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天津市急性脑梗死发病与气象因素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2013年急性脑梗死患者1198例及同期的气温、气压、相对湿度等气象资料;采用圆分布分析急性脑梗死发病的季节规律、直线相关分析及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气象因素与急性脑梗死发病之间的关系。结果 (1)急性脑梗死冬季高发,平均角在1月份(P<0.05);(2)急性脑梗死月发病例数与月平均气温、月平均最高气温、月平均最低气温呈负相关(P<0.05),与月平均气压正相关(P<0.05);(3)多元逐步回归筛选出来影响急性脑梗死月发病例数的气象因素是月平均最低气温,其次为月平均日较差。结论气象因素是脑梗死发病的影响因素,在冬季、低气温、高气压气象条件下脑梗死发病率高,这为制定脑血管病相应防治措施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青岛市脑梗死(CI)发病的时间变化规律,探讨青岛市气象因素对脑梗死CI发病的影响及其预测.方法收集青岛市1998年~2002年5年间4821例CI患者的发病时间及同期的气温、气压、相对湿度、风速等气象资料;圆分布分析探讨CI发病的时间规律,直线相关、多元逐步回归研究CI发病与气象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1)4821例CI患者中男性比例(55%)高于女性(45%)(x2=52.06,P<0.01),男性发病年龄低于女性(男性67.7(10.8)岁,女性69.1(9.3岁),u=4.97,P<0.01);(2)男、女性CI都在秋季高发,平均角所对应日期在10月(P<0.05);(3)CI发病多见于高温、高气压、低湿度的气象条件(r=0.308,0.264,-0.370,P<0.05),多元逐步回归筛选出来影响CI月发病人数的气象因素依次是月平均气压和月平均气温.结论气象因素是CI发病的影响因素,但由于较低的校正R2,故以气象因素为自变量的多元逐步回归方程不宜用来预测CI发病人数.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脑梗死二级预防中阿司匹林抵抗(AR)发生率.随访期AR与脑梗死复发及其他血管事件发生的关系.方法 600例脑梗死患者,入院当Et开始服用阿司匹林,服用7~10 d后检测血小板聚集率,筛选出AR患者及敏感患者,并对患者进行6~24个月随访,观察脑梗死复发及其他血管事件发生情况,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AR及血管事件发生的危险因素和预后.结果 600例脑梗死患者中有AR者150例(25.0%),敏感者450例(75.0%);AR组女性、糖尿病患者比例及血低密度脂蛋白(LDL)胆固醇水平均高于阿司匹林敏感组;糖尿病(OR=2.58,95% CI 1.37~4.85,P=0.003)、高LDL血症(OR=1.89,95% CI 1.21~2.93,P=0.005)为AR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AR组随访期脑梗死复发率、心肌梗死发生率以及全因死亡率均高于阿司匹林敏感组;糖尿病(OR=2.47,95% CI 1.36~4.65,P=0.003)、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型脑梗死(OR=2.13,95% CI 1.24~3.95,P=0.023)及AR(OR=3.86,95% CI 1.79~5.87,P=0.002)是随访期血管事件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有AR者血管事件发生的风险增加3.86倍.结论 脑梗死二级预防中AR发生率高,AR与脑梗死复发及其他血管事件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脑梗死二级预防中阿司匹林抵抗(AR)发生率.随访期AR与脑梗死复发及其他血管事件发生的关系.方法 600例脑梗死患者,入院当Et开始服用阿司匹林,服用7~10 d后检测血小板聚集率,筛选出AR患者及敏感患者,并对患者进行6~24个月随访,观察脑梗死复发及其他血管事件发生情况,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AR及血管事件发生的危险因素和预后.结果 600例脑梗死患者中有AR者150例(25.0%),敏感者450例(75.0%);AR组女性、糖尿病患者比例及血低密度脂蛋白(LDL)胆固醇水平均高于阿司匹林敏感组;糖尿病(OR=2.58,95% CI 1.37~4.85,P=0.003)、高LDL血症(OR=1.89,95% CI 1.21~2.93,P=0.005)为AR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AR组随访期脑梗死复发率、心肌梗死发生率以及全因死亡率均高于阿司匹林敏感组;糖尿病(OR=2.47,95% CI 1.36~4.65,P=0.003)、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型脑梗死(OR=2.13,95% CI 1.24~3.95,P=0.023)及AR(OR=3.86,95% CI 1.79~5.87,P=0.002)是随访期血管事件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有AR者血管事件发生的风险增加3.86倍.