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Moyamoya病的病理、CT与临床研究(附70例报告)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研究moyamoya病的临床及病理特点。方法分析经脑血管造影(55例)及剖检(15例)证实的moyamoya病的临床、CT及病理资料。结果70例平均年龄29.25岁。出血组55例,平均年龄33.13岁,以原发性脑室出血(21例)、脑叶出血(13例)及SAH(9例)为多,出血原因为异网血管、动脉瘤破裂及梗塞性出血;缺血组15例,平均年龄18.4岁,80%病灶多发,86.7%为2次以上发病,80%有两侧症状及体征。结论儿童及青壮年发生脑血管病,血压不高,反复出现脑梗塞或出现脑室出血、脑叶出血或SAH等要考虑moyamoya病的可能  相似文献   

2.
Moyamoya病的病理,CT与临床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研究moyamoya病的临床及病理特点。方法 分析经脑血管造影及剖检证实的moyamoya病的临床,CT及病理资料。结果 70例平均年龄29.25岁,出血组55例,平均年龄33.13岁,以原发性脑室出血(21例)、脑 叶出血(13例)及SAH(9例)为多,出血原因为异网血管、支脉瘤破裂及梗塞性出血,缺血组15例,平均年龄18.4岁,80%病灶多发,86.7%为2次以上发 病,80%有两侧症状  相似文献   

3.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DSA阴性结果的病因学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脑血管造影阴性的自发性蛛网胰下腔出血(SAH)的病因。方法:分析脑血管植影阴性的 SAH25例。绝大多数均经CT、DSA、MRI检查。结果:25例中,脊髓动静脉畸形1例,血液病1例,另2例可能为破裂出血的隐惹型血管畸形或海绵状血管瘤。结论:初次血管造影阴性的SAH的处理及预后与CT上出血的特征有密切关系,对于环中脑池蛛网膜下腔出血(PNSH)应避免重复造影,脑脊髓MRI检查对明确病因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4.
90例青年人脑出血病因和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青年人脑出血的病因和危险因素。方法选择90例15~44岁的脑出血患者,分析其发病原因、出血部位和危险因素。结果病因为高血压病32例,动静脉畸形13例,白血病5例,海绵状血管瘤4例,动脉瘤3例,Moyamoya病3例,脑静脉血栓形成3例,脑肿瘤3例,其他3例,原因不明21例;出血部位分别是基底节出血32例,脑叶出血24例,其他部位出血34例;最常见的危险因素是高血压病(35.6%)和高甘油三酯血症(33.8%)。结论高血压病和脑血管畸形是青年人脑出血的常见病因,出血部位有助于病因诊断;高血压病、高脂血症是常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蛛网膜下腔出血再出血86例分析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86例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再出血的原因及治疗时机,结果显示:再出血以青壮年多见,多发生在首次出血后10天内,病死率为66.28%。再出血可能与纤溶亢进,颅内压增高及血管内压改变,血管痉挛和血小反聚集能力下降等因素有关。治疗以抗纤溶,早期手术为优选方法,是预防和阻止再出血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管造影阴性20例分析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对具有典型临床表现,全脑血管造影阴性,但经CT或(和)腰穿证实的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20例病人进行了回顾分析和进一步的放射学研究。结果检出脑硬膜动静脉瘘(DAVF)1例,脊髓动静脉畸形(SAVM)5例,经MRI检查而可解释为脑血管性病变出血表现的2例。结合文献复习,对全脑血管造影阴性的SAH的原因和放射学检查顺序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7.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的临床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的临床相关因素分析孙中武,高宗良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DCVS)过去被认为仅为一种病理性收缩状态[1]。新近研究表明:DCVS还存有SAH后多种因素造成血管壁器质性狭窄,一旦发生泪前使用的血管活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高血压性脑出血(HICH)继续出血的临床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HICH患者53例,根据头颅CT所示血肿体积是否继续扩大分为继续出血组和非继续出血组,进行统计分析。结果:HICH存在继续出血情况,其发生率为32.6%。血肿增大者均发生在24h内。发病时的舒张压升高、血肿体积大小、GCS、NIH评分、血肿形态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影响继续出血患者的因素:(1)舒张压增高是继续出血的危险因素。(2)血肿形态不规则、血肿体积大于20ml以上及内囊出血易发生血肿扩大。(3)入院时昏迷越重,越易发生继续出血。早期患者症状加重,早期死亡与继续出血有关。  相似文献   

9.
全脑血管造影阴性的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因探讨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 探讨全脑血管造影阴性的多膜下腔出血(SAH)的病因学特点及临床处理方法。方法 对1993 ̄1998年50例全脑血管造影阴性患的诊断、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50例患中8例获明确诊断,通过重复全脑血管造影检查发现1例右颈内动脉C1-2段动脉瘤;MRI检查发现3例隐匿性血管畸形,其中2例经手术证实;手术探查发现2例动脉瘤,1例动脉壶腹,1例中服静脉畸形。结论 首次脑血管造影检查阴性的SAH  相似文献   

10.
脑动静脉畸形多学科治疗后的并发症67例患有脑动静脉畸形的病人接受了多学科手段的治疗,对治疗后的并发症进行了观察。脑动静脉畸形的严重程度按Spetzler分级分为轻度畸形(占67%),高度动静脉畸形(占33%)。治疗分为三种:外科切除,血管内栓塞和放射...  相似文献   

