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四川省血吸虫病流行状况—2001年抽样调查报告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 为了准确掌握全省血吸虫病流行现状,制定切实可行的防治策略。方法 建立流行村疫情管理系统,为全省流行村建立耕牛登记卡、钉螺登记卡和晚期血吸虫病登记卡,为传播未控制区和控制区的794万人建立了血防户口册。随机抽样调查居民653569人,查牛15600头,查螺70106598m^2。结果全省流行县(市、区)62个,流行乡810个,流行村6212个,流行县总人口3092万人,流行村总人口945万人,流行村耕牛存栏222567头,历史累计钉螺面积27617万m^2,现有钉螺面积6716万m^2,活螺密度0.43只/0.11m^2,钉螺感染率0.0697%,感染螺密度0.003只/0.11m^2。全省现有晚期血吸虫病1568人,2001年发生急性血吸虫病53例,全省血吸虫病感染79391人,病牛14427头。结论传播未控制区应加大人、畜查治病力度,降低感染率和感染度。传播控制区各级政府应加大血防经费投入,尽快控制疫情迅速回升势头。“十五”期间计划达标的县(市、区)应严格执行国家标准,达标时就建立完善的监测巩固措施。 相似文献
2.
3.
2001年湖北省血吸虫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掌握湖北省血吸虫病流行现状和特点,为制订防治规划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全省51个县(市)71个流行村,进行人群粪检查病。其中传播未控地区样本村39个,传播控制地区11个村,传播阻断地区21个村。结果 抽取样本村和人群比例为全省疫区村的1.2%和1.28%,人群查病受检率占应检对象95%以上,体检实检率超过30%。全省平均人群粪检阳性率和人群感染度(EPG)分别为4.18%,1.44。发层人群粪检阳性率和感染率,未控制地区居民分别为4.77%,1.65,其中湖沼垸内亚型为4.99%,1.86,湖沼洲滩亚型为3.97%,0.82,山丘丘陵亚型为2.72%,0.19。 传播阻断地区粪检阳性率,感染度分别为0.26%,0.11和0.32%,0.1。体检各项指标均相应好转。晚期血吸虫病患病率为0.40%。结论 与1995年全省抽样调查相比,流行区居民感染率下降41.86%,其中未控制地区居民感染率下降45.88%,传播控制地区下降26.53%,传播阻断地区下降32.65%,推算全省病人数下降14.97%,病牛数下降65.66%。 相似文献
4.
5.
自全国 1 995年抽样调查以来 ,我市全面实施湖北省综合治理“九五”规划和世界银行贷款血吸虫病控制项目措施 ,在疫区范围内开展了大规模的群防群治工作 ,取得了显著效果。 2 0 0 1年全市血吸虫病流行的 4个县 (市 )中 ,未控制地区 2个县 (市 ) 2 0 2个行政村 ,已控制地区 2个县 (市 ) 3 7个行政村 ,流行区以湖沼型为主 ,兼有山丘型。为了考核“九五”期间血吸虫病防治效果 ,并为制订血吸虫病防治“十五”规划和改进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于 2 0 0 1年 6月进行了全市第 3次血吸虫病抽样调查 ,结果如下。1 对象和方法按照湖北省血吸虫病第 … 相似文献
6.
目的 为了准确掌握绵竹市血吸虫病流行现状,制定切实可行的防治策略。方法 随机抽样1%流行村为调查点。结果 3个抽样村共检查3118人,牛25头,未发现患者和病牛。查出钉螺面积23435m^2,活螺密度2.07只/框(框=0.11m^2),未见感染性钉螺。结论 应加大输入性传染源监测,尽快控制螺情回升趋势,不断完善监测巩固措施。巩固防治成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为了准确掌握凉山州血吸虫病流行现状,制定切实可行的防治策略。方法按流行程度的轻、中、重分层,随机抽样5%的流行村为调查点,对人群、耕牛、钉螺进行调查。结果27个抽样村共检查31 478人,血阳1 930人,血阳率6.13%,粪检1 877人,粪阳254人,粪阳率0.83%;检查耕牛3 549头,血阳113头,血阳率3.18%,粪检1 698头,粪阳16头,粪阳率0.03%;查螺面积3 292 136万m2,查出有螺面积716 656m2,活螺平均密度0.44只/框(每框=0.11 m2),钉螺感染率0.026%,感染螺密度0.000 12只/框;晚期血吸虫病患者2例,急性血吸虫病患者15例。结论传播未控制和疫情反弹县市应加大人、畜查治病力度,降低感染率。传播阻断县各级政府应加大血防经费投入,尽快控制螺情回升趋势,不断完善监测措施,巩固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8.
9.
