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从细胞形态学和细胞酶组织化学的角度出发,用伪足法和NBT法检测体外中性粒细胞的自发性激活,研究了正常人中性粒细胞体外自发激活的时相特征,对这两处方法进行了对比分析。发现:(1)检测体外中性粒细胞自发性激活,伪足法较NBT法更灵敏、可靠、且可实时观察;(2)体外中性粒细胞自发性激活的百分率呈现由低升高、再逐渐降低的时相过程,最高激活百分率出现在采血后第3小时,研究结果为今后深入研究中性粒细胞激活与多  相似文献   

2.
红细胞的生物力学性质与其功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本文对重建红细胞形态及力学特性的研究结果显示重建红细胞的力学特性与天然红细胞相似;重建红细胞具备良好的可变形性,具有天然红细胞双凹蝶盘形态.研究说明重建红细胞的生理功能与天然红细胞相似.  相似文献   

3.
本文测量了肺癌患者红细胞可变形性,红细胞膜流动性和通透性,并将其与正常人血样本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与正常人相比肺癌患者红细胞可变形性、红细胞膜流动性与膜阴离子通透性皆降低。  相似文献   

4.
本文分别采用旋转式粘度计及微管吸吮系统,在宏观及微观层次上测量了梗阻性黄疾病患者红细胞流变学指标,实验对黑手术解除梗阻后一周的患者及健康人。结果表明,梗阻性黄症病人伴随着血液粘度升高,其宏观与微观红细胞变形性指标均有所升高,红细胞变形能力下降:但是解除梗阻后一周的病人的血液粘度却明显降低,同时红细胞变形性指标下降,红细胞变形能力提高,宏观与微观流变学指标具有很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5.
本文应用组织培养和电镜等方法研究了KCl对体外培养中枢神经系统髓鞘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体外培养B6C3小鼠小脑组织髓鞘形成的关键期是10-14d,在10-12d时体外培养小脑组织对KCl最为敏感;当培养液内KCl浓度达到30mmol/L时,即可完全抑制髓鞘形成。本文对钾离子引起外培养中枢神经组织脱髓鞘的机制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6.
7.
旋毛虫各分离株某些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猪、犬旋毛虫和国际标准分离株 :旋毛形线虫 ( Trichinella spiralis)和本地毛形线虫 ( Trichinellanativa)的研究发现 ,猪旋毛虫和旋毛形线虫在小鼠膈肌中出现保姆细胞的时间比较早 ,分别于感染第 1 6天和 1 8天出现 ,第 38天和 36天所有幼虫都已形成保姆细胞 ,而犬旋毛虫和本地毛形线虫出现保姆细胞的时间较晚 ,于感染第 2 0天和 2 2天出现 ,第 32天完全形成。猪旋毛虫和旋毛形线虫雌虫体外培养 2 4 h平均产新生幼虫数分别为 66.0和 76.2 ,而犬旋毛虫和本地毛形线虫分别是 2 8.8和 2 2 .0 ,前二者在雌虫体外产新生幼虫能力上明显高于后二者。研究结果表明 ,黑龙江猪旋毛虫为旋毛形线虫 ,犬旋毛虫为本地毛形线虫。  相似文献   

8.
本文研究了红细胞生成素(EPO)在体外对巨核细胞成熟及血小板生成的影响。两种纯度的EPO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均能使血小板数呈线性增加,但巨核细胞数保持不变。EPO-Ⅰ可使2~8倍体(N)巨核细胞减少,16~64N细胞增多,同时Ⅰ期巨核细胞比例减少,Ⅳ期细胞比例增多。两种EPO以等单位或最大效应(增加血小板数的作用)相比,EPO-Ⅰ的作用强于EPO-Ⅱ。实验表明EPO使体外血小板数升高的作用是由于促进了巨核细胞DNA合成及胞浆成熟。  相似文献   

9.
本实验研究人、兔、小鼠红细胞电介质电泳收集率(DCR),并发现如下特征:(1)将三种红细胞分别悬于9%等渗蔗糖液并放置于室温中。其DCR随放置时间变化不同,变化的整个过程具有种属差异性。(2)红细胞受热后DCR随受热温度及时间增加而降低。(3)DCR与细胞电泳率(EPN)意义不同,更为敏感地反映细胞表面及内部电学特性。  相似文献   

10.
采用流室法研究了红细胞的取向和小变形问题,将所得的结果与新型激光衍射法的结果相比较,发现二者相当一致;红细胞在低粘切变流场中沿C=0轨道取向的数目随机变率增加到一定值后变化缓慢,其等容小变 形则随切变率增加而增加而增加。通过流室法的直接测量,首次证明了新型激光衍射法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1.
钙的许多功能是通过钙调素(Calmodulin,CDR)来调节的。已经证明人及实 验性高血压动物伴随钙调节的障碍。因此作为钙受体的CDR可能与高血压的发病机理密切相关。本文研究了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自发性高血压小鼠(SHM)与对照动物心脏,肾脏和肝脏CDR活性的变化。实验动物是年龄10周的雄性SHR_6只,对  相似文献   

