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目的高脂饮食喂养SD大鼠8周建立高脂血症,验证该造模方法的可行性,并探究大鼠在不同时点的血脂变化规律。方法正常雄性8周龄SD大鼠30只,适应性喂养1周后,根据体重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1组、模型2组,每组10只。对照组给予普通饲料,模型组2组喂养高脂高胆固醇饲料,喂养时间为8周,每日计量各组饮食、饮水,4 d更换垫料并称重。分别在第4周、6周、8周末,动物禁食过夜并眼眶静脉丛采血,测定各组血脂四项水平。8周末动物处死,收集各组大鼠肝脏、主动脉进行HE染色。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模型1组的日平均饮食量有所增加,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模型2组的日平均饮食量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日饮水量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2组饮水量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肝脏/体重指数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2组明显增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终末体重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2组的体重增加,但只有模型1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脂方面,与对照组相比,4周末、6周末模型组2组TC水平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8周末模型1组LDL-c水平明显升高,HDL-c水平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脏HE染色示对照组肝细胞排列正常,染色均匀,而模型组2组肝细胞大面积脂肪变,少数肝血窦内充血及炎症细胞浸润。主动脉HE染色示3组主动脉结构正常。结论高脂饲料喂养SD大鼠建立高脂血成立,所造模型为高胆固醇血症并伴有严重的脂肪肝。同时,高脂高胆固醇饲料喂养SD大鼠形成高脂血症实验过程中,血脂波动呈现一个升高-内适应-升高的状态。在造模过程中,如何克服动物厌食并胆固醇代谢内调节这个问题,是高脂饲料喂养成模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链脲佐菌素(STZ)诱导的2型与1型糖尿病大鼠模型的差异。方法 雄性SD大鼠,高脂高糖饲养6周后按35mg/kg单次腹腔注射2%STZ溶液建立2型糖尿病(T2DM)模型,普通饲料饲养6周后按60mg/kg单次腹腔注射2%STZ溶液建立1型糖尿病(T1DM)模型,设立正常对照组。检测大鼠体重、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脂谱及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LDL)水平。结果 与正常组比较,糖尿病组大鼠的血糖、血脂和ox-LDL水平显著升高(P<0.01);T1DM组体重显著下降(P<0.01),T2DM组体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2DM组的体重、血脂谱及ox-LDL水平显著高于T1DM组(P <0.01),血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高脂、高糖喂养基础上单次腹腔注射STZ可成功诱导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其体重及血脂异常显著高于1型糖尿病模型,近似于人类2型糖尿病。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有氧运动对高脂血症大鼠血脂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将120只8周龄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高脂饮食组、SBC-115076组和有氧运动组,每组30只。正常对照组饲喂标准饲料,其余3组饲喂高脂饲料构建大鼠高脂血症模型;SBC-115076组每周注射前蛋白转化酶枯草溶菌素9(PCSK9)抑制剂SBC-115076(8 mg/kg)1次,连续8周;有氧运动组进行无负重游泳,每周6 d,共持续8周。8周后处死大鼠,采集血液标本,测定血清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水平。取胸主动脉标本,经H-E染色观察主动脉病理学改变。取肝组织标本,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蛋白质印迹分析和免疫荧光法检测肝组织中PCSK9、低密度脂蛋白受体(LDLR)和胆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SREBP)在mRNA和蛋白水平的表达。