目的:为了解血吸虫病流行现状和评价1990-1995年的血吸虫病防治效果,于1995年9-11月开展了全国血吸虫病流行病学调查。方法: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法进行调查。在未控制流行地区,对居民血吸虫感染,采用尼龙绢袋集卵孵化法和改良加藤法检查粪便,对耕牛等家畜,采用尼龙绢袋集卵孵化法检查粪便。同时,对部分居民询检症状、体征;并调查晚期血吸虫病。在已控制流行地区,先以环卵沉淀试验或间接血凝试验检查初筛,阳性者再以尼龙绢袋集卵孵化法和改良加藤法粪检。结果:在未控制流行地区,样本村195个,检查224819人,居民粪检阳性率为4.9%,耕牛粪检阳性率为9.06%。在已控制流行县中,样本村169个,检查18302人,在湖北和四川两省查出粪检阳性者17例。推算感染者为865084例,推算病牛为100251头。结论:推算感染者例数较1989年的下降47.2%,病牛头数约50%。 相似文献
10.
11.
1995年湖南省家畜血吸虫病抽样调查分析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为评价"八·五"期间家畜血吸虫病防制对策效果,按照全国血吸虫病抽样调查统一方案,于1995年9~11月进行第二次血吸虫病抽样调查。本次共抽查来控制区43个村,结果:黄牛、水牛、猪、羊感染率分别为5.48%,9.79%,1.47%、56.25%,据此推算我省尚有病牛12314头。同1989年比较,黄牛、水牛、猪、羊感染率分别下降了87.55%;42.21%;75.66%;36.25%。推算病牛减少10514头。说明"八·五"期间家畜血吸虫病防制对策收到较好的效果,同时证明猪的传染源地位明显降低.但耕牛仍然是湖区血吸虫病最重要的传染源之一,提示,控制和消除耕牛传染源对我省血吸虫病防制仍然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2.
四川省2001年耕牛血吸虫感染现状分析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目的 了解耕牛在四川省血吸虫病传播和防治中的作用。方法 普查全省流行村耕牛存栏情况,按20%流行村比例抽样调查耕牛感染情况。结果 耕牛是四川省血吸虫病传播的主要污染源,IPC为87.70%;耕牛养殖量与人群感染呈正比,养殖越多,感染越重;养牛户人群感染率明显高于无牛户,有病牛的家庭人群感染率是其它家庭的4~70倍。结论 加强耕牛血吸虫病防治是当前山丘型血吸虫病流行区的主要任务。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四川省长丘山区血吸虫病不同防治措施的效果。方法对长丘山区 7个县血吸虫病流行因素进行调查 ,找出长丘山区血吸虫病流行规律 ,并以长丘山区的眉山、蒲江、丹棱 3个县的马沟、古福、飞龙村为试点 ,分别采用单纯化疗 ,化疗结合环改灭螺以及综合治理的防治措施。结果长丘山区血吸虫病的流行同当地特定的地理、环境条件 ,现有的生产条件和生活方式密切相关 ,通过 3种防治措施的综合比较 ,综合治理防治措施优于其它两种措施。结论综合治理防治措施能促进长丘山区血吸虫病防治工作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本文通过调查四川省西昌市邛海湖盆地区4个乡196个村民组中的20个组的居民血吸虫病的感染情况,了解当地地理环境、生产条件对血吸虫病流行的影响. 方法用Kato -Katz法进行粪检,得出感染率;对20个组进行地理环境分类、种植作物分类及生产条件和外围环境因素的调查. 结果该地区的地势是由平地、阶地向梯地过渡,相对应的居民血吸虫病感染率也随梯(阶)地面积比例的增大而增高,两者呈正相关(rs=0.739, P< 0.001).环境复杂的汇水区及环山堰的多少也与感染率呈正相关(rs=0.793, P <0.001及rs=0.758, P<0.001).水稻种植比例的大小与血吸虫病感染率呈负相关(rs=-0.726 ,P<0.001),而经济作物如蔬菜、烤烟等的种植比例大小与血吸虫病感染率呈正相关 (rs =0.781,P<0.001).结论平坝种植水稻区已不再是严重的血吸虫病流行区,而环境复杂的梯阶地区、汇水区血吸虫病流行严重.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西昌市邛海周边地区地形、地貌、疫水来源、感染性钉螺分布等因素与居民血吸虫病感染之间的关系.方法根据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测绘图及钉螺调查结果,在西昌市邛海周边4个乡,选择196个点进行疫水测定.小鼠每日上下午各接触疫水1h,连续5d共10h,饲养35d后解剖,了解感染情况.结果人群平均感染率与测定点阳性率间存在正相关(0.05>P>0.02),阳性点的分布在地理特征上也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居民区疫水测定点阳性率与人群感染率相符,感染程度越重的村受外来水源的影响越大,汇水地形感染点感染率极高.在人群感染率较低的村,疫水测定结果与阳性钉螺水系分布符合率都高;而在人群感染率高的地区,则出现疫水测定阳性点与发现阳性钉螺水系感染点符合率极高而疫水测定阴性点与未发现阳性钉螺水系感染点符合率极低的情况.结论疫水测定结果表明,在梯地、阶地所占面积大的村,哨鼠感染率高,人群感染率也高;平地所占面积大的村,哨鼠感染阳性率低,人群感染率也低.在开展血吸虫病防治时应重视外来水源的影响,扩大防治范围,也应重视居民区附近的血吸虫病防治,在高感染地区必须在钉螺调查的基础上结合疫水测定结果才能更为准确地判断该地区水体污染程度. 相似文献
16.
