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胃镜活检标本端粒酶活性检测对胃癌诊断的价值.方法应用TRAP-PCR-ELISA方法及TRAP-银染法分别检测58例胃镜活检标本的端粒酶活性并分析其对胃癌诊断的价值.结果36例胃癌活检标本端粒酶活性水平与癌疑组相近但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端粒酶活性的检测敏感性为88.9%,特异性为77.2%,准确性为84.5%.不同病理类型胃癌的端粒酶活性阳性检出率差异无显著性;病理分级组间亦无显著差异.用TRAP-银染法测定端粒酶活性发现端粒酶活性水平较低的标本定性分析为弱阳性,条带不清晰或条带较少.结论端粒酶活性是胃癌细胞的标志物之一.用定量法检测端粒酶活性与组织检查相结合可提高肺癌的早期诊断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胃镜活检标本端粒酶活性检测对胃癌诊断的价值。方法:应用TRAP-PCR-ELISA方法及TRAP-银染法分别检测58例胃镜活检标本的端粒酶活性并分析其对胃癌诊断的价值。结果:36例胃癌活检标本端粒酶活性水平与癌疑组相近但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端粒酶活性的检测敏感性为88.9%,特异性为77.2%,准确性为84.5%。不同病理类型胃癌的端粒酶活性阳性检出率差异无显著性;病理分级组间亦无显著差异。用TRAP-银染法测定端粒酶活性发现端粒酶活性水平较低的标本定性分析为弱阳性,条带不清晰或条带较少。结论:端粒酶活性是胃癌细胞的标志物之一。用定量法检测端粒酶活性与组织检查相结合可提高肺癌的早期诊断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胃癌活检标本端粒酶检测在原发性胃癌诊断中应用的意义.方法采用端粒重复序列扩增法(TRAP法)检测胃癌活检标本端粒酶活性.结果我们对71例胃癌和胃十二指肠溃疡活检标本进行了端粒酶活性检测并作了病理确诊,15例非胃癌标本未见端粒酶阳性结果;56例胃癌标本,阳性率为73.21%;胃腺癌标本52例,阳性率为73.08%;低分化腺癌34例,阳性率76.47%,低中分化腺癌16例,阳性率68.75%,中分化腺癌2例,阳性率50%.结论胃癌组织端粒酶检测阳性率高,检测胃癌活检组织端粒酶活性对胃癌的辅助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胃癌活检标本端粒酶检测在原发性胃癌诊断中应用的意义。方法 采用端粒重复序列扩增法(TRAP法)检测胃癌活检标本端粒酶活性。结果 我们对71例胃癌和胃十二指肠溃疡活检标本进行了端粒酶活性检测并作了病理确诊,15例非胃癌标本未见端粒酶阳性结果;56例胃癌标本,阳性率为73.21%;胃腺癌标本52例,阳性率为73.08%;低分化腺癌34例,阳性率76.47%,低中分化腺癌16例,阳性率68.75%,中分化腺癌2例,阳性率50%。结论 胃癌组织端粒酶检测阳性率高,检测胃癌活检组织端粒酶活性对胃癌的辅助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幽门螺杆菌 (HP)相关性胃疾病、端粒酶活性与胃癌三者之间的关系。方法 :利用TRAP ELISA方法 ,检测 94例胃粘膜活检标本 ,其中正常胃粘膜 10例 ,浅表性胃炎 2 1例 ,萎缩性胃炎 33例 ,不典型增生7例 ,胃癌 2 3例。胃粘膜病变中HP阳性 4 1例 ,HP阴性 2 0例。结果 :端粒酶活性表达在萎缩性胃炎、不典型增生及胃癌组织中与正常胃粘膜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或P <0 .0 1) ,在胃癌组织中表达最强 ;HP阳性胃粘膜病变组与HP阴性胃粘膜病变组比较有十分显著性差异 (P <0 .0 1)。结论 :HP感染可使端粒酶活性表达增强 ,促进细胞增殖。HP相关性胃疾病增殖特性与胃癌的增殖特性相似。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端粒酶活性表达、HP感染和胃癌发生的相关性。方法 :对 1 1 6例活检标本及 42例手术标本采用快速尿素酶法及组织 Giemsa染色进行 HP检测 ,同时留取标本采用端粒重复序列扩增 -银染法进行端粒酶活性的检测。结果 :HP阳性率在正常胃粘膜、慢性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及胃腺癌中逐渐升高 ,阳性率分别为 35 .7%、5 0 %、5 0 %、62 .5 %、68.6% ,胃癌组与正常胃粘膜组差异具有显著性 ,端酶活性在正常胃粘膜中阴性 ,在胃癌中为 88.6% ,明显高于慢性萎缩性胃炎 ( 30 .6% )、肠上皮化生 ( 37.5 % )及不典型增生 ( 37.5 % ) ,差异具有显著性 ,在胃癌中端粒酶的活性与有无淋巴结转移有关 ,且 HP阳性胃癌组端粒酶阳性率 ( 97.9% )明显高于 HP阴性组 ( 67.8% ) ,差异具有显著性。结论 :1端粒酶活性表达出现在慢性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及不典型增生癌前病变中及高表达于胃癌中 ,提示其与胃癌的发生发展有关。 2端粒酶的激活可能与 HP感染有关。  相似文献   

7.