结果 高脂饮食组大鼠血清TG、TC和LDL水平高于对照组,HDL水平低于对照组(P<0.01);SBC-115076组和有氧运动组大鼠血清TG、TC、LDL水平低于高脂饮食组,HDL水平高于高脂饮食组(P<0.01)。高脂饮食组大鼠主动脉壁内膜增厚,内皮细胞损伤脱落;与高脂饮食组相比,有氧运动组大鼠主动脉内膜增厚明显减轻,内皮损伤较少。与对照组相比,高脂饮食组大鼠肝组织中PCSK9、SREBP1和SREBP2的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升高,LDLR的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降低(P<0.01);与高脂饮食组相比,SBC-115076组和有氧运动组大鼠肝组织中PCSK9、SREBP1和SREBP2的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降低,LDLR的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0.01)。结论 有氧运动能降低高脂血症大鼠血清TG、TC和LDL水平,升高HDL水平,并减轻主动脉内膜增厚。其机制可能与降低PCSK9和SREBP蛋白的表达,从而解除对LDLR的抑制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黄芪多糖(APS)对高脂饮食诱导的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AFLD)大鼠的治疗作用。方法 取36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8只)和疾病模型组(28只),疾病模型组大鼠给予高脂饲料喂养6周建立NAFLD大鼠模型。取其中25只NAFLD模型大鼠随机分为NAFLD模型组(7只)、辛伐他汀组(9只,6.7 mg·kg-1·d-1辛伐他汀灌胃给药)和APS组(9只,700 mg·kg-1·d-1 APS灌胃给药),正常对照组和NAFLD模型组大鼠给予相同体积双蒸水灌胃,各组均连续灌胃8周。比较各组大鼠的饮食量、能量摄入量、饮水量、排泄量和血清生物化学指标。采集大鼠肝脏组织计算肝脏指数,测定肝组织中总胆固醇(TC)和三酰甘油(TG)含量,并于光学显微镜下观察肝脏组织结构和细胞形态。结果 NAFLD模型组大鼠的能量摄入量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饮食量、饮水量和排泄量均低于正常对照组(P均<0.05)。辛伐他汀组和APS组大鼠的饮食量、能量摄入量、饮水量和排泄量与NAFLD模型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且两组间差异也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NAFLD模型组相比,辛伐他汀和APS组大鼠血清TC、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丙二醛含量均降低(P均<0.05),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和总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均增加(P均<0.05),且肝组织中TC和TG含量以及肝脏指数和肝细胞内脂滴数目、脂滴面积均下降(P均<0.05)。APS组大鼠血清中葡萄糖、丙氨酸转氨酶和天冬氨酸转氨酶水平均低于NAFLD模型组(P均<0.05),但辛伐他汀组与NAFLD模型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APS可有效调节NAFLD大鼠的血清葡萄糖、血脂和肝脏脂滴水平,其机制可能与APS的抗氧化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不同剂量燕麦β-葡聚糖对体重及血脂的影响。方法 雄性SD 大鼠,按体重分层分为5组,每组10 只,分别为正常对照组、高脂对照组、燕麦β-葡聚糖低、中、高剂量组。实验阶段记录进食量并监测体重,连续喂养15周后空腹处死,测定空腹血糖(FBG)、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C)、高密度脂蛋白(HDL-C)及游离脂肪酸(FFA)。取肾周脂肪、肠系膜脂肪以及附睾部脂肪称重。结果 燕麦β-葡聚糖低剂量组每日平均摄入能量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及高脂对照组(P<0.01);空腹体重显著大于正常对照组(P<0.01);TC高于正常对照组与高脂对照组,分别为P<0.01和P<0.05,LDL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与高脂对照组(P<0.01);肾周脂肪、肠系膜脂肪及腹内总脂肪均显著大于正常对照组(P<0.01),附睾脂肪大于正常对照组(P<0.05);肾周脂肪、附睾脂肪及肠系膜脂肪均大于高脂对照组(P<0.05),腹内总脂肪显著大于高脂对照组(P<0.01)。燕麦β-葡聚糖高剂量组空腹体重及肠系膜脂肪均小于高脂对照组(P<0.05)。结论 高剂量的燕麦β-葡聚糖可以很好的控制高脂高糖喂养大鼠的体重及肠系膜脂肪含量,低剂量却可以促进其食欲,并增加体重及血清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高脂饮食大鼠肾脏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合成酶2(HMGCS2)表达及可能调控机制。