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黄Zhe虫丸对肾间质纤维化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9,自引:5,他引:14
目的:探讨大黄Zhe虫丸对腺嘌呤所致肾间质纤维化的影响。方法:用腺嘌呤造模,成功后分为模型组、中药组、西药组。检测第3周、6周血肌酐、尿素氮,肾脏PAS、Msson染色检测肾间质纤维化程度。结果:治疗结束后,中药组、西药组血肌酐、尿素氮和肾间质纤维化程度计分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中药组降低更明显(治疗组与对照组间P<0.001,两治疗组间P<0.001)。结论:大黄Zhe虫丸能显改善肾功能,明显减轻间质纤维化程度。 相似文献
2.
大黄(庶虫)虫丸对肾间质纤维化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大黄虫丸对腺嘌呤所致肾间质纤维化的影响。方法 :用腺嘌呤造模 ,成功后分为模型组、中药组、西药组。检测第 3周、6周血肌酐、尿素氮 ,肾脏PAS、Msson染色检测肾间质纤维化程度。结果 :治疗结束后 ,中药组、西药组血肌酐、尿素氮和肾间质纤维化程度计分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 ,中药组降低更明显 (治疗组与对照组间P <0 .0 0 1,两治疗组间P <0 .0 0 1)。结论 :大黄虫丸能显著改善肾功能 ,明显减轻间质纤维化程度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异甘草酸镁预防布鲁菌病肝损害的临床价值。
方法214例布鲁菌病患者被随机分为观察组110例、对照组104例。对照组患者常规给予多西环素、利福霉素联合抗布鲁杆菌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异甘草酸镁150 mg/d、1次/d静脉滴注,2周后改甘草酸二胺150 mg口服,共6周。
结果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的转氨酶异常率为36.5%和14.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 13.70、P = 0.000),发生于入院2周后转氨酶异常率分别占29.8%和12.7%(χ2= 9.39、P = 0.00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入院4~6周后转氨酶异常率占6.7%和1.8%(χ2= 3.20、P = 0.7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肝功能损害程度,对照组和观察组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为(153.3±76.9)U/L和(78.1±34.3)U/L(t = 2.28、P = 0.016),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为(127.5±62.1)U/L和(62.2±31.8)U/L(t = 2.03、P = 0.039),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利福霉素停药率分别为30.8%和10.9%(χ2=12.91、P = 0.000)。
结论异甘草酸镁对预防布鲁菌病肝损害具有较好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动脉持续灌注化疗状态下,异甘草酸镁与不同化疗药按不同次序给药对肝癌细胞系HepG-2和肝细胞系7702的影响.方法 采用MTT法,在体外培养的HepG-2和7702细胞培养液中,分别检测10种化疗药物与异甘草酸镁联用/序贯使用时,对不同细胞系的抑制率,同时观察Mg2+与化疗药共同孵育对HepG-2细胞系的作用.结果 异甘草酸镁对泰索帝、健择、培美曲塞二钠、表柔比星、5-Fu等有协同作用.这种协同作用在异甘草酸镁提前给药或者与化疗药共同孵育时更为明显.4种化疗药与硫酸镁联合有轻度的协同作用.结论 异甘草酸镁与部分化疗药联用表现出较明显的协同作用,且不同的给药顺序对药物间相互作用有很大影响.其机理需进一步明确.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异甘草酸镁(magnesium isoglycyrrhizinate,MgIG)联合维拉帕米(verapam-il,异搏定)对肝切除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方法 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A组)、50%肝切除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组(B组)、50%肝切除肝缺血再灌注损伤+ MgIG治疗组(C组)、50%肝切除肝缺血再灌注损伤+ verapamil治疗组(D组)、50%肝切除肝缺血再灌注损伤+MgIG联合verapamil治疗组(E组).观察各组大鼠肝脏功能、形态学、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及FasL的表达情况.结果 与B组比较,E组病理改变明显减轻,各时间点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水平显著下调(P<0.05),肝组织SOD活性明显增强(P<0.05),FasL蛋白表达明显下调(P<0.05).结论 异甘草酸镁联合维拉帕米能有效减轻肝切除肝缺血再灌注损伤.