12.
血管内皮祖细胞的体外扩增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祖细胞(EPCs)在体外扩增特性。方法:利用磁性活化细胞分选系统(MACS)系统富集CD34+细胞,在相同条件下与同批的单个核细胞(MNC)、CD34+和CD34-混和细胞进行对照培养,比较EPCs体外扩增效果。另外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传代培养对细胞分化、扩增动力学和细胞凋亡的影响。应用细胞免疫化学和流式细胞术对细胞定性定量分析。结果:MNC培养、CD34+和CD34-细胞混和培养明显高于CD34+细胞单独培养EPCs扩增率(P<0.05),一旦细胞形成线索样结构行传代培养明显低于未传代的细胞凋亡(P<0.05)。VEGF对细胞凋亡(P>0.05)无明显影响,这些分化的EPCs免疫细胞化学染色CD34、vWF、KDR、CD31阳性,并且吞噬乙酰化低密度脂蛋白(Ac-LDL)。培养7d流式细胞检查CD34+、AC133分别占贴壁(AT)细胞的68.2%±6.3%(n=6)、57.2%±9.8%(n=6)。结论:MNC培养、CD34+和CD34-细胞混和培养提高了EPCs扩增率,早传代使凋亡率明显降低。VEGF对EPCs体外扩增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3.
体外培养条件下钾离子对少突胶质细胞表达MBP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应用体外培养、免疫细胞化学和计算机辅助图象分析方法研究了少突胶质细胞表达髓鞘碱性蛋白及高钾离子(30mmol/L)对少突胶质细胞表达髓鞘碱性蛋白的影响。结果表明,体外培养条件下,少突胶质细胞最早表达髓鞘碱性蛋白是在培养第7天。髓鞘碱性蛋白阳性的少突胶质细胞可分为大、中、小和双核四种类型,它们的构成比随培养时间延长呈动态变化。高K+不影响少突胶质细胞表达髓鞘碱性蛋白。实验结果提示,体外培养条件下,少突胶质细胞仍能正常表达髓鞘碱性蛋白,且表达时程并不依赖神经元的存在;细胞外K+浓度升高对髓鞘碱性蛋白在少突胶质细胞内的正常合成及表达过程无明显影响。本文对少突胶质细胞表达髓鞘碱性蛋白后的体积变化与其与中枢神经系统髓鞘形成的关系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4.
背景:近年来,神经干细胞被认为是治疗脊髓损伤的理想移植细胞,但其在宿主体内自然分化为神经元的比例较低,严重制约了其修复脊髓损伤的效果。 目的:分析促红细胞生成素体外诱导神经干细胞分化的作用。 方法:从新生 Wistar 大鼠海马组织中无菌条件下分离神经干细胞,进行体外分离、培养及免疫荧光鉴定。然后取第3代的神经干细胞,随机分为0.5,5,50 U/mL促红细胞生成素组和对照组,分别加入0.5,5,50,0 U/mL促红细胞生成素。 结果与结论:0.5,5,50 U/mL促红细胞生成素组神经元的转化率较对照组明显提高(P < 0.05),5,50 U/mL促红细胞生成素组神经元的转化率高于0.5 U/mL促红细胞生成素组(P < 0.05),但5,50 U/mL促红细胞生成素组中神经元数量接近(P > 0.05)。说明促红细胞生成素在体外能够有效地诱导神经干细胞向神经元的分化,并可明显提高其向神经元的转化率。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干细胞;骨髓干细胞;造血干细胞;脂肪干细胞;肿瘤干细胞;胚胎干细胞;脐带脐血干细胞;干细胞诱导;干细胞分化;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5.
16.
本文应用组织培养和电镜等方法研究了KCI对体外培养中枢神经系统髓鞘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体外培养B6C3小鼠小脑组织髓鞘形成的关键期是10~14d,在10~12d时体外培养的小脑组织对KCI最为敏感;当培养液内KCI浓度达到30mmol/L时,即可完全抑制髓鞘形成。本文对钾离子引起体外培养中枢神经组织脱髓鞘的机制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7.
红细胞对淋巴细胞和细胞素的某些调节作用与机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1年Siegel提出了红细胞(RBC)免疫理论,其所依据的主要事实是:(一)人体大约有95%的循环C3b受体在RBC 表面;(二)RBC 和抗原-抗体-补体复合物形成免疫粘连(RCIA);(三)RBC 清除循环免疫复合物的能力是白细胞(WBC)的500~1000倍;(四)RBC 能粘连自体胸腺细胞和T 细胞;(五)RBC 能加强吞噬性WBC 对微生物的吞噬等。近年来发现,RBC不仅对免疫有广泛的调节作用。而且对细胞素(cytokine)亦有明显的调节作用。本文拟对此作一综合报道。  相似文献   

18.
19.
电阻抗法测量红细胞的流变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FRICKE悬浮液电导理论基础上,利用北医设计研制的红细胞流行特性测定仪测量红细胞的松驰过程。  相似文献   

20.
总红细胞破损在滚柱泵体外转流实验中存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观察滚柱泵在长时间转注中是否存在“总红细胞破损”现象,用Polystan泵和Cobe泵转流dACD血400ml,用联苯胺显示法测定游离血红蛋白,用Koller我法计算溶血指数,血样本为转流前,转中4、6、8、10、12、14、16h。结果:两了血红蛋白随流时间延长,逐渐增高,两组溶血指数分别为0.2960mg/L和0.3993mg/L,两组比较无显著差异。在滚柱泵单体外转流实验中未观察到“总红细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