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多数学者认为树 为低等灵长类动物。用电凝阻断树 一侧大脑中动脉(MCAO)的方法成功地复制了树 局部脑缺血模型。发现血管闭塞15min及6h后,缺血区rCBF分别为凝闭前的36.74%和39.84%;SEP分别为凝闭前的21.8%和36.78%,血管闭塞6h时后水钙含量显著增加,形态学检查表明发生了局部缺血性梗塞。作者认为,由于树 的生物学特性较其他哺乳动物更适合局部脑缺血的实验研究。  相似文献   

2.
大鼠急性局灶性脑缺血动物模型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脑血管疾病尤其是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病理生理研究 ,依赖能模拟临床疾病、重复性好的动物模型。本文重点介绍制作大鼠急性局灶性脑缺血动物模型动物的选择、制作方法、各种模型的优缺点及实验影响因素 ,对系统研究急性脑缺血动物模型的选择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4.
脑卒中以缺血性脑卒中最为多见,脑血管阻塞,导致脑组织损伤继而引起神经功能障碍是其发生的主要原因。脑卒中是导致人类残疾甚至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而其治疗却仍然是一个难题。为了研究脑卒中的发病机制,更好地预防和治疗脑卒中,建立合适的动物模型至关重要。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更新,传统脑缺血模型的局限性日益凸显,多种新型脑缺血模型如原位注射凝血酶、局部应用FeCl_3模型应运而生。文中就目前脑缺血动物模型的适用范围、优缺点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
局灶性脑缺血时脑组织中nNOS对神经元的作用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探讨在局灶性脑缺血时脑组织中一氧化氮合成酶(nNOS)对神经元的作用。方法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栓塞的动物模型,在不同的时间点进行相邻切片的nNOS免疫组化及HE染色,并将它们进行比较以估计神经元的不同受损情况。结果缺血开始后1~48h,栓塞侧皮质和纹状体中nNOS阳性神经元数量明显高于对侧,第8h达到最高值。栓塞后24h,神经元出现边界不清、膨胀,但这些细胞在nNOS免疫组化染色的切片上保持形态的完整。72h后,在HE染色的切片上所有的神经元都已死亡,但在nNOS免疫组化染色的切片上仍存在一些形态完整的nNOS阳性细胞。结论在大脑缺血时,nNOS阳性神经元具有抵抗缺血缺氧的功能。  相似文献   

6.
建立大鼠可逆性大脑中动脉闭塞的局灶脑缺血模型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通过应用4-0单股尼龙外科线沿颈内动脉进入颅内阻断大鼠大脑中动脉血流,制成大鼠短暂性局灶脑缺血模型。大鼠大脑中动脉阻塞后,均出现各种神经病学征象。氯化三苯四氮唑染色能清楚地显示梗塞范围。光镜和电镜观察大鼠短暂性局灶脑缺血后的病理变化,结果显示细胞超微结构的病理损害在电镜下可被观察。该实验表明此模型是比较理想的短暂性局灶脑缺血模型。  相似文献   

