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缺血性中风辨证分型方法有两种:中风分中经络(风痰入络证、风阳上扰证、阴虚风动证),中脏腑闭证(痰热腑实证、痰火瘀闭证、痰浊瘀闭证),中脏腑脱证(阴竭阳亡),恢复期(风痰瘀阻证、气虚络瘀讧、肝肾亏虚证);风痰火亢、风火上扰、痰热腑实、风痰瘀阻、痰湿蒙神、气虚血瘀、阴虚风动等七种证型。中医药治疗缺血性中风的方法有益气活血化瘀法、祛痰化瘀通络法、通腑化痰泻热法、醒神豁痰开窍法、平肝熄风化痰法。  相似文献   

2.
痰热腑实证是急性脑中风的重要病理阶段,能引起患者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作为治疗痰热腑实证最重要的法则——化痰通腑法,其治疗急性脑中风痰热腑实证所致意识障碍的机制未完全清楚。本研究结合脑-肠轴研究成果,以脑-肠轴学说为核心,从脑肠互动探讨脑肠肽、肠道菌群在痰热腑实证意识障碍中的重要作用。根据"从肠治脑",运用化痰通腑法通过泻"浊",调节脑肠肽、肠道菌群,借以平衡脑肠轴的功能,从而阐明其治疗急性脑中风痰热腑实证"浊邪害清"所致意识障碍的机理。同时也从脑肠肽、肠道菌群多靶点为突破口,为脑-肠相关疾病的防治提供理论基础与临床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化痰通腑法对中风中脏腑痰热腑实证患者意识障碍、神经功能缺损及相关证候影响的分析,研究痰热腑实证及化痰通腑法在中风病病势转归中的作用。方法:检索东直门医院信息中心1975年至2005年中风病案号从病案室获取原始病案,严格遵照中风病和痰热腑实证的诊断标准及本研究的纳入和排除标准,遵循双人双录交叉核对原则,将纸质病案转化为结构化电子数据,运用频次统计和t检验分析通腑前后患者在意识状态、神经功能缺损及火热证、痰证的改变情况。结果:共得到中风中脏腑痰热腑实病案217例72.81%的患者,其证候在发病72 h内出现,化痰通腑法可使83.41%的患者腑气通畅,58.5%的患者神志转清,同时促进了意识恢复的速度,缩短了意识障碍持续时间,降低了火热证、痰证程度,促使神经功能恢复。结论:痰热腑实证出现与中风病严重程度相关,化痰通腑法促使腑气通畅、降浊解毒,减轻痰热、痰火证的同时,对改善中风病意识及神经功能缺损的病情有积极作用。腑气通畅在中风病中占据重要地位,痰热腑实证及化痰通腑使腑气通畅对中风病预后转归有重要作用,提示中风病发生发展过程中脑与肠存在密切关联。  相似文献   

4.
脑出血的病因病机及辨证论治规律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脑出血的病机为气血逆乱,肝阳扰动,痰浊上犯,致脑髓受损,瘀血、水饮、痰浊积聚于脑,脑髓肿胀受压,阳气损伤。辨证特点为:中脏腑为主;闭脱兼见证居多。治疗应综合采取平肝、逐瘀、止血、逐饮、涤痰、通腑、固脱等法。据此制成的复元醒脑口服液取得了较理想的疗效。  相似文献   

5.
糖尿病并发中风辨治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糖尿病并发中风从病理机制及临床表现均与糖尿病不同。从阴虚、痰浊、腑实、血瘀等方面做了病机分析,提出阴虚为本,痰瘀腑实为标,急性期治标勿伤阴津,恢复期以养阴活血为主。认为活血化瘀为贯穿始终之治疗大法。  相似文献   

6.
远方教授认为慢性肾脏病(CKD)以脾肾亏虚为本,CKD进展至3~4期时,患者脏腑功能进一步减退,导致瘀血浊毒内生,因此CKD 3~4期为治疗的关键时期。远方教授主张运用“健脾益肾,活络泄浊”法治疗CKD 3~4期,通过补益脾肾、活通肾络、通腑泄浊、芳香祛浊、解毒泄浊、降脂化浊等方法以延缓疾病的进展。  相似文献   

7.
李艳芬 《河北中医》2007,29(3):229-229
通腑法属中医治法中下法范畴,"通腑泻浊"法集"泻浊"于"通腑"之中,以大黄等泻下药为主药,荡涤肠胃积滞,使湿浊水毒之邪从大便而出,应用于湿浊(痰)阻滞之证.现举验案3则如下.  相似文献   

8.
通腑泄浊法即采用泄法以排除肠内糟粕,借以排除体内毒素,从而达到治疗疾病或辅助治疗疾病的作用。1 对高热神昏的急救 高热神昏是中医的急危重证。病属热入营血,为感受风温病毒或温毒伏于营血引发;或阴阳逆乱,邪从内出,火窜经络脏腑所致。温热之毒侵入营血,气机逆乱,瘀痰腑浊内生,非从二便分消走泄不可。同  相似文献   

9.
活血通腑泄浊法治疗脑梗塞50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活血通腑泄浊法治疗痰热腑实、风痰上扰型脑梗塞,与常规西药治疗进行对照观察,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3.3%,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红细胞压积、全血粘度比和血浆粘度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表明通腑泄浊活血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0.
冠心病属“真心痛”、“厥心痛”、“胸痹”范畴,其基本病机为气虚血瘀,本病主要是由于七情内伤,饮食不节,年老体虚等引起,其内因是心、脾、肝、肾脏腑亏损,再通过外因,如劳逸不当、寒湿伤阳等而诱发。脏腑亏损称为本虚,气滞血瘀、痰浊、寒凝等为标实,所以本病虚实夹杂,寒热互见,既有痰浊瘀阻的实证,又有阴阳气血不足的虚证,因此,本病应从阴阳脏腑结合标本虚实来进行辨证施护。现将本人多年来对冠心病患者的辨证施护要点介绍如下。1 心理护理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内伤在冠心病发病中起着重  相似文献   

