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表现为纯感觉性卒中的桥脑出血林剑锋纯感觉性卒中(Puresensorystroke,PSS)通常认为是腔隙性脑梗塞的一种类型,系由丘脑深穿动脉闭塞发生小梗塞所致。CT问世以来,已有双侧基底节区出血表现偏侧PSS和丘脑出血发生纯感觉障碍的报告,但由桥脑...  相似文献   

2.
丘脑梗塞的临床与CT对照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目的探讨丘脑5条动脉供血区梗塞的不同临床特点。方法将67例丘脑梗塞按5个动脉供血区,建立CT图像模板,通过解剖、CT与临床表现进行对照研究。结果(1)丘脑膝状体动脉(GTA)供血区梗塞以主、客观感觉障碍为主。(2)丘脑结节动脉(TTA)供血区梗塞最突出的表现为语言障碍(左侧)及偏侧忽视(右侧)。(3)丘脑穿通动脉(PP)供血区梗塞多为嗜睡、短暂意识障碍、丘脑性痴呆、虚构及垂直性眼球运动障碍等。(4)后脉络膜动脉(PchA)供血区表现为象限盲。(5)前脉络膜动脉(AchA)供血区表现轻偏瘫与偏身感觉障碍。结论丘脑不同动脉供血区各具有其特征性临床症候群。  相似文献   

3.
脑桥被盖腔隙梗塞的临床与MRI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报道20例脑桥被盖腔隙性梗塞患者的临床和MRI改变。临床表现为感觉性卒中(SS)6例、共济失调轻偏瘫(AH)5例、纳吃-手笨拙综合征(DA-Ch)6例和无定位体征的脑桥被盖腔梗1例。MRI发现SS患者的病灶均位于脑桥被盖外侧,DA-Ch和AH患者的病灶则位于脑桥近中线区,AH的病灶多位于下部脑桥。无定位体征的病灶均见于背内侧区。认为MRI是确诊脑桥腔梗病灶的良好手段  相似文献   

4.
上矢状窦血栓形成致蛛网膜下腔出血(SAH)临床上较少见,现报告1例如下。患者,男,29岁。因头痛、呕吐5天入院。曾于4个月前因发热、头痛、呕吐3周,发作性四肢抽搐2天,诊断为“散发性脑炎”,经抗癌剂、激素、脱水剂和抗菌素治疗痊愈。无高血压、高粘血症、动脉炎病史。检查:意识混浊,心肺、腹部正常,颅神经正常,四肢肌力5°,无感觉障碍,两侧腱反射低,右巴彬斯基征(土),脑膜刺激征(+)。腰穿脑脊液里均匀血性,压力3.0kPa。头颅CT示枕部纵裂池内见铸型出血灶。MRI示上矢状窦不全梗塞、多发性小灶梗塞…  相似文献   

5.
帕金森氏病主要症状的内外科治疗长期效果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研究将帕金森氏病人随机分成三组:(1)单纯服用L-DA和/或美多巴治疗组;(2)丘脑腹外侧核,苍白球腹后外侧部脑立体定向术后规律性服用抗震颤药物组;(3)术后不规律服药组。治疗前一周停药物观察基本症状,治疗后1月,6月及1年对PD主要症状进行HYPDS评估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立体定向术后规律性服用抗震颤药物是治疗PD病人最佳途径。所有治疗不断阻断其自然进展。  相似文献   

6.
帕金森氏病主要症状的内外科治疗长期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将帕金森氏病人随机分成三组:(1)单纯服用L-DA和/或美多巴治疗组;(2)丘脑腹外侧核,苍白球腹后外侧部脑立体定向术后规律性服用抗震颤药物组;(3)术后不规律服药组。治疗前一周停药物观测基本症状,治疗后1月,6月及1年对PD主要症状进行HYPDS评估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立体定向术后规律性服用抗震颤药物是治疗PD病人最佳途径。所有治疗不能阻断其自然进展  相似文献   

