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探讨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治疗效果,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 2002年1月至2012年6月收治感染性心内膜炎62例患者,其中26例外科手术联合内科治疗的患者为实验组,仅经内科治疗的36例患者作为对照组.治疗6个月后对2组的疗效进行比较.结果 2组治疗6个月后比较,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短轴缩短率(FS)差异有均统计学意义(P均<0.05).实验组总有效率(临床治愈+显效+有效)为92.31% (24/26),对照组为72.22% (26/36),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心内膜炎治疗成功的关键是在抗感染治疗的同时,对手术治疗采取积极态度,适时手术行内外科联合治疗.  相似文献   

2.
感染性心内膜炎20例临床分析史平,张思坦,郭晓玲(包头医学院一附院心内科,包头014010)1临床资料1980年2月至1995年11月共收治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20例,其中男9例,女11例。年龄16~55岁。均有基础心脏病,其中风湿性心脏病18例,先天...  相似文献   

3.
4.
54例感染性心内膜炎临床分析宋体智王洪玉林依明段建福(南充市妇幼保健院)(武胜县人民医院)感染性心内膜炎(以下简称IE)是常见的心脏疾病,至今死亡率仍较高。近年来,由于抗生素的广泛应用,使本病的不典型病例增多,给诊断带来一定困难。为此本文收集武胜县人...  相似文献   

5.
6.
目的:提高对感染性心骨膜炎的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感染性心骨膜炎的临床表现形式与治疗的关系。结果:发热为常见及起始症状,贫血,脾大,肝大,心脏杂音改变,周围动态栓塞,脑血管意外。血培养阳性率57.6%,经胸超声心动图发现赘生物73.1%。结论:(1)心脏结核异常是感染性心骨膜炎的主要基础病因;(2)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VSD)合并主动脉瓣关闭不全,风湿性心脏病有二尖瓣脱垂和联合病变  相似文献   

7.
袁学琴  芦涛 《中外医疗》2012,31(12):69-69
目的 分析基层医院感染性心内膜炎临床特点、治疗及转归.方法 回顾性分析52例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的临床特点、治疗及转归情况.结果 52例患者中,原先患有心脏疾病的47例,其中风湿性心脏病23例,先天性心脏病17例,老年性瓣膜退行性改变7例,未患有心脏疾病的5例;所有患者中血培养阳性33例,其中链球菌21例,金黄色葡萄球菌12例;超声心动图检查发现赘生物43例;经内科治疗后3例患者死亡.结论 基层医院感染性心内膜炎多在先天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等心脏疾病基础上发病,致病菌仍以链球菌为主,超声心动图及血培养对疾病的诊断有一定的帮助,单纯内科保守治疗已不能完全使疾病痊愈,应探讨内、外科及中西医结合的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8.
9.
目的 对48例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临床观察及总结提高诊断治愈率.方法 在心血管内科住院治疗的感染性心内膜炎的48例患者的临床诊断、治疗资料进行分析研究.结果 在感染性心内膜炎的48例患者中血培养细菌阳性45例(93.8%),其中葡萄球菌性心内膜炎患者25例(52.1%)占首位,肠球菌性心内膜炎患者例14(29.2%)真菌性心内膜炎患者6例(12.5%),人工瓣膜置换性心内膜炎患者3例.结论 血培养细菌是诊断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最直接的证据,及时了解和掌握此病的诊断对治疗预后转归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静脉药瘾史(IVDU)现在多认为是感染性心内膜炎(IE)的病因之一.本文引用并分析了美国Barties Jewish医院为322位IE患者进行的346次瓣膜置换术的大量相关数据,并经过了19.5年的长期随访,把这322名患者分成IVDU纽和无静脉药瘾史(NIVDU)组,比较这两组之间的区别,尤其是手术年龄、长期死亡率、并发症、IE复发率等诸多不同,从而对瓣膜置换的选择(生物瓣或机械瓣)提出建议.该研究发现,对所有研究对象而言,年龄与手术相关死亡率是明显正相关的.虽然IVDU组的平均发病及手术年龄要明显比IVDU组小,但两组的远期死亡率和长期生存率没有明显差别,而且IVDU组因IE复发需再次手术的比率比NIVDU组要高.基于以上认识,在考虑到若使用机械瓣则需长期服用抗凝药,以及生物瓣的耐用性之后,对于IVDU患者,本研究认为也适于置换生物瓣.  相似文献   

