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目的探讨盆腔器官脱垂(POP)重建术后压力性尿失禁(SUI)加重或新发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7年12月因POP分期Ⅱ~Ⅳ期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行盆底重建手术并完成随访的61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POP患者术前、术后SUI的发生情况,分为术后SUI症状缓解组(270例)和进展组(99例)。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术后SUI症状加重或新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613例患者中,术前存在显性SUI症状314例(51.22%,314/613),其中192例(61.15%,192/314)术后症状消失,122例(38.85%,122/314)术后仍存在SUI症状,术后新发SUI 80例(26.76%,80/299);高龄、术前尿动力学检查提示最大尿道闭合压低、隐匿性SUI及尿道梗阻是盆底重建术后SUI加重或新发的独立危险因素(P 0.05);盆底重建手术联合抗尿失禁手术是术后SUI的保护因素(P 0.05)。结论对于存在术后SUI加重或新发高危因素的POP患者,术前应综合评估,制定合理的手术方案,必要时同时行抗尿失禁手术。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盆腔器官脱垂患者行盆底重建术后生活质量的改变及盆底肌表面肌电情况。方法选择2007年9月至2008年1月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妇科盆腔器官脱垂接受盆底重建手术治疗的患者14例,手术前后检测患者的盆底肌表面肌电信号,并应用盆底功能障碍问卷PFDI-20、PFIQ-7及性生活质量问卷评估其生活质量。结果术前和术后PFDI-20、PFIQ-7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性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及术后平均肌电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盆腔器官脱垂行盆底重建术后患者的生活质量有所改善,但手术治疗只能恢复盆底解剖,不改变盆底肌肉的表面肌电情况。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尿动力学检查(UDS)在盆腔器官脱垂(POP)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妇科接受盆底重建手术的348例POP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同时合并压力性尿失禁(SUI)将患者分为POP+SUI组和单纯POP组。结果 1 348例POP患者中,142例(40.8%)合并SUI,其中111例患者术前接受UDS检查,但仅有52.3%(58/111)的患者表现为尿动力学SUI(UDS-SUI)。196例单纯POP组患者中,158例行术前UDS检查,8例(5.1%)表现为UDS-SUI,提示隐匿性SUI。2 POP+SUI组中,73例同时行抗尿失禁手术,69例未同时行抗尿失禁手术,术后SUI持续或加重者分别为4.1%(3/73)和29.0%(20/69)。单纯POP组中193未行预防性抗尿失禁手术,术后53例出现不同程度SUI,术后新发SUI(De novo SUI)27.5%(53/193)。单纯POP组中,3例UDS-SUI患者接受抗利尿手术,术后无SUI;5例未行抗尿失禁手术者术后均出现SUI症状。结论对于POP合并单纯SUI患者,无论UDS是否见腹压漏尿,均推荐盆底重建手术同时行抗尿失禁手术,因此术前可不做UDS检查。术前无SUI症状者UDS有助于发现隐匿性SUI,指导手术方式选择,推荐行UDS检查。POP合并复杂下尿路症状者应接受UDS检查。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盆底重建术治疗盆腔脏器脱垂(POP)的临床疗效、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及术后并发症。方法:选取2007年1月至2012年6月于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因重度POP接受经阴道植入网片(TVM)的盆底重建术患者117例,分析患者POP-Q评分、PFDI-20评分、PFIQ-7评分、PGI-C、术后复发率及并发症情况,术后随访5年。结果:术前与术后的POP-Q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能达到很好的解剖学效果。术后的PFDI-20及PFIQ-7评分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以后,患者的生活质量趋于平稳。术后平均PGI-C约4分。术后≤2年、≤3年内、≤5年脱垂复发率分别为0%、1.71%、3.42%。网片暴露是主要并发症。结论:TVM的盆底重建术治疗重度POP安全、疗效确切,明显改善患者生活质量,远期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女性Prolift系统盆底重建术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0年6月因重度盆腔器官脱垂(POP)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妇科接受Prolift系统进行盆底重建手术治疗的98例患者的资料,通过比较患者术前、术后POP-Q分期、盆底功能影响问卷-简表7(PFIQ-7)、盆底功能障碍问卷-20(PFDI-20)及性生活质量问卷-31评分情况,评价Prolift盆底重建系统在妇科的应用价值。结果 98例患者中83例患者按时随访并回收问卷,平均随访时间(34.07±23.43)个月。患者平均手术时间(82.34±26.78)min;平均术中出血量(109.06±70.45)ml。无术中严重并发症。解剖治愈率87.95%(73/83)。脱垂复发10例(12.05%),补片侵蚀7例(8.43%),盆腔血肿4例(4.82%)。术前合并压力性尿失禁(SUI)37例患者同时行抗尿失禁手术,术后SUI症状消失33例(89.19%),而术前无SUI的患者中术后有14.29%出现了SUI。调查问卷显示,患者术后生活质量有明显改善,但术前、术后性生活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Prolift行盆底重建术可明显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复发率较传统手术低。术后新发SUI应引起重视。远期效果还需长期随访。