方法 断乳Wistar 雄性大鼠27只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CON)、高脂组(HFG)、绿茶多酚(green tea polyphenols,GTPs)组(G)。CON组大鼠喂养普通饲料,HFG组及GTPs组给予高脂饲料,GTPs组同时自由摄食绿茶多酚浓度为1.6g/L水溶液。26周后测定空腹血糖(FPG)、血清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免疫印迹法测定肾脏HMGCS2和Sirt3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与CON组比较,HFG组大鼠体重和脂肪系数升高,血清FPG、TC、TG、LDL-C/HDLC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HFG组比较,GTPs降低大鼠体重和脂肪系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TPs组血清FPG、TC、TG、LDL-C/HDLC均不同程度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CON组比较,肾脏组织HMGCS2的表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HFG组比较,GTPs组增加肾脏HMGCS2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脂饮食、正常饮食和GTPs干预后,大鼠肾脏组织Sirt3蛋白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高脂饮食可降低肾脏组织HMGCS2表达,绿茶多酚可逆转此效应;高脂饮食及绿茶多酚对肾脏组织HMGCS2表达的调控不经Sirt3途径。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替米沙坦对非酒精性脂肪肝大鼠肝组织PPARs及脂联素受体2表达的影响。方法 4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C,n=15)、高脂对照组(FC,n=15)、高脂+替米沙坦干预组(FT,n=10)。NC组给予普通饲料,FC和FT组予高脂饲料喂养。12周末时随机取NC组和FC组各5只做正葡萄糖高胰岛素嵌夹实验和肝组织HE染色,确定造模成功后,FT组给予替米沙坦5 mg/(kg·d)灌胃,NC和FC组以等容量生理盐水灌胃,共4周。16周时应用高胰岛素正葡萄糖嵌夹实验技术稳态葡萄糖输注速率测定胰岛素敏感性,检测血清转氨酶、血脂及空腹血糖水平;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测定肝组织中过氧化物本酶体增殖活化受体(PPARs)、脂联素受体2(AdipoR2)和血管紧张素Ⅱ 1型受体(AT1R)的表达。结果 与NC组相比,FC组肝组织PPARα、PPARγ、AdipoR2 mRNA表达显著下降(P<0.01),AT1R mRNA表达较NC组升高(P<0.01);FT组PPARα、PPARγ、AdipoR2 mRNA表达较FC组升高(P<0.01);FT组血清转氨酶、血脂及空腹血糖水平较FC组改善。结论 替米沙坦能降低NASH大鼠的体重和肝指数,调节糖脂代谢并改善胰岛素抵抗状态,对NASH大鼠肝脏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西格列汀对肥胖大鼠代谢指标及血清内脏脂肪素水平的影响。方法 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普通饲料喂养组(ND组,n=10)和高脂饲料喂养组(HD组,n=30)。16周后HD组成功建立肥胖模型(n=16),并随机分为肥胖对照组(OB组,n=8)和西格列汀干预组(SITA组,n=8)。分别测定干预前后各组大鼠体质量(BW)、空腹血糖(FBG)、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H)、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空腹胰岛素(FINS)及血清内脏脂肪素水平,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结果 干预前,HD组的BW、FBG、TG、TCH、LDL-C、FINS、HOMA-IR、内脏脂肪素高于ND组,HDL-C低于N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SITA组FBG、TG、TCH、LDL-C、FINS、HOMA-IR低于OB组,HDL-C高于O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内脏脂肪素与BW、FBG、FINS、HOMA-IR、TCH、LDL-C呈正相关,与HDL-C呈负相关(P<0.05)。结论 高脂饮食诱导肥胖大鼠模型出现糖脂代谢紊乱及胰岛素抵抗,血清内脏脂肪素水平明显增加,西格列汀能下调血清内脏脂肪素水平,改善糖脂代谢,减轻胰岛素抵抗。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索不同高脂饲料喂养时间对诱发型2 型糖尿病肾病(DN)大鼠模型血糖?