7.
神经外科手术后缄默症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本文报告6例手术后出现缄默症,2例为髓母细胞瘤,1例为鞍结节脑膜瘤,1例为矢状窦旁脑膜瘤,2例为额部胶质瘤。辅助运动区、齿状核均与丘脑腹外侧核通路有联系,这些通路障碍或丘脑核病变可能是缄默症的病理基础。  相似文献   

8.
纯感觉性、纯运动性卒中患者梗塞病灶及病因学探讨陈小菡谢金水冯大刚高恩泉戚晓昆冯海莉纯感觉性和纯运动性卒中(PSS,PMH)是腔隙性梗塞综合征的常见症状,占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率的20%~25%。现分析我科31例临床具有腔隙性梗塞综合征表现的PSS和PMH...  相似文献   

9.
报告了16例缺血性脑血管病CT、SEP结果。体征与CT表现符合率31%,体征与SEP表现符合率81%,两者有显著差异(P<0.05)。3例内囊区单发梗塞灶的病人,分别出现P22N30成分异常、N20P25成分异常、P22N30和N20P25成分均异常。提示当临床表现与CT不符时,SEP波幅的异常可做为判断丘脑皮质通路完整性的敏感指标以及提供了皮层下损害时感觉与运动分离的SEP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0.
报告了16例缺血性脑血管病CT、SEP结果。体征与CT表现符合率31%,体征与SEP表现符合率81%,两者有显著差异(p〈0.05)。3例内囊区单发梗塞灶的病人,分别出现P23-N30成异常、N20-P25成分异常、P22-N30和N20-P25成分均异常。提示临床表现与CT不符时,SEP波幅的异常可做为判断丘脑皮质通路完整性的敏感指标以及提供了皮层下损害时感觉与运动分离的SEP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1.
采用荧光金逆行标记和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技术,观察了大鼠脑干SP能神经元向腰骶髓后连合核(DCN)的投射状况。将FG压力注入DCN后,脑干中缝苍白核、中缝隐核、中缝大核和巨细胞网状核α部腹外侧部的一些FG逆标神经元呈现SP样免疫反应阳性。结果表明,脑干的SP能下行纤维可终止于脊髓DCN区。  相似文献   

12.
测定65例脑卒中病人血浆皮质醇、甲状腺激素值,结果:(1)与正常组比较脑卒中组皮质醇、rT3显著升高(P〈0.01),T3显著降低(P〈0.01),出血组皮质醇、T3变化尤为明显,而T4、TSH无明显变化(P〉0.05)。(2)皮质醇、甲状腺激素变化和病灶范围有密切关系,病灶越大,变化越显著。皮质醇值随出血量和梗塞面积的增加而升高,呈正相关,当出血量〉30ml、梗塞面积〉20cm^2时和T3、T3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和总结丘脑损害的神经心理学障碍.方法 用精神科最表评定72例分别为丘脑前部、丘脑内侧部、丘脑外侧前部和丘脑外侧后部梗死患者的情感、认知、语言、记忆和综合感知等神经心理状况和其他临床症状.结果 丘脑前部损害以淡漠和抑郁等精神活动减退为主,丘脑内侧部主要表现情绪紊乱、意识障碍和视觉症状,丘脑外侧前部以失语和共济失调为主,而丘脑外侧后部主要为各种类型的感觉障碍.结论 丘脑不仅是感觉的中继核团,丘脑的不同区域还参与不同类型的神经心理功能.  相似文献   

14.
网状核:网状核围绕丘脑外侧面,丘脑向大脑皮质的纤维几乎全部穿行此核,因之使成网状而得名。此核接受来自丘脑主要核团及皮质的投射,以及来自黑质网状部、苍白球外侧部和中脑网状结构的纤维。自丘脑投射至皮质特定区的纤维与皮质发至丘脑的纤维均发出侧支至网状核的特定部位,因此每种感觉在核上均有一代表区,从而推定网状核可能参与整合丘脑与皮质发出的冲动,以调整和修改它们的活动。  相似文献   

