑梗死组与健康对照组外周血白细胞计数;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外周血白细胞水平对其短期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入选685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根据治疗结局分为死亡组(n=30)、残疾组(n=74)、无残疾组(n=581),其中死亡组与残疾组均归为短期预后不良。对3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年龄、性别、吸烟史、饮酒史、高血压史、糖尿病、入院时体温等)进行Logistic分析。结果 3组患者年龄、高血糖、高血脂、纤维蛋白原、入院时体温及白细胞计数组间比较,P0.05;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上述因素均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生短期预后不良的预测因素。将年龄等影响因素经校正后,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白细胞计数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生短期不良结局的独立危险因素,且趋势性P0.05。结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外周血白细胞计数越高,短期预后越差,临床应引起重视并尽早干预,以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术前加术后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对胶质瘤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10例经手术、病理检查确诊的胶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术前和术后NLR低于临界值的记为0,术前和术后NLR高于临界值的记为1.术前NLR加术后NLR记为PP-NLR,则PP-NLR=0或1或2;按患者的PP-NLR将...  相似文献   

10.
正1病例患者XXX,女性,82岁,因"妄闻认为被害2月余,加重伴冲动吵闹十余天"于2018-4-2日首次入院。既往史:四十年前曾因十二指肠溃疡出血行手术治疗,十年前左足踝部曾骨折手术,余无特殊。个人史无特殊。家族史:弟弟精神发育迟滞,已过世。入院体格检查欠合作:T 39.2℃,BP 160/90mmHg,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两种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与卒中患预后的关系。方法:同时采用中国卒中评分(CSS)、欧洲卒中评分(ESS)两种评分标准进行评定,其结果与病程第5天CT显示的损害体积及3个月末的预后(ADL量表)分别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不同时间点ESS和CSS两种评分的之间的相关系数范围为-0.94--0.98(P<0.01),入院时二评分与损害体积的相关系数为0.47和-0.59I(P<0.05),评分与预后的相关系数范围为0.62-0.91(P<0.01)。结论:两种评分均能较好地反映卒中损害的严重程度,并对卒中预后的评估具有同样的有效性,其中CSS更为简易实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高血压脑出血急性期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计数与脑出血血肿大小、预后的关系及意义。方法 测定10 4例急性期高血压脑出血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计数 ,根据头部CT扫描计算血肿大小 ,临床疗效评定标准判断预后 ,将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计数与血肿大小、临床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高血压脑出血外周血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计数与血肿大小呈显著相关性 ,死亡组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计数较存活组有明显升高。结论 脑出血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计数可作为判断病情及临床预后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白细胞计数与缺血性脑卒中的梗死灶体积大小以及预后的关系,并探讨其潜在的机制.方法对124名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在发病后24 h抽取肘静脉血,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测定MMP-9水平,并进行白细胞计数.根据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对患者入院以及出院时进行评分,所有患者均进行CT/MRI检查.结果脑梗死组MMP-9水平及白细胞计数均明显高于腔隙性脑梗死组以及对照组.相关分析结果表明,MMP-9水平与预后呈等级正相关(r=0.180,P=0.046).白细胞数增高组脑梗死与腔梗构成比、病死率、MMP-9水平明显高于白细胞数正常组,而治疗有效率则明显低于白细胞数正常组.