宫颈癌组织中端粒酶活性表达与HPV感染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研究端粒酶活性在子宫颈癌组织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端粒酶活性检测在筛查子宫颈癌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 PCR-TRAP方法检测 1 5例子宫颈癌组织标本和 8例正常的子宫颈组织的端粒酶活性 ;采用 PCR检测 1 5例宫颈癌组织和 8例正常的子宫颈组织 HPV感染。结果 :8份正常的子宫颈组织中未检出端粒酶活性 ,HPV阴性 ,1 5例宫颈癌组织中有 1 3例端粒酶检测阳性 ,阳性率 86.7% ;1 3例中有 1 2例是 HPV阳性 ,阳性率是 80 %。结论 :端粒酶活性表达在子宫颈癌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的作用 ,在宫颈癌中端粒酶活性与 HPV感染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汤晓晖 《健康之路》2016,(4):248-249
目的:探讨不同方法在胃黏膜活检标本中幽门螺杆菌(HP)感染检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接受胃镜活检的胃黏膜标本500例分别采用快速尿素酶法、HE染色和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比较活检组织中HP感染情况。结果:免疫组化检测HP感染的阳性率(56.0%)高于快速尿素酶(33.0%)和HE(30.0%),比较差异显著(P0.05);与病理诊断结果对照,免疫组化染色检测各胃黏膜病变HP感染存在差异,其中溃疡病HP感染的阳性率最高。结论: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胃黏膜活检标本中HP感染,所获结果准确可靠,值得加以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测定端粒酶活性在诊断和预测卵巢肿瘤方面的意义。方法: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34例卵巢肿瘤组织的端粒酶活性。结果:18例卵巢良性肿瘤组织中均未测出端粒酶活性,4例卵巢交界性或低度恶性肿瘤组织中1例(25%)端粒酶活性阳性表达,12例卵巢恶性肿瘤组织中端粒酶活性均阳性表达。卵巢上皮性恶性肿瘤组织中,端粒酶活性在组织类型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端粒酶活性的检测有助于卵巢肿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并有助于预测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0.
食管癌及大肠癌和癌旁组织端粒酶活性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建立测定端粒酶活性的PCR-TRAP方法,并探讨其在食管癌、大肠癌诊断的意义。方法:应用端粒酶活性的PCR-TRAP方法,对36例食管癌、40例大肠癌及其癌旁组织进行了检测。结果:食管癌组织与癌旁组织端粒酶活性阳性检出率相比,差异有非常显性;伴随淋巴结转移的标本中端粒酶阳性检出率与未伴随淋巴结转移的标本比较,具有非常显性差异。40例大肠癌组织中端粒酶活性阳性检出率明显高于癌旁组织(P<0.001);伴随淋巴结转移的标本中端粒酶活性阳性检出率与未伴随淋巴结转移的标本相比,差异无显性。结论:端粒酶活性增高可能是致食管、大肠组织癌变的重要因素;端粒酶活性的检出可作为食管癌、大肠癌诊断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1.
