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 探讨归因风格、应激与抑郁情绪间的关系.方法 使用归因风格量表、生活事件量表和抑郁自评量表,对236名在校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 1归因风格、应激与抑郁情绪相关显著(P<0.005),应激对抑郁情绪的直接预测效应显著(β=0.232,P<0.001),归因风格中的成就性事件对抑郁情绪的直接预测效应显著(β=0.219,P<0.001);2以抑郁情绪为因变量进行层级回归分析,归因风格中的内外维度与应激的交互作用项的R2改变显著(△R2=0.061,P<0.001).结论 心理应激和归因风格中的成就性事件对抑郁情绪具有直接预测作用,归因风格中的内外维度对应激与抑郁情绪具有调节作用,它可以缓冲应激对抑郁情绪带来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神经质人格对日常应激和抑郁症状关系的调节作用.方法:用学生日常社会和学业事件量表、大五人格量表-神经质分量表和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等自评量表对659名大学生每两个月测评一次,追踪调查一年,用多层线性模型分析数据.结果:与低神经质大学生相比,随着日常应激水平的升高,高神经质大学生的抑郁水平上升速度更快.结论:神经质在日常应激和抑郁症状的关系中起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沉思及沉思亚型在高中生神经质人格与抑郁症状关系中的中介效应。方法:采用方便取样,从长沙市某两所学校抽取高一至高三学生1043人,用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CES-D)、大五人格问卷-神经质分量表(FFI-N)与反应方式问卷(RRS)进行调查。结果:高中生的抑郁症状与神经质人格、沉思及沉思亚型均呈显著正相关(均P<0.001),抑郁组的神经质人格、沉思及沉思亚型(强迫性冥思和反思)得分均显著高于非抑郁组(均P<0.001)。层级回归发现,沉思、强迫性冥思和反思在神经质人格与抑郁症状的关系中的中介效应分别占总效应的31.16%、19.1%和4.7%。结论:沉思、强迫性冥思和反思是高中生神经质人格和抑郁症状关系中的部分中介因素,强迫性冥思比反思具有更显著的中介效应。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日常应激及其三个应激维度在功能失调性态度与抑郁症状之间的调节效应。方法:采用方便取样方法,在北京某大学选取535名大学生,其中男生174名,女生361名,平均年龄18.83岁,填写功能失调性态度问卷、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学生日常社会和学业应激量表-简式。结果:1大学生功能失调性态度、日常应激及其维度和抑郁症状具有显著的正相关(P<0.01);2日常应激总分(β=0.612,P<0.05)以及日常应激的一般知觉应激维度(β=0.682,P<0.01)与日常生活关系应激维度(β=0.559,P<0.05)对功能失调性态度和抑郁症状的关系有显著的调节作用。结论:日常应激总分及其一般知觉应激维度与日常生活关系应激维度在功能失调性态度和抑郁症状之间可能起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抑郁的最弱连接因素在大学生应激水平与抑郁症状变化中的调节作用。方法:选取长沙市2所高校大学生520人,进行包括首次取样在内总共6次追踪研究。首次测试采用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CES-D)、认知方式问卷(CSQ)、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业应激量表(SHS)。追踪测查采用CES-D和SHS。根据最弱连接假说,借助CSQ来确定个体认知易感性的"最弱连接水平"。结果:按照Abela等的最弱连接筛选标准,共检出最弱连接抑郁认知易感者60人(男性24人,女性36人),检出率11.1%。在对高校大学生抑郁症状的预测中,首次测查CES-D得分(β=3.72,P0.001)、最弱连接(β=0.95,P0.001)、性别(β=-1.22,P0.01)、最弱连接与应激水平的交互作用(β=0.03,P0.001)对抑郁得分的变化均有主效应。结论:最弱连接水平可能在应激水平及抑郁水平关系中起到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西部高校大学生的乐观、心理健康与应激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自编的大学生乐观量表、抑郁-焦虑-应激自评量表简版、生活满意度量表与积极情绪量表为研究工具,对西部4所高校的1027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1应激对乐观倾向和悲观倾向与抑郁之间的关系具有显著的调节作用(β=-0.138,P0.01;β=0.199,P0.001),但对自我效能乐观的调节作用不显著(P0.05);2应激对悲观倾向与焦虑之间的关系具有显著的调节作用(β=0.088,P0.01),但对乐观倾向和自我效能乐观的调节作用不显著(P0.05);3应激在自我效能乐观和生活满意度关系间起到显著的调节作用(β=0.503,P0.01),但对乐观倾向和悲观倾向的调节作用不显著(P0.05);4应激在悲观倾向和积极情绪关系间起到显著的调节作用(β=0.137,P0.05),但对乐观倾向和自我效能乐观的调节作用不显著(P0.05)。结论:西部高校大学生乐观与心理健康有着密切的相关,而应激可以发挥有效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7.