结论脑梗死急性期血清MMP-9水平、白细胞计数可能与脑梗死患者梗死体积大小以及近期预后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s to lymphocytes ratio,NLR)对进展性缺血性卒中 (progressive ischemic stroke,PIS)发病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急性大动脉粥样硬化性缺血性卒中后炎症因子水平及其与神经神经功能恢复的相关性。 方法 收集2015年11月-2018年1月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北京博爱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轻中度 (NIHSS≤15分)大动脉粥样硬化性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分别在入院时、1周、2周、4周进行白细胞计数 (white blood cell,WBC)、中性粒细胞计数(neutrophils,NEU)及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IL-6、TNF-α 等炎症因子的检测,同时进行NIHSS评分;并在发病4周进行mRS评分。根据入组时NIHSS评分,将患者 分为轻型卒中(NIHSS 0~4分)和中型卒中(NIHSS 5~15分)两组,比较两组间发病4周内的炎症因子 水平。分析WBC、NEU和Fib水平与同期NIHSS的相关性,入院时WBC、NEU和Fib水平与后续随访(1周、2 周和4周)时NIHSS以及4周时mRS的相关性。 结果 研究共入组61例患者,轻型卒中组5 0例、中型卒中组11例。入院时中型卒中组W B C [(8.87±2.99)×109/L v s(7.07±2.06)×109/L,P =0.019]、N E U [(6.38±2.77)×109/L v s (4.72±1.66)×109/L,P =0.010]和Fib[3.31(2.74~4.24)g/L vs 2.71(2.36~3.30)g/L,P =0.041] 水平均高于轻型卒中组;发病1周时,中型卒中组WBC([ 8.80±1.47)×109/L vs(6.99±2.32)×109/L, P=0.032]、NEU([ 6.16±1.09)×109/L vs(4.72±2.14)×109/L,P =0.049]和Fib[3.73(2.92~4.39)vs 2.65 (2.25~3.11),P=0.022]水平均高于轻型卒中组;发病2周时,中型卒中组WBC([ 8.40±1.68)×109/L vs(6.89±1.28)×109/L,P=0.012]、NEU([ 5.76±1.46)×109/L vs(4.59±1.12)×109/L,P =0.024]仍 高于轻型卒中组,但两组Fib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发病4周时两组的WBC、NEU和Fib水平差异均无 统计学意义。两组各个时间点IL-6、TNF-α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入院时(r =0.225,P =0.048)、 发病1周时(r =0.413,P =0.005)和发病2周(r =0.382,P =0.034)时NIHSS与Fib水平呈正相关;入院 时(r =0.257,P =0.046)和发病2周时(r =0.396,P =0.027)NIHSS与NEU水平呈正相关;发病2周时 (r =0.451,P =0.011)NIHSS与WBC水平呈正相关。入院时WBC水平与发病2周(r =0.442,P =0.007)和 4周(r =0.518,P =0.011)时的NIHSS呈正相关;入院时NEU水平与发病1周(r =0.268,P =0.048)、2周 (r =0.402,P =0.015)和4周(r =0.431,P =0.040)时的NIHSS评分呈正相关;入院时Fib水平与发病1周 (r =0.318,P =0.023)和2周(r =0.378,P =0.025)时NIHSS呈正相关。 结论 对于轻中度大动脉粥样硬化性缺血性卒中,发病2周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与Fib和NEU水平呈 正相关;中型缺血性卒中在发病2周内的WBC、NEU和Fib水平高于轻型缺血性卒中,该差异在发病4周时 逐渐消失。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睡眠质量对青年缺血性卒中短期预后的影响。 方法 连续性、前瞻性地收集年龄在18~45岁的首发卒中患者223例作为观察对象。建立完善基线资 料、青年缺血性卒中预后可能相关因素的数据库,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问卷评分评估睡眠质量,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分评估其入院后病情及发 病后3个月的预后情况,采用单因素及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法对影响青年缺血性卒中预后的相关因素 进行分析,并分析研究睡眠质量对青年缺血性卒中短期预后的影响。 结果 共获取观察组有效病例223例,其中男性170例(76.2%),女性53例(23.8%)。单因素分析结 果显示与青年缺血性卒中短期预后的相关因素有:NIHSS评分、睡眠质量、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将上 述有意义的变量纳入Logistic回归模型,显示睡眠质量差与青年缺血性卒中3个月mRS评分有关,比值 比(odds ratio,OR)1.829;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1.014~3.301。 结论 睡眠质量差能影响青年缺血性卒中短期预后。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在颅脑损伤(TBI)预后评估中的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3月~2019年1月收治的105例TBI的临床资料。