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及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等的影响?方法 采用单侧肾动脉结扎+ 高脂饲料喂养+ 小剂量链脲佐菌素(STZ)腹腔注射的方法造模,结扎单侧肾动脉后,DN1 组及DN2 组分别予高脂饲料喂养4 周或8 周,其后予STZ 30 mg/ kg 腹腔注射,比较两组大鼠在STZ 注射4 周后及实验结束时的UAER,观察两组大鼠血糖?体重?HOMA-IR?肾指数及肾脏病理等情况?结果 STZ 注射4 周后,两组大鼠均可出现UAER 的升高,且DN2 组UAER 明显高于DN1 组( P <0.01)?第12 周末,DN1 组与DN2 组肾组织HE 染色均可见肾小球毛细血管袢肥大,系膜基质增多;肾小囊腔狭窄等病理改变?DN2 组体重高于DN1 组( P < 0.01),肾指数低于DN1 组( P < 0.01),而血糖?血清胰岛素水平?HOMA-IR 及UAER 与DN1 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 P > 0.05)?结论 延长高脂饲料喂养时间能够加重DN 肾损害,但有可能会推迟干预时间,因此在试验中应权衡选择?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小檗碱对高脂模型兔血脂代谢的影响,并探讨其调血脂作用是否与维生素D受体(vitamin D receptor,VDR)、胰岛素诱导基因2(insulin-induced gene 2,Insig-2)的表达变化有关。方法 雄性新西兰大耳白兔4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阳性药非诺贝特(30 mg/kg)组和小檗碱低、高剂量(28、112 mg/kg)组。兔喂饲高脂饲料8周建立高脂模型,给药8周后测定各组兔血清中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载脂蛋白A1(ApoA1)、载脂蛋白B(ApoB)和脂蛋白a(LPa)等指标的水平。RT-PCR法检测脂肪组织中VDR和Insig-2基因表达的变化。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兔血清TC、TG、LDL-C、ApoB及LPa水平明显升高(P<0.05),而ApoA1水平则明显降低(P<0.05);经小檗碱处理后,兔血清中TC、TG、LDL-C、ApoB及LPa的水平较模型组显著降低(P<0.05),同时ApoA1水平则明显升高(P<0.05);RT-PCR检测结果显示,小檗碱干预后兔脂肪组织中VDR、Insig-2 mRNA的表达较模型组显著升高(P<0.05),且低剂量小檗碱的效果更明显。结论 小檗碱具有明显的调血脂作用,其机制可能是通过上调脂肪组织VDR和Insig-2 mRNA表达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采用氢质子磁共振波谱(1H-MRS)、病理及血清指标来评价利拉鲁肽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大鼠模型的疗效.方法 清洁级雄性SD大鼠32只,随机分为高脂组20只和正常对照组12只,高脂组造模成功后随机分为利拉鲁肽组和安慰剂组,继续予高脂饮食并分别予皮下注射利拉鲁肽或生理盐水,正常对照组予普通饲料喂养.干预16周末,1H-MRS检测各组大鼠肝脏相对脂肪含量,并行肝组织病理HE染色及生化等指标检测,采用方差齐性检验分析数据.结果 与安慰剂组相比,利拉鲁肽组大鼠体质量、肝指数、胰岛素抵抗指数、血清空腹胰岛素、三酰甘油、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谷丙转氨酶均明显下降(P<0.05);与安慰剂组相比,利拉鲁肽组大鼠肝组织病理及1H-MRS结果示肝脏脂肪变性程度明显减轻甚至恢复正常,肝内相对脂肪含量明显减少(P<0.05).结论 利拉鲁肽能明显减轻高脂饮食诱导的NAFLD大鼠体质量,改善肝指数和肝脏相对脂肪含量,利拉鲁肽有可能成为治疗NAFLD的新药物.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高糖高脂联合低剂量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STZ)对版纳微型猪糖、脂代谢紊乱、肝组织病理改变及其蛋白激酶B(protein kinase B,PKB)磷酸化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方法 高糖高脂联合低剂量STZ诱导云南版纳微型猪2型糖尿病模型,每月末测定血糖、血脂、胰岛素,HE、PAS和苏丹Ⅳ染色观察肝脏显微结构。12个月末处死动物,real time-PCR和Western blotting 检测肝组织 PKB mRNA和总蛋白表达及PKB丝氨酸473(PKB-Ser473)的磷酸化水平。结果 喂养12月后,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显示高血糖、血脂障碍及胰岛素缺乏(P<0.05)。肝脏脂肪病变,肝糖原合成显著减少;PKB mRNA及蛋白表达增高(P<0.05),但PKB磷酸化降低(P<0.05)。结论 高糖高脂联合STZ可诱导版纳微型猪发生胰岛素抵抗、糖尿病,促进肝脏脂质蓄积,抑制糖原合成,可能与信号分子PKB抑制有关。  相似文献   

13.