四川省血吸虫病达到传播控制和阻断标准地区流行现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了解全省血吸虫病达到传播控制和传播阻断标准地区流行现状。方法:分层随机抽样调查20%的流行村的居民、耕牛和钉螺。结果:全省达到传播控制和阻断标准分别为21个县和25个县。传播控制区疫情大幅度回升,2001年钉螺面积、急血、病人、病牛和感染钉螺分别占全省的28.66%、32.08%、9.13%、17.54%和45.98%;传播阻断地区无病人、病牛和感染钉螺发生,但是其中14个县仍残存钉螺76.4万m^2。结论:传播控制区各级政府应加大血防经费投入,加强疾病监测力度,作到疫情早发现,早控制,尽快控制急性血吸虫病连续发生的势头。传播阻断区必须充分认识到血防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坚持搞好监测巩固工作,减少残存螺面,防止传染源输入和钉螺扩散。 相似文献
17.
荆州市2006年血吸虫病疫情抽样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查清荆州市血吸虫病疫情现状以及控制疫情存在的主要难点, 于2006年底在荆州市8县122个乡镇场的453村, 对人、畜血吸虫病病情和螺情进行了抽样调查。结果表明人群感染率为3.9%(11 994/310 232), 急性血吸虫病病例呈散在发生, 无突发疫情。耕牛感染率为10.2%(270/2 651)。活螺平均密度为0.67只/0.11 m2, 感染性螺密度为0.001 9只/0.11 m2(1 988/1 054 597), 感染率为0.28%(1 988/713 486)。与2004年比较, 人群感染率下降40.0%, 急性血吸虫病例数下降33.3%。钉螺面积增加4.0%, 活螺平均密度增加68.5%, 感染性钉螺密度增加18.8%, 钉螺感染率下降36.4%。耕牛感染率上升22.3%。建议重点加强耕牛血吸虫病防治。 相似文献
18.
蒲江县综合治理血吸虫病防治效果的纵向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评价蒲江县血吸虫病综合治理的防治效果。方法按历史流行程度抽取不同地形的6个村,对2003-2005年的螺情、病情等防治指标进行纵向评价。结果6个村人群感染率从4.2%下降到0.6%,下降幅度为85.71%;钉螺面积下降幅度较小为52.0%;山地和丘陵4个村,在综合治理措施实施后效果高于2个平坝村;耕牛感染率未明显下降。结论通过综合治理措施的实施,蒲江县的血吸虫病得到了较好的控制,如果只是采用常规的防治措施,难以使疫情进一步降低. 相似文献
19.
2005年湖区五省急性血吸虫病疫情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描述和分析2005年湖区五省急性血吸虫病和突发疫情的分布、特点和流行趋势。方法根据急性血吸虫病周报告、零报告,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急感周报、网络直报数据和突发疫情报表数据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005年湖区五省共报告急性血吸虫病人515例,其中确诊病例411例,临床诊断病例104例;湖区五省共报告急性血吸虫病突发疫情5起,病例42例。2005年湖区5省急感病例以散发为主,突发疫情分布较为集中,急感病人多为农民和中小学生,主要感染方式为生产生活和嬉戏接触疫水。结论长江流域的江洲湖滩地区是感染急性血吸虫病、特别是突发疫情的重点地区;应重点加强血吸虫病的监测工作。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晚期血吸虫病 晚血 )发生的危险因素。 方法 1∶ 1、1∶ 2配对病例 -对照研究。对照组为健康人 ,慢性血吸虫病 慢血 )患者 ,每组调查 2 13例。调查内容包括 :血吸虫病患病史、治疗史、疫水接触史、社会经济状况及营养状况等。检测细胞、体液免疫水平、 5项乙肝血清标志物 HBVMs)和 ABO血型及 B超等。用 SAS软件 ,以 1∶ 1、1∶ 2配对单因素和逐步条件 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 血吸虫病检查次数 OR=1.16 8~ 1.311)、首次患血吸虫病距末次治疗间期 OR=1.14 2 )和距本次调查间期 OR =1.0 89)、HBs Ag+ OR=4 .6 83~ 10 .75 9)、HBc Ab+ OR=2 .873)、HBs Ag+ +HBe Ab+ +HBc Ab+ OR=7.6 0 4 )为晚血发病危险因素 ;晚血患者人均住房面积较小、年均收入较低 ;未发现晚血与 ABO血型的关联性。 结论 晚血的发生与血吸虫的反复感染、血吸虫病治疗不及时、不彻底及感染间期长有关 ,合并乙肝感染、社会经济状况差及细胞免疫水平降低可增加其发病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