11.
凌庆  陈华蓉  汪涛  赵萍  温定国 《河北医学》2010,16(7):793-795
目的:总结58例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临床诊断和外科治疗经验。方法:回顾分析2001年12月至2010年2月我院收治的58例感染性心内膜炎行心脏手术的临床资料。其中男42例,女16例;年龄18-68岁,平均年龄38.5岁,术前血培养58例,阳性27例(44.1%),其中链球菌15例,葡萄球菌7例,其它细菌5例.超声心动图提示心内膜赘生物或瓣膜穿孔48例,其中累及二尖瓣17例,主动脉瓣11例,二尖瓣主动脉瓣同时受累11例,三尖瓣7例,肺动脉瓣2例。合并原发心脏疾病40例,其中先天性心脏病12例,瓣膜病28例。对58例患者全程采用大剂量敏感抗生素治疗。择期手术44例,急症手术14例。手术中清除所有感染灶,同期矫治心内畸形18例,行心脏瓣膜置换术31例,三尖瓣成形术10例。结果:术后早期死亡2例。随访48例(89%,48/58),随访4-80个月,无心内膜炎复发,心功能恢复至Ⅰ级40例,Ⅱ级16例,Ⅲ级2例。结论:早期诊断,掌握适当的手术时机,果断采取急诊或亚急诊手术,联合内科治疗和外科手术,可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总结感染性心内膜炎(infective endocarditis,IE)的临床诊断和外科治疗经验。方法回顾分析2001年1月至2007年74接受手术治疗的感染性心内膜炎46例,其中合并心脏畸形31例。术前血培养阳性27例(58.70%),超声心动图提示有赘生物、瓣膜穿孔或腱索断裂40例。所有病例全程采用大剂量抗生素治疗。择期手术15例,急诊手术31例。外科手术清除感染病灶,同期纠治心脏畸形。结果手术后死亡1例(2.17%)。随访45例(97.82%),随访时间5-48mo,心功能均恢复Ⅰ-Ⅱ级,未发现有感染性心内膜炎复发病例。结论对不明原因长期发热病人应想到IE的可能,血培养和超声心动图检查有助于IE的诊断。感染性心内膜炎早期诊断、适时手术和内、外科联合治疗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总结分析感染性心内膜炎培养阳性病例的临床特点,为临床合理诊治提供依据。 方法 收集2008年1月至2015年8月住院的符合Duke标准且培养阳性的157例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57例患者平均发病年龄为40.85岁,101例(64.3%)存在各种基础心脏病,其中以先天性心脏病为主〔44例(28.0%)〕,风湿性心脏病15例(9.6%)。临床表现以贫血(147例,93.6%)、发热(137例,87.3%)、心脏杂音(120例,76.4%)为主。12例(7.6%)经胸壁心脏超声(TTE)未发现赘生物而经食管心脏超声(TEE)发现赘生物。链球菌感染76例(48.4%)居首位(其中草绿色链球菌70例),其次为葡萄球菌感染33例(21.0%)(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18例,11.5%)。所有患者均给予抗菌药物治疗。85例(54.1%)患者接受了手术治疗,其中72例进行了换瓣手术。27例患者痊愈出院,88例患者显效,38例患者无效,4例患者死亡。其中手术组疗效优于非手术组(P<0.05)。结论 感染性心内膜炎的特点包括发病年龄较往年增大,基础疾病以先天性心脏病为主,发热仍是主要的临床表现之一,草绿色链球菌是最常见的病原体。外科手术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临床特点,并探讨其临床治疗的方法。方法选取该院在2012年6月-2013年6月期间收治的136例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感染性心内膜炎血培养的阳性率为57.7%,主要的致病菌为表皮葡萄球菌以及草绿色链球菌;其基础病因中先天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以及无基础性心脏病所占的比例分别为34.9%、30.2%以及16.7%;主要的临床表现为发热,其次是贫血和脏器栓塞。患者住院期间有14例患者死亡,死亡的原因主要是脑血管意外和心力衰竭。结论感染性心内膜炎的致病菌以及基础病因都发生了较明显的变化,且早期人工瓣膜心内膜炎的致死率较高,应该尽早进行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5.
55例感染性心内膜炎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齐永乐 《中国医药导刊》2011,13(11):1883-1884
目的:针对感染性心内膜炎病症,归纳分析其基础病因、致病微生物及临床表现的变化规律。方法:对我院收治的55例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的临来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5例患者在合理应用相应抗菌药物后,体温正常、定状消失;疗程结束后的不同时间段分别做血培养,血培养阴性。行心超检查发现赘生物,经过相应抗生素治疗后,42例治愈出院,9例行手术治疗。结论:根据细菌种类合理应用相应的抗生素治疗,均能使病情得到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原发性感染性心内膜炎外科治疗的围术期和术中经验。方法对我院连续收治的10例符合Duke诊断标准的原发性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男性7人,女性3人,男女比为2.3:1,年龄41.8±12.9岁,30天内病死率为20%。主要易患因素为风湿性心脏病,其次为先天性心脏病,主要致病菌为金黄色葡萄菌属和链球菌属,TTE赘生物检出率为100%,大小为20.1±9.4mm,主要受累瓣膜为二尖瓣和主动脉瓣。结论感染性心内膜炎仍是高病死率疾病,心脏彩超可以提高其诊断率,赘生物栓塞患者早期手术有利于提高治愈率,术前左前分支传导阻滞术后易发恶性心律失常。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分析超声心动图对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5年1月我院收治的疑似为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64例,比较经胸超声心动图( TTE)以及经食管超声心动图( TEE )对感染性心内膜相关并发症以及赘生物的检出情况,比较TTE与TEE诊断患者心内膜受累各种病理变化的特异性以及敏感性。结果:TTE 检出赘生物31例(48.44%)、TEE检出赘生物49例(76.56%),两种检测方式对赘生物的检出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TTE检出平均赘生物的大小显著低于TEE检出赘生物的大小( P<0.05);在瓣周脓肿、瓣周漏、瓣膜穿孔、腱索断裂等感染性心内膜炎相关并发症检出方面,两种检测方式检出率无统计学意义( P>0.05);若以TEE检测作为感染性心内膜炎诊断标准,则TTE检出敏感性为63.27%、TTE检出特异性为86.67%。结论:超声心动图对于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的诊断具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其中TEE对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检出更为敏感,但是TTE对也能够提供较为肯定的证据,目前仍是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诊断的首选手段。  相似文献   

