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通过比较SteriHeel婴幼儿末梢采血器和传统一次性采血针应用于新生儿足底采血的效果,探讨一种较佳的新生儿足底采血器材方法.方法 出生满72h足月正常新生儿200例,随机分为婴幼儿末梢采血器组(A组)和传统一次性采血针(B组),每组各100例,分别采用不同的采血器进行足底采血.观察并比较2组采血器采血效果及安全性能:一次成功率,总采血时间,采血前、采血期间、采血后1,2,3min时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及脉搏氧饱和度(SpO2),采血后采血部位伤口深度可控性及足跟红肿发生率等的变化.结果 婴幼儿末梢采血器的一次成功率显著高于传统一次性采血针,前者的采血时间明显短于后者,前者采血前后HR、MAP及SpO2波动时间明显短于后者.前者采血后采血部位伤口深度可控性及足跟红肿发生率与后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婴幼儿末梢采血器应用于新生儿足底采血优于传统一次性采血针. 相似文献
2.
目的提高新生儿疾病筛查足底采血的一次成功率及血片合格率。方法对1432个正常新生儿,用一次性塑柄三棱针采用足底定位斜刺法,采集足跟血3滴于标准滤纸上,送实验室筛查严重先天性代谢性疾病。结果采血一次成功率为98%,血片合格率为99%。结论加强技术培训、提高采血技术能提高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两种体位在新生儿足底采血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出生72 h后、吃足6次母乳、体质量大于2.5 kg的足月新生儿100例随机分为A(n=54)、B(n=46)两组,A组采血时取下肢下垂并垫高头部,B组采血时取随机卧位即平卧位或侧卧位(其中两组新生儿采血时的定位方法和采血方式均相同).结果 两组新生儿足底采血中自然出血速度、自然出血量、远端挤捏或重新穿刺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新生儿足底采血时取下肢下垂并垫高头部可提高采血成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 为了减轻新生儿足底采血带来的疼痛,给予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方法 将680例住院新生儿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40例,对足底采血的疼痛程度进行判断,并进行统计学检验。结果 实验组和对照组在采血时及采血后不同程度的疼痛经秩和检验统计分析,有显著性差别(P<0.01);实验组和对照组在采血时及采血后疼痛评分值经t检验,有显著性差别(P<0.01)。结论 护理干预可以促进采血的成功,提高新生儿应付疼痛的能力,满足新生儿生理和心理的需要,使新生儿产生安全感及愉快的情绪,更好地应付疼痛。 相似文献
5.
划线定点法和传统定位法应用于新生儿足底采血的比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通过比较划线定点法和传统定位法应用于新生儿足底采血的效果,探讨一种较佳的新生儿足底采血方法。方法 将140例足月正常新生儿随机分为划线定点组(A组)和传统定位组(B组),每组各70例,分别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足底采血。观察并比较2组采血的一次成功率,总采血时间,采血前、采血期间、采血后1,2,3min时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及脉搏氧饱和度(SpO2),采血后采血部位红肿程度等的变化。结果 足底采血划线定点法的一次成功率显著高于传统定位法,前者的采血时间明显短于后者,前者采血前后HR、MAP及SpO2波动时间明显短于后者。前者采血后采血部位红肿程度明显小于后者。结论 新生儿足底采血划线定点法优于传统定位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不同护理干预措施缓解新生儿足底采血疼痛的效果。方法 2010年1月至2011年1月,便利抽样法抽取在罗定市妇幼保健院产科健康顺产,且需行足底采血的320例新生儿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4组,即非营养性吸吮组、抚触组、体位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各80例。在对新生儿进行足底采血时,对照组新生儿采血前不采取任何护理干预;非营养性吸吮组新生儿在开始采血之前先用奶嘴(未开孔的橡胶奶嘴)给其进行安慰式吸吮,然后采血;抚触组新生儿进行抚触的同时,着重抚触新生儿足跟外侧部位,抚触至该部位血液循环至泛红,然后采血;对于体位干预组的新生儿,让母亲怀抱着新生儿,使新生儿蜷缩屈曲状态,然后进行采血。比较4组新生儿的面部表情、哭闹程度、躯体运动等。结果非营养性吸吮组新生儿疼痛情况轻于其他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非营养性吸吮是缓解新生儿足底采血疼痛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比较划线定点法和传统定位法应用于新生儿足底采血的效果,探讨一种较佳的新生儿足底采血方法。方法将140例足月正常新生儿随机分为划线定点组(A组)和传统定位组(B组),每组各70例,分别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足底采血。观察并比较2组采血的一次成功率,总采血时间,采血前、采血期间、采血后1,2,3min时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及脉搏氧饱和度(SpO2),采血后采血部位红肿程度等的变化。结果足底采血划线定点法的一次成功率显著高于传统定位法,前者的采血时间明显短于后者,前者采血前后HR、MAP及SpO2波动时间明显短于后者。前者采血后采血部位红肿程度明显小于后者。结论新生儿足底采血划线定点法优于传统定位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新生儿血清胆红素测定时不同方法对采血成功率、采血时间、检验结果的影响.方法 将108例需监测血清胆红素的新生儿双足随机采用足底加温采血法和常规采血法.结果 足底加温采血法一次采血成功率增加,采血时间缩短,而检验结果无明显差异.结论 新生儿足底加温采血法一次采血成功率增加,采血时间缩短,减轻了新生儿及家长的痛苦,同时对检验结果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新生儿血清胆红素测定时不同方法对采血成功率、采血时间、检验结果的影响。方法将108例需监测血清胆红素的新生儿双足随机采用足底加温采血法和常规采血法。结果足底加温采血法一次采血成功率增加,采血时间缩短,而检验结果无明显差异。结论新生儿足底加温采血法一次采血成功率增加,采血时间缩短,减轻了新生儿及家长的痛苦,同时对检验结果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0.