高血压合并高脂血症大鼠模型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利用高脂饲料饲喂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构建高血压合并高脂血症大鼠模型,并对其心肾损伤进行评价,为高血压合并高脂血症治疗药物的评价提供药效学动物模型及相关方法参考。方法选取3周龄SHR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同时选用同周龄正常血压的Wistar-Kyoto(WKY)大鼠作为模型对照组。空白对照组和模型对照组饲喂普通维持饲料,模型组饲喂高脂饲料,诱导SHR产生高血压合并高脂血症。造模期间定时测定各组大鼠的血压、体重,造模终点测定大鼠血压、血脂及体重后处死,收集心脏及肾脏组织并检测其纤维化损伤。结果 SHR高脂饲料饲喂23周后,血脂水平紊乱明显;心肾器官呈现明显的病理学改变:心肌细胞肥厚明显,肾组织小叶间动脉血管壁显著性重构,且心、肾组织严重纤维化。结论 SHR饲喂高脂饲料23周后可成功获得高血压合并高脂血症大鼠模型,其心脏及肾脏靶器官均呈现出明显的病理学改变,与人类高血压合并高脂血症临床表现较相似,有望广泛用作治疗高血压合并高脂血症的药物、或改善该类合并症心肾系统损伤的治疗药物的药效学评价模型。  相似文献   

14.
①目的观察菲律宾蛤仔对兔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和消退的影响。②方法实验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将60只兔随机分为4组:A1组给予低脂饮食,B1组给予低脂+菲律宾蛤仔饮食,C1组给予高脂+菲律宾蛤仔饮食,D1组给予高脂饮食,共喂养8周。8周后将兔处死。第二阶段,将80只兔随机分为4组:其中A2、D2组分别给予低脂和高脂饮食,B2、C2组前6周给予高脂饮食,后8周B2组改为菲律宾蛤仔饮食,C2组改为普通低脂饮食(即洗脱期),共喂食14周。6周末每组动物随机处死一半,其余动物于14周末处死。所有动物每2周测血清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含量,并计算LDL-C/HDL-C。所有处死动物均取出主动脉,对血管粥样硬化病变进行大体形态学、光镜及电镜观察,并测定内膜/中膜厚度(IMT)比值。③结果第一阶段:与A1组相比,B1组血清学指标与病理均未有明显改变(P>0.05);与D1组相比,C1组血浆TC、TG浓度及LDL-C/HDL-C比值显著降低,HDL-C浓度显著升高(F=2.89~3.95,q=4.02~4.39,P<0.05),IMT比值明显降低(F=2.95,q=3.96,P<0.05),病理观察见兔主动脉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明显减轻。第二阶段:6周末,其他3组动脉IMT比值较A2组显著升高(F=2.89,q=3.85~4.21,P<0.05)。14周末,B2组HDL-C浓度比C2组显著增高(F=3.08,q=3.96,P<0.05);B2、C2组IMT比值较A2组升高(F=2.75,q=3.88、4.42,P<0.05),但较D2组降低(q=3.95、4.19,P<0.05)。④结论菲律宾蛤仔能够调节高脂饮食引起的血脂升高,抑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菲律宾蛤仔还可减慢HDL-C浓度下降,对动脉粥样硬化消退起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饮食诱导肥胖与肥胖抵抗型非酒精性脂肪肝大鼠相关指标的变化。方法 140只雄性SD大鼠,体质量(100±10) g。随机抽取20只作为正常对照组,喂食普通饲料;剩余120只用于模型建立,喂食高脂、高能饲料。连续8周后,将体质量大于正常对照组平均体质量+1.96倍标准差的模型大鼠作为肥胖型非酒精性脂肪肝组(O-N组),体质量小于正常对照组平均体质量+1.0倍标准差的模型大鼠作为肥胖抵抗型非酒精性脂肪肝组(OR-N组),并挑出O-N组体质量增加最多的20只和OR-N组体质量增加最少的20只作为实验对象。8周内动态观察大鼠的一般情况和体质量变化,8周末每组随机取8只处死,比较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HDL)、瘦素(leptin)含量、胰岛素敏感指数(ISI)及能量利用率变化,并观察肝脏形态学改变。