伤后6个月,采用GOS评分评估预后,1~3分为预后不良,4~5分为预后良好。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检验预后不良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NLR对TBI病人6个月预后的预判价值。结果 105例中,预后不良34例,发生率为32.38%。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入院时GCS评分≤8分、颅内压增高、瞳孔对光反射消失和NLR均是TBI病人伤后6个月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NLR的最佳临界值为4.12,此时灵敏度为85.7%,特异度为81.6%,当NLR≥4.12时,TBI病人预后不良的发生率高达93.6%。结论 入院时NLR水平可作为预测TBI伤后6个月预后不良的参考指标,可早期、迅速、准确判断病人预后,及时有效地采取干预措施,改善病人预后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 to lymphocyte ratio,NLR)与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择2019年8月至2020年8月在贵州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患者112例,其中12例患者失联或资料缺失,最终共1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纳入本研究.收...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检测大面积脑梗死(massive cerebral infarction,MCI)患者外周血中中性粒细胞脱颗粒因子[髓过氧化物酶(myeloperoxidase, MPO)、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neutrophil elastase,NE)、细胞纤连蛋白(cellular fibronectin,cFn)、尿激酶纤溶酶原激活物受体(urokinase-type plasminogen activator receptor,uPAR)]及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的比值(neutrophil-to-lymphocyte ratio,NLR)的水平,分析其对MCI患者发生脑疝的预测价值及短期预后的影响。方法 收集2018年1月至2021年12月住院治疗的MCI患者95例,根据MCI发病5 d内是否合并脑疝将患者分为非脑疝组(32例)和脑疝组(63例)。随访期间失访8例。根据随访时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分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18例,mRS评分≤2分)和预后不良组(69例,mRS评分>2分)。分析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与NLR、MPO和NE水平的相关性。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MCI患者发生脑疝的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评估NLR和MPO预测脑疝发生的临床价值。比较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NLR和MPO水平。结果 脑疝组与非脑疝组相比,去骨瓣减压术患者比例、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及NLR、MPO、NE、cFn和uPAR水平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IHSS评分与NLR、MPO和NE均呈正相关(分别r=6.524、6.895、7.236,均P<0.05)。NLR和MPO为影响MCI患者发生脑疝的危险因素(OR=2.361,P=0.007;OR=2.955,P=0.014)。NLR预测MCI患者发生脑疝的曲线下面积为0.914(95%CI:0.875~0.921),高于MPO预测MCI患者发生脑疝的曲线下面积[0.817(95%CI:0.802~0.856);Z=4.201,P=0.008]。预后良好组的NLR和MPO水平均低于预后不良组(P<0.001)。结论 MCI患者入院时NLR和MPO的水平为影响脑疝发生的危险因素;NLR预测MCI患者发生脑疝的临床价值高于MPO;NLR和MPO水平与MCI患者预后有关。 [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 2023, 50(2): 23-28]  相似文献   

20.
脑卒中患者超早期白细胞计数及分类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磁共振(MRI)及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技术引入医学领域,对急性脑血管病的早期诊断变得非常容易,但MRI及CT价格昂贵,目前仅在县级以上的医院才有条件使用,对于县以下的医院尚无经济条件引进此类设备(尤其贫困山区).因此这类医院的医生对急性脑血管病的早期诊断必须依靠自身的临床经验,结合部分切实可行的检验,如脑脊液化验等,得出初步诊断,但误诊率非常高.许多作者对脑卒中患者外周血白细胞数目进行过动态观察[1,2],发现脑出血及脑梗死患者血液白细胞数均有不同程度升高,并对其病理生理作了较全面的叙述.但对于脑卒中患者的超早期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及分类对早期诊断有何帮助研究较少.本文对此进行了统计分析,旨在为脑卒中患者的早期诊断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