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寿华捷  黄伟 《浙江创伤外科》2023,(11):2036-2038
目的 探讨磁共振在退变性腰椎评估中的的临床价值及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于2020年8月至2022年8月本院收治的71例疑似不稳定性腰椎退行性变的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根据其腰椎的稳定情况分为稳定组31例和不稳定组40例。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椎间盘退变退变情况、小关节退变情况、腰骶角、黄韧带厚度和小关节积液厚度。结果 不稳组患者的腰椎间盘退变、小关节退变情况,较稳定组更为严重,差异具备统计意义,P<0.05。不稳组的腰骶角和小关节积液厚度均大于稳定组,差异具备统计意义,P<0.05;而两组患者的黄韧带厚度的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 磁共振能够在椎间盘退变、小关节退变、腰骶角和小关节积液厚度等方面对腰椎的稳定性具有较好评估能力,值得临床使用。  相似文献   

2.
腰椎小关节退变致腰腿痛机制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探讨退变腰椎小关节病变和腰腿疼的关系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收集我院骨科临床手术中切除的腰椎小关节标本,利用组织病理学和影像学检查对比研究正常和退变腰椎小关节的病变特点,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P物质(substance P,SP)、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alcitonin gene-related peptide.CGRP)能神经纤维在小关节中的分布,酶联免疫吸附剂测定法(enzyme-linked immunosobnent assay,ELISA)测定腰椎小关节中细胞因子IL-1β的含量。结果:退变腰椎小关节的X线和CT表现为关节间隙有不同程度的变窄或消失、关节面骨质增生、硬化,HE染色软骨表面不平整、细胞排列紊乱;白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水平升高。在两组小关节中都发现了SP、CGRP能神经纤维的存在。结论:腰椎小关节退变后发生了不同程度的病理变化,机械摩擦和细胞因子刺激小关节中的神经纤维可能是小关节病变引起腰腿疼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3.
退行性腰椎不稳发病相关因素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性别、年龄、相应节段椎间盘退变、小关节突骨关节炎以及椎体滑脱与退行性腰椎不稳的相关性。方法行腰椎MRI及站立位过伸过屈侧位片检查,观察L1-S15个运动节段的椎间盘退变、椎间小关节退变以及有无椎体滑脱。腰椎不稳分为前水平位移不稳.后水平位移不稳和角度不稳。椎间盘退变分四度。小关节突退变分为4级。腰椎滑脱分四度。将结果进行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结果前向水平不稳与椎间盘退变呈正相关,与椎间小关节骨关节炎呈负相关,与椎体滑脱呈正相关;后向水平不稳与年龄呈正相关,与椎间盘退变呈正相关。与椎间小关节骨关节炎呈正相关,与椎体滑脱没有明显相关性。结论退行性腰椎不稳与多种因素具有显著相关性,但腰椎滑脱不一定有不稳。  相似文献   

4.
【摘要】 目的:分析人工颈椎间盘置换(artificial cervical disc replacement,ACDR)术后颈椎小关节退变的危险因素,评价其对颈椎节段运动和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03年1月~2008年1月行单节段Bryan人工颈椎间盘ACDR术的颈椎退行性疾病患者70例,其中男性43例,女性27例;术后随访时间129±14(105~165)个月;年龄55.7±8.4(37~76)岁。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通过颈椎动力位X线片测量手术节段活动度和颈椎整体活动度;术前、末次随访时通过CT影像根据颈椎小关节定量评分系统评估颈椎小关节退变程度。术前及末次随访同时进行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及颈椎功能障碍指数量表(neck disability index,NDI)评估患者临床症状,在末次随访时进行Odom标准评价分级和颈痛的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结果:术前小关节无或轻度退变患者41例,中度退变患者28例,重度退变患者1例;末次随访时,小关节轻度退变患者16例,中度患者退变35例,重度关节退变患者19例。通过斯皮尔曼双变量相关性检验发现小关节退变与性别、年龄有相关性。高龄、男性是小关节退变增加的危险因素,手术节段与小关节退变程度无相关性。患者术前和末次随访时手术节段活动度不存在统计学差异(9.7°±4.5° vs 8.7°±5.4°,P>0.05),术前和末次随访时颈椎整体活动度不存在统计学差异(46.5°±15.2° vs 46.1°±13.0°,P>0.05)。患者术前及末次随访时小关节退变评分具有统计学差异(1.5±0.8分 vs 2.6±1.2分,P<0.05);术前与末次随访时JOA评分具有统计学差异(13.5±1.9分 vs 16.5±1.4分,P<0.05);术前与末次随访时NDI存在统计学差异(0.27±0.08 vs 0.16±0.10,P<0.05)。末次随访时Odom分级为优秀的有35例患者,为良好的有29例,为尚可的有6例,没有分级为差的患者,末次随访时VAS评分为3.47±1.55分。ACDR术后末次随访小关节退变程度与手术节段活动度呈负相关(r=-0.392,P=0.001),与整体活动度也呈负相关(r=-0.388,P=0.001),与JOA评分、NDI、Odom分级、VAS评分无显著性相关(P>0.05)。结论:高龄和男性是ACDR术后小关节退变的危险因素,小关节的退变程度与患者术后的颈椎活动度存在负相关,小关节退变程度与临床症状的缓解程度无关。  相似文献   