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与分析以保留子宫颈周围立体环为中心的平衡控制盆底重建术治疗中重度盆腔器官脱垂(POP)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沈阳市妇婴医院妇科2014年12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实施了腹腔镜下阴道(子宫颈)骶骨固定及骶韧带融合、阴道旁修复悬吊术及阴道前后壁修补术的90例中重度POP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子宫切除为筋膜外还是筋膜内分为两组,其中观察组(44例)选择筋膜内子宫切除术(即术中行保留子宫颈周围立体环手术),对照组(46例)选择筋膜外子宫切除术,比较两组术中、术后情况。结果:两组术后住院时间、留置尿管时间、手术时间、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4.5%)低于对照组(1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两组患者术后POP-Q分度均为0~Ⅰ度,均无术后SUI发生。两组患者术前与术后生殖道裂孔面积及膀胱颈移动度、PFDI-20评分、PFIQ-7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IQS-31术后与术前相比分值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6个月与术后12个月各项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同一时期两组患者生殖道裂孔面积、膀胱颈移动度及PIQS-31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FDI-20、PFIQ-7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观察组主观满意度100.0%、客观治愈率100.0%,对照组主观满意度87.0%、客观治愈率100.0%,两组主观满意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中重度POP患者采用以保留子宫颈周围立体环为中心的平衡控制盆底重建术的临床疗效显著,具有患者满意度高、术后并发症少,安全可靠等优势,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保留子宫的Prolift全盆底重建术与传统手术(阴式子宫切除+阴道前后壁修补)在治疗女性重度盆腔器官脱垂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08年7月至2011年9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31例盆腔器官脱垂定量分度法(POP-Q)Ⅲ度和Ⅳ度的盆腔器官脱垂患者施行保留子宫的Prolift全盆底重建术(重建组),与同期43例施行传统手术治疗(阴式子宫切除+阴道前后壁修补)(传统组)的病例进行比较。通过POP-Q评价解剖恢复疗效,盆底功能障碍影响简易问卷(PFIQ-7)评价功能恢复疗效,同时分析性生活及术中术后并发症等情况。结果两组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术后住院天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重建组尿管留置时间短于传统组(P<0.05)。两组术后POP-Q分度各指示点、PFIQ-7评分均较术前改善(P<0.05),术后总阴道长度(TVL)重建组大于传统组(P<0.05),其他指标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解剖治愈率重建组96.77%(30/31)高于传统组79.07%(34/43)(P<0.05)。重建组患者主观满意度95.74%,传统组95.3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中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但重建组7例,传统组6例,术后发生压力性尿失禁。重建组术后出现性交痛例数比(2/3)大于传统组(1/6)。结论保留子宫的Prolift全盆底重建术有更好的解剖恢复疗效,但盆底功能恢复和患者主观满意度方面与传统手术治疗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盆底修复手术术前应仔细评估尿控情况,防止术后出现排尿异常。对性生活较活跃患者,采用Prolift全盆底重建术时应慎重。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改良盆底重建术治疗女性盆腔脏器脱垂(POP)患者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选取2009年1月至2012年8月我院妇产科收治的62例POP患者,其中38例采用阴式子宫切除术+前盆底悬吊术+阴道顶端固定术+阴道后壁修补术(观察组),24例采用传统阴式全子宫切除+阴道前后壁修补术(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术中、术后情况。结果:观察组的手术时间、出血量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尿管保留时间、住院天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12个月时,两组患者的POP-Q分级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0,P=0.012)。术后12个月,观察组的治愈率高于对照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性生活质量下降率为5.26%,低于对照组(12.5%),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中分别有1例和3例术后出现下肢轻度疼痛,给予热敷治疗后缓解;分别有2例及3例发生膀胱颈过度活动症,保留导尿管3~7d后缓解。结论:改良盆底重建术治疗女性POP较传统阴式全子宫切除+阴道前后壁修补术具有更好的临床疗效,且不会增加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重度盆腔器官脱垂(POP)患者阴道封闭术后新发压力性尿失禁(SUI)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21年11月于甘肃省妇幼保健院生殖泌尿科因POPⅢ~Ⅳ度行阴道封闭手术并完成术后随访的104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术后新发SUI的影响因素。结果:104例患者中,术后新发SUI 22例(21.15%,22/104)(术后新发SUI组)。术后无新发SUI组与术后新发SUI组在高血压病史、术前Aa值、术前尿动力学检查(UDS)膀胱出口梗阻、术前隐匿性尿失禁(OSUI)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重度POP患者阴道封闭术后新发SUI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有高血压病史(OR 4.085,95%CI 1.149~14.522,P=0.030)、术前Aa值高(OR 1.933,95%CI 1.159~3.222,P=0.012)、术前UDS膀胱出口梗阻(OR 4.439,95%CI 1.220~16.151,P=0.024)、术前UDS示OSUI(OR 4.565,95%CI 1.304~15.977,P=0.018)。