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本文观察52例老年IGT患者血液粘度及生化指标,并与正常组46例,DM(糖尿病)组96例进行比较,IGT组全血粘度、血浆粘度、血糖、血脂、纤维蛋白原均高于正常组,以高切变率的全血粘度、血浆粘度、血糖、血脂增高明显(P<0.01)。与DM组比较,IGT组血液流变学及生化指标均低于DM组,以低切变率下的全血粘度、纤维蛋白原、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的降低明显(P<0.01)。提示IGT患者及DM患者除生化改变外,尚有不同程度的血液流变学改变。  相似文献   

2.
对109例老年高血压病病人进行血液流变学的有关指标检测,并作了对照分析。结果表明,Ⅱ期高血压病病人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普遍高于Ⅰ期病人,其中低切变率的全血粘度、血浆粘度及红细胞电泳时间均有显著差异(P<0.05);与对照组相比,高血压病病人的血液流变学趋向于血液粘度增高,而且这种异常变化与高血压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高血压病同时伴有高脂血症组,其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变化比单纯高血压病组明显增高,除低变率的全血粘度和血浆粘度差异有显著性外(P<0.05),其他各项指标均有极显著差异(P<0.01)。  相似文献   

3.
高血压患者血液流变学的观察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高血压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异常改变,为临床预防及治疗提供信息和依据。方法对104例高血压患者进行血液流变学指标值的测试,并与102例无高血压病史的健康体检者进行对比。结果高血压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值与健康对照组有显著差别,男性患者全血粘度、血浆粘度、全血还原粘度、红细胞压积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或P<0.01);女性患者全血粘度、全血还原粘度、血沉、血沉方程K值、血沉方程校正K值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结论高血压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有明显的异常,男性以血液粘稠度增高为主,女性则以血液聚集性增高为主,男女均存在明显的血流障碍,是易发心脑血管病的病理生理学基础。  相似文献   

4.
本文测定了27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指标,与20例对照组进行比较:类风湿关节炎病人的全血比粘度、血浆比粘度、全血还原比粘度均较对照组明显增高,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红细胞压积、红细胞电泳较对照组比较,P>0.05,无统计学意义。提示类风湿病人的血液流变学改变是血粘度增高和具有浓、粘、凝、聚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51~60岁一时性缺血性发作(TIA)患者52例和相同年龄组健康人80例进行了血液流变学10项指标的测定。对主要指标的临床意义作了简要说明。各项指标表明:TIA组较对照组均明显增高,P<0.01或<0.05,提示血液浓稠性、粘滞性、凝固性和血细胞聚集性的增加是引起 TIA 的重要环节。TIA 组男女间对比,男性增高更明显的是血球压积,全血比粘度,血浆比粘度和红细胞电泳时间;女性增高更明显的是全血还原粘度和纤维蛋白原。基于这种男女差别,也提示 TIA 发病率男性高于女性和男女两性别间治疗上的差异。血液流变学作为动态观察脑部供血情况的一项指标是实用的、可行的;以此开展普查,及早地预测、预防和治疗 TIA 对防治脑梗塞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6.
对30例中青年人缺血性卒中的血液流变学进行对照研究,共5项指标。结果表明:全组病人及病因不明组有多项指标异常增高,红细胞压积、全血比粘度和血浆比粘度平均值与对照组比较有高度显著性差异(P<0.01)。提示血液流变学指标增高是中青年人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尤其是对病因不明的中青年人卒中,血流变紊乱可能是其发病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醒脑静注射液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血液学改变的治疗作用,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119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观察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变化,随访治疗结果按GOS评级。结果:两组治疗前血液流变学结果提示:全血还原粘度,血沉K值,纤维蛋白原含量增高,与正常值相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01),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7天及14天后,治疗组全血还原粘度,血沉K值纤维蛋白原含量明显下降,显著低与对照组(P<0.01)。随访治疗结果,治疗组死亡率低,良好及轻残率高,优与对照组(P<0.05)。结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血液流变学改变主要表现为血液粘滞度增高。醒脑静注射液能显著降低脑损伤患者血液粘滞度,并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8.
本文报告100名正常人及糖尿病等182例血液流变学指标测定的结果。92例糖尿病血浆粘度、全血还原粘度、血沉及红细胞压积与正常组对照有显著差异(P<0.05)。66例冠心病血浆粘度和血沉与正常组对照也有显著差异(P<0.05)。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全血粘度较高,多友性骨髓瘤及高球蛋白症血浆粘度较高,由于疾病病因不同结果也不一样,说明血液流变学指标测定在临床诊断上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9.
脑出血的血液流变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60例高血压动脉硬化性脑出血的血液流变学资料,并与30例正常人及55例脑血栓形成病例的血液流变学资料作对比研究,结果显示脑出血9项指标均较正常组增高.有显著及非常显著性意义。脑出血与脑血栓组比,除高切全血比粘度、血浆比粘度及血小板吸附率3项指标有显著性差异外,另6项指标两组无显著性差异,从而表明出血性脑血管病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基本致病因素相似。  相似文献   