11.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5,自引:3,他引:32  
脑血管痉挛(CVS)也称颅内动脉痉挛,为脑底大动脉的一支或多支由于动脉壁平滑肌的收缩或血管损伤引起其管腔形态学变化,从而在动脉造影时表现的管腔狭窄。严重者可造成脑缺血和脑梗塞,引起迟发性神经功能障碍。动脉瘤破裂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常引起CVS,...  相似文献   

12.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研究现状王庆明综述史玉泉市校脑血管痉挛(VSP)最常见于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脑动脉在蛛网膜下腔走行部位的血液积聚到一定量是诱发VSP最重要的原因l’l,Fisher和Kistkr根据CT扫描征象将SAH分为4级(见...  相似文献   

13.
32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脑血流量与脑电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机选择32例蛛网膜下出血(SAH)患者进行脑血流量与脑功能研究,同时检查脑电图(EEG)及^133Xe吸入法测定脑血流量,并对9例进行了复查。结果发现SAH大脑平均脑血流量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EEG异常率91%,对照组13%,脑血流量越低则EEG异常越严重,两者呈正相关,EEGrCBF的好转而改善,有良好一致性。认为SAH患者脑血流降低与EEG异常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4.
急性多灶性脑出血的病因、发病机制及临床分析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目的 探讨包性多灶性脑出血(AMCH的病因、发病机制及临床特点。方法 通过CT、病理和临床检查,对47例病人进去观察分析。结果 AMCH占同期脑出血病人的3%。主要病因为高血压(77%),淀粉样脑血管病(4%),脑血管畸形(4%),瘤卒中(2%),白血病(2%),原因不明5例(11%),出血发限部位依次为基底节(51%),脑叶(39%),脑干和小脑(各5%)。按出血部位将其上脑蚌 型、小脑幕下型和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分析50例脑动静脉畸形(AVM)的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资料及手术探查结果,探讨AVM的深、浅及供血、引流血管数量与出血发生率的关系。经统计比较发现:深部较浅部AVM出血率高;供应动脉条数多于导出静脉条数者及仅有单条导出静脉出血率最高,并与其他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P<0.01)。因此,我们认为:在临床工作中对这些AVM患者应给予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16.
蛛网膜下腔出血41例护理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多种原因所致的脑底或脑脊髓表面血管破裂出血进入蛛网膜下腔引起的。常见原因是先天性动脉瘤、脑血管畸形、高血压脑动脉硬化等。发病前多有情绪激动,咳嗽等诱因。各年龄组均可发病,好发于30-60岁,女性多于男性。  相似文献   

17.
TCD与DSA,MRA,CTA蛛网膜下腔出血中应用对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磁共振血管成像(MRA)、CT血管造影(CTA)对24例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病人进行了对照研究。通过TCD诊断血管痉挛和狭窄性病变19例(79%),治疗前后动态观察发现脑底动脉平均流速(Vm)增高。诊断颅内压增高2例(8.3%)Vm降低。血管造影等放射影像学检查,发现动脉瘤8例,动脉炎样改变6例,动脉痉挛2例,正常者8例,总异常率为66.6%。通过超声与放射影像学比较发现,两者可以从不同角度显示脑血管的功能或病理状态。  相似文献   

18.
脑静脉血管畸形的自然史及治疗策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脑静脉性血管畸形(CVM)是脑血管畸形中的常见类型之一,占整个脑血管畸形的7.3%~63%。由完全是静脉和散布其间的神经实质构成。过去认为有较高的出血率,近年研究表明它虽然是组织解剖学的异常,而生理上它是周围正常脑组织静脉引流所必须,出血的可能性很小。多数医生反对手术治疗CVM,切除病变后会引起严重的静脉回流障碍和脑水肿,有较高的致残率和死亡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合并硬膜下血肿(SDH)的临床特点和机理。方法对16例经CT、脑血管造影、手术和11例尸解证实的颅内动脉瘤破裂致SAH合并SDH患者进行临床及病理特点分析。结果临床表现意识障碍12例,玻璃体下出血7例,死亡13例。导致SAH合并SDH的原因可能为:(1)动脉瘤破裂,大量血液破入蛛网膜下腔,撕破蛛网膜;(2)伴随的脑内血肿破入蛛网膜下腔并撕破蛛网膜;(3)发病时突发意识丧失、摔倒,致头部外伤。结论颅内动脉瘤致SAH可合并SDH,其预后不佳,病死率高,CT阴性者不能完全排除合并SDH的可能。  相似文献   

20.
非高血压性幕上出血性卒中头CT与DSA对比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非高血压性幕上出血性卒中头CT与DSA的关系。方法 对连续120例患者做回顾性分析。结果 全组CT示蛛网膜下腔出血(SAH)76例、脑叶出血22例、脑室出血15例、基底节区出血7例;DSA异常93例,异常率77%,以动脉瘤最常见(46%),动静脉畸形(AVM)次之(23%),烟雾病较少(6%)及其它异常(3%)。在SAH中动脉瘤占显著优势(64%),而在脑叶及脑室出血中AVM多见(分别为59%、40%)。年龄≥40岁组动脉瘤的发生率是<40岁组的2.4倍,相反<40岁组AVM的发生率是≥40岁组的6.4倍。结论 SAH的病因多为动脉瘤,而脑叶出血或脑室出血以AVM多见。对非高血压性幕上出血性卒中,患者的年龄是鉴别血管病因的重要指征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