结果 O-N与OR-N组大鼠在喂养期间体质量差距逐渐增大,至8周末,O-N组体质量显著高于OR-N组及正常对照组(P<0.01);两组ALT、TG、leptin均显著升高(P<0.05,P<0.01),O-N组大鼠血清TC、TG、leptin、能量利用率均显著高于OR-N组(P<0.05,P<0.01);O-N组大鼠ISI、HDL显著低于OR-N组和正常对照组(P<0.01,P<0.05);O-N组与OR-N组肝细胞内弥散大量脂肪空泡。结论 高脂、高能饲料在诱导SD大鼠发生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同时,发生肥胖与肥胖抵抗,血清leptin和胰岛素水平的变化可能与其直接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添加丙硫氧嘧啶对高脂饲料诱发的高脂血症模型大鼠的血脂、体质量、体脂含量及脂肪细胞大小的影响,探讨含有丙硫氧嘧啶的高脂饲料诱发的高脂血症动物模型的适用性。方法 SD大鼠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4组,分别为正常饲料组、正常饲料+丙硫氧嘧啶组、高脂饲料组、高脂饲料+丙硫氧嘧啶组,分别给予相应的饲料,灌胃给予丙硫氧嘧啶50 mg·kg-1·d-1,共4周,期间记录动物的采食量、体质量、体长,检测血脂、转氨酶、甲状腺激素浓度,计算Lee's指数、肝系数、睾周脂肪和肾周脂肪系数,并进行肝脏油红O染色,脂肪组织HE染色,Image J测量脂肪细胞大小。结果 添加丙硫氧嘧啶可显著升高高脂饲料诱发的动物血浆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cholesterol,LDL-C)浓度,肝系数升高,肝脏脂质沉积,造模速度快、效果好,但是随着给予丙硫氧嘧啶时间的延长,动物采食量迅速降低,继之动物体质量、睾周脂肪质量、肾周脂肪质量、脂肪细胞面积及Lee's指数显著降低,同时伴有动物毛色发暗、缺乏光泽、活动减少及对刺激反应下降等。结论 添加丙硫氧嘧啶为制作高胆固醇血症及脂肪肝模型的有效方法,但是在血浆总胆固醇和LDL-C浓度升高、肝脏脂肪沉积的同时,动物体质量明显下降,体脂减少,脂肪细胞面积减小的特点与临床常见的饮食相关的高血脂特征不符,并且丙硫氧嘧啶对多种脂代谢酶有影响,进行降脂药物机制研究时可能会影响对药物作用靶点的分析,因此进行降胆固醇药物药效学研究可适当选用,进行药物机制研究时需根据研究目的慎重选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高脂饮食对西藏小型猪胰岛素抵抗(IR)及肝胰岛素受体底物(IRS)1、2表达的影响。方法 将10只西藏小型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Ctr)5只饲喂普通饲料、IR模型(IR model)组5只饲喂高脂饲料,连续造模12周。造模12周后,称重并测量体长,计算体质量指数(BMI),空腹取前腔静脉血测定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C)、高密度脂蛋白(HDL-C)、甘油三酯(TG)、游离脂肪酸(FFA)、空腹血糖(FBG)和胰岛素(insulin),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eostasis model assessment-estimated insulin resistance,HOMA-IR);同时进行糖耐量试验,并计算糖耐量曲线下面积(AUC);取肝组织检测IRS-1和IRS-2基因和蛋白表达,并行油红O、PAS和HE染色,分别观察肝脂质沉积、糖原及组织病理变化。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IR模型组体重、BMI指数、TC、LDL-C、HDL-C、FFA、FBG、insulin和HOMA-IR指数均显著升高(P<0.05,P<0.01);糖耐量试验显示血糖和胰岛素水平曲线下降延缓,而AUC血糖和AUC胰岛素均明显升高(P<0.05,P<0.01);肝组织中出现脂质沉积、糖原增加和局部肝细胞浊肿、部分胞核消失或被挤向一端,偶见淋巴细胞浸润;同时肝组织中IRS-1和IRS-2 mRNA和蛋白表达均显著降低(P<0.05,P<0.01)。结论 高脂饮食可引起西藏小型猪胰岛素抵抗,肝组织IRS-1和IRS-2表达降低是高脂饮食影响西藏小型猪胰岛素敏感性的分子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8.
