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从理论上探讨针刺任督脉对脑缺血神经干细胞增殖与分化的影响。方法:本文通过综合近年来国内外神经干细胞的研究进展,从神经干细胞的功能,神经干细胞的增殖与分化和脑缺血的关系,各种调控因素对神经干细胞的增殖与分化的作用等方面,结合中医对任督脉的认识,探讨针刺任督脉对于脑缺血后神经干细胞增殖与分化的影响。结论:从神经干细胞角度,深入对任督脉实质的认识,对于针刺治疗脑缺血的疗效的探讨,具有临床和理论双重意义。  相似文献   

2.
间充质干细胞(MSCs)体外移植为临床治疗脑缺血提供前沿的思路和诱人的前景。然而,MSCs在体移植时,其神经元分化率较低。寻找促进MSCs转化为神经元的方法对未来其临床应用和疗效意义重大。前期研究表明,针刺任督脉穴位对脑缺血后神经再生具有积极效应,提示针刺任督脉与MSCs移植联用可能起到促进其转分化为神经元的作用。针刺任督脉有可能通过促进MSCs定殖及移植后向神经元分化和宿主细胞分泌功能、上调损伤区微血管密度、抑制细胞凋亡等,从而起到促进其转分化为神经元的作用。上述思路为中西医结合治疗脑缺血提供新的线索。  相似文献   

3.
随着对神经干细胞的深入研究,其对神经系统损伤后修复已经成为实验研究的一个热点。就最近几年来针刺对缺血性脑损伤神经干细胞影响的最新实验研究进展做一综述。目前实验研究主要关注针刺对内源性神经干细胞增殖,分化,迁移的直接促进作用以及对内源性NSC增殖分化调控机制和影响因素的有效影响。但是目前对内源性神经干细胞的增殖分化调控机制和影响因素还没有完全研究清楚,并且针刺对脑缺血损伤后的作用的机制也同样没有完全清楚,还有很多研究对神经干细胞的增殖分化有新的发现,其影响因素还有很多,针刺依然对这些因素的有一定作用,但是否与脑缺血损伤后修复有联系,还需进一步研究证明。  相似文献   

4.
摘要目的:观察刺督调神针法对大鼠脑缺血性损伤神经干细胞(NSC)增殖、分化的影响,探讨刺督调神针法对于治疗缺血性脑损伤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热凝闭大脑中动脉法(MCAO)复制局灶性脑缺血模型,随机分为针刺组、西药组、模型组及假模型组。刺督调神针法治疗后,进行神经行为学评分、死亡率观察,验证针刺治疗的疗效。动物治疗后,大脑组织取材,免疫组化检测BrdU、BrdU/Nestin表达水平,免疫荧光双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进行荧光观察大鼠缺血侧脑室下区及海马齿状回区域神经干细胞增殖、分化情况。结果:经治疗后各区域均有新增殖的NSC,且刺督调神针刺组更加明显(P〈0.05)。结论:针刺督脉穴位可明显促进脑缺血损伤后神经于细胞的增殖、分化。  相似文献   

5.
神经干细胞具有增殖和分化能力,对于脑内神经再生和修复起到关键作用,受到多条信号通路和各种因素的调控,其中Notch信号通路与神经干细胞的增殖分化关系密切。从中药复方、单味中药有效成分、针刺干预三方面,综合评述基于Notch信号通路的中医药影响神经干细胞增殖分化的基础研究,并对今后的发展趋势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6.
利用现代医学的Notch信号通路来探讨任督二脉针刺法,有利于揭示任督二脉针刺法结合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脑病的实质,丰富中医治疗脑病的现代理论依据,为临床提供一种新的治疗脑病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7.
《陕西中医》2015,(5):637-639
目的:综述目前针刺促进脑缺血后内源性神经干细胞增殖分化的研究进展状况。方法:以"acupuncture,endogenous neural stem cells,cerebral ischemia,proliferation and differentiation"为英文关键词,以"针刺、内源性神经干细胞、脑缺血、增殖分化"为中文关键词,检索2004-01/2014-12PubMed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及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参考相关针刺干预脑缺血后内源性神经干细胞增殖分化的研究的文献,同时引入通利枢机针刺法。结论:大量的研究表明针刺能够促进脑缺血内源性神经干细胞增殖分化,充分地发挥针灸的优势,把针灸与神经科学紧密地结合起来,深入探究其发挥作用的机理,使内源性干细胞的作用得以最大程度的发挥,促进脑损伤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电针任督脉对局灶性脑缺血模型大鼠神经功能和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采用线栓法制作大鼠大脑中动脉栓塞模型,利用改良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表(mNSS)观察治疗后大鼠神经行为学变化情况,并采用脱氧核糖核苷酸末端转移酶介导的缺口末端标记法(TUNEL)检测其大脑皮层神经细胞凋亡情况,以及电针任督脉对其的影响。结果大鼠造模后mNSS显著升高,且大脑皮层TUNEL阳性细胞数明显增多:与同时期模型组比较,电针任督脉组脑缺血再灌注7d、14d和28d其mNSS和TUNEL阳性细胞数明显降低。结论电针任督脉可能通过抑制脑缺血再灌注后皮层神经细胞凋亡和改善神经功能缺损来改善脑缺血损伤。  相似文献   

