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对126例经临床确诊的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进行全脑血管造影后,得出病因结果。方法通过影像学检查发现相应部位高密度影,及DSA全脑血管造影发现动脉瘤部位。结果动脉瘤多位于前后交通动脉,以单发性动脉瘤最多见。治疗主要包括外科手术夹闭和血管内栓塞两种方法,其中电解铂金弹簧圈电解(GDC)治疗,是动脉瘤的治疗发展方向。结论颅内动脉瘤是SAH最常见病因,目前血管内栓塞是治疗动脉瘤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2.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多种病因引起的一种病症,是神经科常见的急症。传统的观点,脑脊液(CSF)检查一直是诊断SAH的主要手段。近年来,CT和MRI的应用为SAH的诊断提供了可靠的依据,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使多数病因确定变得更清楚。1CT...  相似文献   

3.
4.
覃浩强  黄云旗 《广西医学》2007,29(5):747-748
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主要为脑动脉瘤所致,病死率极高.早期头颅CT扫描仍然是公认的第一线检查手段,由于不同脑池内的血液可呈现特征性分布的高密度影像,有经验的临床医生常常可据此推测模式,甚至可提出潜在的动脉瘤所在部位,进而选择最佳检测手段,判断预后并指导治疗.我院2000年5月至2006年5月共收治经头颅CT或腰穿脑脊液检查确诊的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92例,现总结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5.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常见病因为脑动脉瘤。本文结合我院收治的40例动脉瘤性SAH分析其发病原因。并提出动脉瘤性SAH的发病既有内在原因,亦有外在因素,结合临床看儿童时期发育缺陷起主要作用,而老年人的高血压动脉硬化在发病中起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病因、临床表现、并发症、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对295例SAH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结果SAH为多病因的临床综合征,动脉瘤为SAH的主要病因,临床典型表现为突发剧烈头痛、脑膜刺激征。再出血为主要合并症,PNSH无再出血发生。结论老年人SAH临床表现不典型,易误诊;PNSH作为SAH的一个特殊类型,预后好;早期病因诊断,尽快施行病因治疗,是降低再出血率及死亡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正> 我院自1997年6月~1998年11月采用一次性硬膜外导管置入蛛网膜下腔,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60例,起到了治疗、测压双重作用,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60例,男,47例,女13例。年龄17~63岁,平均45.3岁。60例均为外伤所致。合并脑挫裂伤11  相似文献   

8.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治疗新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蛛网膜下腔出血 (SAH)后有 4 0 %~ 80 %的患者发生脑血管痉挛 (CVS)轻者导致脑供血不足 ,严重者会发生脑梗死甚至死亡等并发症 ,是SAH患者的主要死亡和致残原因。目前 ,对其治疗的方法很多。我们复习有关文献 ,就近年来有关CVS处理方法综述如下。1 脑脊液 (CSF)引流和组织型纤维蛋白酶原激活剂 (t PA)注入早在 2 0世纪 70年代就有学者对SAH患者进行CSF持续引流防治CVS。引流目的是 :①清除蛛网膜下腔的血性CSF以及其他有害物质 ;②降低颅内压 (ICP) ,以减少因ICP增高而引起加剧的脑循环不足 ;③改善…  相似文献   

9.
脑血管造影阴性的蛛网膜下腔出血病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脑血管造影阴性的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病因。方法 分析脑血管造影阴性的SAH25例。绝大多数均经CT、DSA、MRI检查。结果 25例中,脊髓动静脉畸形1例,另2例可能为破裂出血的隐匿型血管畸形或海绵状血管瘤。结论 初次血管造影阴性的SAH的处理及预后与CT上出血的特征有密切关系,对于环中脑池珠网膜下腔出血(PNSH)应避免重复造影,脑脊髓MRI检查对明确病因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10.
44例蛛网膜下腔出血采用常规治疗体会及腰穿脑脊液置换疗法及并发症的预防。  相似文献   