7.
利用兔大脑中动脉阻断型脑缺血模型,在缺血后不同时间测定脑组织水、钠、钾离子含量及脑组织匀浆6-Keto-PGF_(1α)、TXB_2含量。缺血后2小时,缺血区水、钠含量即已明显升高(p 0.01)。6-keto-PGF_(α1)在缺血后早期上升,后期下降;TXB_2随缺血时间延长而递升。TXB_2/6-keto-PGF_(1α)比值失调仅在后期出现。结果提示:脑缺血后花生四烯酸大量释放是早期脑水肿发生的主要因素,而 TXB_2 和6-keto-PGF_(1α)代谢失衡是脑缺血后期神经细胞不可逆性损伤的生化标志。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8-(N,N-二乙胺)-n-辛基-3,4,5-三甲氧基苯甲酸酯(TMB-8)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脑血流量(CBF)的作用。方法 用激光多谱勒血流仪测量大脑中动脉阻断(MCAO)大鼠脑血流量。分别于阻断前30分钟和阻断后20分钟给予TMB-8进行干预。结果 MCAO后,CBF迅速下降,维持恒定。阻断前30分钟给予TMB-8 0.5、1和2mg/kg,可剂量依赖性抑制CBF下降,阻断后20分钟给予TMB-8 1mg/kg,也能明显增加CBF。结论 TMB-8能预防和治疗MCAO局灶性脑缺血大鼠CBF减少,改善缺血区血供。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索小鼠局灶性脑缺血后偏瘫症状检测的方法。方法 采用大脑中动脉阻塞法(MCAO)造成小鼠持续性局灶性脑缺血,缺血后24 h通过悬挂试验、爬板试验综合评分法和Bederson症状评分法检测局灶性脑缺血小鼠的偏瘫症状;后处死动物取脑,切成1 mm厚冠状脑片,在5 g/L氯化三苯四氮唑(TTC)溶液中孵育 30min,将TTC染色脑片图像输入计算机,以AnalyPower1. 0软件计算每一脑片的梗死体积;将前囟-2 .0 mm处脑片切成8μm厚冷冻切片并进行苏木精 伊红(HE)染色,于高倍光镜下计算神经元密度。结果 悬挂、爬板试验综合评分法测得的偏瘫症状与TTC染色法测得的大脑梗死体积有较好的相关性(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rs=0 .713,P<0. 001);前者与传统的Bederson症状评分法评定的偏瘫症状进行比较结果较为一致(r=0 .631,P<0. 001)。结论 用悬挂、爬板试验综合评分法可客观、定量评估脑缺血诱导的偏瘫程度,并与神经损伤程度及大脑梗死灶大小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0.
采用普通外科手术,以一顶端贫成光滑圆球的4—0单丝尼龙线,可逆性阻断大鼠一侧大脑中动脉(MCA)的血流,制备局灶性脑缺血及再灌注模型。通过观察动物的神经行为学、脑电生理学及病理形态学变化情况,对该模型的可靠性进行客观评价。结果表明这种改良栓线法制备的模型操作简单,与临床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情况相近似,适用于局灶性脑缺血及再灌注损伤机制的研究以及治疗手段的评价。  相似文献   

11.
猫持续性局灶脑缺血模型的改进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对猫持续性脑缺血模型加以改进,使其制作简便、模型标准、稳定。方法猫麻醉后,经眶后暴露大脑中动脉,在其发出外侧纹状体动脉的外侧部电凝闭塞,以医用耳脑胶及明胶海绵粘合硬膜和骨窗,术后行HE染色,计算梗死体积百分比。结果手术后在猫大脑中动脉(MCA)皮层分布区均产生梗死灶,梗死体积为19.3±0.70,动物无死亡及并发症的发生。结论该模型制作方便,重复性及稳定性好,适合于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研究。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两种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寻找一种更加理想、稳定和可靠的模型。方法将22只SD大鼠随机分为颈外动脉插线组和颈总动脉插线组,采用线栓法建立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MCAO2h再灌注24h,采用TTC染色和NF-κB免疫组化染色,并分别测定脑梗死体积和NF-κB表达量。结果两种插线方法都能造成大鼠局灶性脑梗死,颈外动脉插线组再灌注状态优于颈总动脉插线组,且脑梗死体积和NF-κB表达量均高于颈总动脉插线组。结论颈外动脉插线闭塞大脑中动脉是一种较为理想和可靠的大鼠MCAO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制作方法。  相似文献   

13.
电刺激小脑顶核促脑缺血后毛细血管新生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 探讨电刺激小脑顶核(FNS)对局部脑缺血后毛细血管新生的影响。方法 以线栓法制成大鼠右侧大脑中动脉梗死(MCAO)模型,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对照组、MCAO组、FNS(MCAO FNS)干预组。以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内皮细胞阳性表达及毛细血管记数。结果 大脑中动脉梗死后,缺血区神经元变性、坏死,内皮细胞在半暗带有少量表达,毛细血管数较对照组增加,经FNS干预后。内皮细胞大量表达,毛细血管数目明显增加,有统计学差异。结论 FNS可通过促内皮细胞增殖,从而保护脑毛细血管内皮细胞,促进毛细血管新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雌激素对雄性大鼠和雌性大鼠局限性脑缺血的治疗作用和性别因素的影响.方法应用局限性脑缺血动物模型.结果实验1组实验大鼠阻断大脑中动脉(MCA)后的死亡率正常雄鼠和雌鼠均为12.5%(2/16),去卵巢雌鼠为23.5%.冠状面的脑梗死范围(平均值±标准差)正常雌鼠为9.5%±1.0%,正常雄鼠为16.6%±1.6%(两者相比P<0.01),去卵巢雌鼠为16.0%±1.4%(与正常雌鼠相比P<0.01).实验2组实验大鼠在阻断MCA 40min后给去卵巢雌鼠注射雌二醇(E2)或其溶液羟丙基-β-环右旋聚糖(HPCD).HPCD治疗组死亡率为40%(4/10),雌激素治疗组为0%.脑梗死的范围HPCD治疗组为19.3%±1.8%,雌激素治疗组为8.0%±1.2%(两者相比P<0.01).血清中雌激素含量HPCD治疗组为14.5±1.2pg/ml,雌激素治疗组为142.7±23.6pg/ml(两者相比P<0.01).结论在MCA阻断造成局限性脑缺血时,雌激素有保护脑缺血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大脑中动脉缺血模型的制作过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16.
急性局灶性脑缺血后细胞凋亡的动态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细胞凋亡是细胞死亡的一种形式,对缺血后梗塞灶的发生,发展一定的作用。故测定缺血脑区出现DNA片断化的细胞数量变化及在缺血脑区的分布状况,以了解脑缺血的病理生理及寻求防治措施。方法:利用线栓法制成大脑中动脉缺血动物模型,测定脑组织SOD,LPO含量变化及凋亡细胞的密度变化;  相似文献   