高脂饮食诱发大鼠营养性肥胖动物模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高脂饮食诱发建立雄性SD营养性肥胖大鼠动物模型。方法:40只SD雄性青年大鼠采用D12492配方所制作的高脂肪、高热量食物进行限制饲喂,2周时剔除肥胖抵抗大鼠,其余大鼠随机分成两组,即正常对照组给予普通饲料饲喂,高脂饮食组给予高脂饲料喂养4周,观察体重、Lee's指数。高脂饲喂8周时禁食24 h后麻醉取血分离血清,取肝脏制备匀浆,取体脂称重并计算脂肪指数,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和肝脂中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并于正常组进行比较分析。结果:高脂饲喂4周后,高脂饮食组体重达到(299.3±17.74)g,而正常组大鼠体重仅为(202.8±9.14)g,高脂组的Lee's指数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同时高脂饮食组大鼠的脂肪湿重、脂肪指数、血清TC、TG、LDL-C以及肝脂TC、TG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组大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P<0.001)。结论:选取SD雄性青年大鼠采用D12492配方所制高脂饲料运用限制喂养的方式成功建立营养性大鼠肥胖模型,节省造模成本,同时显著提高血清和肝脏中的TC、TG水平,造成动物的高脂血症和脂肪肝病变,与人类临床肥胖症及相关并发症颇为相似,为共同研究人类营养性肥胖伴发的高脂血症与脂肪肝提供较为理想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褪黑素(MLT)对高糖高脂饮食喂养的肥胖SD大鼠体重的影响。方法正常饮食喂养16只SD大鼠,同时以高糖高脂饮食喂养的32只SD大鼠5个月后,建立肥胖动物模型。按照体重增加超过对照组20%作为标准从高糖高脂饮食喂养的32只SD大鼠中选取18只大鼠,将其分为肥胖对照组(D IO组)、MLT治疗组,各9只,分别给予腹腔注射生理盐水、MLT(4 mg/kg),另设正常组(n=9),来自于正常饲料喂养组,继续喂普通饲料,并给予生理盐水(5 mL)处理。每周监测体重和食物摄入量。实验末处死动物,分离腹部脂肪组织并称重。结果与肥胖对照组比较,MLT处理组肥胖大鼠体重降低16%,腹部脂肪减少达50%,各组相对摄食(每100 g体重摄食量)无明显差异。结论褪黑素能降低高糖高脂饮食大鼠的体重增长和脂肪沉积。  相似文献   

20.
绿茶预防大鼠脂肪肝的效果   总被引:36,自引:0,他引:36  
用综合法复制脂肪肝动物模型,给予5%绿茶以观察其预防高胆固醇高脂肪低蛋白饲料致SD大鼠脂肪肝的作用。实验期间正常组(NC组)大鼠体重持续增长,给予40%四氯化碳溶液注射的预防组(TP组)和高脂组(HC组)均明显下降;TP组体重自第5天后较HC组为高,在第10天后即有显著性。用药后大鼠活动减少、皮毛凌乱。甘油三酯和总胆固醇均增高,TP组高密度脂蛋白比HC组高,而HC组低密度脂蛋白和极低密度脂蛋白均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