15.
本文报告一家三代遗传性运动感觉性神经病(HMSN)合并肥厚性心肌病(HCM)12例患者及1例无症状者的肌电图(EMG)、神经传导速度(NCV)、脑电图(EEG)、体感诱发电位(SEP)和常规心电图(EKG),结果表明:EMG、NCV、EEG、SEP和EKG异常率分别为:94.2%、95.2%、76.9%、92.3%和92.3%。  相似文献   

16.
帕金森病第二次对侧手术治疗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7年4月~1998年3月,我们对25例帕金森病(PD)患者进行了第二次对侧脑立体定向手术治疗。采用MRI和CT导向、电阻抗监测、电生理验证技术。靶点首选VPLP核。若病状不完全消除,加Vim核小灶性毁损,均获良好效果,报道如下。临床资料本组男1...  相似文献   

17.
小脑性缄默4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后颅窝手术后小脑性缄默的临床特点及其形成的病理生理机制。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我科4例和英文文献报告的137例共141例后颅窝手术后出现的小脑性缄默病例。结果儿童病例127例,占90.1%。手术病变位于小脑蚓部者125例(88.7%)。小脑性缄默均为暂时性,发生的平均潜伏期和持续时间分别为1.7d和56.2d。结论小脑性缄默多见于儿童小脑蚓部肿瘤手术后其发生机制可能与小脑齿状核丘脑腹外侧核运动区和辅助运动区之间的纤维联系的直接或间接损害有关。  相似文献   

18.
缺血性认知障碍大鼠多脑区内神经肽含量的变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了解缺血性认知障碍时脑区内神经肽含量的变化,应用Pulsineli4条血管闭塞方法(4VO)制作Wistar大鼠认知障碍动物模型,用水迷宫试验定量研究了模型组大鼠的行为学改变。结果:模型组与对照组相比,在水迷宫中游全程时间显著延长,正确次数显著减少,说明动物模型是成功的,发生了严重的学习记忆障碍。同时采用国际上标准的放射免疫测定法,测定了模型5个脑区(额区皮质、颞区皮质、海马、丘脑和纹状体)中生长抑素(SS)、精氨酸加压素(AVP)的含量。结果发现,模型组的额区皮质、颞区皮质、海马、丘脑和纹状体中SS相对含量分别为对照组的60%,68%,68%,61%,52%,模型组和对照组相比,SS在5个脑区中显著降低(降低32%~48%,P<0.01)。模型组的AVP相对含量分别为对照组的32%,73%,57%,48%,59%,模型组5个脑区的AVP含量和对照组相比显著降低(降低27%~68%,P<0.05)。提示动物学习、记忆障碍可能与脑缺血后SS和AVP含量下降有关。  相似文献   

19.
微电极记录技术在手术治疗帕金森病中的作用   总被引:31,自引:3,他引:28  
目的:介绍微电极记录技术在治疗帕金森病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微电极细胞电生理记录技术进行术中靶点监测,对100例帕金森病患者行苍白球腹后部(96例)和丘脑腹外侧核(4例)毁损术,患者术前及术后评估采用UPDRS积分,术中靶点更换率为87%。结果:手术效果优良,有效率100%,原有症状术后显著改善率平均达89.4%,无永久并发症。结论:微电极的应用能显著减少手术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20.
帕金森病手术治疗的随访效果和并发症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核团毁损术和脑深部刺激术(DBS)为主要术式的帕金森病(PD)外科治疗在国内外广泛开展。单侧苍白球腹后部毁损术早期效果较为满意,随着PD病情进展,远期效果有所下降,丘脑腹中间外侧核毁损术对震颤效果理想。双侧毁损术并发症较高。DBS是目前PD最理想的外科治疗方法,较毁损术安全、有效,常用的靶点是丘脑底核,双侧同期或分期DBS治疗的并发症也很少,这是DBS的最大优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