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正现代中医学对糖尿病的认识已突破了传统消渴"阴虚燥热"的理论,有了更广泛与深入的研究。以"脾不散精、脾胃内热"立论便是其中重要的一种,这一病机特点,深析其实质,即脾弱胃强。为此,诸多学者对脾弱引起胃强并导致糖尿病发生发展的机理研究做了一定探讨。但对胃强可以反作用于脾弱,以致二者恶性循环在糖尿病发生发展中的重要意义未能充分认识。因此,有必要对糖尿病脾弱胃强的相互关系及临床意义作更深入的探究。  相似文献   

2.
糖尿病证治新理论--"脾弱胃强"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脾弱胃强阐释糖尿病的证候,认为本病以脾胃气阴两虚为本,燥热、痰湿、瘀血为标,其病机以脾胃失调为主要特点,从而确立扶脾抑胃是治疗糖尿病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刘妍  孙志 《江苏中医药》2017,49(2):15-17
糖尿病是常见代谢性疾病,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并给社会及家庭造成极大的经济负担,对糖尿病前期及早干预成为临床工作的重点。脾胃在糖尿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不容忽视,因而提出糖尿病前期的主要病机为胃强脾弱,以泻胃补脾法干预糖尿病前期,为临床治疗糖尿病及前期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4.
在传统上半夏泻心汤是治疗痞证的名方,但在临床中对于脾胃病的治疗亦广泛被使用.从《伤寒论》中及现代的胃强脾弱证的不同概念和含义入手,结合原条文的描述和方中药物进行分析,并举验案佐证,探讨半夏泻心汤治疗胃强脾弱证的原理,盼能扩大此方的临床适用范围。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助脾散精法治疗2型糖尿病(胃强脾弱证)的临床疗效。方法:运用玉女煎合参芪散精汤(石膏、熟地、麦冬、知母、太子参、黄芪、茯苓、炒白术、鸡内金、陈皮、薏苡仁、荔枝核、苍术、藿香梗、佩兰、炙甘草等)为主方,治疗本病46例,并设立对照组、治疗组,评定两组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6%,明显高于对照组78%。结论:助脾散精法对于治疗2型糖尿病(胃强脾弱证)的临床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6.
胃强脾弱证的辨治体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董汉良 《中医杂志》1998,39(2):75-76
在中医内科的临证中,常可见到胃纳如常或食欲旺盛,而大便不化或溏薄泄泻,这种表现出胃纳强而脾运弱的病证,辨证属胃强脾弱证。清·叶天士评述《脾胃论》曰:“盖东垣之法,不过详于治脾,而略于治胃耳!乃后人宗其意者,凡著书立说,竟将脾胃总论,即以治脾之药,笼统治胃,举世皆然。”胃强脾弱证,就反映了脾、胃分治的必要性。叶天士认为:“纳食主胃,运化主脾”,“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太阴湿土,得阳始运;阳明燥土,得阴自安。”叶氏的见解,  相似文献   

7.
王奋军  孙艺勇 《光明中医》2011,26(7):1484-1485
近日拜读了几篇关于"胃强脾弱"的文章,有感于"胃强脾弱"义歧难明,故作此陋文,拟从"胃强脾弱"古今义之不同入手来探讨分析。"胃强脾弱"古义出自于金.成无已《注解伤寒论》中对麻仁丸证的解释,  相似文献   

8.
〔摘 要〕 目的:探究半夏泻心汤对脾弱胃强证 2 型糖尿病患者血糖、胰岛 β 细胞功能指数(Homa–β)、胰岛素 抵抗指数(Homa–IR)及中医证候积分的影响。方法:选取三明市沙县区中医医院 2020 年 1 月至 2021 年 11 月期间 收治的 70 例脾弱胃强证 2 型糖尿病患者,依据不同治疗方式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 35 例。对照组患者给予西 药基础疗法,观察组患者给予西药基础疗法联合半夏泻心汤加减。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糖、Homa–β、Homa–IR 及中医证候积分,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空腹血糖、餐后 2 h 血糖、糖化血红蛋白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 Homa–IR 低于对照组、Homa–β 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 学意义(P < 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各项中医证候积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半夏泻心汤可降低脾弱胃强证 2 型糖尿病患者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及中医证候积分,提高胰岛 β 细胞功能。  相似文献   

9.
历代医家对胃强脾弱理论解释不一,主要从两种角度解析,一为肠热脾约说,二为胃热脾虚说,文章以阳道实,阴道虚的胃实脾虚生理病理特点喻胃强脾弱,认为胃强脾弱病理表现为胃热脾虚而非肠热脾约.基于胃热脾虚,指出胃强脾弱常见病理表现形式有厥阴病论、阴火论及小儿食积发热论3种,以此丰富完善胃强脾弱理论,更好地辨证指导临床.  相似文献   

10.
田利军  罗士云 《河北中医》2010,32(4):628-628,640
临床中常常见到一些胃纳如常或食欲旺盛,而大便不化或溏薄泄泻,表现出胃纳强而脾运弱的一种临床病证,常被称之为胃强脾弱证。2007—02-2009—10,我们运用自拟益气养血补脾和肝方治疗胃强脾弱证56例,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11.
祖国医学认为糖尿病与先天脾胃虚弱,后天不慎调养,嗜食肥甘厚味有关。笔者在临床中也深深体会到糖尿病的发病与脾胃气机升降失调,饮食精微转输与利用紊乱,机体水液代谢与输布不平衡有很大的关系。糖尿病并发症也是如此。在临床中从脾诊治糖尿病并发症,用益脾气、化脾湿、温脾阳、养脾阴、清脾热等方法,往往能够标本同治,疗效确凿。现列举验案四例,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12.
慎知  柴可夫 《河南中医》2009,29(8):745-747
阴虚燥热仅是糖尿病之表象,而其根本却在脾虚,因而,滋阴清热仅为治标之法,益气健脾才是治本之策。治糖尿病,宜把恢复脾的运化功能作为治疗重点,同时兼顾肺肾。  相似文献   