结论 脑梗死二级预防中AR发生率高,AR与脑梗死复发及其他血管事件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气象因素与脑血管病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脑血管病发病与气象因素间的关系。方法 收集青岛市1998~2002年6186例脑血管病患者[脑出血(CH)1179例、脑梗死(C1)4821例、蛛网膜下腔出血(SAH)186例]的发病时间及同期的月平均气温、气压、相对湿度、风速等气象资料。圆分布分析脑血管病发病的季节规律;直线相关、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气象因素与脑血管病发病之间的关系。结果 CH冬季高发,平均角在1月份(P〈0.05);CI及SAH均于秋季高发,平均角在10门份(均P〈0.05)。CH多发于低气温、高气压的气象条件(r=-0.370、0.349,均P〈0.05),CI多发于高温、高气压、低湿度的气象条件(r=0.308、0.264、-0.370,均P〈0.05)。影响月发病人数的气象因素,CH是月平均气压、相对湿度和风速,CI是月平均气压和气温。结论 气象因素是脑血管病发病的影响因素,在脑血管病的预防工作中应充分考虑其发病的季节特点。气象因素为自变量的多元逐步回归方程不宜用来进行预测发病人数。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中国北方面神经炎患者与气象因素之间的相关性,初步探讨气象因素对面神经炎发病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研究采集北京友谊医院神经内科及北京博爱医院神经内科2007年门诊和急诊收治的298例面神经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并采集北京市气象台2007年逐月逐日平均气温、相对湿度、气压、风速、月平均气温、月平均相对湿度、月平均气压、月平均风速、风冷指数(WCF)等气象要素。分析气象因素与面神经炎发病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月平均相对湿度与面神经炎发病呈正相关(r=0.629,P=0.028),而月平均气温、平均气压、平均风速、WCF等未发现与面神经炎发病存在明显相关性(r=0.558,P=0.059;r=-0.509,P=0.091;r=-0.219,P=0.494;r=-0.562,P=0.057)。面神经炎发病并不存在季节性差异。结论月平均相对湿度可能是面神经炎发病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鄂尔多斯地区脑梗死患者院前时间和影响因素。方法前瞻性连续登记2012年1月1日至2014年5月31日期间因脑梗死入院的患者,采用问卷和访视调查方法调查院前时间及相关因素。结果共纳入320例脑梗死患者,其中24例(7.5%)症状出现后2 h内到达医院,92例(28.75%)发病2 h内做出就医决定(早期就医决定组),228例(71.25%)发病2 h后做出就医决定(延误决定就医组),早期决定就医对院前时间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001),但两组转送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24),是否使用120救护车对院前时间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001),发病时是否求助诊所医师对院前时间影响无统计学意义(P=0.182)。结论本地区脑梗死院前延误非常严重,就医决定延误是主要原因,不能充分利用救护车也是重要原因,普及本地区居民卒中知识、提倡使用救护车及改善医院布局可使脑梗死患者获益。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脑梗死后认知障碍与血清视锥蛋白样蛋白-1(VILIP-1)水平及神经功能缺损的相关性。方法收集12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 CA)测评结果分为认知障碍组和认知正常组,比较两组患者入院时和发病1年时血清VILIP-1水平、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Barthel指数(BI)评分,分析Mo CA分值与血清VILIP-1水平、NIHSS评分和BI评分的相关性。结果两组患者发病1年时NIHSS评分均低于入院时(P0.01);BI评分均高于入院时(P0.01)。认知障碍组入院时及发病1年时血清VILIP-1水平高于认知正常组(P0.01);NIHSS评分高于认知正常组(P0.01);BI评分低于认知正常组(P0.01)。入院时及发病1年时所有患者Mo CA分值与血清VILIP-1水平呈负相关(r=-0.736,P=0.000;r=-0.450,P=0.000);与NIHSS评分呈负相关(r=-0.575,P=0.000;r=-0.377,P=0.001);与BI评分呈正相关(r=0.431,P=0.000;r=0.483,P=0.000)。结论脑梗死后认知障碍与血清VILIP-1水平及神经功能的康复有重要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观察发病前开始阿托伐他汀钙治疗对初发脑梗死患者近期预后的影响,分析他汀类药物在脑梗死急性期的脑保护作用。方法纳入2011-2013年期间在本科连续住院120例初发脑梗死患者,发病前开始治疗组为发病前已开始服用阿托伐他汀钙的患者45例。