18.
张敏  潘丽  文佳 《黑龙江医学》2008,32(11):854-855
目的探讨感染性心内膜炎多普勒超声心动图特征及诊断价值。方法应用经胸多普勒超声心动图观察感染性心内膜炎赘生物附着部位、形态、大小、回声,观察瓣膜厚度、穿孔、腱索断裂、瓣膜反流及程度。结果发现赘生物大小在3.0~18mm之间,其中附着于二尖瓣5例,附着于主动脉瓣3例,附着于三尖瓣2例,发现瓣周漏1例,二尖瓣、主动脉瓣穿孔各1例。结论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对感染性心内膜炎赘生物形成特征、瓣膜损害、反流及程度观察,以及诊断均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9.
尤海燕  谭笑 《黑龙江医学》2006,30(6):457-458
目的探讨儿童感染性心内膜炎超声心动图特征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应用经胸超声心动图观察感染性心内膜炎赘生物的侵害部位、形态、大小、回声及其瓣膜损害情况,并与手术结果对照。结果超声心动图对感染性心内膜炎赘生物的位置、大小、形态及数量的判断与手术所见基本一致,赘生物多发生在心脏的4个瓣膜、动脉分叉及分流口处。结论超声心动图对感染性心内膜炎赘生物形成特征、瓣膜损坏情况、瓣膜反流及程度、心脏功能测定,均有重要的临床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总结24例感染型心内膜炎(IE)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全组24例,男15例,女9例,年龄10~75岁。病史5d~8个月,平均1.2个月。临床表现均有程度不等的发热,心悸,气急等症状,其中急性心衰伴进行性加重不能控制者8例,持续高热不退者8例,动脉栓塞者3例,传导阻滞者3例,血培养细菌阳性者8例。全组均在体外循环下施行心内直视手术,其中双瓣共置换10例,左房室瓣置换8例,主动脉瓣置换3例,右房室瓣置换、肺动脉瓣成形与Bentall手术各1例,同期矫治合并其他心血管畸形5例。急诊手术10例占42%(10/24)。结果:早期死亡2例,其中1例为低心排,1例为人工瓣感染性心内膜炎;晚期死亡2例。长期存活20例,心功能均为Ⅰ-Ⅱ级。结论:对本病应积极手术治疗,尤其需要在血流动力学及瓣条件恶化前手术;外科治疗本病有较理想远期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