护理干预对新生儿足底采血疼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不同护理干预,包括抚触干预、非营养性吸吮和体位干预对缓解新生儿足底采血时疼痛的影响。[方法]将行足底采血的400例新生儿随机分为抚触干预组、非营养性吸吮组、体位干预组和对照组,分别于采血时给予抚触、安慰奶嘴吸吮、体位干预以及不给予任何干预方法。采血时分别对4组新生儿疼痛的行为表现进行评估。[结果]在进行足底采血时,4组疼痛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非营养性吸吮组最低,其次为抚触干预组。[结论]新生儿在进行足底采血时给予适当的护理干预,可减轻其疼痛反应。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不同干预方法对新生儿足底采血疼痛的影响.[方法]将120例足月顺产正常新生儿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1组、观察2组及对照组各40例.观察1组在母婴床旁护理同时予母乳喂养15 min伴随皮肤抚摸、言语安慰进行新生儿足底采血至结束后15 min;观察2组在新生几足底采血操作前2 min用奶杯喂养10%葡萄糖水10 mL,操作中至操作后5 min均使用非营养性吸吮安抚奶嘴;对照组足底采血时采取仰卧位,采血后侧卧于婴儿床,采血恢复期不给予任何干预措施.[结果]观察1组及观察2组采血恢复期新生儿疼痛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1组采血恢复期不同时段疼痛评分显著低于观察2组(P<0.01).[结论]在母婴床旁护理同时予母乳喂养15 min伴随皮肤抚摸、言语安慰进行新生儿足底采血可减轻新生儿疼痛. 相似文献
12.
13.
血斑在采集新生儿足跟血中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生儿疾病筛查即对先天性甲状腺功能低下、苯丙酮尿症2种先天性疾病,用实验的方法筛查出来,这2种疾病的共同特点是刚出生时症状不明显,数月后逐渐出现症状,最终表现为面容丑陋、呆滞、头发黄、皮肤白、智力低下、体格矮小等,是致残的重要原因之一[1]。为早发现、早治疗,防止机体组织器官不可逆损伤,从而预防和减少残疾儿发生,降低小儿死亡率,我院2002年6月开展此项工作,由产科护士采集新生儿足跟血。为了提高新生儿采血血斑正常率,我们分析了165例新生儿末次哺乳后进入睡眠期及139例清醒后第一次哺乳距各期采血的血斑情况,取得了令人满意的… 相似文献
14.
15.
16.
Pressure measurements were made at four sites on the right foot of six normal subjects while they walked in a standard shoe, conventional padded cast, total contact cast, and again in a shoe. No differences in mean relative pressure were found between the padded cast and the total-contact cast. Significant reductions in mean relative pressure were found between the standard shoe and walking casts at the first and third metatarsal head. This study supported the use of walking casts in the management of plantar ulcers.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cast in reducing plantar pressure was not found to be dependent on the cast padding technique.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 研究年龄对正常人步行时足底压力中心(COP)轨迹的影响。 方法 选取受试对象(正常人)50例,其中包括青年组25例和老年组25例,采用AL-600型步态与平衡功能训练评估系统对2组受试者进行步态测试,步态监测指标包括足底压力中心总轨迹长(COPD)、各支撑相亚期[首次触地期(LR)、单腿支撑期(SPS)、足蹬离期(PS)]COP在左右方向的平均偏移(COPD-X)及前后方向的平均偏移(COPD-Y),比较2组研究对象步态相关参数间的差异。 结果 青年组和老年组的COPD值分别为(27.88±3.09)cm和(41.03±4.93)cm,老年组COPD较青年组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组内LR亚期同指标比较,2组对象SPS亚期COPD-X和COPD-Y值均较小(P<0.05)。与组内SPS亚期同指标比较,2组对象PS亚期COPD-X和COPD-Y值均较大(P<0.05)。2组对象SPS亚期同指标与组内LR亚期同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青年组同亚期同指标比较,老年组对象LR亚期的COPD-X值、PS亚期的COPD-X和COPD-Y值均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对象LR亚期的COPD-Y值、SPS亚期的COPD-X和COPD-Y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老年人COPD、COPD-X及COPD-Y较青年人大,跌倒风险增加;步态周期内支撑相各亚期步态参数不同,LR和PS期变异更能显示出步态的稳定性差异。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