食管癌端粒酶活性与临床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研究食管癌端粒酶活性与临床相关性。方法测定了47例食管癌标本和20例正常食管组织的端粒酶活性。结果30例食管癌标本端粒酶活性阳性,约占83%。对照组20例正常食管组织,无1例阳性。邻近食管组织17例,3例阳性,约占176%。不同临床分期和癌分级所表现的端粒酶活性也不同。在所送检的淋巴结有转移的12例中,食管癌端粒酶活性均表现为阳性。结论食管癌病人有较高的端粒酶活性,端粒酶在食管癌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多年来的研究证实,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pylori,HP)感染是胃癌的病因之一,世界卫生组织已将HP列为胃癌的Ⅰ类致癌病原。而近年的研究发现,端粒酶活化在胃肠道肿瘤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犤1,2犦。胃癌组织端粒酶阳性率为85%左右。HP与胃癌的关系密切,但关于HP感染与端粒酶关系的研究,目前国内外报道尚少,且结论不一犤3,4犦。本研究通过对胃癌及癌前病变组织端粒酶活性及HP感染的检测,对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初步的临床观察。1资料与方法1.1标本济南市中心医院胃镜室胃粘膜活检标本共111例。其中胃癌38例;相应癌旁(距肿瘤3cm以上)正常组…  相似文献   

13.
背景:胰腺癌患的端粒酶活性上调。因此,当胰腺细针穿刺针吸标本不足以做出细胞学诊断时,检测标本的端粒酶活性就可以辅助诊断胰腺癌。目的:检测胰腺占位病变患超声内镜引导下细针穿刺(EUS—FNA)针吸标本的端粒酶活性,确定其诊断恶性肿瘤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设计:前瞻性、连续性、非随机性队列研究。机构:Wake Forest大学教学医院与三级转诊中心。患:71例患经交叉断面影像学确诊为胰腺占位性病变。干预:EUS—FNA,包括52例实质性及18例囊性占位性病变。主要结果指标:①细胞学诊断;②应用半定量PCR方法检测针吸标本的组织端粒酶活性;③患的人口统计学资料;④临床结果。结果:52例实质占位性病变患细胞学检测结果显示40例为胰腺癌,这些患中有31例端粒酶活性呈阳性,无端粒酶假阳性检测结果。在7例组织学检测阴性的实质占位性病变患中有6例(86%)端粒酶活性检测为阳性,这些患最终经组织学活检确诊为胰腺癌。对胰腺实质占位性病变患,应用端粒酶活性检测胰腺癌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9%(95%CI 64%~89%)和100%(95%CI 55%~100%)。局限性:胰腺实质性占位病变的细胞学诊断的高度敏感性和特异性降低了通过端粒酶活性对恶性肿瘤的诊断率。结论:检测EUS—FNA针吸标本的端粒酶活性简便易行,并可准确预测恶性肿瘤。如果与细胞学检查结合,  相似文献   

14.
应用端粒酶PCR-ELISA法研究12例配对的结肠癌活检组织的端粒酶活性,发现被检结肠癌组织其端粒酶活性均为阳性,而结肠癌旁组织为阴性或仅表现微弱活性。提示应用端粒酶PCR-ELISA法检测结肠癌组织的端粒酶活性可作为诊断结肠癌的辅助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15.
宫颈尖锐湿疣组织中HPV分型与端粒酶活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由于宫颈尖锐湿疣(CA)皮损中HPV高危型感染常与其癌变有关,而端粒酶活性增高多见于恶性疾病。该研究探讨宫颈CA皮损中HPV分型与端粒酶活性的关系。方法采用荧光定量PCR检测HPV病毒分型,端粒重复序列扩增文件-酶标法(TRAP—ELISA)检测端粒酶活性。结果尖锐湿疣患者皮损中端粒酶活性明显高于正常皮肤组织;24例(40.0%)HPV16/18型阳性,34例(56.7%)HPV6/11型阳性,2例未检测到HPV;HPV16/18型感染的皮损中端粒酶活性明显高于HPV6/11型感染者。结论认为端粒酶活性与HPV型别有关,可能与HPV病毒协同参与CA发病,HPV16/18型阳性者在临床可能有癌变倾向,抑制端粒酶活性可能可以阻碍疣体生长,为临床治疗提供一个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16.