11.
<正>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占全部脑率中病人的6~8%,主要死因是初次出血引起的神经和内科并发症、再出血和脑血管痉挛(CVS)。对SAH病人及早作出诊断和处理至关重要。CT扫描、脑脊液(CSF)检查和脑血管造影仍是常用的诊断方法。一般处理原则凡拟为SAH的病人都应住院立即进行检查治疗并严密观察,保持安静和绝对卧床。头部床头垫高(勿超过30°)以促进静脉回流减轻脑水肿,不能进食者鼻饲,保持大便软化通畅,避免解便用力。如病人处于昏迷状态应保持气道通畅,维持足够通气量和供氧,保留导尿,经常检查受压皮肤防止褥疮发生。清醒病人会有头顶部疼痛,可用可待因或其它镇痛剂,禁用吗啡。激动不安者用镇静剂如安定或苯巴比妥等。SAH病人常伴有大量交感胺的释放,可引起严重心律失常或其它心电图改变,可早期使用心得安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30例的临床表现,分析其发病机制,改善其预。方法:回顾分析1996-2002收治的30例SAH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30例SAH合并CVS患者中,痊愈18例,9例致残,留有后遗症,3例死亡。结论:脑血管痉挛是SAH预后的关键。因此,在脑动脑瘤破裂后的急性期,应广泛清除蛛网膜下腔积血,则时应用钙通道阻滞剂,防治CVS。  相似文献   

13.
对我院1978年8月至1993年7月收治的30例60岁以上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进行病因及临床表现分析,结果表明:老年人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因常见于高血压病和脑动脉硬化症。分别占40%及53.3%,而两者同时并存时发生率则更高,76%多有高血压脑动脉硬化病史。临床表现:可无头痛和恶心,呕吐,即使出现也多在起病数分钟或数小时内或在病程中才逐渐出现,其程度多较轻。50%病初无脑膜刺激征,而多在24小时至48小时或数日后逐渐出现,30%于起病至病愈始终未发现此征。本组40%出现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年龄越大,出现意识障碍的程度越高,局灶性的神经系统损伤症状较为常见。  相似文献   

14.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管痉挛的原因分析及治疗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 探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影响症状性血管痉挛发生的危险因素及治疗方法 .方法 对56例已行血管内介入治疗的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共18例患者(32.14%)发生症状性血管痉挛,Hunt-Hess≥Ⅲ级,Fisher≥Ⅲ级症状性血管痉挛发生率高(P<0.05);入院及住院期间血糖水平越高,出现血管痉挛的比例越高(P<0.05),超过发病3d手术者其发生血管痉挛的几率也高于3d内手术者(P<0.05).结论 Hunt-Hess≥Ⅲ级、Fisher≥Ⅲ级、入院时血糖水平、住院期间血糖水平、手术时机是迟发性脑血管痉挛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主要为脑动脉瘤所致,约占80%,是一种临床常见的急性脑血管病,此病并发症较可怕,最主要的并发症为脑血管痉挛(CVS),是SAH患者死亡及残疾的主要并发症之一,CVS的发生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其发生机制较复杂,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结果多种多样。治疗上可予钙拮抗剂、抗氧化剂、自由基清除剂、血管扩张药等治疗,但临床效果并不是很肯定,临床转归不是很理想,因此,CVS的防治仍需进一步研究,临床医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脑血管造影阴性的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SAH)的病因。方法 分析脑血管造影阴性的SAH2 5例。绝大多数均经CT、DSA、MRI检查。结果  2 5例中 ,脊髓动静脉畸形 1例 ,血液病 1例 ,另 2例可能为破裂出血的隐匿型血管畸形或海绵状血管瘤。结论 初次血管造影阴性的SAH的处理及预后与CT上出血的特征有密切关系 ,对于环中脑池蛛网膜下腔出血 (PNSH)应避免重复造影 ,脑脊髓MRI检查对明确病因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17.
18.
19.
陈立新 《河北医学》2001,7(5):440-441
蛛网膜下腔出血 (SAH)是一常见病 ,任何年龄都可发病 ,但以 4 0~ 60岁多见[1] 。我院内科 1994年至1999年收住 60岁以上老年SAH病人 2 6例 ,现总结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2 6例中男 11例 ,女 15例 ,年龄 60~ 78岁。既往有高血压病史 2 0例 ,糖尿病史 5例。发病后2 4h内入院 3例 ,2~ 3d入院 8例 ,4~ 7d9例 ,7d以上 6例。1.2 临床表现 :全部病人急性起病。血压升高 2 4例 ,头痛 12例 ,呕吐 8例 ,脑膜刺激症 10例 ,意识障碍 18例 ,精神症状 5例 ,抽搐 2例 ,肢体瘫痪l例 ,颅神经损害 1例 ,玻璃体下出血 3例。1.3…  相似文献   

20.
44例蛛网膜下腔出血采用常规治疗体会及腰穿脑脊液置换疗法及并发症的预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