10.
研究目的探讨低分子右旋糖酐(低右)和复方丹参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血液流变学变化。研究背景目前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的血液粘滞性增高已得到多数资料证明。但哪种药物对血液流变学影响明显,临床资料报道不一,其中较多的有蝮蛇抗栓酶和川芎嗪。我们使用低分子右旋糖酐和复方丹参治疗20例患者效果良好。研究方法治疗前抽空腹静脉血测定血液流变学指标,血粘度明显增高者用该药治疗两周后再抽空腹静脉血。自身对照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变化。研究结果治疗前血液粘度明显增高,治疗后血粘度明显降低。全血比粘度、全血还原粘度、血浆比粘度、纤维蛋白原(P<0.005)、血球压积(P<0.01)均有高度显著性差异。结论使用低右和复方丹参治疗或预防血粘度明显增高的心脑血管病患者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1.
黄志志 《海南医学》2012,23(11):23-25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病变与糖代谢的相关性危险因素。方法从我院神经内科就诊经颈动脉彩超发现颈动脉斑块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中选择血胆固醇及甘油三酯稳定在无明显差异范围内的187例患者进行观察。按检查结果及病史分为糖耐量正常组(NGT组,n=47),合并糖耐量减低进行比较组(IGT组,n=68)及合并糖尿病组(T2DM组,n=72)。收集患者性别、年龄、合并症及检查结果等各项资料并对比。结果 T2DM组、IGT组的病例数明显高于NG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IGT组及T2DM组中的吸烟人数比例、高血压人数比例及BMI、WHR均高于NG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空腹血糖、餐后血糖、C反应蛋白方面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IGT组的上述指标明显高于NGT组且明显低于T2DM组,且上述指标与颈动脉粥样斑块积分呈正相关。结论糖代谢异常为颈动脉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高血压、吸烟、CRP、BMI、WHR同样为颈动脉病变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不同糖耐量个体外周血白细胞计数与糖脂代谢指标的相关性。方法选取糖耐量正常(NGT)者、糖耐量受损(IGT)者、糖尿病(DM)患者各40例,测量身高、体重、血压、血常规、血糖、血脂,比较各组白细胞计数的变化,并分析白细胞计数与糖脂代谢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IGT组白细胞计数较NGT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DM组白细胞计数较IGT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白细胞计数与餐后2 h血糖(2 h PG)和糖化血红蛋白(HbA1c)呈正相关(r=0.332,P〈0.01和r=0.250,P〈0.05)。结论白细胞计数与糖脂代谢状态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毕小云  何军  黄琳  邓济 《重庆医学》2005,34(2):244-245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与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关系.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选取对照(NGT)组、糖耐量降低(IGT)组、2型糖尿病(DM)组各60例(男、女各30例且年龄相当).计算体重指数(BMI),做口服75g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并测定空腹胰岛素(FINS)、Hs-CRP及血脂水平.结果病例组(IGT组和DM组)较对照组(NGT)Hs-CRP显著升高(P<0.05),且与FPG、TC呈显著正相关,与HDL呈显著负相关.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BMI、FPG、HOMA-IR、TC和Lp(a)是影响Hs-CRP水平的主要因素.结论 IGT和DM患者血清中Hs-CRP显著高于NGT组,Hs-CRP对预测DM患者发生动脉粥样硬化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肥胖与胰岛素抵抗、2型糖尿病的相关性。方法  380 0名人群中 ,中心型肥胖者 342人为A组 ,外周型肥胖 2 2 8人为B组 ,32 30人非肥胖者为C组 (即对照组 )。分别计算RISI、IR、IGT、DM ,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比较RISI,A组明显低于B组和C组 ,p <0 0 1;B组亦低于C组 ,p <0 0 5。各组间IR、IGT、DM发病率比较 ,A组、B组比C组明显增高 ,p <0 0 0 5 ;A组比B组IR、DM发病率明显增高 ,而IGT发生率虽比B组增高 (p <0 0 0 6 ) ,但无统计学意义 (p <0 0 5 )。结论 中心型肥胖者胰岛素抵抗、糖尿病发病率明显高于外周型肥胖和非肥胖者。  相似文献   