其对肝细胞的保护作用可能是通过抑制Fas/FasL系统介导的凋亡反应,减轻肝脏过氧化损伤而实现.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异甘草酸镁对肝硬化大鼠部分肝切除术后肝功能和肝再生的影响.方法 45只肝硬化Wistar大鼠行2/3肝部分切除,并随机分为对照组(A组)、治疗组(B组)、术前3 d治疗组(C组).手术当天起,B组给予腹腔注射异甘草酸镁(60mg·kg-1·d-1),A组给予同等剂量生理盐水,C组在手术前3 d即给药(60 mg·kg-1·d-1).各组大鼠分别于术后1、2、7 d处死,检测肝功、血清肝细胞生长因子(HGF)及磷脂酶A2(PLA2)、5-溴脱氧尿苷(BrdU)标记指数、肝再生率.结果 A组在术后第1天,BrdU标记指数及HGF均低于C组(分别t=2.831,3.427,均P<0.05),而PLA2高于B、C组(分别t=2.794,2.902,均P<0.05);在术后第2天A组BrdU标记指数均低于B、C组(分别t=2.736,3.083,均P<0.05),HGF水平与其他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LA2仍高于B、C组(分别t=2.794,2.902,均P<0.05);A组术后第1、2天ALT、AST、TP水平及肝再生率与B、C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第7天A组AST高于其他两组(A组与B组比较t=4.508,P<0.05;A组与C组比较t=2.967,P<0.05),TP水平及肝再生率则均低于B、C组(TP:A组与B组比较t=2.838,P<0.05;A组与C组比较t=2.743,P<0.05);肝再生率:(A组与B组比较t=3.316,P<0.05;A组与C组比较t=4.093,P<0.05),而BrdU标记指数、HGF、PLA2三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B组术后第1天BrdU标记指数及HGF均低于C组(t=2.831,P<0.05;t=2.836,P<0.05).结论 异甘草酸镁可降低肝硬化大鼠部分肝切除术后转氨酶水平,改善肝脏功能,促进肝细胞增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异甘草酸镁治疗乙型肝炎(乙肝)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90例乙肝患者随机分为三组,每组各30例,A、B、C三组分别取异甘草酸镁100、200、300mg加入10%葡萄糖注射液250ml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三组均不用其他影响转氨酶及胆红素的药物,疗程为2周。治疗前后每日观察患者症状与体征变化;三组均于治疗前及治疗后2周检测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和血清胆红素(SB)水平,并记录治疗过程中出现的药物不良反应。结果A、B、C三组治疗后,ALT、AST正常及接近正常总有效率分别为73.33%(22/30)、93.33%(28/30)、86.67%(26/30),SB正常及接近正常总有效率分别为66.67%(20130)、86.67%(26130)、80.00%(24/30),A组与B组、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与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为63.33%(19/30)、83.33%(25/30)、80.00%(24/30),A组与B组、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与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均未发现明显的不良反应。结论不同剂量异甘草酸镁治疗乙肝均有明显疗效,以200mg为治疗乙肝的最佳剂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异甘草酸镁对肝癌病人肝切除术后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宜宾市第一人民医院普外科收治的80例行开腹肝切除术并在术中采用Pringle法行全肝门阻断的肝癌病人作为研究对象,将其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于术后静脉滴注还原型谷胱甘肽;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异甘草酸镁静脉滴注。观察术前及术后1 d、3 d肝功能指标、氧化应激指标及炎性细胞因子水平。结果术后1 d及术后3 d,观察组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氨酶、血总胆红素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血清白蛋白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血浆丙二醛水平低于对照组,超氧化物歧化酶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水平低于对照组,白细胞介素10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肝癌病人肝切除术后予以异甘草酸镁治疗可减少促炎细胞因子的产生,减轻氧化应激反应,对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9.