发病后治疗组为发病24h后开始阿托伐他汀钙治疗的患者75例。登记患者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及高脂血症史,依据影像学资料行卒中分型(采用TOAST分型)行颈动脉彩超检查并计算患者平均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在入院时及发病3个月时行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和改良Rankin评分(mRS评分)。以脑卒中发病后3个月时mRS≤2定义为预后良好,mRS≥3为预后较差的标准。入院时及发病3个月时行血脂分析检查。对两组患者之间的基线资料、平均颈动脉IMT、入院NIHSS、预后及TOAST分型进行对照分析,不同预后的患者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发病预测因素。结果发病前开始治疗组良好预后的数量、患有高脂血症患者数量较发病后治疗组明显更多,且发病前开始治疗组有明显更低的NIHSS评分(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冠状动脉性心脏病(OR 0.13,95%CI 0.03~0.39,P=0.006)、发病前开始阿托伐他汀钙治疗(OR 4.8,95%CI 1.23~19.00,P=0.025)、入院时NIHSS(OR 1.15,95%CI 1.01~1.26,P=0.012)是卒中后近期预后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发病前开始服用阿托伐他汀钙可能有助于改善脑梗死患者近期预后,这种作用可能源自他汀类药物的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大脑中动脉(MCA)闭塞致急性脑梗死患者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影响因素。方法连续回顾性纳入2017年1月-2019年12月我院神经内科MCA闭塞致急性脑梗死患者134例,入院72 h内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较入院基线NIHSS评分增加≥2分为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arly neurological deterioration,END),共有48例(简称END组),非早期神经恶化86例(简称非END组),单因素分析两组患者入院时一般资料,将有意义的指标(P 0.05)纳入Logistic模型,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单侧MCA闭塞致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生END的影响因素。结果 (1)与非END组相比,END组患者性别、年龄、发病时间、入院NIHSS评分、侧支循环,以及血压变异性(blood pressure variability,BPV)参数SBPsd、SBPcv、SBPmax-min、DBPsd、DBPcv、DBPmai-min等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侧支循环不良(OR=8.330,95%CI1.629~42.587,P=0.011)、BPV参数SBPmax-min(OR=1.110,95%CI 1.008~1.221,P=0.033)是MCA闭塞致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生END的独立危险因素,BPV参数SBPmax-min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5(95%CI 0.788~0.912,P 0.001),预测END的敏感度93.8%,特异度64%,最佳截断值35.5。结论影响MCA闭塞致急性脑梗死患者END的因素较多,其中侧支循环不良、血压变异性(BPV)是END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血小板-白细胞聚集体(platelet-leukocyte aggregation,PLA)在进展性脑梗死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检测15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血压、血糖、血脂、C反应蛋白(CRP)、纤维蛋白原、PLA,并分析进展性脑梗死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 158例脑梗死中,37例发展为进展性脑梗死.进展性脑梗死组入院次日血小板-单核细胞聚集体( platelet-monocyte aggregations,PMA)高于无进展性脑梗死组(P<0.05),而PLA、血小板-淋巴细胞聚集体(platelet-lymphocyte aggregations,PLyA)、血小板-中性粒细胞聚集体(platelet-neutrophilic aggregations,PNA)在两组间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PMA水平与血糖、血胆固醇、CRP、纤维蛋白原、收缩压呈正相关;收缩压(OR0.11,95% CI 0.05 ~0.28,P=0.00)、PMA( OR 5.65,95% CI 2.47 ~ 12.96,P=0.00)为进展性脑梗死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血小板-白细胞聚集体在进展性脑梗死的发病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H型高血压与进展性卒中的关系。