5.
在CT检查中,退变的腰椎体及小关节内积气(即真空现象)已为大家所习见,同理退变的胸锁关节内亦可见真空现象。但外伤后的胸锁关节内积气现象尚未见报道。我们发现这一现象,并分析成因如下。  相似文献   

6.
CT椎间盘造影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73例临床疑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作了脊髓造影和CT椎间盘造影检查。手术治疗53例,其中突出45例51个间隙。两种方法的阳性率分别为70%和92%。CT椎间盘造影影像能清晰显示突出物的大小、部位,硬膜囊神经根受压、造影剂充填、关节突退变情况。当其它辅助检查仍不能明确定性和定位诊断时,CT椎间盘造影可帮助确诊,尤其对L_5-S_1椎间盘突出意义更大。  相似文献   

7.
张军 《颈腰痛杂志》2021,42(1):103-106
目的 分析腰椎多裂肌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MR)数据与关节突关节退变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本院2018年9月-2020年8月收治的96例腰椎关节突关节退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进行MR检查,分析患者的腰椎关节突关节退变分级、腰椎多裂肌MR数据[左右侧多裂肌横截面积(cross sectional a...  相似文献   

8.
高应力导致兔腰椎小关节骨性关节炎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观察兔腰椎小关节加载应力后小关节在应力作用下的病理变化,并探讨其病理机制。方法:将42只新西兰白兔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A组)、椎间盘退变组(B组)、小关节加力组(C组)及椎间盘退变及小关节加力组(D组)。对B组和D组动物采用针刺抽吸髓核法建立椎间盘退变模型,建模6周后分别对C组和D组的L3/4、L5/6小关节加载拉簧造成高应力模型,对A组和B组仅行小关节暴露,分别于术后4个月、8个月取腰椎小关节,采用番红O-快绿染色,进行Mankin评分判断软骨退变程度并分为轻度、中度及重度;免疫组化染色观察细胞因子IL-1β、IL-6、TNF-α在小关节软骨中的表达。结果:不同组间小关节退变程度有显著性差异(F=92.77,P=0.000),组内比较,各组8个月时小关节退变程度较4个月时严重(P<0.05);同一时间段不同组间比较,小关节加力组(C组和D组)的小关节退变程度较小关节未加力组(A组和B组)严重,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A、B组间及C、D组间比较,小关节退变程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三种细胞因子随着软骨退变程度的增加而表达增强,而严重退变的软骨由于软骨细胞数减少表达反而有所下降。结论:高应力可导致腰椎小关节退变,应力作用时间越长,小关节退变越严重。腰椎小关节软骨细胞的退变伴随着炎性细胞因子合成、分泌的改变。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MRI矢状位及轴位参数与退变性腰椎不稳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本院2018年11月~2020年10月收治的123例腰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存在腰椎不稳分为稳定组73例和不稳组50例,均进行MRI矢状位及轴位扫描.比较两组的腰骶角、黄韧带厚度、小关节积液宽度、腰椎间盘退变分级、小关节退变分级.结果 稳定组的腰骶角、黄韧带厚度、小关节积液宽度显著低于不稳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稳定组的腰椎间盘退变程度显著低于不稳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稳定组的小关节退变程度显著低于不稳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腰骶角、黄韧带厚度、小关节积液宽度、腰椎间盘退变分级、小关节退变分级均与退变性腰椎不稳呈正相关(P<0.05).结论 MRI矢状位及轴位参数与退变性腰椎不稳有显著相关性,临床可根据患者腰骶角、黄韧带厚度等对退变性腰椎不稳进行防治.  相似文献   