9.
制作大鼠缺血性脑中风模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等方法,针、灸治疗24天后,观察梗死侧神经干细胞增殖及分化,结果表明:针刺、艾灸对MCAO大鼠脑内神经干细胞的增殖、分化有促进作用,并且艾灸作用强于针刺。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通过针刺对缺血缺氧性脑损伤幼鼠神经干细胞和神经营养因子影响的实验研究,取得较大进展。本文对幼鼠缺血缺氧性脑损伤后,针刺在抑制细胞凋亡,减少神经元损伤,促进内源性神经干细胞的增殖、分化与迁移和神经营养因子分泌机制方面的文献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1.
本文着重论述了心络病证的病因病机、生物学基础、临床表现及治疗原则等内容,认为心络绌急、心络失荣、心络毒滞是其主要的病理变化。  相似文献   

12.
人类在长期进化中为了抵抗疾病、自愈机体形成了一套祛邪外出、自洁人体的免疫规律.宏观上人体正气祛邪外出的路径选择或者最小化邪气的损害有6个基本趋势.六经"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解剖基础是相应的组织器官及与之对应的相关空间(正气祛邪外出--离开实体组织的趋向空间);组织器官的形质是疾病所罹部位,器官的相关空间是正气祛邪欲出之处.  相似文献   

13.
明确"依脉引筋气"治疗经筋病的作用机制与方法,为临床治疗经筋病提供参考。"依脉引筋气"是杨上善对《黄帝明堂经》中经筋病治疗思路的概括总结,但其具体论述已散佚,笔者通过对现存典籍的考究,对筋气的具体含义、经筋与经脉的关系、"依脉引筋气"的方法及其取穴侧重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标本兼顾治疗经筋病。  相似文献   

14.
冲脉上行于头,下行至足,与人体全身皆有联系.全身气血的盈亏、脏腑功能的强弱,直接通过冲脉的盛衰反馈干胞宫,影响女性经、孕、胎、产、乳的生理病理变化.  相似文献   

15.
论六经辨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王付 《河南中医》2006,26(3):9-11
研究六经辨证主要包括六经生理、六经病理、六经病证与六经辨证。六经生理是探索六经辨证的物质基础;六经病理是研究六经生理异常变化;六经病证是研究六经所系脏腑及经脉气血阴阳病理变化在临床中的反映即症状、体征及脉象;六经辨证是根据六经病证而进行归纳、分析、总结、判断,以得出的诊断结论,六经辨证有本证辨证、兼证辨证及类似证辨证。  相似文献   

16.
目前诸多经络认识很可能均部分正确,深化认识应摈弃门户之见统一理解,作者认为最关键的是需选择适当的研究视角。一般地说,从进化角度考察经络实质不仅是科学的,也是获取统一认识的捷径。作者在广泛考察动物进化史中可能的经络原型后,发现子午干神经系与经络系统有类同的特点,即经络系统可能是原始子午干神经系的进化遗迹。这种认识可称之经络实质的“返祖”或“古迹”理论,现已有的研究成果几乎均可从不同侧面支持此理论且可合理兼容协调古今各种经络认识,提示有关视角值得作为深化经络研究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中国经络科学的现代化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现代经络科学研究,大体可分为3个阶段。第1阶段(50~70年代)是经络现象的再度发现,是以日本的经络敏感人的研究和法国、日本的穴位低电阻现象开始,继之我国大规模经络感传的研究,揭开了经络现象研究的新篇章。第2阶段(80年代)是以经络感传这一主观感觉的研究到经络客观定位和经络的证实,包括大量的经络生物物理,即:声、光、热、电和核素等对经络的检测和3种生物物理学方法(即隐性感传、低阻抗、高振声)对14经脉的严格定位,其宽度在1毫米以内,并有形态学根据。第3阶段(90年代)研究重点进入古典经络学说关于经脉的血气运行的功能及其物质基础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中国经络科学的现代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经络科学研究,大体可分为3个阶段。第1阶段(50-70年代)是经络现象的再度发现,是以日本的经络敏感人的研究和法国、日本的穴位低电阻现象开始,继之我国大规模经络感传的研究,揭开了经络现象研究的新篇章。第2阶段(80年代)是以经络感传这一主观感觉的研究到经络客观定位和经络的证实,包括大量的经络生物物理,即:声、光、热、电和核素等对经络的检测和3种生物物理学方法(即隐性感传、低阻抗、高振声)对14经脉的严格定位,其宽度在1毫米以内,并有形态学根据。第3阶段(90年代)研究重点进入古典经络学说关于经脉的血气运行的功能及其物质基础的研究。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经络角度探析足太阳膀胱经与脑的关系,通过经络基础、心经与脑的关系、膀胱经与脑的关系、膀胱经的脑属性、心经与膀胱经的经络联系,层层剖析,提出"足太阳膀胱经为脑经"的概念.借此为基础,进一步从经络角度阐明心脑间的关系特征,为"心脑同治""从心治脑""从脑治心"提供理论依托,也为临床实践提供更多的诊疗思路.  相似文献   

20.
六经气津互化论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气与津皆生于水谷,气生于水,水化于气,津即为水。由于气津互化的密切关系,故任何一方的改变,都会影响到另一方,即所谓水化于气,亦能病气;气生于水,亦能病水。因此,太阳经气可概括为两大功能,即卫外和气化,是由气津互化而体现的;阳明气津之间,表现为相互制约;少阳经的气津互化,关系到少阳气机的条达舒畅及三焦水道的通调运使;太阴脾气的健旺,可使津液化生有源;少阴心肾精血充沛,滋养有时,才可使心肾之气化生有源;而厥阴之气的条达顺畅,又可维持津液代谢的平衡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