方法收集2013年7月至2014年4月连云港市中医院收治的发病72h内入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200例。根据72h内斯堪地那维亚卒中量表(SSS)评分变化判断患者病情是否发生进展,运用χ2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及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高血压病史、入院时血压、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及H型高血压与进展性卒中的关系。结果 58例患者在发病72h内病情发生进展,其中22例进展发生在发病24h内,47例进展发生在发病48h内。单因素分析发现进展性卒中的相关因素包括:高血压病史(χ2=5.948,P<0.05)、入院时收缩压(t=2.124,P<0.05)、Hcy(t=1.197,P<0.01)和H型高血压(χ2=26.351,P<0.01)。多因素分析发现:H型高血压、Hcy对进展性卒中的发生有显著预测作用。结论进展性卒中发生率高,急性脑梗死发病早期,病情进展可能性大。H型高血压、Hcy是进展性卒中的独立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髓鞘碱性蛋白(MBP)、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与脑梗死病情、分期关联性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017-05—2019-05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治疗的脑梗死患者106例为研究组,另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106例为对照组。入院后抽取受检者空腹肘正中静脉血样本,经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血清MBP、H-FABP、MCP-1水平。检测研究组与对照组、研究组不同病情及不同分期、不同预后患者血清MBP、H-FABP、MCP-1水平,分析血清指标与脑梗死病情、分期、预后的相关性,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脑梗死发病的危险因素。结果研究组血清MBP、H-FABP、MCP-1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MBP(OR=2.760)、H-FABP(OR=2.619)、MCP-1(OR=2.210)是脑梗死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研究组中度患者血清MBP、H-FABP、MCP-1水平高于轻度患者,重度患者血清MBP、H-FABP、MCP-1水平高于中度患者(P0.05);急性期患者血清MBP、H-FABP、MCP-1水平高于恢复期(P0.05);发病后1个月,预后不良患者血清MBP、H-FABP、MCP-1水平高于预后良好患者(P0.05);经Pearson相关性分析,血清MBP(r_1=0.776,r_2=0.761,r_3=-0.801)、H-FABP(r_1=0.811,r_2=0.798,r_3=-0.789)、MCP-1(r_1=0.823,r_2=0.759,r_3=-0.783)水平与病情、分期呈正相关,与预后呈负相关(P0.05)。结论血清MBP、H-FABP、MCP-1水平在脑梗死患者中呈高表达状态,均属于脑梗死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且与病情、分期、预后密切相关,可作为预测脑梗死预后的重要因子。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甲硫腺苷磷酸化酶(MTAP)基因多态性及其与脑梗死发病的关系。方法以rs7850937位点为遗传标记,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检测273例脑梗死患者和344例对照者的基因型。用Logistic回归分析基因多态性与脑梗死的关系。结果脑梗死组rs7850937位点A等位基因频率较对照组增高(x2=6.251,P=0.044),脑梗死组AA、GA、GG基因型频率较对照组增高(x2=4.970,P=0.026)。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MTAP基因rs7850937位点AG+AA基因型是脑梗死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MTAP基因rs7850937位点多态性与脑梗死的发病可能有关,AG+AA基因型为脑梗死患者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甲硫腺苷磷酸化酶(MTAP)基因多态性及其与脑梗死发病的关系。方法以rs10118757位点为遗传标记,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检测196例脑梗死患者和130例对照者的基因型。