大黄廑虫丸治疗肾纤维化血瘀证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大黄座虫丸对肾纤维化血瘀证的,临床疗效,扩大其临床适应证。方法:108例各类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均经肾穿刺确诊,肾组织纤维化病理积分≥5分,以前瞻、随机、单盲、对照法分为治疗组72例,对照组36例,两组均予贝那普利和潘生丁口服,治疗组另予大黄座虫丸口服,疗程为4个月。结果:两组治疗后Scr、24h尿蛋白定量、血清纤维连接蛋白(FN)、层黏连蛋白(LN)、血栓烷B2(TXB2)、纤溶酶原活化抑制剂(PAI)等水平的改变均较治疗前有明显好转(P〈0.05),治疗组的血瘀证积分较治疗前及对照组差异都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BUN及TXB2的下降更为显著(P〈0.05),治疗组的重复肾穿病例,其病理改变显著优于对照组的病例。结论:以上述方法控制肾纤维化进展的临床疗效确切,所检测指标和病理改变差异都有统计学意义.来发现明显毒副作用。 相似文献
10.
背景与目的:目前,手术切除仍然是肝细胞癌(肝癌)治疗的首选方法,然而,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HIRI)是肝脏切除难以避免的并发症,并且严重影响患者疗效和预后。由于氧化应激和炎症是诱导HIRI的重要机制,故本研究探讨抗炎类护肝药异甘草酸镁联合抗氧化剂还原型谷胱甘肽在肝癌肝切除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3月-2019年3月间90例行肝切除手术治疗的肝癌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5例。对照组术后采用静脉滴注还原型谷胱甘肽,观察组术后采用静脉滴注异甘草酸镁联合还原型谷胱甘肽,均为每天1次,连续7 d。比较两组患者的相关临床指标、术前与术后3、7 d的氧化应激与炎性因子水平以及术后1个月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手术方式、肝切除范围以及肝功能、氧化应激与炎症因子指标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所有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两组肝门阻断时长、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术后3、7 d的肝功能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均P<0.05);超氧化物岐化酶、还原型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而丙二醛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5);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低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均未见皮疹、瘙痒或过敏症状发生。观察组术后1个月内肝功能衰竭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4.4% vs.11.1%,P<0.05)。结论:异甘草酸镁联合还原型谷胱甘肽对肝癌肝切除术患者的肝功能具有明显保护作用,且优于单纯抗氧化治疗,该作用可能与抗炎抗氧化双重作用后有效抑制HIRI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异甘草酸镁联合介入方案对肝癌患者肝功能的影响。方法随机将5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分为2组,每组25例。2组均接受经皮肝动脉化疗栓塞术。介入治疗前3 d至结束后7 d内观察组、对照组分别给予异甘草酸镁、还原型谷胱甘肽干预。比较2组介入治疗前及治疗后7 d的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胆红素(TBIL)等肝功能指标;以甲胎蛋白(AFP)浓度评估对肝癌细胞的杀伤和抑制效果。结果 2组治疗前各项肝功能指标及AFP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肝功能指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且治疗后观察组的ALT、AST、TBIL水平及AFP浓度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异甘草酸镁联合介入方案治疗原发性肝癌,可明显改善患者肝功能,并具有增强杀伤力及抑制肝癌细胞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肝络欣丸治疗肝纤维化(hepatic fibrosis HF)的效果及部分作用机制.方法:采用酒精诱导HF动物模型.68只大鼠随机分为6组:正常组,模型组,秋水仙碱阳性对照组(简称对照组)、肝络欣丸低、中、高剂量(剂量分别为2.5、5和10g/kg)治疗组.模型组和肝络欣丸治疗组造模4周后,模型组和正常组0.85%氯化钠灌胃,治疗组大鼠予肝络欣治疗,低、中、高剂量组(剂量分别为2.5、5和lOg/kg),灌胃,每日2次,对照组试验时用生理盐水配制成浓度为1.25mg/ml的混悬液使用.实验8周后结束,检测各组大鼠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透明质酸(HA),层黏连蛋白(LN),Ⅳ型胶原(1V-C).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清ALT、AST、HA、LN、Ⅳ-C水平明显升高(P<0.01);肝络欣丸低、中、高剂量治疗组与对照组均可降低血清ALT、AST水平与模型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肝络欣丸低、中、高剂量治疗组与对照组均可降低HA、LN、Ⅳ-C水平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肝络欣丸低剂量治疗组与模型组比较LN、HA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络欣丸能有效改善酒精诱导的HF大鼠肝组织损伤程度,可以有效降低模型大鼠血清ALT、AST等酶学指标和HA、LN、Ⅳ-C肝纤维化指标的含量水平.其机制可能是通过保护肝细胞,减轻肝脏炎症,抑制星状细胞活化和胶原合成,减轻肝细胞纤维增生以及肝细胞脂肪样变,促进肝脏代谢和肝细胞再生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13.