13.
肠易激综合征属于中医“腹痛”“泄泻”“便秘”等范畴,脾胃关系失调是其发病关键,“胃强脾弱”是其主要病理机制。根据《伤寒论》原文及相关方剂分析,认为胃强脾弱本质为胃热脾虚,即胃火亢盛而脾气虚弱。将肠易激综合征相关症状与中医证候一一对应,系统分析其发病病因、症状特点,认为肠易激综合征发病及疾病进展均与机体胃强脾弱紧切对应。从胃强脾弱理论论治该病,认为造成肠易激综合征病因繁多,“脾常不足”为其根本原因,同时伴随各种原因造成胃热偏盛,最终造成脾胃不和。故以“和法”调和脾胃当为其主要治疗目的,辛开苦降为主要治法,补益脾胃同时清泻胃热,进而调理全身脏腑气机,达到治愈目的,目前在临床及实验研究领域均已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相似文献   

14.
戴云 《陕西中医》2006,27(11):1454-1454
糖尿病是一种代谢性疾病,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条件的改善,它的发病呈逐年上升之势。糖尿病在祖国医学属“消渴”范畴。自古以来,历代医家均认为本病的主要病机为阴虚燥热,且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两者往往互为因果,燥热甚则阴愈虚,阴愈虚则燥热愈甚。病变的脏腑着重在于肺、胃(脾)、肾,而以肾为关键。病延日久,阴损及阳,可见气阴两伤或阴阳俱虚,甚则表现肾阳衰微之候,亦可常见到变证百出。  相似文献   

15.
当前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VP)的研究仍有许多问题尚未解决,缺乏公认有效的治疗方案.临床上中医药治疗VP具有一定的优势和特色,通过归纳总结VP的四组临床表现特征,得出VP的中医证候规律,指明了"肝强脾弱"是VP最关键的核心病机之一.并探究从中风向VP演变的过程中,"肝强脾弱"所扮演的重要作用,另通过对已报道的中医药治疗V...  相似文献   

16.
正脾升胃降,是指脾气的运动趋向是上升,胃气的运动趋向是下降。脾气升胃气降是脾胃之气协调平衡的本质。胡珂系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主任医师,第五批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其从事内科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30余载,善治脾胃等消化系统疾病。胡珂主任医师认为气机升降失常是脾胃病的基本病机,调畅气机是治疗脾胃病之关键。脾胃病具有易虚易实、易寒易  相似文献   

17.
糖尿病病机心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糖尿病属中医“消渴”范畴,以多饮、多食、多尿、消瘦为典型临床症状。对于本病的病因病机,历代医家多认为是阴虚为本,燥热为标,如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三消》中说:“三消一证,虽有上、中、下之分,其实不越阴亏阳亢,津涸热淫而已”。笔者在临床工作中体会到,阴虚燥热可能仅为现象,脾气虚弱、运化失常才是本质,现浅述如下。阴虚燥热尚不能完全概括消渴病机。尽管糖尿病表现出烦渴多饮、消谷善饥、形体消瘦等症状,看似一派阴虚燥热之象,但阴虚应皮肤口舌干燥而少尿,何以多尿?此其一;2型糖尿病患者以肥胖者居多,阴虚何以肥胖?此其二;患者舌体…  相似文献   

18.
中焦阴虚证有脾阴虚与胃阴虚之分 ,两者均有纳运失常 ,纳少口干 ,大便秘结 ,舌干少津等相同之症。但详辨之 ,脾阴虚证尚见“手足烦热 ,口干不欲饮 ,烦满 ,不思食” ,甚则肌热 ,形瘦倦怠 ,唇红干燥 ,唾粘口热 ,大便干结或不爽 ,舌淡红少津 ,苔黄 ,脉濡微数等。胃阴虚证则兼有饥不欲食 ,饮食乏味 ,胃中如烙似烫 ,脘痞嘈杂或胀痛 ,口苦或渴 ,渴欲冷饮 ,便干尿少 ,或干呕呃逆 ,形体消瘦 ,胃中烦热 ,小便较少 ,甚则消渴 ,噎膈不食 ,舌质红嫩干裂 ,苔少而干或无活花剥 ,脉细或兼数等症。证型不同 ,其治疗亦有甘淡滋脾与甘凉润胃之别。1 甘淡滋脾…  相似文献   

19.
20.
张丹 《内蒙古中医药》2014,(36):167-168
目的:观察中医护理技术对肝强脾弱型脑瘫应用效果。方法:对83例肝强脾弱型脑瘫采用饮食、艾灸、拔罐的方法和中医护理,观察其对强脾弱型脑瘫患儿免疫力、营养状况影响。结果:采用中医护理后,患儿机体免疫能力增强的39例,占47%;汗出减少的9例,占18%;食欲好转的11例,占13%;遗尿减少的4例,占5%;余无明显变化,总有效率75%。结论:通过运用中医护理对提高肝强脾弱型脑瘫患儿免疫力,改善营养有明显效果,可在肝强脾弱性脑瘫的中医护理中加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