涎腺肿瘤细针吸取标本端粒酶活性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检测涎腺肿瘤细针吸取标本的端粒酶活性并探讨其在涎腺肿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采用细针穿刺技术穿刺手术切除新鲜的 6 5例涎腺肿块组织 ,取FNA标本涂片 ,苏木精 -曙红 (HE)染色 ,作细胞学检查 ;残留于注射器内细胞用PBS液冲洗离心后 ,取沉淀物用银染 -TRAP法检测其端粒酶活性 ;肿块组织作病理学检查。结果 :17例FNA标本涎腺肿块细胞学检查诊断为恶性肿瘤 ,其中 14例 (82 % )端粒酶活性检测为阳性。 13例细胞学检查为不典型或不能确诊 ,有 7例端粒酶活性检测为阳性 ,随后组织病理诊断为恶性肿瘤 ,而 6例端粒酶活性检测为阴性标本有 5例最后组织病理诊断为良性肿块。 35例细胞学诊断为良性或取材不满意的FNA标本 ,有 4例端粒酶活性检测阳性而病理学检查有 2例为恶性肿瘤。结论 :FNA标本端粒酶检测诊断效率 (89.2 % )优于细胞学检查 (6 6 .2 % ) (U =3.15 >2 .5 8,P <0 .0 1) ,端粒酶活性检测是对FNA细胞学检查存在假阴性的补充检查并可作为涎腺恶性肿瘤诊断指标 ,特别是细胞学检查不能确诊的恶性肿瘤FNA标本。  相似文献   

17.
陈军贤  宋芸 《浙江医学》1997,19(4):193-194
对642例患者胃镜活检标本进行分析,结果:(1)HP检出率以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最高;(2)年龄与肠化生和HP感染均有关;(3)HP阳性病人的肠化生发生率明显高于HP阴性病人.说明HP感染与肠化生关系密切,HP感染可能增加了胃癌发生的危险。  相似文献   

18.
聚合酶链反应-酶免法检测肺癌组织端粒酶活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肺癌组织中的端粒酶活性。方法 :用聚合酶链反应—酶免法检测 70例肺癌患者的纤维支气管镜活检组织端粒酶活性。结果 :70例原发性肺癌组织中 ,有 5 7例端粒酶活性表达阳性 ,其阳性率为 81 4% ,小细胞肺癌(SCLC)和非小细胞肺癌 (NSCLC)分别为 92 9% ( 13 /14 )和 78 6% ( 4 4/5 6)。结论 :肺癌组织中普遍存在端粒酶活性 ,端粒酶活性检测可作为肺癌诊断标志物之一。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应用B超引导下细针穿刺吸取肝癌细胞进行端粒酶活性检测在肝癌早期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采用TRAP-PCR定性技术对细针穿刺吸取原发性肝癌28例,肝转移癌6例,慢性肝病8例和正常肝组织标本4例,进行端粒酶活性检测,并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原发性肝细胞癌28例中端粒酶表达阳性26例,阳性率92.8%;6例转移肝性癌中4例端粒酶表达阳性,阳性率66.7%;8例慢性肝病组织中有5例端粒酶表达阳性,阳性率62.5%;正常肝组织端粒酶检测均为阴性。肝癌组织端粒酶检测阳性率与α-AFP水平无关。肝癌细胞的端粒酶活性检测阳性率明显高于细胞涂片阳性检出率,与组织活检病理诊断检出率无明显差别。结论 肝癌细胞中存在端粒酶活性表达,正常肝细胞中不表达端粒酶活性。端粒酶可能作为诊断原发性肝细胞癌的肿瘤标志物。B超引导下细针穿刺吸取肝癌细胞进行端粒酶活性检测可作为一种早期诊断原发性肝癌的有效、敏感的方法。与细胞涂片检查相结合可提高肝癌的早期确诊率,并且可应用于高危人群的普查和肝癌治疗疗效评估等方面.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卵巢癌患者腹水微量癌细胞中的端粒酶活性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以PCR技术为基础的TRAP方法检测卵巢癌腹水细胞标本中的端粒酶活性,并将检测结果与细胞学诊断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对30例经病理学确诊的卵巢癌腹水细胞标本,采用细胞学检查和端粒酶活性检测发现,20例细胞学阳性腹水标本中,端粒酶阳性19例;7例细胞学阴性腹水标本中,端粒酶阳性3例;3例细胞学可疑腹水标本,其端粒酶活性检测均为阳性。细胞学诊断和端粒酶检测阳性率分别为66.67%(20/30)和83.33%(25/30)。结论 端粒酶活性检测可能在卵巢癌腹腔转移、腹水性质的鉴别诊断和疗后微小残存检测方面有重要辅助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