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报告1例皮肤散播型孢子丝菌病。患者男,72岁。面部、躯干及四肢结节、溃疡5个月,发热、关节肿痛3个月。皮损组织病理呈感染性肉芽肿改变,PAS染色找到真菌孢子,组织培养见孢子丝菌生长。予碘化钾口服及萘替芬酮康唑乳膏外用,治疗5个月后皮损完全消退。  相似文献   

2.
患者女,63岁,农民。胸腹部结节、斑块、溃疡2年半。曾被误诊为"坏疽性脓皮病",并予糖皮质激素、米诺环素等反复治疗1年余,用药时皮疹有所好转,停药后皮疹加重。皮损组织病理示:呈炎性肉芽肿改变,脓液真菌培养鉴定为孢子丝菌。诊断:皮肤播散型孢子丝菌病。予特比萘芬口服,治疗3个月后皮损明显好转,目前仍在随访治疗中。  相似文献   

3.
儿童孢子丝菌病3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报告3例儿童孢子丝菌病。例1男,7岁,左眼外侧暗红色浸润斑块,表面浅溃疡,周围一黄豆大暗红色结节。例2女,6岁,左侧口角外侧一长形暗红结节及斑块,中央少许糜烂及脓性分泌物。例3男,3岁,左面颊两个暗红色结节,表面脓性分泌物及结痂。组织病理学均示真皮层大量混合炎细胞浸润及多核巨细胞,PAS染色见几个椭圆形真菌孢子及星状体,真菌培养为申克孢子丝菌,3例均诊断为固定型孢子丝菌病,予口服10%碘化钾溶液3~6个月后痊愈。  相似文献   

4.
患者女,37岁。鼻部暗红天鹅绒样斑块4个月。皮损组织病理示真皮内炎细胞浸润;真菌培养7d后可见黑褐色菌落。小培养示:梅花样的分生孢子。诊断为孢子丝菌病。  相似文献   

5.
本文报告了一例托儿所保育员由于经常与患有孢子丝菌病皮损的息儿接触而发生相似皮损,两者的皮损真菌培养均为申克氏孢子丝菌.为证明这种孢子丝菌有直接传播的可能性,我们以有孢子丝菌病灶的小白鼠尾部与其它健康小白鼠尾部接触,后者无论皮肤有无外伤,均产生孢子丝菌性病灶.故我们认为该患者的发病是由于与患儿直接接触所致.  相似文献   

6.
患者,女,54岁.左面颊红斑、丘疹、结节1个月.皮肤科查体见左侧面部类似环状肉芽肿的簇集浸润性环状红色斑块.皮损组织病理检查及真菌培养,确诊为"面部皮肤型孢子丝菌病".给予伊曲康唑胶囊口服治疗3个月,皮损消退,随访6个月无复发.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申克孢子丝菌基因差异、致病力与孢子丝菌病不同临床型别的关系。方法 ①收集不同临床型别孢子丝菌病的申克孢子丝菌分离株并提取DNA,进行随机扩增多态DNA(RAPD)扩增。②BALB/c小鼠接种不同临床型别孢子丝菌病的分离株菌悬液,观察实验动物发病及病变情况。③发病小鼠皮肤及内脏组织病理学检查,观察接种不同临床型别孢子丝菌病的分离株菌悬液后小鼠病变内申克孢子丝菌孢子数量及分布。结果 ①不同临床型别孢子丝菌病的申克孢子丝菌分离株聚合酶链反应产物电泳带型差异较明显:播散型分离株可见1800bp、850bp、500bp、180bp,皮肤淋巴管型分离株见1400bp、800bp、700bp、500bp,皮肤固定型分离株见2500bp、1400bp、1000bp、700bp。②注射播散型孢子丝菌病分离株菌悬液的BALB/c小鼠比注射皮肤淋巴管型分离株小鼠发病早、病变部位广且死亡率高;注射皮肤淋巴管型分离株的小鼠较注射固定型孢子丝菌病分离株小鼠皮损出现早、病变范围广且严重。③实验BALB/c小鼠病变皮肤及内脏组织病理学检查显示:注射播散型孢子丝菌病分离株的小鼠病变内孢子数量明显多于注射皮肤淋巴管型分离株小鼠病变内孢子数量,而后者较注射固定型孢子丝菌病分离株的小鼠病变内孢子数量多。结论 不同临床型别孢子丝菌病的申克孢子丝菌的基因差异、致病力与孢子丝菌病不同临床型别的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8.
患者女,57岁。右拇指、腕部及前臂结节伴瘙痒和疼痛3月。右前臂皮损组织病理示:化脓性肉芽肿性改变。真菌培养见申克孢子丝菌生长。诊断:皮肤淋巴管型孢子丝菌病。  相似文献   