用Logistic回归分析基因多态性与脑梗死的关系。结果脑梗死组G等位基因频率较对照组明显增高(χ2=5.691,P=0.017),脑梗死组GA+GG基因型频率较对照组明显增高(χ2=85.267,P=0.000)。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MTAP基因rs10118757位点GA+GG基因型是脑梗死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MTAP基因rs10118757位点多态性与脑梗死的发病可能有关,GG+AG基因型为脑梗死患者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血浆CX3CL1水平与急性脑梗死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收集139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病例组)及82名健康对照者(对照组)的临床资料及血浆,采用ELISA法测定其血浆CX3CL1水平.病例组患者于入院后24 h内行NIHSS评分,并于发病3个月后随访行mRS评分.将病例组患者根据NIHSS评分及mRS评分分别进行分组,比较各亚组间血浆CX3CL1水平有无差异.结果 病例组血浆CX3CL1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09),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浆CX3CL1水平与急性脑梗死发病密切相关(OR=0.387,P=0.020),且血浆CX3CL1水平与CRP呈负相关(r=-0.232,P=0.003).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CX3CL1水平与其入院后24 h内NIHSS评分呈负相关(r=-0.179,P=0.034).预后不良组(mRS>2分)血浆CX3CL1水平显著低于预后良好组(mRS≤2分),白细胞计数及CRP显著高于预后良好组(均P<0.05),血浆CX3CL1水平与急性脑梗死后3个月mRS评分呈负相关(r=-0.263,P=0.002).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血浆CX3CL1水平与急性脑梗死预后密切相关(OR=0.087,P=0.004).结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血浆CX3CL1水平较低,且血浆CX3CL1水平与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血清尿酸(serum uric acid,SUA)与急性脑梗死患者住院死亡率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2月~2019年12月本院神经内科收治的2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临床资料,按照血尿酸水平分为尿酸正常组与高尿酸血症组,比较这两组患者临床特征的差异。同时在总人群、肾功能正常人群及肾功能异常人群应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应用log-rank检验进行急性脑梗死住院死亡率的单因素分析,应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进行死亡率的多因素分析。结果在总人群样本中,高尿酸血症组患者住院死亡率显著高于尿酸正常组(P=0. 003),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P=0. 000)、非瓣膜性心房颤动(P=0. 003)、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P=0. 000)及SUA(P=0. 007)是死亡率的相关因素,多因素分析提示入院时NIHSS评分为死亡的独立影响因素(P=0. 000)。肾功能正常人群中,两组住院死亡率无明显差异(P=0. 557),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P=0. 046)、入院时NIHSS评分(P=0. 003)是患者死亡的相关因素,多因素分析提示入院时NIHSS评分为死亡的独立影响因素(P=0. 020)。肾功能异常人群,高尿酸血症组住院死亡率显著高于尿酸正常组(P=0. 008),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P=0. 012)、非瓣膜性心房颤动(P=0. 035)、入院时NIHSS评分(P=0. 001)及SUA(P=0. 019)是预后的相关因素,多因素分析提示入院时NIHSS(P=0. 002)和SUA(P=0. 031)为死亡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高尿酸血症与急性脑梗死患者住院死亡率相关。在肾功能不全患者中,高尿酸血症是脑梗死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应引起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亚高原地区颅脑创伤继发性脑梗死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9月至2018年2月红河州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260例颅脑创伤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患者的头颅CT或MRI检查结果诊断脑梗死。