14.
[摘 要] 目的 建立肥胖合并急性坏死性胰腺炎(ANP)大鼠模型,观察异甘草酸镁对大鼠肝脏的保护作用。方法 24只肥胖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4组,分别为对照组(H-control组,n=6)、假手术组(H-SO组,n=6)、ANP组(H-ANP组,n=6)和异甘草酸镁干预组(H-ANPT组,n=6)。H-ANP组和H-ANPT组大鼠通过胰胆管逆行注射牛磺胆酸钠方法建立ANP模型,术后12 h剖杀取材。全自动生化仪测量血清淀粉酶(AMY)、脂肪酶(LIPA)、谷丙转氨酶(ALT)和谷草转氨酶(AST)、血清总胆固醇(TC)和甘油三酯(TG)水平;光镜下观察大鼠胰腺、肝脏病理变化;免疫荧光法检测肝脏MPO、IL-1β水平;免疫组化法检测肝脏Caspase-3和NF-κB水平。结果 (1)与H-SO组比较,H-ANP组胰腺、肝脏组织损伤明显加重(P < 0.05);H-ANPT组胰腺、肝脏损伤与H-ANP组相比明显改善(P < 0.05)。(2)与H-SO组比较,H-ANP组血清AMY、LIPA、AST及ALT水平较H-SO组明显升高(P < 0.05);H-ANPT组上述血清指标与H-ANP组相比明显下降(P < 0.05)。(3)与H-ANP组相比,H-ANPT组血清TC和TG水平明显下降(P < 0.05)。(4)与H-SO组比较,H-ANP组过氧化物酶染色数量、IL-1β明显增加(P < 0.05);H-ANPT组上述指标与H-ANP组相比明显降低(P < 0.05)。(5)与H-SO组比较,H-ANP组Caspase-3、NF-κB明显增加(P < 0.05);H-ANPT组上述指标与H-ANP组相比明显降低(P < 0.05)。结论 异甘草酸镁对肥胖大鼠ANP时肝脏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雌二醇对大鼠肝纤维化的影响及机制,以便对肝纤维化的治疗提供一种新的途径。方法 CCL4诱导大鼠肝纤维化动物模型,观察雌二醇对大鼠肝纤维化形成过程中血清AST、ALT、HA、CIV,以及肝组织胶原纤维沉积的影响。结果 雌二醇降低AST、ALT,HA、CIV及肝组织胶原纤维组织的沉积(P〈0.05)。结论 雌二醇有抑制大鼠肝纤维化进展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观察异甘草酸镁对原发性肝癌(HCC)患者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后炎症反应的影响,以及对肝损伤的保护作用.选取2017年6月—2019年3月行TACE治疗的HCC患者92例,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6例.对照组于治疗前1 d至TACE结束后3 d,静脉滴注1.2 g还原型谷胱甘肽注射液,1次/d;...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乌司他丁联合异甘草酸镁对人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选取60例需行肝叶切除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单用乌司他丁)28例和试验组(乌司他丁联用异甘草酸镁)32例。观察术前及术后1 d、3 d、7 d两组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血浆丙二醛(MDA)和超氧化物岐化酶(SOD)水平。结果术后l d、3 d、7 d,联用组与对照组在ALT、AST、MDA、SOD水平上差异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乌司他丁联合异甘草酸镁对人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明显的协同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大豆异黄酮是否具有抗肝纤维化的作用,探讨大豆异黄酮抗肝纤维化的可能机制.方法 清洁级SD雄性大鼠随机分成4个组,模型组用硫代乙酰胺建立肝纤维化模型,治疗组建立肝纤维化模型的同时给予大豆异黄酮干预.