9.
报告1例61岁女性患者,右前臂结节、斑块伴瘙痒1年。皮损组织病理示:真皮中下层见大量淋巴细胞及嗜酸粒细胞浸润,部分胶原束内可见嗜酸粒细胞脱颗粒形成"火焰"现象。诊断:Wells综合征(嗜酸性蜂窝织炎)。皮损内注射糖皮质激素治疗3个月后皮损消退,随访6个月未见复发。  相似文献   

10.
患者男,55岁,面部斑块20余年,未发现合并免疫缺陷疾病。皮肤科检查:鼻部、双面颊、口唇上方大片淡红色斑块,少量脱屑,鼻背部疣状增生,鼻尖1个黄豆大小的疣状突起物。皮损组织病理检查:表皮假上皮瘤样增生,角质层中可见菌丝样结构。真皮内弥漫炎症细胞浸润,主要有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组织细胞以及多核巨细胞。在多核巨细胞内见孢子样结构,过碘酸-雪夫染色阳性。皮损组织沙氏葡萄糖琼脂培养基培养出灰褐色绒毛状菌落。玻片小培养(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见内含大量孢子的分生孢子器及分隔分支的暗色菌丝。真菌分子生物学鉴定为Microsphaeropsis arundinis。诊断为Microsphaeropsis arundinis所致皮肤暗色丝孢霉病。治疗:CO2激光去除鼻尖部位疣状突起,口服伊曲康唑胶囊200 mg,每天2次,3个月后皮损消退停药,随访6个月无复发。  相似文献   

11.
65岁男性患者,类风湿关节炎病史20余年,4年前右小腿出现瘙痒性红斑、丘疹及斑块,2个月前斑块上出现疼痛性溃疡及结痂。皮肤科情况:右小腿下1/3处暗红色斑块、结痂及多个圆形溃疡。皮损组织病理示局部表皮坏死,坏死区真皮中、下层白细胞碎裂性血管炎,坏死区边缘表皮海绵水肿,真皮浅层毛细血管管壁增厚、数量增多。溃疡分泌物真菌学检查示阿萨希毛孢子菌阳性。皮损切片六铵银(GMS)染色浅表痂皮中见菌丝、孢子及芽生孢子。诊断:类风湿关节炎右小腿溃疡继发阿萨希毛孢子菌定植。口服伊曲康唑联合外用药及抗风湿治疗后溃疡愈合。  相似文献   

12.
孢子丝菌病是由申克孢子丝菌复合体感染皮肤、皮下组织、黏膜和局部淋巴系统所引起的慢性感染性疾病。临床表现多样,皮损主要表现为慢性炎症性肉芽肿损害。自1898年报道第一例孢子丝菌病后,对孢子丝菌病的认识越来越深刻,包括孢子丝菌病原体的变迁及其诊断和治疗方法的改进。病原体从申克孢子丝菌单一菌种到目前孢子丝菌复合体的认识。诊断方法包括真菌学检查、组织病理检查、孢子丝菌素以及分子生物学诊断;治疗方法包括碘化钾、伊曲康唑、特比萘芬、两性霉素B口服以及物理和手术疗法等。  相似文献   