出院和门诊随访时,采用格拉斯哥预后评级(G0S)评估脑梗死患者的预后,其中Ⅳ~Ⅴ级为预后良好,Ⅰ~Ⅲ级为预后不良。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判断颅脑创伤继发性脑梗死的影响因素。结果260例患者中,继发性脑梗死13例(5.0%),包括大面积脑梗死7例(2.7%)。13例继发性脑梗死的患者中,出院时G0S评级Ⅴ级3例,Ⅳ级1例,Ⅲ级5例,Ⅰ级(死亡)4例。9例患者的随访时间为6~12个月;至末次随访,6例为预后良好,3例为预后不良。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入院时合并脑疝、昏迷及手术治疗是亚高原地区颅脑创伤继发性脑梗死的影响因素(均P<0.05),而性别、年龄、致伤原因、颅脑损伤情况、入院合并基础疾病、颅内感染、血红蛋白(Hb)≥160 g/L,以及Hb<110 g/L等因素均非继发性脑梗死的影响因素(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入院时昏迷是继发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OR=4.818,95%CI:1.225~18.954,P=0.024)。结论入院时昏迷的亚高原地区颅脑创伤患者继发脑梗死的风险增加。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C反应蛋白水平(CRP)与初次缺血性卒中的病情的严重程度以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连续性纳入2013年10月-2014年6月在郑州大学附属洛阳中心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发病时间≤72 h的首发缺血性卒中患者(CT或核磁共振证实),进行回顾性分析,按发病至入院时间在24 h、48 h、72 h之内将患者分组,进行CRP测定,同时在入院时及住院第10天分别进行NIHSS评分,分析两者的相关性。结果共纳入103例符合标准的缺血性卒中患者。发病24 h、48 h和72 h内入院患者,C反应蛋白水平比较无统计学差异。72 h内所有入院患者,CRP水平与入院时NIHSS评分严重程度正相关(r=0.683,P0.001);其中CRP≥6 mg/L患者的CRP值与NIHSS评分正相关(r=0.661,P0.001),而CRP6 mg/L患者的CRP值与NIHSS评分无相关性(r=-0.117,P=0.322)。72 h内入院患者的CRP值与住院10 d的NIHSS评分相对恢复率呈负相关(r=-0.252,P=0.010);其中经调整的CRP≥6 mg/L患者的CRP值与住院10 d时NIHSS评分相对恢复率呈负相关(r=-0.449,P=0.019)。结论 C反应蛋白可作为缺血性脑卒中发病严重程度以及预后判断的监控指标,是缺血性脑卒中发生、发展以及预后评价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微量白蛋白尿(MAU)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早期预后是否有影响。方法随机选取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院神经内科住院急性脑梗死患者130例,用免疫比浊法测量患者的24 h尿白蛋白,根据有无MAU分为两组。用美国国立卫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表示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用改良的Rankin量表(mRS)评分表示残疾程度。于发病48 h内和治疗后14 d时对患者进行NIHSS评分和mRS评分。比较两组患者神经系统缺损的程度是否有差别。mRS≤2分为残疾较轻,表示预后好,mRS>2分为残疾较重,表示预后差。应用二元逻辑回归分析来探讨MAU对神经功能预后的影响。结果入院时两组的神经功能缺损并无明显差异(Z=-1.566,P=0.117),MAU阳性的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后的的神经功能缺损明显重于MAU阴性的患者(Z=-2.878,P=0.004)。尿中白蛋白的含量与发病时NIHSS评分(rs=0.175,P=0.046)和治疗后14 d时NIHSS评分(rs=0.393,P=0.004)均呈正相关。应用偏相关分析控制入院时NIHSS评分分析尿白蛋白与出院时NIHSS的相关性,结果显示尿白蛋白量与出院时NIHSS评分依然呈正相关(rs=0.194,P=0.027)。MAU阳性患者的预后较MAU阴性患者差,主要表现在无变化的患者较多(χ2=8.614,P=0.004),而进步的患者较少(χ2=8.893,P=0.002)。二元逻辑回归分析显示MAU阳性患者预后差的风险要高于MAU阴性患者3.073倍(P=0.025)。结论MAU与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相关,是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差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