10.
腰痛是骨科最常见的临床症状,其反复发作不仅使患者遭受疼痛的反复折磨,而且对机体健康以及运动功能造成极大的影响.以往关于腰痛的原因研究主要集中在椎间盘,随着研究的深入,腰椎小关节逐渐引起了人们的重视.1911年Goldthwait首次提出腰椎小关节退变是引起腰痛的一个重要因素.1927年,Putti提出腰椎小关节的退变和炎症可能通过神经激惹引起坐骨神经痛.1933年Ghormley将腰椎小关节退变伴腰腿痛的临床症状定义为"腰椎小关节综合征".临床研究发现约有15%~52%慢性腰痛患者的症状源于小关节退变,进一步说明了腰椎小关节在腰痛中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1-3].然而,目前针对小关节源性腰痛机制方面的研究尚无明确定论,笔者就这一领域的基础研究进行文献回顾,旨在加深对腰椎小关节病变引起腰痛机制的认识.  相似文献   

11.
退变腰椎小关节的CT形态学观察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经CT对腰椎小关节退行性变进行扫描观察,总结病理变化。方法:收集88例小关节退变病人的下腰椎CT片,对小关节及相关结构进行观察并记录各种病理变化的发生率。结果:小关节退变病理变化依次为:关节间隙狭窄、软骨下骨疏松或硬化、骨赘形成、关节真空、关节囊钙化、关节面矢向变化、关节突肥大、小关节脱位。结论;经CT观察腰椎小关节结构较为方便可靠;对各种病理变化的总结有利于提高对腰椎退变性病变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
骨质疏松症(OP)以骨量减少和骨的微细结构破坏为主要特征,并伴随骨质脆性增加和骨折危险性升高.由于骨的结构破坏,可引发脊柱退行性变,使椎体高度丢失应力改变及使人体成骨、破骨细胞代谢紊乱,发生脊柱尤其是腰椎小关节退变.但由骨质疏松症引起脊柱小关节退变尤其是腰椎小关节退变原因发病机制文献报道较少,目前认为骨质疏松对脊柱小关节退变与成骨,破骨细胞代谢影响,及发生椎体内微骨折,改变椎体高度及软骨下骨血供应微环境,增加小关节应力,减少其血供营养有关.  相似文献   

13.
腰椎椎间小关节退行性变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虽然腰椎退行性变的始动因素来源于椎间盘.但当发展至椎间盘退变、椎管狭窄时.腰椎椎间小关节承受的压力显著递增.将产生异常应力和异常运动.随之而来的是腰椎椎间小关节骨质增生,韧带代偿性增生肥厚,而这些又是椎间小关节源性腰痛产生的重要病理基础。单纯行腰椎椎间小关节融合或破坏椎间小关节会引起一些远期并发症。目前.已有很多关于腰椎椎间小关节生物力学稳定性重建的研究。基于此,笔者将从流行病学、生物力学以及外科治疗等方面对腰椎椎间小关节退形性变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4.
腰椎小关节不对称与椎间盘变性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对54例年龄大部分在50岁以下、经保守治疗效果不明显的慢性腰痛患者,为进一步查明病因而作了CT扫描及MRI成像检查。应用CT扫描测量小关节角度并决定两侧小关节的对称性。用MRIT2加权像观察L3-4、L4-5和L5-S1水平的椎间盘有无变性。结果显示,由L3-4~L5-S1小关节角度逐渐增加。同一水平一侧小关节增大,即两侧小关节不对称与该节段的椎间盘变性有权明显的相关性。腰椎小关节不对称者,该节段椎间盘变性的发生率明显增加。作者认为,小关节不对称增加了椎间盘退变的危险性,可能是椎间盘早期发生退变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颈椎滑脱由Perlman和Hawes在1951年首次描述,此后很多学者对颈椎滑脱进行了报道和研究。相对于腰椎而言,颈椎滑脱比较少见,可分为先天性、退变性和创伤性3种。退变性颈椎滑脱是指由于椎间盘和(或)小关节等结构的退变引起椎间盘和(或)小关节间隙狭窄,相互制约关系丧失而导致的椎体滑移,但不伴有椎弓根的断裂。  相似文献   