13.
患者男,48岁,右上肢多发性结节、斑块2年余,曾多次在外院及本院诊断为孢子丝菌病,抗真菌治疗无效,且病情逐渐加重。皮肤科情况:右手无名指指关节伸侧至前臂呈淋巴管型排列的散在或聚集分布10余个直径为1~2 cm暗红色结节、斑块,部分破溃伴脓性分泌物。皮损组织病理示:感染性肉芽肿。脓液真菌培养阴性,分枝杆菌培养见菌落生长,测序结果鉴定为海分枝杆菌。诊断:皮肤海分枝杆菌感染。给予口服克拉霉素、盐酸左氧氟沙星、利福平等药物治疗,皮损明显消退,仍在随访中。  相似文献   

14.
患者,女,68岁。左眉外侧不规则暗红色斑块4个月,曾误诊为"疖肿"。真菌培养鉴定为申克孢子丝菌,诊断为孢子丝菌病。  相似文献   

15.
患者男,50岁。左上臂皮肤溃疡2年。皮损组织病理示:炎性肉芽肿改变,PAS染色可见圆形孢子和星状体。皮损真菌培养阳性,菌种鉴定为球形孢子丝菌。确诊为皮肤固定型孢子丝菌病,给予患者口服伊曲康唑和特比萘芬联合治疗3个月,皮损部分改善。之后患者间断口服特比萘芬联合碘化钾治疗,一年半后复诊仍有局灶性皮损未愈。  相似文献   

16.
孢子丝菌病由申克氏孢子丝菌所致慢性传染病.1898年Schenck首先报告本病以来,其后关于本病的临床分类繁多.根据Lever 19T5年对本病的分类,本文报告的14例应属于原发皮肤接种性孢子丝菌病.14例中男性11例女性3例,9例有明显外伤史.均在病理组织内发现了申克氏孢子丝菌的星状体和孢子.3例霉菌培养证实申克氏孢子丝菌.本组14例病人均经服用碘化钾液而临床治愈.  相似文献   

17.
孢子丝菌病是由申克氏孢子丝菌所致的皮肤真菌感染。日本已有2500例的发病报告。其中,有7个家庭内的发病报告。本文作者报告了一家内两例同时发病的患者。病例1,为9岁的日本女孩,于1988年1月10日发现右面颊有一形态不规则的浸润性红斑并有溃疡与结痂拇指尖大小。外搽皮质激素药后扩大、无淋巴系统受累。否认面部外伤史。皮损活检,组织象为炎性肉芽肿,真皮有组织细胞、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浆细胞和巨噬细胞的浸润,其间可见  相似文献   

18.
足菌肿1例     
患者男,32岁。左底及足背起红斑结节斑块伴溢脓3年。皮损组织病理示:表皮呈假上皮瘤样增生,真皮可见大量混合炎细胞浸润,可见硫磺颗粒,未见菌丝及孢子。脓液及组织块真菌培养示:裴氏着色真菌;细菌培养示:猪红斑丹毒丝菌。诊断为足菌肿,给予克林霉素,伊曲康唑及特比萘芬,治疗好转,目前正在随访中。  相似文献   

19.
患者女,76岁,左前臂斑块伴疼痛1年。皮肤科情况:左前臂远端皮肤见鹅蛋大小红色斑块,边缘肿胀,边界清楚,浸润感明显,有淡黄色分泌物渗出,表面皮温升高,触痛明显。皮损组织病理示:真皮内弥漫性的淋巴细胞、组织细胞、中性粒细胞及多核巨细胞呈肉芽肿样浸润;银染:可见分枝状菌丝和孢子。真菌培养分离出须癣毛癣菌。诊断:须癣毛癣菌肉芽肿。  相似文献   

20.
皮肤型孢子丝菌病致耳廓缺损二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例1 女,32岁.因左耳廓斑块、破溃1年于2007年5月10日就诊于我科,病史不详.皮肤科检查:左耳廓浸润性暗红斑块,边界清楚,其上有一豆大浅溃疡、结痂,左耳轮边缘缺损.取皮损分别行组织病理检查及真菌培养.病理示真皮内弥漫性炎细胞浸润,主要为中性粒细胞、浆细胞、淋巴细胞及上皮样细胞,PAS染色阴性.真菌培养在沙氏培养基上见黑褐色酵母样菌落,菌种鉴定见特征性梅花状分生孢子及与菌丝呈直角的分生孢子柄.诊断:孢子丝菌病.患者失访,治疗情况不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