11.
李津峰  杨凤霞 《新中医》1992,24(10):35-36,14
通腑泻浊属于下法范畴而又不尽同于下法。内科常见之急重症以里、实、热症为多。笔者从医多年,深谙因邪致虚的道理。在多种内科急危重症的救治中,可将祛邪诸法归于“泻浊”一法,使邪从腑而出,谓之“通腑泻浊”。施用本法意在祛邪安正,从而达到拯危救急之目的。本文试从几个单纯以中药救治的急症病例对通腑泻浊法的机制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12.
通腑泻下法在喘证急性期治疗中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儒平  陈雪梅 《中医药学刊》2006,24(7):1317-1318
喘证急性期属于内科常见危重症之一,祖国医学认为多是由于感受外邪,痰浊内蕴,情志失调而致肺气上逆。失于宣降,或久病气虚肾失摄纳所致。笔者在中医理论“肺与大肠相表里”、“腑气不通则肺气不降”的指导下,借鉴“支饮胸满者,厚朴大黄汤主之”的经验,运用通腑泻下法治疗急性期喘证,收到了较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3.
痰浊与衰老关系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脏腑亏虚是痰浊形成的病理基础,而痰浊又是脏腑功能失调、气血失和、水谷津液运化失常的病理产物,在人体衰老的过程中脏腑亏虚与痰浊瘀结互为因果。文中还探讨了痰浊的致病特点、痰浊促使衰老的机制、痰浊的病理变化特点以及痰浊防治的抗衰老作用。  相似文献   

14.
通腑泻浊法对急性脑梗死促醒作用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通腑泻浊法对急性脑梗死中医辨证属中风-中脏腑患者的促醒作用。方法选择急性脑梗死84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两组均予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加用通腑泻浊中药。结果治疗组神志清醒时间短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而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通腑泻浊法能明显提高急性脑梗死中医辨证属中风-中脏腑患者的疗效,且有促醒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中医药治疗冠心病临证思路和用药特点.方法:依据中医理论,结合现代相关研究成果对命题进行论述.结果:冠心病属中医学“胸痹”、“心痛”范畴,其发病与痰浊瘀阻关系密切,病变脏腑与心、肝、脾、肾相关.结论:心主血脉,脾主运化,肾主五液,豁痰祛瘀法防治冠心病符合五行学说的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16.
论痰浊与衰老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论痰浊与衰老潘桂娟金香兰(中国中医研究院基础理论研究所北京100700)关键词痰衰老痰浊是脏腑功能失调,气血失和,水谷津液运化失常所致。人体衰老过程中,脏腑俱虚,功能衰退,更易生成痰浊,进而加速衰老进程,并促成多种老年性疾病的发生发展。痰浊既是衰老过...  相似文献   

17.
中风多发生于中老年人,在气血亏虚、脏腑阴阳偏盛的基础上,素有宿痰,遇有劳倦内伤、忧思恼怒、嗜食厚味、烟酒等诱因,产生火、痰、瘀、虚,导致内风、腑实、窍闭而见神昏、口舌歪斜、不语或言语謇涩、半身麻木不遂等中风证候。腑气不通,则火热、痰浊、瘀血之邪无下趋之路,使实邪肆虐更甚;或原有阴虚,因腑气不通,而火热之邪进一步耗竭真阴;或病后肠蠕动减弱、气机不畅,肠内废物留滞过久,加重腑气不通,成为病情加重或再次中风的危险因素。所以,中风形成后,无论是大便是否秘结,均宜在辨证基础上重视通腑醒神。腑气通畅,邪有出路,疾病才有转机。  相似文献   

18.
《山东中医杂志》2017,(5):430-433
高脂血症属中医痰湿、浊阻范畴,对从痰浊论治高脂血症的理论基础及临床研究从病因病机、脏腑辨证两方面进行综述。认为本病病位以脾、肝、肾三脏为主,病机为脾失健运,脂浊停留;肝失疏泄,津留为痰;肾失气化,水凝为痰。对于高脂血症的治疗宜从脾、肝、肾三脏论治,注重脏腑相关的整体化治疗,化痰泄浊,促进血脂转运及排泄。参考文献30篇。  相似文献   

19.
庞连晶  符思 《环球中医药》2013,6(6):435-437
历代医家认为非酒精性脂肪肝(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由人体代谢的紊乱、失调及生物氧化、血液动力学改变等多种因素形成痰与瘀,痰瘀交阻所致,治疗多从痰瘀入手,病位主要在肝脾肾,而"肝与大肠相通"理论为治疗NAFLD提供新的思路,肠腑通畅,魄门启闭有常,清升浊降,以使各脏腑的气机升降达到平衡、协调。遂从理论渊源及现代研究入手,剖析符思教授根据"肝与大肠相通"理论,应朱丹溪"倒仓法"之意,应用化浊祛瘀方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  相似文献   

20.
大肠传导与脏腑气机的内在联系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思超  王涛 《中医药学刊》2002,20(4):493-493,497
脏腑之浊自魄门出,大肠传导不仅排泄糟粕,更重要的是疏调五脏六腑气机。大肠腑气通畅,则胃可降浊、脾能升清。脾胃升降枢纽正常,又有助于大肠的排浊功能。腑气畅,则肺能主宣降,从而恢复肺主一身之气之功;腑气畅,则肝能主疏泄。提出:五脏六脏发生病变时,应重视调畅大肠气机,从而恢复脏腑气机的正常升降出入,为防治脏腑病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