15.
田蕾  汤洁 《中国现代医生》2010,48(17):89-90,146
目的了解不同体重指数、腰围与糖尿病患病率的关系,为社区居民的糖尿病的早期干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抽取40岁及以上的常住居民4752人进行调查,测量身高、体重、腰围,测定空腹口服75g葡萄糖后2h血糖。结果本次共调查40岁以上居民4752人,查出DM患者220人,患病率为4.63%,其中男性4.35%,女性4.86%;查出IGT患者282人,患病率为5.93%,其中男性7.48%,女性4.67%,性别患病率未见显著性差异(P0.05)。除40~岁组以外,其他年龄组随着BMI水平增高,DM、IGT患病率也明显上升(P0.05);除BMI18.5组外,DM、IGT患病率与年龄增长密切相关(P0.05)。男女各年龄组腹型肥胖的DM、IGT患病率比正常体型组的明显增加(P0.05)。结论 BMI≥24或男性WC≥85cm、女性WC≥80cm者是DM患病高危人群,因此做好中老年肥胖人群的行为干预是预防糖尿病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6.
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患者血液流变性的改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患者血液流变性的改变。方法:测定48例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患者和52例正常对照组血液流变学指标,并对其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病例组无论男女,其低切全血粘度及还原粘度、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变形指数、红细胞刚性指数较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及P<0.05);而中切全血粘度及还原粘度、血浆粘度、纤维蛋白原较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可引起多项血液流变学指标异常改变,从而导致微血管循环障碍。因此,检测血液流变学对早期诊断和防治心脑血管疾病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不同糖调节受损人群的血糖波动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不同糖调节受损人群的动态血糖波动特征.方法 采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根据连续2次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结果,选取稳定人群中单纯空腹血糖受损(IFG)组12例,单纯餐后血糖受损(IGT)组19例,空腹血糖受损合并糖耐量低减(IFG/IGT)组11例,新诊断2型糖尿病(T2DM)组21例,正常对照(NGT)组18例,分析其各项临床指标和CGMS动态血糖数据.结果 (1)日内血糖波动:NGT、IFG、IGT、IFG/IGT至T2DM组的最大血糖波动幅度(LAGE)、平均血糖(MBG)和血糖水平标准差(SDBG)依次升高.IGT组的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AGE)(3.2±1.2)mmol/L较NGT组(1.6±0.5)mmol/L高,较T2DM组(5.2±1.9)mmol/L低(P<0.05);IFG/IGT的有效血糖波动频率(FGE)(5.5±2.5)次/d较NGT组(6.1±3.4)次/d低,较T2DM组(4.8±1.8)高.糖尿病前期3组间IGT组MAGE(3.2±1.2)mmol/L最高,FGE(4.9±1.8)最低.(2)日间血糖波动:与NGT组(0.8±0.3)mmo/L相比,IGT组(1.1±0.4)mmol/L、IFG/IGT组(1.2±0.4)mmol/L和T2DM组(2.0±1.0)mmol/L的日间血糖平均绝对差依次升高(P<0.05).(3)不同糖调节受损人群血糖波动特征:IFG组空腹血糖受损程度最重,餐后高峰以IFG/IGT组为著.血糖水平曲线由低至高依次为NGT、IGT、IFG/IGT、IFG、T2DM组.(4)不同HbAlc水平的血糖波动:受试者HbAlc<7%时,空腹血糖曲线几乎重合,餐后血糖曲线略微分开;HbAlc7.0%~7.9%时,餐后高峰明显上升;HbAlc≥8%时,空腹曲线明显上移,餐后波动继续升高.结论 (1)随着糖调节受损程度的加重,日内血糖波动及日间血糖波动逐渐增加.(2)正常人血糖波动幅度小,频率高;T2DM餐后血糖波动幅度大,有效波动频率低;(3)IFG组的血糖波动特征最接近于NGT,而IGT组最接近于T2DM;(4)在糖尿病前期阶段餐后血糖受损明显早于空腹.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不同血糖水平对骨形成、骨吸收和骨密度的影响。方法对糖尿病组(DM)148例,葡萄糖耐量低减组(IGT)30例,空腹血糖受损组(IFG)30例,健康对照组(Contr01)50例,分别测定血浆葡萄糖(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清骨钙素(BGP)、尿脱氧吡啶啉(DPD)/肌酐(Cr)、腰椎(L2、L3、L4)和髋部(股骨颈、Ward三角、大转子)骨密度(BMD),并对上述指标进行T检验和方差分析。结果四组间方差分析显示BMD在Ward三角、L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BGP水平在四组呈递增趋势,尿DPD/Cr水平在四组呈递减趋势,方差分析显示尿DPD/Cr水平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尿DPD/Cr水平随HbA1c水平递增逐渐增高。结论糖尿病的前期阶段(IGT),骨吸收已呈现高于同龄正常人水平,糖尿病患者骨形成低于同龄正常人而骨吸收高于同龄正常人,骨平衡呈现负平衡,骨量逐渐丢失;IGT开始骨密度已较正常人低,良好的血糖控制对减少骨吸收和延缓骨量下降具有保护作用。应在糖调节受损的早期阶段对骨质疏松进行干预治疗。  相似文献   

19.
姚锁良 《实用医技杂志》2007,14(15):1993-1994
目的:探讨糖尿病患者部分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规律。方法:对我院门诊及住院糖尿病患者96例,对照组100例分为老、中、青三组,分别检测血液流变学指标、红细胞比积、红细胞沉降率。结果:青年组:糖尿病组与正常对照组结果差异无显著性;中年组:糖尿病组与对照组全血低切变率和血浆粘度有差异,而老年组血流变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结论:糖尿病患者血流变的检测对于临床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