结论:有高血压病史、术前Aa值高、术前UDS膀胱出口梗阻、术前UDS-OSUI是重度POP患者阴道封闭术后新发SUI的独立危险因素。对于有此类高危因素的POP患者,术前综合评估后制定合理的手术方案,必要时术中同时行抗尿失禁手术。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深钩引导前盆底重建术与经典术式治疗前盆腔缺陷所致的盆腔器官脱垂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重庆市妇幼保健院接受深钩引导前盆底重建术(观察组)47例和经典术式前盆底重建术(对照组)6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和出血量等手术参数;比较两组并发症、脱垂复发及主观、客观满意度;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生活质量评分(PFDI-20、PFIQ-7、PISQ-12)。结果 两组患者客观满意度(POP-Q评分)及PFDI-20、PFIQ-7和PISQ-12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1、3个月客观满意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6个月客观满意度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 <0.05);手术相关参数比较,PGI-I评分显示观察组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5),其余参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深钩引导前盆底重建术具有客观满意度高,术后生活质量优的明显优势,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新型术式。  相似文献   

11.
12.
13.
目的:探讨超声刀和百克钳在妇科恶性肿瘤腹式根治术中的应用。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1月—2010年10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58例应用超声刀或百克钳的腹式盆腔淋巴结清扫术患者及100例未应用超声刀或百克钳的腹式盆腔淋巴结清扫术患者临床资料,比较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清扫淋巴结个数、引流液量、尿管留置时间、淋巴囊肿发生例数,住院时间及术后盆腔淋巴囊肿的发生率。结果:治疗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引流液量低于对照组,术后淋巴囊肿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式盆腔淋巴结清扫术中使用超声刀或百科钳能有效地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降低术后淋巴囊肿的发生率,在妇科肿瘤根治术中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4.
15.
16.
17.
18.
19.
Pelvic inflammations account for approximately 1/4 of the economic resources expended for maternity care in Chile. The use of IUDs has replaced abortion as the primary cause of pelvic inflammation. Sexually transmitted diseases are increasing but have not yet become a major cause of pelvic inflammations. A retrospective study was conducted of women hospitalized for pelvic inflammations in the septic unit of a hospital in Santiago, Chile, in 1980-83. Among the 313 women admitted with a diagnosis of pelvic inflammation, ages ranged from 17 to 57 and averaged 30.4 years. 11.1% were nulligestes, 25.2% were primiparas, 55.5% were multiparas, and 7.9% were grand multiparas. 45 of the 313 reported an induced abortion prior to the pelvic complication. 126 women (40.2%) reported use of an IUD. 36 women had postpartum infections, and no risk factor was identified for the remainder. The major clinical symptoms were abdominal pain in 67.7%, fever in 48.5%, metrorrhagia in 14.0%, and palpable mass on gynecological examination in 52.3%. Sonography was performed in 92 cases and laparoscopy in 20. Use of laparoscopy increased greatly after the study period and has proven to be extremely valuable in diagnosis. 121 of the 313 patients were treated medically and 192 were treated medically and surgically. The average hospital stay was 8.8 days, with a maximum of 80 days and a minimum of 1 day. The admission diagnosis was incorrect in 138 cases and correct in 175. A purulent acute appendicitis was discovered in 1 patient with a presumed tubo-ovarian abscess. The mortality rate was 1.2%.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