16.
腰椎退变性滑脱CT诊断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刘素清  廖军 《颈腰痛杂志》2001,22(2):143-143
目的 探讨腰椎退变性滑脱CT扫描价值,发病机理及临床意义。方法 分析35例退变性滑脱CT结果。结果 前滑脱30例,后滑脱5例;椎间小关节退变35例;椎间盘膨出20例。结论 椎间小关节及椎间退变是腰椎退变性滑脱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下腰椎各节段椎小关节退变程度与脊柱-骨盆矢状面各平衡参数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11月符合选择标准的120例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58例,女62例;年龄24~77岁,平均53岁。病程3~96个月,平均6.6个月。病变节段:L3、4 32例,L4、5 47例,L5、S1 52例。患者均摄腰椎CT及站立位腰椎侧位X线片,依据Pathria分级系统对下腰椎小关节退变程度进行分级,并测量以下矢状面参数:脊柱参数——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上腰弯前凸角(upper lumbar lordosis,ULL)、下腰弯前凸角(lower lumbar lordosis,LLL)和骨盆参数——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将所有患者按PI测量值分为小于正常范围组(A组)、正常范围组(B组)和大于正常范围组(C组),分节段比较各组小关节退变程度;同时,将所有患者分节段依据小关节退变程度分为轻度退变(0、Ⅰ级)组(N组)及重度退变(Ⅱ、Ⅲ级)组(M组),比较矢状面参数与各节段小关节退变之间的关系。结果在L4、5和L5、S1节段,A、B、C组间小关节退变程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小关节退变更严重;但在L3、4节段,各组间小关节退变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节段N、M组间除PT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余各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于正常范围的PI可导致或加重L4、5及L5、S1节段小关节的退变;PT及PI与下腰椎小关节退变程度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8.
退变性腰椎管狭窄中小关节源性炎性因子作用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初步探讨小关节源性炎性因子在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的作用。[方法]选取本科接受后路手术的退变性腰椎管狭窄(41例)及腰椎间盘突出患者(34例)共75例,采用Weishaup的分级标准评估小关节退变程度,记录术前腰腿痛、下肢痛及功能障碍评分。收集术中切除的一侧腰椎小关节标本;酶联免疫吸附剂测定法(enzyme-linked immunosobnent assay,ELISA)测定腰椎小关节退变关节软骨中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及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含量。[结果]TNF-α各组测量均为阴性结果。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组IL-1β阳性率高于腰椎间盘突出组。IL-1β含量与腰椎小关节退变程度呈正比,随退变程度增加而升高。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组中IL-1β阳性患者腰背痛、下肢痛及功能障碍评分均高于IL-1β阴性患者,而腰椎间盘突出组内则无明显差异。[结论]退变性腰椎小关节软骨产生IL-1β增加;小关节源性炎性因子可能是导致退变性腰椎管狭窄患者腰背痛、下肢痛及功能障碍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后发生异位骨化(hetrotopicossification, HO)的原因及与颈椎小关节退变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5月至2012年5月采用Discover假体行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的133例完整患者资料,男74例,女59例;年龄23~56岁,平均(42.63±4.15)岁;单节段109例,双节段24例。在颈椎X线片上测量术前及末次随访时手术节段活动度;在颈椎CT片上采用Park等颈椎小关节退变程度分级标准对小关节的退变程度进行分级;在颈椎侧位X线片上采用McAfee标准对异位骨化进行分级。统计不同随访时间节点手术节段异位骨化的发生率和分级。根据是否发生异位骨化将患者分为异位骨化组和无异位骨化组,并比较两组患者手术节段活动范围、术前小关节退变程度。结果 133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0~4.8年,平均2.9年。末次随访时,25例(18.80%,25/133)患者出现异位骨化,其中手术节段的活动度异位骨化组(6.8°±3.9°)明显小于无异位骨化组(9.1°±2.4°),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异位骨化组患者术前颈椎小关节退变程度明显重于无异位骨化组。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术后异位骨化的发生与术前小关节退变呈正相关(r=0.683, P=0.033)。结论 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后异位骨化的发生与术前患者小关节的退变具有相关性。术后发生异位骨化的患者术前颈椎小关节的退变程度明显重于未发生异位骨化的患者,异位骨化分级越高,术前小关节的退变越严重。  相似文献   

20.
腰椎小关节螺钉内固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腰椎小关节螺丝钉内固定,是一种广泛用于腰椎融合,且有20多年临床使用经验的骨科技术。操作简便,创伤小,可选择的节段性内固定手术,能融合腰椎小关节,使腰椎小关节植骨融合,后路植骨融合,可达到满意的融合率。能解除腰椎节段不稳所引起的腰背疼痛。该腰椎节段不稳,常伴有腰椎小关节退变,腰椎小关节半脱位,腰椎椎间盘突出,腰椎假性滑移,腰椎椎管狭窄。腰椎节段不稳,通常由X线动力位片,CT和MRI检查来确诊,以下的影像学现象,常提示腰椎椎体不稳:(1)腰椎小关节半脱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