生理盐水对照组相同途径给予生理盐水,大豆异黄酮对照组相同途径给予生理盐水和大豆异黄酮.检测血清CⅣV、HA水平和观察肝脏病理,并作统计学分析.结果 生理盐水对照组、模型组和治疗组的血清CⅣ水平分别为(11.17±1.89)ng/ml、(70.66±6.06)ng/ml和(50.10±8.86)ng/ml(P<0.05),治疗组的血清HA水平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但高于生理盐水对照组(P<0.05).生理盐水对照组和大豆异黄酮对照组的血清CⅣ、HA水平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生理盐水对照组、模型组和治疗组的肝纤维化记分分别为0、11.64±3.72、8.83±3.83(P<0.05).结论 大豆异黄酮具有抑制慢性肝损伤所致的肝纤维化形成的作用,其机制可能为通过减少细胞外基质的形成.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经皮经肝胆管引流术( percutaneous transhepatic cholangial drainage ,PTCD)联合异甘草酸镁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肝功能损伤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2009年6月~2013年6月,恶性梗阻性黄疸120例,在PTCD术后常规护肝治疗的基础上,按就诊顺序依次分入观察组(加用异甘草酸镁100 mg/d)和对照组(加用还原型谷胱甘肽1200 mg/d)各60例。治疗7天后,比较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 AST)、白蛋白( ALB)、γ-谷氨酰转肽酶(γ-GT)、碱性磷酸酶( ALP)、总胆红素( TBil)、直接胆红素( DBil)及肿瘤坏死因子α( TNF-α)、核因子κB( NF-κB)的变化;观察与药物有关的不良反应。结果治疗1周后,观察组与对照组TBil、DBil、ALT、AST、ALP、TNF-α、NF-κB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P<0.05),且观察组下降更明显(P<0.05)。2组ALB、γ-GT治疗前后差异无显著性,2组间比较差异亦无显著性(P>0.05)。结论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PTCD术后异甘草酸镁治疗肝功能损伤对恢复肝功能、消退黄疸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人工合成的钠尿肽-血管钠肽(VNP)对肝纤维化的抑制作用。方法雄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玉米油对照组(对照组:腹腔注射玉米油1mL/kg,每周2次,持续12周),肝纤维化模型组(模型组:腹腔注射CCl41mL/kg,每周2次,持续12周,最后6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1mL/kg.d)和肝纤维化模型+VNP治疗组(VNP治疗组:腹腔注射CCl41mL/kg,每周2次,持续12周,最后6周静脉注射VNP50μg/kg.d)。于末次注射后3d取各组小鼠肝脏标本,观察肝脏病变程度和纤维化水平。体外培养鼠肝星状细胞株(HSC-T6),并加以不同浓度的VNP处理,分别采用[3H]-胸苷和[3H]-脯氨酸掺入的方法检测细胞DNA和胶原的合成水平。结果和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出现显著肝脏损伤和胶原沉积,而VNP治疗能明显减轻CCl4诱导的肝脏损伤和胶原沉积;对照组,模型组,VNP治疗组肝脏胶原浓度分别为(43.6±6.3)μg/mg,(93.5±7.2)μg/mg,(62.2±5.1)μg/m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NP(10-7mol/L)处理后,HSC-T6的[3H]-胸苷和[3H]-脯氨酸掺入量分别...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