应激、倦怠与抑郁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应激、倦怠和抑郁的关系。方法:采用简式倦怠量表、生活事件问卷和自评抑郁量表对270名大学生进行施测。结果:倦怠与生活事件和抑郁的相关均达到统计显著性水平(P〈0.01);生活琐事、倦怠对抑郁有显著预测作用(P〈0.001),同时生活琐事通过倦怠对抑郁的作用显著。结论:倦怠是生活琐事和抑郁的中介变量,初步验证了“应激-倦怠-抑郁”的理论构想。  相似文献   

8.
目的:考察冲动性与抑郁情绪在应激生活事件与大学生自杀意念之间的中介效应与调节效应。方法:采用自杀风险评估问卷—自杀意念分量表、中文版Barratt冲动性人格量表、症状自评量表—抑郁分量表和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对2326名大学生进行测量。结果:①应激生活事件与大学生自杀意念之间呈显著正相关;②抑郁情绪在应激生活事件与大学生自杀意念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③冲动性人格在应激生活事件与大学生自杀意念之间既有中介作用,又有调节作用。结论:应激生活事件、冲动性人格和抑郁情绪对大学生自杀意念的产生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9.
目的验证家庭动力在家庭应激事件与青少年心理健康间的调节作用。方法以5970名大中学生为研究对象,施测系统家庭动力量表、SCL-90以及自编的家庭应激事件题目,采用带乘积项的层次回归和方差分析检验调节效应。结果非应激组和应激组的SCL-90各因子分及总分有显著差异,SCL-90总分与家庭动力总分显著负相关(r=-0.286,P0.05),层次回归中的乘积项系数显著(β=-0.145,t=-2.535,P0.05),方差分析中的交互效应显著(F=6.785,df=1,P0.01)。结论家庭应激事件影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家庭动力对家庭应激事件和心理健康的关系起调节作用,家庭动力起到缓冲和保护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完美主义、应激和抑郁间的关系。方法:采用近乎完美量表修订版的中文修订版、中国大学生应激量表和Beck抑郁问卷对454名大学生集体施测,用SPSS19.0和Lisrel 8.70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在整合模型中,差异完全中介了主要生活事件和抑郁的关系,日常生活琐事部分中介了差异和抑郁的关系。结论:研究整合了素质-应激模型和应激生成模型,发现主要生活事件和完美主义对个体出现抑郁症状有显著影响,而日常生活琐事对抑郁症状的迁延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心理应激,人格神经质差异与微循环变化特征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本文以心算实验对高、低神经质维度的人群组构成心理应激刺激,结果发现高神经质维度组在心理应激刺激后甲襞微循环(简称NFMC)血管管径收缩幅度和持续时间均大于和长于低神经质维度组,NFMC血液流速变慢时间前者明显短于后者,提示心理应激、人格神经质维度和微循环(简称MC)三者间存在着明显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抑郁症患者抑郁症状、应付方式与人格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1,自引:3,他引:21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relation among depression, coping styles and personality in major depression. Methods:87 major depression patients and 90 normal controls were assessed by Self- Rating Depression Scale (SDS), Eysenck Personality Questionnaire and Coping Styles Questionnaire. Results: The patients were found with higher scores in Neuroticism and Psychoti-cism, and lower in Extrovision and positive coping styles than normal controls. Significant relationship was found among depres-sion, extrovision, psychoticism and positive coping styles. The last three accounted for 36.8 % of the variance of depression in major depression. Conclusion: The patients scored high in neuroticism and psychoticism, and low in extorvision and positive cop-ing styles. The application of little positive coping styles may be a part of extrovision and/or psychoticism in major depression.  相似文献   

13.
目的:考察冲动性与抑郁情绪在应激生活事件与大学生自杀意念之间的中介效应与调节效应。方法:采用自杀风险评估问卷—自杀意念分量表、中文版Barratt冲动性人格量表、症状自评量表—抑郁分量表和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对2326名大学生进行测量。结果:①应激生活事件与大学生自杀意念之间呈显著正相关;②抑郁情绪在应激生活事件与大学生自杀意念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③冲动性人格在应激生活事件与大学生自杀意念之间既有中介作用,又有调节作用。结论:应激生活事件、冲动性人格和抑郁情绪对大学生自杀意念的产生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4.
目的:考察父母行为控制和心理控制与青少年抑郁和危险行为的关系,并考察神经质在两者之间的中介作用。方法:对珠海市某中学初中生329人作为被试(男生178人,女生151人)施测父母控制问卷、流调中心抑郁量表(CES-D)、青少年危险行为评定量表(RBQ-A)和艾森克人格问卷简式量表中文版(EPQ-RSC)中的神经质和内外倾分量表。结果:父母心理控制与初中生的抑郁和危险行为都呈显著正相关(r=0.30,0.25;P0.01),与神经质呈显著的正相关(r=0.32,P0.01);父母行为控制只和危险行为呈显著负相关(r=-0.13,P0.05),与抑郁不存在显著相关;行为控制与神经质无显著相关;神经质与抑郁和危险行为均存在显著正相关(r=0.73,0.28;P0.01);在控制其他的变量后,青少年的神经质人格在父母心理控制和抑郁关系中呈现完全中介效应,在父母行为控制与抑郁之间起遮掩效应;神经质在心理控制和危险行为以及行为控制和危险行为中存在部分中介效应,结论:父母控制通过神经质进而对青少年的抑郁和危险行为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5.