17.
大鼠永久性脑缺血后白细胞介素-1β表达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白细胞介素— 1 β(IL 1 β)在大鼠脑缺血后的表达情况 ,以探讨脑缺血后脑内是否有内源性的IL 1β产生 ,以及由何种细胞产生。方法 采用线堵法使右侧大脑中动脉永久堵塞制成大鼠局灶脑缺血模型 ,用免疫组化方法 ,显示IL 1β在脑内的表达。结果 正常和假手术大鼠脑内以及脑缺血后的非缺血半球未发现有IL 1β免疫反应阳性细胞。脑缺血 3小时后 ,在缺血区有散在的IL 1 β阳性细胞 ,呈未活化的星形胶质细胞形态 ,随缺血时间延长阳性星形胶质细胞数增多 ,且活化程度越高 ,到 2个月时 ,坏死灶周围仍有许多IL 1 β阳性、明显活化的星形胶质细胞。结论 脑缺血后3小时至 2个月 ,脑内有内源性的、蛋白水平的IL 1β产生 ,来源为星形胶质细胞。IL 1β可能与星形胶质细胞增生及疤痕形成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犬大脑中动脉栓塞时动脉静脉溶栓治疗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对比性探讨尿激酶在犬大脑中动脉急性栓塞时动脉与表解雇溶栓治疗的疗效。方法 建立犬自体血栓大脑中动脉栓塞(MCAO)模型,血管造证实大脑中动脉(MCA)完全阻塞后3小时,经MCA注射尿激酶或静脉滴注尿激酶,监测各时相点的静脉凝血象变化,治疗后96小时进行病理学评定。结果 动脉溶栓组的平均MCA系统残留血栓重量极显著低于对照组和静脉溶栓组,动脉溶栓组的脑梗死容积亦小于其他两组。结论 犬急性缺血性  相似文献   

19.
脑缺血后自由基大量产生,对细胞膜结构进行攻击,造成脂质过氧化。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和脂质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被认为是自由基参与组织损伤的间接证据之一。本实验在Zea-Longa's方法的基础上。经改进成功地建立大鼠MCAO模型,并对血清SOD和MDA含量进行检测。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脑缺血对受累动脉调节功能的影响,探讨缺血再灌注损伤发生的可能机制.方法 线栓法制作大鼠大脑中动脉梗死模型,2 h后取受累侧大脑中动脉游离血管段,测量压力和血管活性物质诱发的动脉直径变化,据此计算出膨胀性、肌源性张力及对5-羟色胺和乙酰胆碱的反应性,与对照组对比.结果 低压区,缺血动脉肌源性张力增加[40mm Hg(1 mm Hg=0.133 kPa)时,19.3%±0.4%与10.0%±0.2%,t=20.568,P=0.000],直径缩小(F=9.572,P=0.009);高压区肌源性张力下降(120 mm Hg时,12.0%±0.2%与21.8%±0.4%,t=-23.575,P=0.000),动脉易膨胀,直径增大;生理压力区,肌源性反应变化不明显(80 mm Hg时,18.7%±0.4%与18.3%±0.3%,t=0.635,P=0.537).缺血后动脉对5-羟色胺和乙酰胆碱反应性下降.结论 脑缺血可引起受累动脉调节功能0下降,动脉再通后易出现缺血区的过度灌注,造成缺血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