应激源、认知评价与抑郁障碍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27,自引:6,他引:21  
根据抑郁障碍的社会认知理论[1],应激在抑郁障碍的发生中起非常重要的作用。许多研究发现[2,3],紧张性生活事件和认知评价都对抑郁障碍的产生及其程度造成影响。但是,应激源、认知评价和抑郁障碍之间的因果关系比较复杂,抑郁障碍可以由应激源而致,也可以导致抑郁个体经受更多的应激性生活事件,它还会影响个体的认知评价,导致个体对应激源作出歪曲的评价。横断面的研究方法很难弄清楚这三者之间的具体关系。为此,在本研究中,我们尝试采用短期纵向研究法来探讨它们之间的因果关系。1 对象及方法11 研究对象在浙江中医学院和浙江大学心理系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抑郁认知易感性在应激-抑郁关系中是起中介效应还是调节效应.方法:1201名大学生完成了认知方式问卷、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业应激量表等系列自评量表.使用层次回归法分析抑郁认知易感性的调节效应与中介效应.结果:认知易感性影响个体抑郁症状的出现,在应激-抑郁中,认知易感性是中介变量.抑郁认知易感者比非抑郁认知易感者感受到更高水平的应激,表现出更明显的抑郁和焦虑症状.结论:认知易感性在应激-抑郁中起着中介效应.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大学生神经质与睡眠质量的关系及迷走神经功能对二者关系的调节作用。方法:招募222名大学生(男119人,女103人),采用大五人格问卷神经质分量表(FFI-N)和匹兹堡睡眠指数量表(PSQI)评估神经质程度及睡眠质量,收集被试平静时期和心算任务时期的心率、呼吸数据经换算得出基线期迷走神经张力以及心算任务下迷走神经反应性。采用结构方程模型检验迷走神经反应性的调节作用。结果:神经质得分与PSQI总分正相关(r=0.34,P0.01);基线迷走神经张力与PSQI总分负相关(r=-0.17,P0.05)。结构方程模型检验表明神经质正向预测睡眠得分(γ=0.52,P0.01);迷走神经反应性调节神经质与睡眠得分的关系。结论:迷走神经反应性能够调节神经质与睡眠的关系,当迷走反应性较高时神经质程度越高睡眠越差,当迷走反应性较低时神经质与睡眠的关系不显著。  相似文献   

18.
在经历了汶川地震后,受灾民众不仅遭受了经济和心理上的影响,还面临着很多生活上的改变[1-4]。研究发现,经历创伤事件的个体会出现睡眠紊乱[5-6],以及对烟酒等物质使用上的变化[7-9]。本研究在震后3个月,对彭州板房区的受灾民众可能出现的睡眠、娱乐、吸烟及饮酒等生活改变进行  相似文献   

19.
社会支持和应对方式在研究生压力与抑郁间的调节作用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8  
目的:探讨社会支持和应对方式在压力和抑郁间的调节作用。方法:对751名研究生施测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CSQ)及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CES-D)。结果:(1)研究生抑郁情绪的检出率为21.2%。(2)学习负担重、就业(升学)压力、长期远离家人不能团聚、恋爱不顺利或失恋、考试失败、与同学或好友发生纠纷、被人误会或错怪等是研究生承受的主要压力。(3)相关分析发现:压力与抑郁呈正相关(r=0.47,P〈0.01);社会支持和积极应对方式均与抑郁呈负相关(r=-0.35,-0.52,P〈0.01)。(4)交互作用分析显示,压力与社会支持在抑郁变量上的交互作用显著(F=4.18,P〈0.05);压力与应对方式在抑郁上的交互作用显著(F=-10.43,P〈0.01)。结论:研究生抑郁情绪与压力、社会支持以及应对方式密切相关;社会支持和应对方式在压力与抑郁之间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20.
完美主义对抑郁的影响及人格的调节作用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考察完美主义在控制个体的焦虑水平后对抑郁的影响,并且探索该过程可能存在的调节变量。方法:使用由Frost多维完美主义问卷(FMPS),Beck抑郁问卷(BDI),人格形容词检测表(PACL)和自评焦虑问卷(SAS)N成的结构问卷对北京和西安共8所大学的407名本科生进行测量。结果:分层回归表明“行为迟疑”和“错误在意”两个消极完美主义维度在控制焦虑水平后对抑郁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合作性”人格在“条理组织”对抑郁的影响过程中有显著的调节作用。结论:完美主义各维度对抑郁有不同的影响,干预时应结合个体自身特点区别对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